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敏王颖
(武汉市第八医院四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武汉430010)随着竞争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由于沉重的精神负荷而
引起的心理失衡现象日益增多。在健康问题上,人们已从躯体
健康的需求向心身健康的需求过渡,迫切希望保持一种心身和
社会适应的最佳状态。然而,由于现代快生活节奏、竞争加剧、
家庭结构变化、社会观念变更等诸多问题,不少人变得难以认
同,无所适从,因此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根据调查数
据推算,我国有各类残疾人8 296 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
6.05%,关联到2 亿多家庭人口[1]。经过多方调研,80%以上的残
疾人都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和辅导方面急需专业
帮助。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因残疾而普遍存在与健全
人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
转型时期,对残疾人心理健康的干预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大对
残疾人的关怀照顾是社会和谐的一个标志。目前,随着我国残
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大中城市的残疾人组织先后开办了
残疾人心理咨询机构,为当地的残疾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努
力矫正其心理功能,使残疾人残而不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
员。本文就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综述如下。
1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与效果
1.1 心理干预杨竹洁等[2]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
郁自评量表(SDS)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估,根据评定结果,由国家
二级心理咨询师、社区医生和助残员组成干预小组实施心理干
预措施。主要采取了团体咨询、个别辅导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
综合心理干预,为期12 个月。结果表明在改善人际关系和家庭
支持方面,心理综合干预对残疾人的心理康复有积极作用。黄
凌谊等[3]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
残疾人进行评估,由国家注册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为期6 个月的
心理健康服务。通过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进行心理
干预,也证明了心理干预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明显
的作用。
1.2 社会支持干预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
需要社会给予特别的扶持和帮助,从而实现参与社会生活。残
疾人的社会支持是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
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研究表明,一
个人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状况,除了自身调节之外,社
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有
利于维护个体的身心健康。曹海涛[4]通过加大客观支持、加大主
观支持以及提高支持利用等三个方面实施社会支持干预,提高
了社区肢体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程度,并有利于残疾人心理健康
的改善。张璇等[5]将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三大小
组工作模式运用于残疾人的心理干预中,通过团体之间的生活
经验分享和感受聆听,让残疾人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个体;
通过共同合作达成目标,使其感受到自身的能力和团体对其的
关注;通过小组过程使残疾人学习遵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
范,培养其社会责任心,鼓励其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担当起积极而有用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实现对残疾人的引导,带领其走
出心灵误区。
1.3 体育运动干预体育运动对残疾人的康复可起到积
极作用,其可有效地改善残疾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提高
机体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补偿残疾带给他们的不便,使他们融
入社会,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逐步走上身心健康发展的道
路。残疾人运动员通过平时的训练不但改变了自身的身体素
质,竞技能力,建立了良好的运动能力方面的自我概念;而且,
参与竞技比赛对他们社会、家庭、感情等方面会带来一些积极
的影响,促进积极的自我概念形成[6]。王文平等[7]对我国2010 年
残疾人射击锦标赛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评分析,结
果显示:残疾人射击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不参加任何
运动训练的残疾人。傅振磊[8]对坐式排球运动员与普通残疾人
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坐式排球运动为残
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一个契机,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们
的精神需要,有利于提高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值得在残疾
人这一特殊群体中进行推广。综上所述,体育运动能激励残疾
人勇于迎接挑战,增进生理机能,改善心理状态,促进与社会的
融合,促使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得以实现[9]。
1.4 残疾人心理互助张凌晨[10]在四川汶川地震后参加
心理援助的过程中,探讨了残疾人心理互助组织的建立。这个
组织里的成员均为残疾人,与健全人对残疾人的心理救助相
比,残疾人心理互助具有下列优势:沟通更为有效;具有健全人
没有的品质;残疾人能作为自理能力的引导师;残疾人心理互
助对于救助者也能起到促进作用。残疾人之间的心理援助,在
很多时候比正常人更有效,甚至比某些心理专家都更有效。因
为他们都是残疾人,彼此之间能自然沟通,正因为其无可比拟
的作用,必将成为残疾人心理救援的突破口,发挥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2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残疾人公共服务理
念不到位,残疾人权利保护未得到足够重视,残疾人公共服务
不均等,在心理服务体系中服务对象都不是残疾人[11],社会心
理咨询体系中,缺乏针对残疾人的咨询机构,忽视了残疾人的
心理服务。
2.2 服务技术力量薄弱残疾人心理疏导及其工作系统
的建立,是一种高层次的工作,需要诸多高素质的专家和专业
人才的共同合作。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残疾人组织开
办了少量的残疾人心理康复机构,培训了一批心理康复咨询工
作者,为当地的残疾患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是由于专业人
员和数量的限制,心理健康服务只注重有严重心理问题残疾人
的心理康复,对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
的重视。同时,学校和社会的心理服务机构中,真正有资质的心
理咨询师不多,大都没有经过正规训练,能力水平受到质疑,特
别是既能掌握残疾人心理特点,又能与残疾人进行交流的服务
人员更少[12]。
2.3 服务支持系统不健全我国现阶段尚处于发展时
期,普遍存在对残疾人服务重视不够的现象。长期以来,社会中
仍存在一些对于残疾人的不全面的认识,残疾人公共服务政策
得不到有效落实,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
求,政府公共服务行为不规范,残疾人公共事业发展缓慢等。在
残疾儿童的医疗、入托和残疾青少年入学、残疾成人的就业及
社会无障碍环境方面,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13]。由于人力
和财力等原因,残疾人的社区服务和社区康复还存在许多问
题,社区服务只注重残疾人的生理康复,而忽视了残疾人的心
理矫正[14];社区志愿者不足,缺少经过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社
区资源仍不足,需要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以共同完成社区残疾人
的心理健康工作。
3 建议与对策
3.1 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是基础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
规划和制度建设,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扩大残疾人服务覆
盖面。制定、完善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和技术考核标准,完善行
业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和专业
化,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应把残疾人的心理
服务明确列入服务体系的范畴,积极关注和关心残疾人事业,
关注残疾人的身心健康。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的扶
持,把残疾人心理服务机构的建设定位为公益事业,加大投入,
成立面对残疾人心理服务的培训、咨询与康复、心理教育等服
务机构,构建残疾人心理服务体系[13]。
3.2 建立高素质的残疾人心理服务队伍是关键心理服
务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对从业者的专业水平要求很
高。心理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调节过程,需要有一批具有心理学
专业基本知识以及心理治疗方法的心理医生作为残疾人心理
康复的保障[14]。结合目前残疾人心理服务的现状,应通过专、
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精干的残疾人心理服务队伍。经过
专业化心理人才的培养、在职岗位培训等逐步实行资格认证,
实现残疾人心理服务的规范化。通过普及心理科学知识,使非
专业的心理服务志愿者者通过教育、管理、训练等形式接受一
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给残疾人提供基础的心理疏导
和帮助。
3.3 健全服务支持体系是保障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支
持体系是一项系统工作,为了能够保证其顺利实施,必须在政
策、组织机构的建设、经费的筹措等方面提供充分的保障。通过
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
务;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发
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需
要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体系,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挥残疾
人组织作用。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务常常是伴随其一生的过
程,残疾人生活在社区,与社区的关系最紧密,尤其是推动残疾
人的社会参与,促进社区的融合而改变社区社会环境。建立残
疾人家庭、家长的社会支持系统,社区的辅助工作做到位可给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
2802当前,我国在残疾人心理服务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残疾人
自身心理维护和发展的自觉性更是不高,加强残疾人心理健康
教育,构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提高残疾人身心健康,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残疾人心理康复不仅仅是残疾人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前
提和保障。正因为如此,探索并推进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更显必要及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祚山,张文默,叶梅.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实践研
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4(4):100-105.
[2] 杨竹洁,薛晶晶.社区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干预初探[J].中国
初级卫生保健,2012,26(6):19-21.
[3] 黄凌谊,张翔.心理干预对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J].中国
民康医学,2011,23(23):2968-2969.
[4] 曹海涛. 社会支持干预对改善肢体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
社区卫生保健,2011,10(3):224-226.
[5] 张璇,周玉婷,张永红.小组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心理干预中的运用[J].
法制与社会,2010,3(2):220-221.
[6] 刘洋,陶玉流,Martine Kudlacek.期待与认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
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5):414-417.
[7] 王文平,王勤宇.我国2010 年残疾人射击锦标赛运动员心理健康
状况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4):79-81.
[8] 傅振磊.坐式排球运动员与普通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91-92.
[9] 刘霞.浅谈体育对残疾人心理的影响[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20(3):273-275.
[10] 张凌晨.特殊的心理救助———残疾人心理互助组织初探[J].法制与
社会,2008,1(1):224-225.
[11] 叶发钦.广西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探索[J].广西教育学
院学报,2011,11(1):15-17.
[12] 叶发钦.论残疾人心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
报,2010,10(3):51-53.
[13] 赫琳,张翔.残疾人心理康复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
(23):3075-3076.
[14] 李金红.残疾人社区服务:问题与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1,28(5):846-851.
(收稿日期:2013-04-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