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西及东南亚歌舞乐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六九路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广西及东南亚歌舞乐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苏燕玲 吴宁华 孙进 来源:《歌海》2017年第03期

[摘 要]“广西及东南亚歌舞乐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3年被确立为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经过三年的尝试和实践,本项目建构了具有广西及东南亚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广西及东南亚音乐;特色教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一、项目实施背景

广西是沿海、沿边、沿疆三沿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与东盟各国或接壤、或隔海相望,与东盟国家有非常频繁的贸易往来,在文化方面也互相影响和渗透。随着中国东盟经济文化交往的不断升温,彼此的艺术交流,特别是民族民间特色音乐的交流与对话也完全成为可能。这将对国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特色音乐专业人才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广西民族大学一直以来致力于民族民间特色音乐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广西及东南亚歌舞乐特色教学与实践方面,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院申请了2013年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广西及东南亚歌舞乐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深入开展探索与研究,目的在于推进学生对该特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相对完备地掌握广西及东南亚歌舞乐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表现技巧,这对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的文化艺术交流,特别是满足中国—东盟民族民间特色歌舞乐表演的专门人才市场需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项目基本内容及成果

广西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与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有友好的往来关系。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依靠这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广西本土音乐及东南亚歌舞乐融入音乐教育课堂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在音乐表演器乐方向、音乐表演声乐方向、舞蹈学方向中,围绕本项目的教学核心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音乐表演器乐方向

围绕项目核心,我院针对音乐表演器乐方向的学生开设了两类专业课程:主修特色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具体的课程如下:

在开设的所有课程中,《独弦琴》主修专业课是我区首屈一指的特色专业课程,目前全区也只有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能将京族特色乐器独弦琴作为一门主专业课纳入大学课堂。《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弦琴》的专任教师由本课题组成员孙进老师担任,她获得了越南独弦琴专业博士学位,并将越南独弦琴的精华带回到国内,融合了广西京族音乐的演奏特点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每年向全国招收1至2名独弦琴专业学生,通过4年的系统训练,使之能胜任未来独弦琴的演奏、教学及相关工作等。

《广西及东南亚特色乐器》这门课也是我院设置的特色课程之一,广西民族大学也是全区第一个开设这门课的院校。该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广西及东南亚特色乐器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欣赏相关视频,介绍东南亚音乐的特点、演奏乐器的特色。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领略了广西特色乐器的魅力,如壮族的马骨胡、天琴、啵咧,侗族的侗笛、木叶,瑶族的长鼓等,还了解到东南亚的特色乐器,如泰国的鳄鱼琴、竖笛、三弦胡,越南的独弦琴、德朗琴等。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甚至能演奏一两件广西及东南亚特色的乐器。

《天琴》《马骨胡》《芦笙》《独弦琴》是我院针对民乐专业的学生开展的第二专业辅修课程,我们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给学生进行展示及教学,学生在欣赏后可自行选择学习其感兴趣的特色乐器。

以上课程的开设,彰显我院的办学特色,体现了我院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也为学生将来找工作增加了筹码。我院还根据这些课程开展一系列的讲座,带领学生演出,使这些特色、特性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在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的团队遇到了一些难题。由于项目内的特色课程大都是我区乃至全国的首创,没有教学内容可借鉴,缺乏相应的教材,因此,对教师来说会有一定的压力和挑战,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查找资料,不断的改进教学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独弦琴》专业课中,虽然在越南有整套的教材可参考、借鉴,但是如果照搬照抄国外的东西,显然不能适应本土文化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在准备教材的时候,保留了成熟的越南独弦琴技术练习的部分,并删除越南古曲学习部分,精选越南及中国优秀的创作作品,如越南的《月夜琴歌》《祖国琴韵》,中国的《心弦》等,同时还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曲目如《良宵》《瑶族舞曲》《春江花月夜》等加以改编。

由于每一件乐器的学习和实践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特别是对于地域性或东盟音乐曲风的把握和理解,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因此,目前器乐学生对特色乐器的学习交流,主要以乐队的形式进行对外交流和演出。经过多次的舞台实践,同学们积累了实践经验,演奏水平不断提高,能够为迎接各类专业比赛做准备。

在结题晚会中,我们器乐表演主要承担了两个节目。一个是民乐小合奏《灿玛利灿》,在演奏中,我们借鉴了东南亚常用的演出方式——席地而坐。同学们坐在地上,演奏中国传统的琵琶、二胡,盘手鼓敲打着经典的东南亚节奏,浓郁的马来西亚风格的民歌曲风及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使晚会增色不少。另一首歌舞乐的合作作品,越南北部民歌《美丽的竹子》,当独弦琴音乐响起,观众立刻感受到越南音乐的气息,后面几件越南敲打乐器,更好的帮助演唱者把握异域风格,透露出浓浓的东南亚韵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音乐表演声乐方向

围绕项目核心,我院针对音乐表演声乐方向的学生开设了两类专业课程:主修特色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并面向广西民族大学全体在校大学生开设通识通选课。具体的课程如下: 从2013年开始,在每一届音乐表演声乐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开设了《广西及东南亚民歌演唱赏析》的选修课程,总课时为36学时,每周三节,开设对象为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方向学生,由广西及东南亚演唱方面的专家、本课题主持人苏燕玲教授亲自授课,并示范演唱。这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主要挑选了广西各民族及东南亚各国的民歌,并用当地语言演唱。课程结束,每个学生至少会用三种以上的语言来演唱,这是此项教改课程的一大特色,除此之外,学生在期末还需以音乐会的形式进行结业考试。为加强广西民族大学在广西民族文化及东南亚文化方面的优势作用,《广西及东南亚民歌演唱赏析》同时作为通识通选课的形式,提供给广西民族大学全体在校学生进行选择学习,旨在传播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介绍有特色的东南亚文化。在此基础上,由苏燕玲教授主持完成了两场专场音乐会,分别是2014年的2010级毕业音乐会“广西及东南亚民歌演唱专题音乐会”和2016年的“‘广西及东南亚歌舞乐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晚会”。

本课题还在原有的课程中适当地增加相应的内容,如课题组成员吴宁华教授所教授的课程《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是一门音乐表演专业理论必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特意加大广西民歌学习和演唱的课时,从原来的1个课时增加到5个课时,提高了学生对广西民歌的认识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了2011级“民歌模唱教学展演音乐会”来展示教学成果。

此外,我院还聘请外校的专家开展相关的讲学活动。三年来,先后邀请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主任徐寒梅教授、广西音乐家协会黄朝瑞主席做了《壮族民歌的地域性风格》《八桂音乐,多彩纷呈——全球化背景下广西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等讲座,极大地促进学生们对广西民歌的认识和学习。

除了课堂教学,我院在项目进行中,还积极开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学术交流活动。课题组成员吴宁华教授在2015年5月应邀对泰国的马哈沙拉堪大学音乐学院进行了参观访问,并为音乐学院的师生举办了一场《广西壮族民间音乐概述》的学术讲座,为双方的交流开启了序幕。其后在2016年3月,音乐系师生包括项目主持人苏燕玲教授在内一行30多人赴泰国马哈沙拉堪大学进行了音乐演出活动。4月底,马哈沙拉堪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带领师生20多人到艺术学院音乐系进行了回访,双方在艺术学院音乐厅共同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各自展现了本国具有特色的民间音乐和乐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对泰国民间音乐文化有了亲身的体验和认识,真正地做到了“走出去,引进来”。2016年6月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苏燕玲教授带领学生赴港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月”活动,为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的500名青年学者举行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两场展演,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得到了学生们及学校的高度评价与赞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难题。我院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来自长江以北的学生,也有来自广西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广西及东南亚特色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来自北方的学生对广西地方语言、东南亚小语种的掌握较为吃力,对广西及东南亚文化的理解也并不深入。对此,身为壮族、通晓壮话的苏燕玲教授除了对学生进行演唱技巧的训练外,还针对语言隔阂问题,专门向学生教授简单的壮话。此外,我院还经常邀请留学生来我院与中国学生交流学习,并多次带领学生出国演出,让学生们对东南亚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加深歌曲演唱时在情感上的处理,力图做到更加细腻、更加原汁原味。

在结题晚会上,有多个音乐表演专业的节目展示,壮族歌圩部分,主要精选了广西的精品歌圩曲目由学生进行表演,分别为:河池民歌《我追月亮沿路来》、田阳民歌《明日赶歌圩》、田东民歌《嘹歌》、德保民歌《三月木棉红绯绯》。广西民歌的展示部分,我们选取了极具特色、曾经登上建国大庆天安门花车表演的天琴弹唱《壮族敬酒歌》为表演曲目,还加入了男声小组唱,邕宁民歌《酒歌》;在东南亚歌曲的展示方面,包括男声小组唱,印尼歌曲《哎哟,妈妈》,以及音乐表演声乐与器乐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越南民歌《美丽的竹子》,印尼民歌《梭罗河》等。节目表演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三)舞蹈学方向

围绕项目核心,我院针对舞蹈学方向的学生开设了两类专业课程:主修特色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具体的课程如下:

在项目课程中,主修专业课《东南亚舞蹈》在全区只有两所大学开设,其中一所是艺术专业院校广西艺术学院,而综合大学里只有我院有该项课程的开设。在课程教学的安排中,我们将舞蹈教学分为四个系列,包括东南亚区域特有的佛教舞系、傀儡舞系,以及印度教舞系和伊斯兰教舞系,课程充分借鉴学习了东南亚各国的舞蹈特色。

另一门课程《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是我院设置的特色主修专业课程之一,由课题组成员张於老师承担教学,主要教导学生对广西壮族、瑶族、京族、苗族舞蹈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课后让学生分组学习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各种经典节目,并且每个月都会带领学生进行小型演出的观摩。

同样由课题组成员张於老师承担的专业选修课《舞蹈赏析》,不同于其他大学舞蹈赏析课程的教学,我们主要专注于对东南亚舞蹈文化及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形态的剖析,利用我院特色学科小语种、民族学的优势,获得较新的东南亚舞蹈视频、广西原生态舞蹈视频。因此,该门课程每年都进行教材上的更新,让舞蹈教学跟上民族文化发展的脚步,让学生了解这些区域的舞蹈发展动态。

这些课程的开展,彰显我院的办学特色,体现了我院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也为学生的就业增加了筹码。舞蹈学专业同学大多来自外省,更多是长江以北的学生,北方地区的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出市场对于东南亚、广西舞蹈文化了解甚少,北方地区学生在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回到生源地就业就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这也是舞蹈学专业每年就业率百分之百的原因。

学以致用,我们教学的同时也会注重创作。教师在发掘各种舞蹈元素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会用这些元素进行舞蹈重新创作。例如由课题组成员张於老师指导的以凭祥地区壮族元素铃铛为主题创作舞蹈《天上之音》获得广西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以泰国中部地区长指甲元素创作的舞蹈《美丽指甲》也常受邀在区内各地进行演出。

我院每年都会招收东南亚留学生,我们会经常邀请那些掌握本国舞蹈技巧的留学生来与我院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我院的学生从技术技巧方面会强于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东南亚留学生,但在演绎对方国家舞蹈作品时,内在民族文化情感相应会欠缺,通过由留学生在课后进行辅助学习,可以让我院舞蹈学学生从文化内涵上对东南亚舞蹈进行了解与技术提升。同时,我院学生也会将学到的中国传统舞蹈教授给爱好中国艺术的留学生,在双方学生的交流中,较好地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让各国青年人之间的感情紧密联系起来。

在结题晚会中,舞蹈系承担两个节目的表演,皆为原创女子群舞:一是广西壮族舞蹈《铜鼓羽人》,该舞蹈以广西壮族特色铜鼓为道具及音乐背景,舞蹈素材源自武鸣地区流传已久原生态舞蹈。第二个舞蹈为越南京族舞蹈《竹笛声声》,这个舞蹈以越南北部风情舞蹈为素材,选取当地民族为背景音乐,温婉柔美,异国风情浓郁。 三、总结

本项目以广西及东南亚的歌舞乐为课程设置的核心内容,探索突出广西地域性办学特色的课程——广西及东南亚歌舞乐特色课程,培养适应社会文化建设需求和中国—东盟艺术交流的歌舞表演方面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该项目组成员本着立足广西,面向东南亚的精神,把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特色素材和东南亚民间歌舞音乐素材作为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突出教学的地域性和区域性特色;为探索广西及东南亚歌舞乐特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和效果,这必将成为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课程体系。同时,课程采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向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我院歌舞乐专业学生的实践、表演能力。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相关教学课程中渗透表演实践的方法已经使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受益匪浅,为他们毕业后更好地寻找工作提供了更多优势。

如何将广西本土少数民族特色音乐及东南亚歌舞音乐有机地融入音乐表演专业课堂教学中,围绕这个问题,本课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建构了围绕课程核心进行的系列教学科研活动,举办了结题音乐会,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培养了一批批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项目达到了预计的期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