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杞人忧天精讲精练

来源:六九路网


杞人忧天精讲精练

《杞

人忧天》 导学目标:

1.了解有关《列子》的文学

3.通假字

身亡所寄 “亡”通“无”

常识,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4.古今异义 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

力。

2.从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入

手,领悟寓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环保意识和认识事物

的正确方法。

自主预习

一.文言积累

1.易写错的字

崩坠.(zhuì)躇.步(chú)废寝.(qǐn) 光耀.(yào) 2.易读错的字

星宿.(xiù)中.伤(zhòng) 充塞.(sāi)舍.

然(shě)

①虚 古义:处 今义:空,

虚伪

②是 古义:这样 今义:

表判断动词

③晓 古义:开导。今义:

明白,知道。

5.一词多义

(1)奈何:①奈何..

忧崩坠乎(为什么) ②奈.地坏何.(拿……怎么办) (2)之:①因往晓之. (代词,他)

②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结构助词,

的)

6.词类活用

因往晓.之 使动用法,使……明白

7.重点实词

①杞国有忧天地崩坠..(崩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

(依附,依托)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忧愁、 担心)

④若.

屈伸呼吸(就像)

⑤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和停留)

8.出自本寓言的成语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

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5特殊句式

①反问语:岂无怪哉?

②倒装句:奈地坏何。(地坏

奈何) 二.文学常识

1.作者作品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作。列御寇,

相传战国时道家。郑人。《列

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

寓言和神话传说。 2.素材积累

关于忧患意识的名言警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忧患激发天才。—霍勒斯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凡祸患,以安乐生,以忧勤免;以奢肆生,以谨约免;以觖望生,以知足免;以多事生,以慎动免。——明 吕坤《呻吟语》

★草木不经霜雪,则生意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惠不成。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菜根谈》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离娄下》 三.结构思路

【尝试挑战】

你能结合课下注释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吗?

课堂导学 【导学探究】

问题一: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揭示了什么?

问题二:杞人“忧天地崩坠”,“晓之者”的话你赞成吗?

问题三:杞国的那个人为什么担心“天地崩坠”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一: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合乎科学?你对这个人有什么评价?

探究二:你怎么理解“天崩地坠”的意思呢?你认为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吗?结合生态环境问题,从中我们还受到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当堂达标】

杞国有忧天地崩坠,身

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

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

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

伤。”其人曰:“奈地坏何?”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 4.这则寓言故事是是哪个成语的由来。这个成语比喻什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

(选自《列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杞.国(qǐ) B. 亡处亡.(wú)气

C.星宿.(sù) D.有所中.伤(zhòng)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若.躇步跳蹈( )(2)因往晓.

之( ) (3)奈何忧.其坏( )(4)地,积块.

耳( )

么?

5.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哪种人?

6.如何看待文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课后提高 一.积累运用

1.李贺在《南园》一诗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情怀的诗句是 , 。写诗人从军目的的句子

是 。

2.《西游记》中人物性格鲜《 》,这故事说明,情节引人入胜。请从唐

僧师徒中任选一个人物,结明 合某个情节,说说体现了他 。 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示例:选孙悟空,情节:大 闹天宫,体现了孙悟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二.拓展阅读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

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题。 ②

能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

③两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只口袋

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又在他们每人脖子上挂了两

食。恐众狙之不驯④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

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起怒。俄而曰:“与若芧,

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却总看不见。

这个故事选自

伏而喜。

【注释】①狙(jū):弥猴。 ②口:口粮。 ③匮(kuì):不够。 ④驯:服从。 ⑤诳(kuáng):欺骗。 ⑥芧(xù):橡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能解狙之意 解:解决 .

7.读了这则故事,不禁令人哑然失笑,请说说

其中的原因。

B.损其家口 损:减少 .

C.与若芧,朝四而暮三 与:.①给

D.众狙皆.起怒 皆:都。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译文

: 。 ②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译文

: 。 6.狙公爱狙表现在那些方面?(用原文句回答)

子之邻人亡羊 列子》

杨子②

之邻人亡③

羊,既率其党④

,又请杨子之竖⑤

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

何追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⑥

,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⑦

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路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 【注释】①选自《列子·说符》。②杨子:杨朱,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③亡:丢失。

④率其党:带领他的亲属。党,亲族。⑤竖:仆人。⑥

既反:已经返回。既,已经。10.邻人的羊丢失了,他为什反,同“返”。⑦奚:何,为什么。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何追者众? ( ) ②么带着许多人去追?很多人去追羊,为什么还是让羊跑掉了?

.多歧.路。( ) ③亡之.矣。( ) ④所以反.也。( ) 9.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①亡一羊,何追者众?

②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

身亡所寄 奈何忧其坏? 【尝试挑战】

11.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意思,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杞国有一个人,担忧天 会坠落下来、地会崩塌下去,

自己没有地方依托,而(急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人,看到这个人这样担心,又为这个人担忧,

于是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在一起的气罢了,课堂导学 【导学探究】

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气。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担忧天坠落下来呢?”那人说:“假如天当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的话,日月星辰,不会坠落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那人说:“大地崩塌怎

么办呢?”开导者说:“地,不过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罢了,四处都塞满了土块,没有地方没有土块。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要担心大地崩塌呢?”那人听了,放下心来,高兴极了,开导他的人也放下心来,高兴极了。

问题一: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地瞎担心。

问题二:不赞成,因为“晓之者”并不了解地球的构造以及太阳系的结构,只是从当时人们认知水平出发来回答,所以不同意。 问题三:这是古代人对于宇宙空间缺乏科学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恐惧心理,随着人们

对天体的认识逐渐深入,就不会再有“天地崩坠”的想法。(这只为一家之言,你可以畅谈你的观点。) 探究一:晓之者开导杞国人的话依现在的科学知识看,有其合理的部分但也不全正确。但是此人的解释倾向于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从这点

评价,在当时应该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探究二:“天崩地坠”可以想象为是地球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海啸、泥石流或不明原因的其他灾难,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些事情的来临,在当时人们是无法阻挡,很难预知和防预的,当然让人感到恐怖。联系现实,人类的“文明”破坏了生态平衡,已开始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应该注意环境保护的问题了。否则,真不知哪天会“天崩地坠”的。(言之有理即可。) 【当堂达标】

1.C “宿”应读xiù。

2.(1)你 (2)解释,开导 (3)担忧 (4)土块

3.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

4.杞人忧天 不必要或无根据的忧虑。

5.讽刺了那些忧心忡忡、顾虑无穷而又无所作为的人。 6.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课后提高 一.积累运用

1.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收取关山五十州

2.示例:猪八戒:高老庄娶

媳妇 憨厚老实,好吃懒做;唐僧:三打白骨精 慈爱善

良,但好恶不分。 3.伊索寓言 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 二.拓展阅读

4.A 解:了解,理解,懂得 5.①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

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②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

6,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 (2)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7.狙只看到芧数量表面现象的变化,误认为后者比前者多,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 【参考译文】宋朝有个养猴子的老头, 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

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

“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8. ①多 ②分岔③音节助词,无义④通“返”,返回 9.①只丢失一只羊,为何要这么多人去追?②我不知道羊从哪条道跑的,所以返回了。

10.因为岔道太多了,岔道之

中,又有岔道,邻人不知羊跑到了哪条道上,只好回来了。

11.歧路亡羊。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有的人在学习、工作或社会生活中迷失了方向。 【参考译文】杨子的邻人走失了一只羊。那人邀请了许多亲戚朋友一道去寻找,又请杨子的家僮也一同去追捕。杨子说:“唉!走失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寻找呢?”邻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杨子的家僮回来后,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家僮说:“丢掉了!”杨子问:“怎么会让羊走失呢?”家僮说:“每条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不知道要往哪条路走,所以只好回来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