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塞 窒・125 论韩愈和孟郊的组诗 杨国荣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困穷、穷老多病、孤独无子是孟郊组诗苦吟的几个主要方面。组诗成为孟郊表现苦吟、情感及景物等多种情态的极好形式 顶针是孟郊对组诗结构及手法的创新与发展。韩愈组诗继承了魏晋及盛唐组诗的成就与经验,他在组诗的声律方面有所发展。 关键词:韩愈;孟郊;组诗;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一o26x(2012)02—0000—03 中唐韩孟一派,以韩愈、盂郊为主导,包括李贺、卢仝、马异、刘 叉、贾岛诸诗人。奇险冷僻诗风在韩孟一派组诗中有突出的表现。韩盂 喜好以组诗表现困顿的处境,寄兴抒怀,表达怀才不遇的感受,对唐代 组诗的发展有所贡献,值得深入研究。 孟郊的组诗,咏怀如《感怀八首》、《秋怀十五首》,山水如《石淙 刿目铼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 出。”。 “刿目铢心”“掐擢胃肾”是韩愈对盂郊苦吟的过程描述,用 语狠戾,说的却正是孟郊的刻苦思索。后来朱熹说孟郊作诗是“吃饱了 饭,思量到人不到处”,¨ 陈贻掀先生以为盂郊“最爱挖空心思作 诗”, “挖空心思”故而“思量到人不到处”,说的直白却直指孟郊 对诗歌的刻苦思索。据陆龟蒙《书李贺小传后》所载:“(孟郊)或比 日,或间日,乘驴领小吏径蓦投金渚一往。至则荫大栎,隐丛绦,坐于 十首》、《寒溪九首》、《峡哀十首》,田园如《立德新居十首》,送别如 《送淡公十二首》,悼挽如《吊元鲁山十首》、《杏殇九首》、《吊卢殷十 首》,纪事如《济源寒食七首》,记人如《大隐坊三首》,酬赠如《乐府 戏赠陆大夫十二丈三首》等,所作甚丰,题材多样。综观孟郊所作组 诗,足见诗人对组诗一体颇用心力,多有与前人及时辈不同的方面。 孟郊一生苦吟为诗,为中唐怪奇诗风的主要诗人之一。苦吟、险怪 是其诗歌的主要特色,它们不仅使孟郊在中唐乃至整个唐代及中国古代 诗歌占有一席之地,孟郊的组诗也因这两点特征在唐代组诗的发展中独 具特色。 积水之旁,苦吟到日西而还。……吾闻淫畋渔者,谓之暴天物。天物既 不可暴,又可抉掘刻削,露其情状乎。” 则孟郊的苦吟也是对诗歌反 映对象的长时间反复观察、浸淫苦索。苦吟之结果则如吴相洲先生云: “孟郊生性执着,一旦专注于某一事物,非到究竟,不愿放手,因此常 常能在同一事物中比别人发掘出更多的内容。”_l 执拗的、挖空心思的思量,导致孟郊多感而思绪繁杂,纠缠于某一 情感而不能自拔,同时又颇能发现某一情感及物象的多种情态,反复吟 咏,其结果便是“神施鬼设,间见层出。”以《秋怀》为例,组诗以 “秋怀”为题,因秋而感兴,是一组感怀诗,“集中抒写了对于己身之 老、病、穷、愁的体验与感受,并表述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处世原则,写 实性很强。”_1 这组孟郊最杰出的作品,刻意地“提供了寒苦的老人形 孟郊“诗苦动天地”(石介《赠张绩禹功》),孟郊的苦吟首先是 “吟苦”,是对悲苦人生际遇的悲歌。尤信雄《孟郊研究》道:“惟详考 其苦吟之因索,……归纳之则有下列六端:一为困穷,二为科第之挫折 与薄宦失意,三孤独无子,四对现实之失望与不满,五穷老多病,六多 愁善感与悲观。”” 总结了孟郊诗歌的内容及表现对象,前五点都与诗人 艰难悲苦的人生境遇相关,南宋叶适:“郊寒苦孤特,自鸣其私,刻深 刺骨,何以继古人之统。” j苏辙以为孟郊“起居饮食,有戚戚之忧, 是以卒穷以死。” 可见孟郊的苦吟在内容上是对其悲苦人生的不休 “悲呜”(元好问诗云“东野悲鸣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孟郊之 前辈诗人如杜甫虽也苦吟为诗,但未在组诗中吟咏自我的艰难与悲苦, 孟郊开启了用组诗反映艰难悲苦人生的先河。 象”,’ 组诗中出现了十二个“老”字,可以认为《秋怀》的核心诗歌 意象是“寒苦的老人”,而“老、病、穷、愁”不过是“寒苦的老人” 的人生遭际与体验。孟郊在展现“寒苦的老人”自我诗象时,不是单一 平面的,而是立体、多角度的。先看看这组诗歌中“老”字的相关组 合,“老泣…‘老客…‘老骨…‘老更贫”“老病”“老人…‘老力”“诗 老”,孟郊反复不断地用“老”字,可见他对“老人”这一自我形象的 执拗的心理认同。对这些词深入考察可以发现,诗人的“老”是多角度 的,有情感层面的如“老泣”;有身体状态的如“老骨”“老病”“老 困穷、穷老多病、孤独无子是盂郊组诗苦吟的几个主要方面。《秋 怀》十五首“集中抒写了对于己身之老、病、穷、愁的体验与感受,并 表述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处世原则,写实性很强。” 是诗人穷老多病悲愁 的集中反映,组诗中反复出现如“老客”、“老骨”、“孤骨”、“老病” 等语词,即可见一斑。《杏殇》九首序云:“杏殇,花乳也。霜翦而落, 力”;“老人”是一个进入暮年的个体形象,是生命层面的;“老客” “老更贫”体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诗老”则是诗人的社会角色的自 我认同。具体到诗歌的表达,有衰老思乡,有老病而客居的“志气单”, 有老而病的时逝悲叹,有老而贫病的生命衰微,有老病者的精神状态, 有老病而诗衰的感伤,有老病而见谗的规箴,有衰老而对年轻轻薄的自 悔反思,有诗老的“忍古”信念等等,从生存晚景、精神状态、信念追 求及人生反思诸多方面共同建构一个既是诗歌的也是现实的“寒苦老 人”形象。孟郊对“老人”这些情态的发掘,当是根基于诗人“挖空 因悲昔婴。故作是诗。” 王建《哭孟东野二首》其二云:“老松临死不 生枝,东野先生早哭儿。但是洛阳城里客,家传~本杏殇诗。” 《杏 殇》九首悲悼幼婴早殇,体现诗人孤独无子之悲苦。《济源寒食七首》 中云“无子老人仰面嗟” 则更是因孤独无子而沉痛、无奈的表达。 《吊卢殷》十首悲悼卢殷无子穷困而亡,诗云“诗人多清峭,饿死抱空 山”,又云“饿死始有名,饿名高氛氲”,慨叹卢殷饥寒而死。“羞见人 地时,无人叫追攀”,“可怜无子翁”,“孤丧鲜匍匐…‘嗟嗟无子翁,死 弃如脱毛”,_日 组诗多处表达了“无子翁”的悲凉。穷困无子,这是两 位诗人的共同命运,因此,《吊卢殷》十首既是悲悼卢殷,也是诗人对 自我穷困无子命运的悲叹,盂郊最终也如卢殷,在饥寒贫病无子中亡 逝。 心思”的执著思索,在同一事物中比别人发掘出更多的内容。《石淙》 十首从流水之性、流水之形、流水之势、流水之用、流水之趣、水边之 人、流水之异等角度描写石头上的流水,也是诗人搜奇发微,多角度苦 吟表达的结果。 险怪的风格是孟郊组诗另一值得关注的特征。众所周知,孟郊为中 唐怪奇诗派主要代表之 ,近年的研究者也纷纷表明,孟郊是中唐怪奇 诗风最早的创作者。“ 与怪奇诗风的另一主将韩愈相较,孟郊的怪奇诗 风体现的更为彻底,他的怪奇诗风不仅在单首诗歌与联句中,而且也表 孟郊《夜感自遣》诗云:“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 闲,心与身为仇。”l9 孟郊的苦吟另一层面上的意思则指的是在艺术上的 现在他的组诗创作中。《峡哀》“十首中镜思怪语,变换百出。” 雄奇 险峻的三峡在盂郊的笔下,变成磨牙吮血、阴风惨惨的人间魔窟,构 思、造境、拟喻、设词诸方面都可见出孟郊的险怪诗风。《寒溪九首》、 冥搜苦索、刻苦雕琢。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论孟郊“及其为诗, 作者简介:杨国荣,男,福建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唐代文学研究。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126.文史研究 式描写园林景观,皆以景点为诗题,依题进行创作。又如《辋川集》诸 绝或押平声韵,或押仄声韵,这一点在韩愈诸作中亦有体现。二十一首 中前十七首皆为平声韵绝句,后四首为仄声韵绝句,如此有规律的编 排,应不是巧合。 《秋怀十五首》等组诗历来也是论者每每拿来论证盂郊怪奇诗风的经典 例证,其他如《感兴八首》等也偶露险怪。 总而言之,险怪与苦吟是使孟郊组诗极为特殊的两个方面。 孟郊的组诗在结构上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孟郊的诗歌创作是很注 重技巧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 都指出了这一点刘先生以为:“唐诗的发展,专从艺术的技巧上讲,到 了盂郊,是呈现一种明显的转变。”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排比、复沓、 重叠、连绵、顶针、辘轳等修辞技巧在在盂郊的诗歌中的运用,这其中 顶针一格尤其值得关注。孟郊将顶针这一修辞方式运用于组诗的前后联 接,往往是前一首的最后一句的某些语词(意象),成为后一首开篇的 语词(意象),几首诗歌前后联接,词意反复,连绵不绝。最为典型的 韩愈《感春五首》在结构上及韵律上值得关注。汪琬评第五首云: “以辛夷起,以辛夷结,中间历叙所感,夷犹骀宕。与前四首神理自 别。”[2 用于五首的结构评价也是极为妥当的。其一由“辛夷高花最先 开”起兴,中间或哀洛阳宫殿,或感国家战事难平,或感性命艰难,终 以“辛夷花房忽全开,将衰正胜须频来”作结,结构环复严谨。欧阳修 云韩愈“工于用韵”_3 ,王士祯《师友诗传续录》云:“善押强韵,莫 如韩退之。”[ 说的都是韩愈单篇诗歌的用韵,韩愈又将其“工于用韵” 组诗为《吊元鲁山十首》: “搏鸷有余饱,鲁山空长饥。……鲁山不自剖,全璞竟没躬。”(其 推及组诗,由《感春五首》可见。,《感春五首》用韵如下:其一“开、 迥、杯、陪、哉”,其二“来、迥、埃、嵬、裁”,其三“催、迪、哉、 一) “自剖多是非,流滥将何归。……以兹见鲁山,道蹇无所依。”(其 二) “君子不自蹇,鲁山蹇有因。……始知补元化,竟须得贤人。”(其 三) “贤人多自霾,道理与俗乖。……所以元鲁山,饥衰难与谐。”(其 四) 组诗第一首以“鲁山不自剖”为结,第二首以“自剖多是非”为 起,第二首以“道蹇无所依”为结,第三首以“君子不自蹇,鲁山蹇 有因”为起,第三首以“竟须得贤人”为结,第四首又以“贤人多自 霾,道理与俗乖”为起,第六首以“庶合箫韶音”为结,第七首以 “箫韶太平乐”为起,孟郊将顶针之格运用于组诗,在相同或相似语词 的前后衔接中,使得诗意前后相连,环环相扣。在《送淡公》的其三、 其四、其五中也使用了这样的手法。 “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 发端,可谓极盛。” ,韩愈诗歌改变了汉魏、盛唐以来的诗歌传统, 并启迪了有宋一代的诗风,为中唐诗歌新变的主要代表之一。而就组诗 而言,韩愈却是复多变少,更多地继承汉魏、盛唐的传统。 韩愈的咏怀组诗多具汉魏之风。《秋怀》十一首是一组悲秋为主题 的咏怀组诗,这组诗因秋而感兴,有生命不居的悲慨,有志士不遇的感 叹,有功业不就的悲凉,寄兴悠远,感情沉郁豪宕,然夏敬观一语中的 “退之《秋怀》效阮籍” 。。,《秋怀》十一首在寄兴悠远的表现风格, 悲慨沉郁的情感特征,甚至在秋夜不寐的具体情节上,与阮籍《咏怀》 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为阮籍以来的咏怀组诗传统在中唐复兴的典型。 《感春四首》、《感春五首》、《感春三首》,大都因春感兴,或感时事, 或悲际遇,或叹生命苦短,自抒郁怀,为咏怀组诗,与《秋怀》同承汉 魏之余风。在韩愈的咏怀组诗中也时露险怪之风,如《秋怀》之九对落 叶的描写,《唐宋诗醇》云:“一叶之落,写得如此奇峭。”_2 另外如 “语阱…‘心兵”等此语的运用,皆可见韩愈奇峭险怪的诗风。 韩愈的组诗也可看到《诗经》的影响,《青青水中蒲三首》为韩愈 代内寄远的作品,“篇法祖《毛诗》,” 三首诗皆以“青青水中蒲”起 兴,反复咏叹,流畅古朴,语浅意深,深得《诗经》之意蕴。《河之水 二首寄子侄老成》朱彝尊云“是学国风,” 程学恂云:“真得三百篇 遗意,在唐诗中自是绝作。” 都认为该组诗与《诗经》有着莫大的联 系。 韩愈的一些写景组诗则继承盛唐的传统,如《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 三堂新题二十一首》,这是一组五言绝组诗,后人多将其与王维《辋川 集》相较而论,蒋之翘云: “退之《三堂二十一咏》,盖亦步武摩诘 《辋川杂诗》而未逮者。” 朱彝尊云:“首首出新意,与王、裴辋川诸 绝颇相似。” 显然,这二十一首诗歌与王裴诸作实为一脉相承。或云: “二十一章校王、裴辋川唱和,古渐远” 在艺术上不及王维,而《辋 JII集》中的某些特征在韩愈的诗中还是有所体现的,如以绝句组诗的形 来、孽”,其四“遛、哈、埃、来、哉”,其五“开、来、埃、颓、 迥”。查《广韵》,“迥、杯、陪、嵬、催、垂、颓”属灰韵,“开、哉、 来、裁、哈、埃”属哈韵,《广韵》灰哈同用,五首诗歌皆灰哈同用, 可见用韵一致。 参考文献 [1] 尤信雄著《孟郊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84年3月版 [2] [南宋]叶适著《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7年1O月版第 701页 [3] [宋]苏辙著《栾城集》卷之八《诗病五事》,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7年3月版,第1554页。 [4] [唐]孟郊著郝世峰笺注《孟郊诗集笺注》,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第144页。 [5] [唐]孟郊著郝世峰笺注《孟郊诗集笺注》,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 [6]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百一,中华书局,1996年1 月版,第3433页。 [7] [唐]孟郊著郝世峰笺注《孟郊诗集笺注》,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第209页。 [8] [唐]孟郊著郝世峰笺注《孟郊诗集笺注》,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第514~523页。 [9] [唐]孟郊著郝世峰笺注《孟郊诗集笺注》,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第127页。 [1O] 孙昌武选注《韩愈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第 348页。 [11] 引自[宋]蔡正孙撰《诗林广记》,中华书局,1982年8月版, 第123页。 [12] 陈贻嫩著《从元白和韩孟两大诗派略论中晚唐诗歌的发展》,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丛》(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年9月版,第208页。 [13] [唐]陆龟蒙《书李贺小传后》,[清]董诰等编《全唐文》 卷八百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版,第3731页。 [14] 吴相洲著《论孟郊诗的表述方式》,《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 科版),2009年5期第109页。 [15] [唐]孟郊著郝世峰笺注《孟郊诗集笺注》,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第144页。 [16] [美]宇文所安著田欣欣译《韩愈和孟郊的诗歌》,天津教育 出版社,2004年1月,第153页。 [17] 尤信雄《孟郊研究》、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肖占 鹏《韩盂诗派研究》、戴建业《孟郊论稿》等皆以孟郊为中唐怪 奇诗风最早的创作者。 [18] [明]邢哮编《唐风定》,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 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1890页。 (上转第106页) 对的势力开始进行侵扰,西边金山方向已经看到报警的烽烟在天空飞 扬,汉家大将军也开始出兵西征。此句中“烟尘飞”借代“敌人侵 扰”。诗句中“烟尘飞”(概念A)即烽烟报警和“敌人侵扰”(概念 B)同属“以因代果和以果代因”这一认知模式,两者密切相关,因为 敌人侵扰会引起烽烟报警这一结果,概念“烟尘飞”的激活会附带激活 概念“敌人侵扰”。“烟尘飞”在认知上比“敌人侵扰”显著。在古代, 人们用烽烟报警的方法来传递军事情报,遇到敌人入侵时,点烽烟报 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就会派兵前来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 见,烽火比敌人侵扰更为显著。 4.结语 学反应。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的学习,笔者认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兼容 性很强的学科,与修辞学的结合会留给以后的研究者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 vemiy of Chitcago Press,1980. [2] 李炳勋.唐诗三百首[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3] 魏在江.概念转喻与语篇衔接[J].外国语.2007. [4] 魏在江.概念整合、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2007. [5] 袁野.构式语法,语言压制现象及转喻修辞.当代修辞学. 2010. 很长一段时间,转喻都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格,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 发展,基于人们的身体体验和邻近联想的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 式,更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描述,指称外界事物的重要的认知 方式。本文从两方面出发,把对转喻的修辞研究和对转喻的认知研究结 合起来,并以古诗中的例子做进一步的阐述。 袁野近期(2010)在其论文《构式语法,语言压制现象及转喻修 辞》中指出:认知修辞学必将成为--r'-J独立的学科,但它的创建和完善 还需要当代学者们大量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包括将最新的认知语言学 理论应用到各种语言的修辞现象中去,使得两者有充分的物理磨合及化 [6] 毛帅梅.论转喻的分类.外语学刊,2009. [7] 张辉,杨波.隐喻和转喻的区分:研究现状和分歧.外国语文. 2009. [8] 张辉,孙明智.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外语与 外语教学.2005. [9] 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解放军外国语学校学报.2004. [1O] 张辉,周平.转喻与语用推理模式.外国语.2002. [11] 沈家煊.专指和转喻.'3代语言学.1999.- (下接第ll1页) 译文:别人当他是阔少爷,……以为是哪家大老板的公子,……是 个暴发户,不过他同样属于上流社会,可是我母亲却怎么也容不下他。 这是《泰坦尼克号》开头老露丝回忆杰克第一次参加晚宴的情景时 说的话,原影片中Mother of course,could always be counted upon.原意为 “可是我母亲却总是可以依靠的”露丝的母亲一眼看出杰克是个没钱人 是个暴发户,十分看不起杰克,但是露丝非常不赞同,不过毕竟是自己 的母亲,所以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非常委婉模糊,恰好表现出了她露丝 内心的矛盾。若直译这句话势必会因译文难以被观众马上理解而产生疑 惑与前文衔接产生断裂,而译文“可是我母亲却怎么也容不下他”不会 让观众产生混乱从而更好的理解原影片, 4.4文化归化 膏肓”显然更好得传达了原文的意义,有助于观众们对影片的理解。 5.结束语 字幕翻译是一项特殊的翻译行为,译者在做字幕翻译的过程中需要 考虑到时间、空间、票房收入等诸多客观因素。本文通过德国目的论的 角度,以目的为首要原则,再通过四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分析影视翻译中 会面对到的翻译的问题。正如没有什么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影视翻译同 样需要译者依靠自己的经验灵活运用更多各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为观众 们翻译出更多更好的影视作品,加深中外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f 1] 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 ̄ation.Shanghai:Shans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r}1j[2] Nord,Chfisif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fionali ̄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 tion Press,2006. 归化,是在翻译处理中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 原文的内容。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异化则是要求译者根据原语 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以原语和作者为归宿。两者的存在本应是 辩证统一的,但是在现实的影视翻译中,受票房因素的影响,影片翻译 中常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来处理原语字幕的翻译。译文需要避免文化冲 突,消除文化障碍,从而更好地理解原影片。 例: He’d have pennies on his eyes in no time at al1. [3] [4] [5] [6] 译文:他就病人膏肓啦。 董海雅・西方语境下的影视翻译研究概览・上海翻译2007(1)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中国翻译,2001 刘利艾・从目的论析电影字幕翻译・安徽文学2008(12) 钱绍昌.影视翻译一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中国翻译・ 2000(1) [7] 王向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与影视翻译・电影评介 [8] 袁晓静・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文教资料2009 (10) 这是影片《幽灵小镇》中的一句话,在原文中所提到的have pen— nies on his eyes在影片中提到的文化力,是埋葬死人的一种习俗。原语 中所表达的意思是有人病了马上就要死了。根据剧情,译者如果直接译 为“他的眼睛上马上就要放上金币了。”无疑会让观众们难以理解,在 不了解影片中的文化背景时时很难猜到原文所指的意思。而译为“病人 [9] 张凤・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影视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科技 信息2009(1) [1O] 张美芳王克非(主译)译有所为一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下接第126页) [19]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五章,白花文艺出版社, 2007年8月版,第267页。 引自[唐]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138页。 引自[唐]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898页。 [20] [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5月版,第8页。 引自[唐]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898页。 [21] 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5 月版,第1623页。 [22] [清]爱新觉罗・玄烨编《御选唐宋诗醇》卷二十七,《景印 查慎行语,朱彝尊语,引自[唐]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 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898页。 引自[唐]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732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48--545页。 [23] 朱彝尊语,引自[唐]韩愈著钱伸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 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22页。 [24] 引自[唐]韩愈著钱伸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138页。 [宋]欧阳修著《六一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 中华书局,2oo1年11月版,第272页。 [清]王士祯著《师友诗传续录》第五四条,[清]王夫之等 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