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鲁庄公第十年的春天,齐军准备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跟齐国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到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对神)虚报夸大,一定如实禀告神。”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使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职责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与您一同前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手扶横木望了望齐军,然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齐国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士兵们的士气就低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进军,士气就完全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衰竭而我们的士气正旺,所以打败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预测它的军事行动的,怕是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轮印混乱,望见战旗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 1
的生命 )
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第二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一词多义】
1 故:公问其故:原因 故逐之:所以
2 从:民弗从:服从,顺从 战则请从:跟随
3 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4 以:何以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5 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通假字】
1.小惠未(徧):通“遍”,遍及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例句: 。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例句: 。
2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如果要把重任交给这个人,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这样用来使他的心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如果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衰亡。
通假字
1.曾,通“增”,增加。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 3.拂,通“弼”,辅佐、辅弼。 4.忍,通“韧”,坚韧。
词性活用:
使动用法:
苦:使......痛苦 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 如: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 如:饿其体肤。 空乏:使......贫困 如:空乏其身。 名词用作动词:
入:在国内 如:则无法家拂士。 出:在国外 如:则无敌国外患者。
一词多义
(1).拂(fu)逆 如:行拂乱其所为。
(2).拂(bi)同“弼”,辅佐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3).发 (fa) 被任用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 (4).发 (fa) 表现 如:征于色,发于声。
中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释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苦。其,代词,他的。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饿,使……挨饿。 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做事不顺,使他所做的事不顺。拂,拂逆,不顺,违背。所为,所行。 乱,使……错乱。
3.鱼我所欲也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讨厌的,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令人讨厌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办法,有什么不能采用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然而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不采纳。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讨厌的事。不仅是贤明的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饥饿的路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妾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了吗?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本心。”
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因忧愁患害而得以生存,因安逸快乐而灭亡。
仁者无敌。【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5.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
扁鹊觐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过了十天,扁鹊又觐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和肌肤之间,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觐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觐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可以治好;肌肉和肌肤之间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汤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寓意
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
中心思想
不要讳疾忌医,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同样,自己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严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注译:
1.扁鹊(biǎn 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
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2.蔡桓(huán)公:实指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齐国都城是临淄,田氏代齐之后也不曾迁都,何来“齐国都上蔡”一说,难道此上蔡非彼上蔡?) 3.有间(jià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皮肤的纹理。
6.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7.好(hào)——喜欢。
8.居十日——呆了十天 。 居——停,过。 9.益——更加。
10.还(xuán)走——转身就走。 还(xuán)——通“旋”,回转。走——小步快跑。
11.故——特意。12.汤(tàng)熨(wèi)——用热水敷烫皮肤。汤,同“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金属针和石针。指针灸(jiǔ)。
14.火齐(jì)——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掌管生死的神。属,管,掌握。
16.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因此不再询问(他的病情)了。无请,不再请求,意思是不再说话。
18.索——寻找。 19.遂——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理睬。 23.恐——恐怕,担心。
24.疾和病——在此,“疾\"是指小病,而\"病\"是大病,所以在此“疾”“病”不相同
25.功——本领。
26.肌肤——肌肉和皮肤。
27.使——让
6.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彩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详仔细看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更漂亮?”他妻子说:“您比徐公漂亮的多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然后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漂亮;端详镜子仔细地看自己,又觉得自己(的相貌)远不如徐公的美丽。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小妾以我为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以我为美,是因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
邹忌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嫔和侍从们,没有谁不偏爱您;朝庭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的百姓没有谁不有事想要求助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蒙蔽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
责我的过错的,可得到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可得到中等奖赏;在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缺点,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大臣们还偶尔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后,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政治修明,不用出兵,就战胜了敌国。
词性
朝 私
zhāo 早晨(名词) 私人,自己(代词) cháo 朝廷(名词) 私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 偏爱(动词) 修 方
身长,长(形容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建(动词) 地方 整治(动词) 今义是一个名词 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地土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7.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9.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10.臣之妻私臣(的) 11.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1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13.数月之后(无意义)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身高,高 今:改正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中心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 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形象和齐威王善 于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形象,告诉我们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 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三)一字多义 (1)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2.问之(代词,他)
3..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 5.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14.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e.能谤讥于市朝 公共场所 3、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7.陈涉世家
【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了。”被雇佣的人笑着回答:“你是被雇佣耕地的人,哪儿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说:“唉,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并担任驻守队伍的队长。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守边期限。误期,按照法律都要被杀头。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陈胜说:“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被立为国君,该立的人是长子扶苏。扶苏因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边外带兵。现在有的人听说他无罪,二世却把他杀了。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爱怜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的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冒充自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为天下首发,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说的正确。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可以建功立业。但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就已经认为诡异了。陈胜又暗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天黑以后用篝火装作鬼火,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叫道:“大楚兴,陈胜王。”士兵们夜里都很惊慌恐惧。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
吴广一向爱护士卒,士兵们多愿听吴广的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两个
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军官恼怒,使(军官)责辱他,用来激怒那些士兵。军官果真用鞭打吴广。军官拔剑出鞘(要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你们诸位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耽误了守边的时期,误期就要被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因守边而死的人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倒也罢了,死就要干出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所属的人都说:\"听从(你的)号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军队,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军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下了。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时,(起义军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城的官员在城门洞里与起义军作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下令召集乡官与当地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与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暴君的恶行、诛灭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于是立为王,国号“张楚”,意为张大楚国。在这个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
课文注音
夏(jiǎ)辍(chuò) 嗟(jiē) 鸿 鹄(hú) 闾(lǘ)左 谪(zhé)戍(shù) 当行(háng) 度(duó)已失期
以数谏(shuò jiàn) 上使外将(jiàng)兵 陈胜王(wàng) 罾(zēng) 间(jiàn)令 祠(cí) 篝(gōu)火 忿恚(huì)尉 毋(wú) 笞(chī) 宁(nìng)有种乎 为(wéi)坛而盟
蕲(qí) 铚(zhì) 酂(cuó) 苦(hù)柘(zhè) 谯(qiáo)
会(huì)计事 稷(jì) 以应(yìng)
通假字
【发闾左讁戍渔阳】“讁”通“谪”,发配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 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王:动词,称王 【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
【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天黑以后 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狐鸣呼曰】 狐: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等死】 古义:同样 今义:等待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可怜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暗中 今义:间隙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自己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果真 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 【比至陈】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今义:集会.见面等 【会计】古义:集会计事
今义① 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种记帐凭证,处理帐 务,编制各种有关报表等。② 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篝火】
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 今义:指在野外燃起的一堆一堆的火焰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也许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死国可乎】 死: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乃丹书】 丹: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法皆斩】 法:名词做介宾短语,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一词多义
之:1.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2.怅恨久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3.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次:1.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的停留) 会:1.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2.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1.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2.项燕为楚将(将领)
为:1.为屯长(担任) 2.为天下唱(向)3.士卒多为用者(被)4.为坛而盟(修筑) 书:1.乃丹书帛曰(写)2.得鱼腹中书(丝绸条,字条) 数:1.广故数言欲亡(屡次)2.卒数万人(几)
乃: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2.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以:1.以数谏故(因为)2.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与: 1.尝与人佣耕(和)2.与皆来会计事(全,都)
行: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 2.乃行卜(进行)3.行收兵(行军)
故:1.广故数言欲亡(故意)2.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8.出师表
译文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
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诚劝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降官吏,评价
人物,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说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痛心和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处偏远,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
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的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装备充足,应当勉励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的事。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用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追念先帝遗愿,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赏罚分明);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3)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9.出师表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
记了路 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口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果(古意:实现;今译:果实,结果
中心思想
叙述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这种的追求,含蓄的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表达了对美满生活和社会安定的强烈愿望。但只是一种愿望,在当时的社会不能实现。 译文:
10.三峡
从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
层层的峭壁,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下航和上航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达了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像这样快。
到了晚冬与初春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泉瀑布,在那里飞流冲刷。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每当秋雨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啼,声音持续不断,格外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 (或 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 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泪沾裳 (裳 古义:古人的下衣 今义:衣服)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③清: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这里指中断) 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将降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⑤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11.陋室铭
译文:
山不在于它的高度,(只要)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它的深度,(只要)有了蛟龙就会显灵。这是一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使它不显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这里)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这又有什么简陋呢”?(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2.
小石潭记 译文 从小山向西行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一样清脆,心里感到快乐。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小潭以一块完整的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起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周围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大概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荡,没有任何依靠。 阳光直照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的鱼敏捷轻快,好像在与游人互相逗乐。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忽明忽暗、忽隐忽现。(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林环绕,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环境幽静深邃,弥漫着忧伤的气息。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题字离去。
同我一起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一起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其中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一词多义
1、乐 (1)心乐之 (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2)不可久居 (能)
3、清 (1)水尤清冽 (清澈) (2)以其境过清 (感到凄凉)
4、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
(2)隶而从者 (跟从)
5、以 (1)以其境过清 (因为)
(2)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3) 全石以为底 (用来)
6、而 (1)记之而去 (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2)隶而从者 (不译,表并列关系) (3)潭西南而望 (不译,作停顿词) 7、差 (1)参差披拂 (长短不一) (2)其岸势犬牙差互 (交错) 8、见 (1)下见小潭 (发现) (2)明灭可见 (看见)
9、游 (1)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动) (2)同游者 (游览) 三.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2、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闻水声(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5、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古义:大约。今义:副词。 )
13.醉翁亭记
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向上翘起,像飞鸟展开翅膀一样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中。
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滋长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冬天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人们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旅游。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
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乐: ①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以……为乐 :(第二个乐)乐趣
② 山水之乐: 乐趣
③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快乐 归: ①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②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 ②太守谓谁?:是
也: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②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繁荣滋长
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高居,坐落在高处 ②临溪而渔:来到
而:①而年又最高:表并列,并且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然后 ③朝而往:表修饰,不译 ④溪深而鱼肥:表递进,而且
⑤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然而
14.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窗户,高兴地起来走动。(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古文整理
一词多义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闲人:古义 清闲的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耳:罢了 今义: 耳朵 月色入户
户: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15.读孟尝君传
译文
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有才能的人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值得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南面称王控制秦国,为何还用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入他的门庭,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主旨
(翻案)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
16.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
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办法买书来看,常常从有藏书的人家借,用手亲自抄录,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归还。(即使)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停止抄书。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读到各种各样的书。已经到了成年,(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经奔向百里之外,手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拥挤得挤满了屋子,他不曾略微把话说的温柔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身旁侍候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前辈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后,就再次去请教他。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和巨大的峡谷中行走。严冬寒风凛冽,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破裂却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仆人用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起来,很久才暖和起来。住在旅馆里,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吃。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佩戴白玉做的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耀眼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我却在他们中间穿着破旧的衣服,但我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的勤劳和艰苦大概就是像这个样子。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各个学生在太学里读书,朝廷天天有米粮供给,每年有父母给予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忧虑;坐在大房子里面诵读诗书,没有奔波的辛劳;
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请教却得不到解答,要求得不到实现的情况;凡是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向人借书然后才读得到。他们有学业不精通、品德有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他人的过失呢?
东阳的学生马君则,在大学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才能。我到京师时,他以同乡晚辈人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文辞很通畅明白。我和他辩论,他的谈吐温和态度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读书很用心,十分劳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人了!他现在要回家去探亲,因此我把求学的困难告诉他。
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
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一词多义
1.以:1.来 (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2.把(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用 (以衾拥覆) 4.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2.之:1.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 (走送之) 4.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3.臭:1.香气 2.臭气
4.患: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动词) 2.无冻馁之患矣(忧患,名词)5.故:1.故余虽愚(所以,连词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故意,副词)
6.道:1.益慕圣贤之道(学说,名词)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动词 7.至:1.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8.质:1.援疑质理(询问,动词) 2.非天质之卑(本质,资质,名词) 9.色1.未尝稍降辞色(脸色)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表情)3.颜色(课外) 10.而:1.足肤皲裂而不知(却,但是)2.久而乃和(才,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