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六九路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的解读

来源:六九路网


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的解读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转变和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应用而提出的新概念,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客体和舆情空间的分析,旨在厘清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内涵

1 “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的提出

高校网络舆情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转变和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应用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危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空间,本身就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神圣场所并非脱离社会而存在,在世俗浪潮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功利主义倾向、社会责任的缺失与管理方式的弊端使其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集散地,作为接受高等教育却涉世未深、有意愿表达自己声音却冲动叛逆、情感共鸣性强却缺乏理性的特定网民群体,高校学生在面对自己关心或与自己利益攸关的高校及社会中介性事项时极易引发网络舆情。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频频发生,呈现出舆情范围广、规模增长迅速、社会影响扩大等特征,给高校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不确定因素。

2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现状与内涵分歧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在我国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由于其作为反映高校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对建设高校良好舆论环境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已经逐渐被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所高度重视。笔者于2013年1月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高校网络舆情”为主题检索出相关文献166篇(截至2012年底),2007年1篇,2008年6篇,2009年13篇,2010年27篇,2011年47篇,2012年72篇,研究热度呈持续上升的态势。

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较几年前已经有了很大进展,然而笔者对上述文献进行统计梳理后发现,学界对其内涵的界定仍未达成普遍共识。如赵中源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既有高校学生,也有高校教师及管理者[1];张鹏程则拓展了主体所指的对象,认为只要关心高等教育的民众都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份子[2];郑苏法在使用“大学生网络舆情”这一特定概念以避免主体争议的基础上,突出了高校网络舆情所指的客体为“特定中介性事项”[3];陈均土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空间是校园网络[4];杜坤林则认为舆情空间不止限于校园网络,而是整个互联网[5]。

3 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的解读

通过以上学者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解,不难看出在舆情的主体、客体和舆情空间三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分歧,笔者就这三方面逐一进行解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