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转型危机中的栖霞苹果将何去何从

来源:六九路网
转型危机中的栖霞苹果将何去何从

史学功;孙辉;刘馨蔚;王秀琴;刘萍;吕秀娟 【期刊名称】《烟台果树》 【年(卷),期】2017(000)001 【总页数】4页(P1-4)

【作 者】史学功;孙辉;刘馨蔚;王秀琴;刘萍;吕秀娟

【作者单位】山东省栖霞市果业发展局,栖霞265300;栖霞市蛇窝泊镇果树站,栖霞265300;山东省栖霞市果业发展局,栖霞265300;山东省栖霞市果业发展局,栖霞265300;山东省栖霞市果业发展局,栖霞265300;栖霞市农业局,栖霞265300 【正文语种】中 文

栖霞早在1994年就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苹果第一县,1998年被国家统计局公布为中国水果第一市。在1995年第二届全国农产品博览会上,栖霞苹果获6枚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然而,近几年来,栖霞苹果的光环逐渐暗淡,群山无峰现象日益突出,红富士苹果售价不及新疆阿克苏的冰糖心富士和甘肃静宁的红富士,与蓬莱市相比,也有了落差。对此,许多果农、技术人员甚至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了悲观沮丧情绪。栖霞苹果真的会衰落下去吗?鲜食苹果产区会由东部转移到西部吗?

笔者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拟就此文,希望能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并能引起有关决策者的重视,作为决策参考。

1.1 树龄老化,品种落后,新优品种所占比例偏低在栖霞市现有苹果栽植中,盛果

期果园约占70%。其中有2.67余万hm2树龄在20年以上,基本处于衰老更新期,这部分果树品种多为20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长富2、秋富1等富士系老品种,着色较差,果形扁且不端正。同时,由于树龄老化,多数果园果品产量、质量明显降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栽植的2万hm2苹果树龄在20年以下,由于家庭式的分散生产经营体制,以及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缺乏统一规划、统一购苗、统一标准建园等因素限制,在栽植时间、栽植密度、砧穗组合、品种纯度等方面差别很大。

由于国内果树苗木繁育、销售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企业、个体育苗一哄而上,质量参差不齐,未经省级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可的综合性状并不优良的品种也在繁育、推销,有些苗木的品种纯度、砧木纯度也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在九十年代末以后新建的果园中存在许多新而不优的单株。真正的烟富3、烟富1、2001富士等新优品种比例不足80%,真正的脱毒苗定植比例不足60%。

上述这些问题,是制约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和栖霞苹果全面提质升级的重要因素。

1.2 老劣果园改建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指导思想栖霞市地形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说法。在可以栽植果树的园地中,丘陵山地占70%左右。许多山丘地,活土层浅,土质较粗,保水、保肥性能差,水源不足,灌溉条件较差。

近十年来,大力提倡、推广的矮化自根砧宽行密植栽培模式,难以适应灌溉条件差、土壤瘠薄的山丘地。这类地块上的老劣果园伐除后,继续栽苹果还是改植大樱桃等树种,需要慎重考虑,并做出科学规划。即使继续栽植苹果,到底应选择何种砧穗组合、栽植密度,及如何解决再植障碍,需要根据各村镇、各园片的具体情况,做出科学规划,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和覆盖面。 1.3 农村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严重阻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标准化生产的全面推行栖

霞市从事苹果生产的农民有十多万户,每个果农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生产单位,对果树管理技术的掌握极不平衡,在喷药、施肥、灌溉、疏花疏果、套袋、摘袋、采摘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千差万别。

栖霞市土地面积有限,农村人均0.067~0.13 hm2耕地(含果园),每户果农平均拥有果园0.2~0.33 hm2。果业是栖霞农村的支柱产业,农民外出打工及从事其它工副业的很少。所以,果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增加,农村才能富裕。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颁布实施10年。栖霞市现有果业类专业合作社1 600余个,多数由农资经销企业、果品经销企业牵头成立,也有农民或其他社会人员牵头成立的。由于缺乏监管,这些合作社基本上都是一个企业两个名,只是法定代表人和主要成员变换成本家族人员的名字或其他关系人挂个虚名,其宗旨就是赢利,很少按照合作社章程运营并接受社员监督。其中,极少数运营较好的,一年中能组织社员接受两次果业技术培训,但时间很短。大多数合作社以推销农资、吸纳苹果存库为目的,偶尔组织一次果农培训,授课人员常是从农村聘用的有果业管理经验的果农,或干脆从外地聘来不明身份的人员,冠以教授、专家的称呼,所讲内容部分是已经普及的知识,还有部分内容只是为了吸引果农掏钱买农资。

目前,栖霞市果农实际加入合作社的比例不足35%。即使入社的果农,绝大多数与没入社一样。从当前现状看,农民专业性合作社能真正发挥作用,能代替基层果业技术推广网络,仍需要很长时间。

1.4 果业技术推广网络很不健全目前果业技术推广网络的现状是,村级缺失,乡镇呈半缺失状态,技术推广断流,主渠道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栖霞苹果生产之所以在解放后得到快速良好发展,在九十年代就成为中国苹果第一县,离不开解放初期国家对革命老区的扶持(苗木、技术),也得益于丘陵山区的地形特点,能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果树“上山下滩”时期大面积栽植苹果树。更重要的是,各级领导干部有一颗造福百姓的责任心;栖霞的老百姓勤劳、朴

实、肯干;栖霞的县乡村果业技术人员刻苦钻研,无私奉献。

栖霞自1987年开始就成立了正科级的果树技术推广机构,各乡镇有果树站,一般果树站都有2~5人,各村有果业技术员1~3人。县果树中心每年举办2~3期全县的技术培训班,主要培训乡镇、农村的技术员。各乡镇每个月召开两次技术例会,主要由各村技术员参加。村级技术员回去后召集本村果农传授新技术,或通过黑板报、高音喇叭传递给果农。当时技术推广网络健全,主渠道畅通。

1992年栖霞进行了一次果业技术机构改革,虽然两年后又纠正了改革中的失误,但乡镇果树站人员流失。目前,全市十六个镇、街道,每个镇(街道)果树站只有1人,而且有的根本不懂果树,即使懂果业技术的,其工作也是以镇(街)的中心工作为主,如新农村建设、治安维稳等(以前还有计划生育、收公粮、收提留)。 自从取消了农业税、农林特产税之后,大多数农村集体没有了经济来源,村两委干部数量缩减,果业技术员自然不存在了。

技术推广网络被破坏后,其不良影响是长期的、巨大的。烟富系新品种在栖霞所占比例显著低于蓬莱,且分散,很难找出一处集中成片的大规模烟富3果园,苹果售价低于蓬莱也就不难理解了。

2.1 首先高度重视新建果园和老龄果园改建的规划,加强对栽培模式、主栽品种、优质脱毒苗木选择、重茬病防控的技术指导一年树谷,十年树木。高标准、高质量建园,是建园后二、三十年苹果优质高产的基础和前提。这项工作如果做不好,果园收入将受到长期影响。全市应有一个总体的、方向性的规划,各镇、各村应制定更为具体的发展规划。尤其是村级规划,对准备改建的老龄果园或新建果园的面积、立地条件、灌溉条件及道路情况准确把握、规划,并因地制宜确定栽培模式,从乔化、半矮化(矮化中间砧苗木建园)、矮化(M9T337自根砧)三种模式中选择一种最适宜的。地块小、土壤瘠薄的山丘梯田,如果灌溉条件差,以乔化栽培模式为主,砧木以怀来海棠(八棱海棠)为主,株距3~4 m,行距5~6 m,大行距

便于果园机械化作业。土质较好的平地、丘陵缓坡地,应以矮化、半矮化为主,灌溉条件好且能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的,最好选择M9T337自根砧苗木建园,株行距1.5 m×3.5 m,栽苗时设立支架。这种矮化宽行密植栽培模式,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主流模式,可最大程度实现果园机械化,降低生产用工成本,简化果树修剪,并最大程度地提高果树生产潜力,实现早果、高产、优质的目标。在水源不足、灌溉条件差的平地和缓坡地,也可以实行半矮化栽培,用M26中间砧(或试用M9T337中间砧)苗木建园,基砧最好用平邑甜茶,株距2.5~3 m,行距4.5~5 m,定植后每棵苗木旁立一根竹竿,在整形期绑缚中央领导干,不需搭设支架。M9T337作中间砧适宜的长度、成品苗定植的株行距、中间砧埋土时期及深度、是否需要支架等问题,尚需进一步试验观察。

村级两委班子应注重规划大规模园片,重新打造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那么多的大规模先进典型。这项工作涉及农户多、难度大,需综合考虑各户劳动力情况、投资能力,必要时需调换承包地。

新发展果园的主栽品种,应以晚熟优良品种为主,必须是经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认可、当地果业技术推广部门考察推荐的品种。目前,烟富3、2001富士、烟富8、烟富9等品种经过多年多地栽培,证明是表现优良、可以作为红富士系的主推品种。威海市引进试栽的晚熟品种维纳斯黄金,品质较好,而且是黄绿色果实,栖霞市果农可引进试栽,可否大面积发展,还需试栽观察。新建苹果园的授粉品种可选用美国八号、珊夏、昂林,逐步减少嘎拉系品种的数量,也可栽植一部分无锈金帅、维纳斯黄金作授粉树。

发达国家已完全实现无病毒苗木建园,我们国家还没有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目前,还需技术人员大力提倡,希望果农一定要从正规育苗单位购买真正的脱毒苗,并保证品种和砧木纯度。苗木规格要求高度1.5 m以上,嫁接部位上方10 cm处直径不小于1.2 cm,根系发达,起苗后留根长度超过20 cm。

老龄果园改建时,一定不能忽视重茬病。重茬病(再植障碍)的形成包括多方面因素,目前还没有一种最有效且方便可行的技术措施。从多年来的实践、调查看,综合运用土壤深翻、石灰处理、增施优质微生物有机肥、多菌灵药液浇灌根系、无病毒苗木建园等措施,对防治重茬病效果比较理想。栖霞市部分重茬栽植的苹果园已进入盛果期,未表现出明显的再植障碍。

一些位于陡坡、瘠薄土壤上且水利条件差的山地老龄果园,老树伐除后,可以考虑栽植大樱桃,不会受重茬病因扰。

2.2 对现有果园的品种和管理技术进行验视,改接新而不优的树,变革影响果品质量和安全的技术措施,并研发应用下一代新技术在初结果和盛果期的果园中,有一些落后、表现差的品种,适合改接的,应及时改接为新优品种。株行距大的果园,可采用多头高接法,在主枝、侧枝基部锯去后嫁接。株距小于3 m的果园,应采用近干嫁接法,按照纺缍树形要求,在主枝基部锯去后嫁接。

通风透光条件是影响果实着色和叶果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改造郁闭园是一项长期工作,原有郁闭园改造好了,新的郁闭园还会出现。应分清群体郁闭和个体郁闭,对症下药。对群体郁闭果园,应分析判断株行距与砧穗组合是否匹配,栽植密度显著大于适宜密度的,应分步骤间伐;基本匹配的,应按照纺锤树形主枝更新法解决,去粗枝,培养细枝,使主枝结果后下垂,失去向外伸展能力,并利用背上枝换头更新主枝。个体郁闭果园,应分步骤清理骨干枝和结果枝组。

施肥对果品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当前,由于肥料厂家、品种、经销商太多,市场监管难度太大,许多肥料品种非法添加生长调节剂,突出增产、增大果个的效果,导致果实内在品质下降、着色不良、生理病害增加。有些肥料品种,尤其是叶面肥,具有促花促果、克服大小年的效果,却添加了生长抑制剂多效唑、烯效唑等,施用后导致果形变扁、果梗变短,其负作用有时会持续多年,严重影响了果实的商品性。果农购买肥料时一定要辨认清楚,不要购买使用此类产品。促进果实生长的调节剂,

如细胞分裂素、复硝酚钠、胺鲜酯(DA-6)、氯吡脲等,目前还未列为禁用产品,但添加此类生长调节剂的肥料如果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多,或在果实生长中后期施用,则会严重影响果实含糖量和着色,并会加重苦痘病、痘斑病等生理性病害的发生。硝酸钙类水溶性钙肥适合在花前、花后土壤追施,两次总用量不超过75 kg,施用的同时应减少氮肥用量。苹果生长后期禁止施用含硝态氮肥料,以确保果品安全无公害。生长后期补钙,提倡喷洒甘露糖醇钙,2~4次为宜。果园春季萌芽前追肥,提倡施用缓控释肥,以减少用量,减轻铵态氮、钾对果树吸收钙的影响,并可控制化肥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免套袋可降低生产成本,并能提高果实内在品质。近年来,技术部门、果农都在试验免套袋栽培。需要注意的是,病虫害防治一定要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严格按照无公害苹果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用药,确保果品安全。免套袋后,果实着色会受一定的影响,必须注意栽培前面提到的新优品种,还必须调整好树势,中庸健壮的树势果实着色最好。必须把免套袋栽培当做一项系统工程去研究、实施。营销环节,必须大力宣传、推荐不套袋苹果。日本将不套袋的红富士称作阳光富士,是因果实充分接受阳光照射,含糖量高,花青素、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丰富。生产环节,必须对病虫防治、整形修剪、施肥、土壤管理等试验研究出配套技术,确保生产出着色好、表面光洁、含糖量高、安全无公害的免套袋苹果。

现代矮化宽行密植栽培模式,虽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但由于苗木质量差、管理技术不规范等原因,许多果园定植后4~5年才开始结果,没有体现出矮化果园早期丰产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学习欧美国家的苹果育苗技术,推行欧美国家的苹果苗木标准,高标准建园,并规范高纺锤形适用的砧穗组合和矮化自根砧苹果树的整形修剪。

2.3 提高认识,加强各级政府对果业的管理、指导、服务力度西北高原产区,存在

许多贫困县、乡、村。苹果产业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们老苹果产区,自从取消了农林特产税以后,各级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招商引资、工商业发展上,对果业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西北高原产区。近几年来,苹果价格降低,农民收入减少,抱怨声音不断。栖霞市作为中国苹果第一市,果业兴则百业兴,果业衰则百业衰。各级领导应清醒地认识到,果业对“三农”工作和全市总体经济的重要意义。既不放松栖霞苹果的宣传推荐,又高度重视苹果生产的各项工作,充分调动镇、村领导班子抓果业生产的积极性,带动起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干劲。 2.4 健全完善市、镇、村果业技术推广网络,探索应用当前形势下技术推广的新形式、新途径目前,镇级果树站缺员程度轻,村级技术员队伍重建难度大。集体有经济收入的村好办,集体缺乏收入的村,如何解决技术员的待遇、培训条件,则需要市、镇、村统筹考虑。健全、完善技术推广网络难度也很大,在互联网、微信等通讯手段高度发展的今天,可从政策层面鼓励基层技术人员充分利用新媒体为果业、果农提供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