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闻叙事性探究

来源:六九路网


新闻叙事性探究

摘要 新闻叙事是以新闻叙事文本为对象,通过新闻学、叙事学等方法对新闻进行叙事描述。本文着重探究了新闻的叙事性,首先对新闻的叙事性进行了基本的界定,然后讨论了新闻叙事的策略,主要是从叙事者、叙事视角、细节策略等角度讨论。

关键词 新闻;叙事;倾向性

1 新闻叙事性的概念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叙事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新闻是以传递新近变动的事实为目的,新闻强调客观、理性,注重信息的社会价值,主要关注的是社会、民族、国家等公共领域。而叙事是从作品文本的特定排列中抽取出来并按时间顺序重新构造的一些被叙述的事件,包括这些事情的参与者,简单的说是连续的几个事件。叙事以其可读性强,形象生动的特点而倍受人们的喜爱,它具有跨越时空的深远意义。

新闻要告知信息,包括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人么事情,怎么发生的。这要是在说明、转述事件的结果,而叙事更多的是描述和展现,它复现的是一个完整程,具有时间的动感、有场景、有人物、有细节描写,也有背景,即人物活动的环境。叙事与新闻是同源的。古代的历史家同今天的新闻记者是一脉承的。历史家的职责就是如实地记载当时发生的事实,就像今天的记者如实地报道新一样,所不同的是,古代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渠道没有现代发达,所以传播的范围不如现在广泛。

新闻叙事性就是运用文学手法,将新闻事实以叙述叙事的方式现给读者,赋予新闻以一

定美感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它注重细节的描绘、人物的刻画场景的再现、背景的交代等,把新闻事实当作一个叙事叙述出来,既指报道新闻叙事指报道新闻的叙事性技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闻叙事性既是新闻文本呈现的一种特点又是新闻的一种存在状态和一种传播的态度,新闻叙事性是新闻媒介为了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自身进行的调整,是一种新的新闻存在方式,所有的新闻都可以被叙事性。新闻叙事性虽然是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注重平民化、大众化,增加了软新闻比例,但是新闻叙事性是新闻出现的一种趋势和存在状态,它有注重软新闻,表现出通俗化,平民化的一面,但是它不等同于软新闻,也不是新闻的通俗化、平民化,它只是通过这些内容和形式的表现来实现新闻带给受众的心理满足感。

2 新闻的叙事策略

新闻叙事策略是为了完成叙事行为,以达到叙事效果而使用的话语建构策略。这种话语建构策略既可以是主动的选择,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安排。新闻叙事理论认为,每一个叙事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叙事,即“什么人碰到什么事”;一是话语,即“叙事是怎样被讲出来的”。因此,对于好的叙事性新闻来说,除其所选叙事本身可带来一定的吸引力外,其生命还主要依赖于别出心裁的讲述方式,即采用最为有效的叙事策略来为受众呈现最为鲜活的叙事。

2.1叙述者的复杂化

任何叙事行为都不可能缺少两个基本要素:叙事和叙述者。新闻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史态新闻,在这种新闻中记者与事实之间完全处于“异时异地”状态,对事实的调查采访大多为“事后采访”,需要借助与新闻事实相关的人和物才能完成叙事。另外,我们最终看到的新闻文本是编辑对记者采写的新闻或多或少改动的结果。因此,新闻叙述者应包含记者、采访对象和编辑。根据记者在新闻文本的介入程度,记者是叙述者的表现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缺席

叙述者,指记者像摄像机一样客观记录“观察调查”到的一切,语言色彩呈中性,让受众意识不到叙述者发出的声音。这样记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自己的个性深藏不露。这种角度会让受众对事件有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二是隐蔽叙述者,即新闻事实完全由记者来讲述,但记者并不出现在新闻中,而是隐于“幕后”;三是公开叙述者,它又分为旁观的叙述者和参与的叙述者。旁观的叙述者,指记者不是事件的参与者,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眼前叙事。参与的叙述者则是记者成为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这在“个人亲历性报道”中十分常见。从受众角度来看,记者是缺席叙述者或隐蔽叙述者使新闻文本显得冷静客观;而记者是公开叙述者,则具有交流性、亲近感,其感染力也较强。

“采访对象”也是新闻文本的重要叙述者。有的新闻采写一般具有事后性,要准确详细地叙述新闻事件,就离不开当事人、见闻者以及与此有关部门人物等采访对象的叙述。新闻文本中的采访对象承担了部分甚至是完全的叙述人角色,这在专访新闻类型中尤为明显。如《中国青年报》的《唐山大地震:不肯泯灭的记忆》中的采访对象在正文中就成为全文的叙述者:从开篇“1976年,我所在的部队医院,为保障铁道兵某部修筑北京至赤峰铁路的医疗卫生工作,从外地调往北京沙河。当时,我是一名护士……”开始全文的叙述,到结束“我不得不承认,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唐山大地震已成为一段冰冷的历史。”至始至终都是“我”的叙述。编辑是否担当叙述者,需根据新闻修改的程度大小而定。在上述的新闻中编辑直接对唐山大地震作出自己的评论,进而引出采访对象的叙述来。

事实上,记者、采访对象、编辑这三类叙述者或独立或组合,实现了新闻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叙述者的最大特点就是叙述者比较复杂,即叙述者多重复调叙事。所谓叙事者多重复调叙事,就是指在同一个叙事文本里,采用多种叙事人称和多个叙事人。有的新闻先通过记者的客观叙述,进而是各国首脑的叙述,最后又转回到记者身上。通过叙事者的不断变换,叙事视角变换,对新闻意义进行多重叙事,不仅可以使新闻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也可以使史态类新闻叙事在阅读效果上,有一种曲折多重的阅读效果,这在相当程度上,在没有损害新闻的

新闻价值的同时,增强了新闻叙事的审美张力。

2.2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作为叙述主体叙述者在对叙述文本的情境、事件、人物等进行描述时,总有一个看待所有这一切的角度,或者说观察点,通过这一观察点将所看到的一切呈现出来。这就存在一个叙述的角度即视角的问题。叙事视角就是指叙述者观察和叙述叙事的角度,“事件无论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觉’范围内描述出来,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角度,无论所涉及的是‘真实’的历史真实,还是虚构的事件。”任何一篇叙事文本,都必有一定的叙事视角,因为当作者要展示一个叙事世界的时候,他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把外在客观世界照搬到纸面上,而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叙事谋略来进行叙述。事实上,叙述视角的选择不仅决定了叙事作品题材的选择和情节的安排,它还决定了叙述者对叙事中人物的道德评价和对事件的价值判断。而新闻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观察和叙述叙事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叙述角度能创造新闻报道的“文本价值”,使新闻文本更加完美和艺术,更具可读性。转换视角动态地表现了新闻题材,增强了叙事的生动性。“全知角基本上是以局外人、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讲述和评价作品中的人和事的是单声话语形态,导致作品叙事风格的单一和平淡”。转换视角的运用突了全知视角的线性和平面叙事的缺陷,多个角度观察、多种声音说话无疑使态类新闻作品色彩斑斓,生动活泼,呈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其次,转换视叙事也使史态类新闻对事件、人物或问题的把握更逼近原生态,尤其是当事讲述和评价,从而使作品体现出真实自然的审美特征。而全知视角“包揽”切的做法容易使题材发生变形,游离于历史真实。同样一段人生经历和心理受,由记者叙述与由叙事人叙述,效果截然不同。前者给人以“隔”的感觉,仅使作品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而且也使文章的感染力黯然失色。而通过不同当事人叙事,表达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则显得格外真实自然;另外,多方、多层次叙事使新闻的内容具有信息来源的广度和个性思辨的深度,增加作品反映历史的广度与深度的同时,有效调动受众的思考,从而实现信的有效传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