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爱莲说教案

来源:六九路网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

二、学生介绍作者

三、学生介绍背景

四、教师介绍文体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五、学生整体感知

1、放录音,让学生听读课文,注意文言文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做好停顿、语速、语调、重音和字词等的处理。

读准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划分好课文朗读的节奏

2、检查听读的效果,扫除语言障碍:

放幻灯片,检查重点词的读音。

读准字音: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西蜀

3、读出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或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2)根据可惜啊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4、教师点拨文言词语。

六、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文本合作探究: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陋室”“陋”吗?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示了室主品德高尚?(环境清幽,交往高雅,情趣脱俗)

4、作者明明是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用意何在?(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5、文章在最后却又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6、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是什么写法?

明确: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写法: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七、拓展延伸:

1、你认为美好的物质家园和美好的精神家园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

2、阅读《语文主题学习》第五册中以《枫叶礼赞》《春树》为代表的四篇文章,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八、当堂训练:

1、《陋室铭》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室为“陋室”作证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正面实写室中之事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反面虚写室中之事,表明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为突出主旨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何陋之有?

2、《陋室铭》一文中点睛之笔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陋室主人交往不俗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九、作业:

A层学生:翻译《陋室铭》全文,完成配套练习册习题。

B层学生:仿写课文,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教师念示例范文:教室铭和学生铭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