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城市建设史》这本书使我了解了很多中国城市建筑的相关知识。也让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类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山洞、树上、水边就是当时人类主要生活的地方,也就是穴居和巢居的生活方式,人类通过采集获得食品维持简单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延续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中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学会制作简单的石质、骨质工具,能够制作陶器,主要仍以采集为主,但是有了农业的雏形,因此,也就有了以农业为主的人类的定居点——原始村落。居住地点也由穴居、巢居向半穴居及地面建筑发展,4000多年前的陕西姜寨遗址发现了夯土的地面建筑。北方其他地方也发现了堆石的地面建筑。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出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开始出现用于防御的城廓,即所谓“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有了剩余产品就要有交换,人们将自己富余的产品让出去,将自己需要的产品换进来,于是城里出现了用于物品交换的固定场所,这就是市。后来,人们将城、市放在一起,用于形容人类聚居的地方,这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再后来,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等其他工作,出现了生产上的分工,这些人大多在城市中生产和生活,由此产生出城乡差别。
中国最早的城建于商,郑州发掘出一个商城的遗址(部分)。安阳殷墟是一个较完整的城市遗址。周朝时的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一定的规制和规模。《周礼•考工记》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朝时的国与城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建造城市必须符合一定的礼制。这一礼法影响以后的2千多年。明成祖营建北京时也遵循了一定的礼法。
周朝起,尤其是春秋战国后,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迅速增多。这时,城市成为一国或一方的政治中心,君王生活和临朝听政的地方被叫做宫城,宫城所在的城市叫都城。西周的都城是丰京和镐京,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是周王城和成周(洛阳),今洛阳“天子驾六”遗址就是东周时期天子车马的遗存。燕、赵、齐、楚、鲁等国也都建有规模不等的都城。
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秦朝实行郡县制,设置了36郡(后又置4郡)。全力营建都城咸阳,旧有的各国都城也成为区域性商业中心,同时又新建了一批新兴城市。修建驰道,把众多的城市串联在一起。
西汉初年的几十年里朝廷休兵罢战,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刘邦曾下令“天下县邑城”。两汉之后,全国建设了多处贸易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各处边境还设置以戍边为主的郡治。汉朝定都长安后一方面利用秦王朝遗留的宫殿,一方面营建自己的宫殿,其后大规模构筑城墙,长安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城内集市就有9个,人口曾达30万以上。
东汉都洛阳,末年董卓掌权时洛阳遭到巨大破坏。西晋建都洛阳,“八王之乱”时洛阳再次遭到破坏。北魏迁都洛阳,始凿于北魏的洛阳龙门石窟为我们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这也是洛阳现存较早的文化遗产。
在北方战乱不断的同时,南方有一座著名的城市出现在长江之滨,这就是始于东吴、历经东晋、宋、齐、梁、陈的六朝古都建康(也称建邺,今南京)。南方的商业和手工业
比较发达,建康不仅是一政治中心,还是江南一带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华夏民族的主体是农耕民族,秦汉到隋唐前中国的农业占有绝对的地位,虽然各个朝代陆续建立了大量的城市,但建设这些城市主要用于政治和军事需要,“市”的目的处于次要地位。
隋朝定都长安,这不是秦汉长安,而是在傍边新建长安,称大兴城。隋亡唐继,仍以大兴为都城,更名为长安。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安是隋唐以后的长安(今西安)。隋唐的长安城是按照规制建造的都城,宫城、衙署、街道、坊里、市肆、城池等规整有序,水系合理,其整体性超过其他任何城市。隋唐在营建长安的同时另建东都洛阳。经过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唐朝经济迅速发展,后人称其为“大唐”或“盛唐”,外国使者和商人纷纷来到这两座城市,长安和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唐朝以后,城市的“市”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广州、扬州、汴州成为唐朝时期三个最大的商业城市,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建了多座城市,成为当地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宋朝起东部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中心随之东移,北宋建都开封,南宋都临安(杭州)。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的发达加剧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就是东京的繁华景象,因此,东京成为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后来临安虽然作为南宋的都城经济和文化十分发达,但其政治地位远不及东京,这与南宋所面临的恶劣的外部环境不无关系。
除了都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时期还出现很多其他的商业城市,它们成为一方的经济中心或外贸中心,如苏州、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
辽金夏时期,辽建辽上京、辽中京、金上京、西夏黑城等都城。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经过充分的准备和规划,开始营建元大都(北京)。北京宫城、皇城、京城三城相套宫城居中,中轴线对称布局,行政区域的规则与园林建设有机结合,完善的上下水系统,统一规划、设计和建造。北京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宏伟壮观、功能最齐全的城市。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表现在新兴城市迅速增加;以城市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区域中心不断出现,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沿海城市的发展快过内地城市;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有了一定的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间的分工相对细化;城市经济职能增加,军事防御功能愈加弱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城市布局比较灵活,园林建设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如成都、太原、兰州、贵阳、昆明等发展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北方长城沿线建立了用于军事防御的九边重镇,沿海涌现大量的商业、贸易等城市,县城、集镇更是不可胜数。
1840年后,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地方因不平等条约及租界而兴市,如上海、天津、汉口、重庆等城市,其中上海有“十里洋场”之称。还有一些外国独占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如大连、青岛、哈尔滨、香港等。有些地方因矿业、铁路、水运等而发展为城市,如唐山、萍乡、玉门、宝鸡、蚌埠、郑州、石家庄等城市。有因民族资本发达而兴旺的城市,如无锡、南通。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更加迅速发展,老城市焕发青春,新城市不断建立,很多城市成为一方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今后,将要加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的力度、大力开发西部城市、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行保护与开发并举,有针对性地搞好城市建设。
远古时期的人类一般依水而居,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城市。后来的城市尤其是都城
的定点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军事防卫环境,二是临近水资源。以都城为例,城市规模宏大,城市人口及流动人口众多,必须要有强大外部供应能力作为保障。咸阳、长安八水环绕,物产丰富,但只能自给自足,虽然秦汉时期兴修了一些运河,但无法解决高山影响运输这一根本问题。东周起定都洛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高山(秦岭余脉崤山)的阻隔,江南的粮食可以通过运河、黄河直接运达,为都城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开封临黄河。建康、临安临长江。元朝北京建都时开凿大运河,使得南方的粮盐能够漕运到京城。明清北京也是通过运河和沿海运输保障粮食供应。从地理上看、沿河、沿江、沿海的城市一般经济都比较发达,反之,水资源不足的城市其生命力必然低下或短暂。
从分类上看,城市分为规划建立的城市和临近交通要道或江海水边自然形成的城市。规划建立的城市有着天然的弊病,有些城市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自然形成的城市大多生命力旺盛,很多城市已经屹立千年且仍在继续发展中。
城市是国家的产物,城市发展史也就是社会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消亡也将是必然趋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69lv.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1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