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关剧语言生动诙谐,多取于民间,并与精美古典诗词相熔铸,其风格生动流畅,本色当行,\"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
关键字:关,郑,白,马,杂剧,散曲 正文:
“关,郑,白,马”,元曲四大家也。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乃元杂剧之四杰。“关,郑,白,马”之称初出于元人周德清所著之《中原音韵》序言:“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一心制作。”然周德清虽并称四者,未谓之四大家也。四大家之称见于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四者杂剧皆乃巅峰大成之于各自之流派,“元曲四大家”之名乃诸家公认,实至名归。
据元人钟嗣成《录鬼薄》之分期,“关,马,白”三者属元杂剧前段,金末至元元贞、大德年间多作于大都。“郑”则为元杂剧后段之翘楚。 一: 关汉卿,号已斋,解州(今山西运城)人氏,生于金末,卒于元大德初年。关乃四大家之首,贾仲明《录鬼薄》称之“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据前人所记,关编杂剧六十有七,然现仅一十八部存于世。其代表之作计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散曲今存小令四十余首,套数十余首。
关汉卿生平鲜载于册,钟嗣成《录鬼薄》有言:“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析津志》载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臧晋叔《元曲选·序》称其“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后南宋覆灭,关曾南下杭州,作〔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套曲(中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句)。其间过扬州,曲赠朱帘秀,有“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句。
关剧于思想之上,可少分为三。其一为颂百姓抗争,针砭时弊,曝世道之暗,朝廷之暴戾于日下。其作当以《窦娥冤》为甚,多为悲剧;其二为绘民妇生活斗争之卷,并言其机敏勇智,如《救风尘》,多喜剧之味;其三为颂英雄之剧,此类当以《单刀会》为首,关羽之神,入木三分。
关剧创作,重于凸显主角,多内心描写,形象深刻,笔下如窦娥,关羽,可见一斑。另关剧戏剧冲突甚烈,读之多心随神往,难以自己。其剧紧凑集中,不枝不蔓,略次枝以显主脉。《窦娥冤》除言明窦娥身世,其后四折皆帷幕启处见冲突,未着一墨于窦娥婚嫁,丧夫之上。关剧语言生动诙谐,多取于民间,并与精美古典诗词相熔铸,其风格生动流畅,本色当行,\"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臧晋叔《元曲选·序》)。
关汉卿于散曲之上,亦多有成就。其散曲多写都市繁华艺人生活,羁旅行役离愁别绪,及自抒抱负述志遣兴。闻名之作如〔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
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后人尊关汉卿为“曲圣”,其作流传千古,蜚声海外,西人有谓之“东方莎士比亚”。
二: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元杂剧家、散曲家,所作杂剧于其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据前人所考,郑终其一生所作杂剧一十八种,现存于世为《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倩女离魂》则列为其杂剧之首。杂剧之外,郑所做散曲,于今尚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于世。
郑光祖生平鲜为后人所晓,由钟嗣成《录鬼薄》仅知其早年习儒,后补授杭州路为吏,然其“为人方直”,甚难存于官场,后开始杂剧创作。
郑光祖所作杂剧多为两类,其一为男女情爱之事,如《翰林风月》、《倩女离魂》;其二则为古史故事,如《周公摄政》、《三战吕布》。比之于关剧针砭时弊,郑剧主题较远于现实,多服务于艺术。
郑剧以《倩女离魂》为最,此剧以唐人陈玄祐《离魂记》为基而成。剧中倩女于爱情忠贞不渝,情真意切,对封建礼教敢于反抗,此形象之成功,使此剧堪与《西厢记》媲美。也正由此,使郑光祖“名香天下,
声振闺阁”。其写人物之内心活动独具一格。清人梁廷柟《曲话》赞此剧曲辞“灵心慧舌,其妙无对”。王国维亦言:“如弹丸脱手,后人无能为役”(《宋元戏曲史》)。
郑光祖散曲少流于世,其曲多颂陶渊明,即景抒怀,思乡及绘江南荷塘山色之景。然其写景抒情,皆清新流畅,婉转妩媚,文学艺术研究价值颇高。其中名曲如“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塘。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汝,依稀闻兰麝余香。”(【双调】《蟾宫曲》 ) 。
郑光祖之作语言“清丽芊绵,自成馨逸”(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钟嗣成称之“乾坤膏馥润肌肤,锦绣文章满肺腑,笔端写出惊人句,解翻腾,今是古,词坛老将伏输”(《录鬼簿》)。
三:白朴,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终身未仕。一生共作杂剧一十六种,现仅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两种,曲词残文仅存《流红叶》、《箭射双雕》两种。
白朴生于文学世家,父白华,曾任金朝枢密院判官,又为著名文士。少时曾随元好问学诗词古文。然其后金为元所灭,白幼年经历颠沛流离,其母死于战乱。待其长成,家世沦落,郁郁不欢,不复有仕进之意,多次拒官员荐举,漂流于大江南北十五年。年过半百定居金陵。其词与散曲,多抒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及身世之悲,情调凄凉。
白剧《梧桐雨》乃记唐明皇、杨贵妃二者爱情政治纠葛之历史剧。
剧名有取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之意。于此剧中,白以梧桐为线,与杨、李之悲欢离合相连。梧桐为见证,物是人非之间,更添几分凄怨伤悼。此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意境深沉含蓄,情之浓味之醇,可见一斑。
四: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氏,因《天净沙·秋思》,世人尊为秋思之祖。所作杂剧今尚知一十五种,《汉宫秋》乃其代表作;散曲120余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马少时热于功名,中年任官,晚年淡泊名利,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其名于元梨园甚盛,人称“曲状元”,其杂剧散曲,亦雅亦俗,备受世人钦羡。
马剧《汉宫秋》以昭君出塞为材,重抒家国衰败之痛,乱世苟活之悲。昭君受奸佞毛延寿之陷最终出塞离国;汉元帝深爱昭君,然受臣掣肘,不得自由,酸楚之间“割恩断爱”。第四折“孤雁惊梦”,元帝之思之悲溢于言表。此剧亦表马于历史变迁、人生无常之感。 马剧语言清丽,善炼朴实自然之语,使之精致而富表现力。
马致远之散曲,写景莫过于《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其景如诗如画,余韵无穷。其叹世之作亦可挥洒淋漓通表情性。其曲善用修辞,物象鲜明。
今综观四大家之作,于四大家之了解亦深也,四者皆为一时之杰,曲文造诣独领风骚,果当四大家之名。
参考文献:《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