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基本理论中“气”的科学解释

来源:六九路网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中医中药。 中外医学研究 2010年3月 第8卷第6期 毒曩I |__||≯謦曩毒|叠0| 亭 霉j :霉 i: 中医基本理论 中“气"的 科学解释 范剑非 沈阳军区总医院理疗科(辽宁 沈阳1 10016) 【关键词】 中医学; 气; 经络; 生物电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最独特最不好解释的就是气及气的通道 (经络)和气的聚散点(穴位)。气、经络、穴位的科学性若能明 释,则很多中医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现代医学对气的认识倾向于 气即生物电…,但对此生物电的来源及功能认识不清,以致很少 用于解释经络、穴位等中医的独特学术思想,把生物电解释明白 即可为中医基本理论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进一步研究中医的科学 化现代化。 何为气?《黄帝内经・灵枢经》 决气第三十篇表述为:上 负电的聚散点即形成穴位,因经络穴位是生物电瞬间变化形成, 用目前的手段是无法检测的。用生物电解释中医的气,用生物电 的传导线路聚散点解释经络和穴位是中医理论科学现代化的重 要一步。 人体普遍存在着电调控系统,这在肌电、心电、脑电等电信号 中体现,人体另外存在一套生物电转输调控系统,这被瑞典的 Nordenstrom于1983年发现,他将其命名为生物闭合电路 (BCEC),亦即血管一间质闭合电路(VICC) J,是体内的生物电 的选择性运转系统,即电化学势差在生理病理代谢活动中起着重 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其中 上焦开发即指气由肺心而来,宣五谷味即指气亦由胃中的水谷之 气来,从中医天人合一的角度看气,首先是指空气中的氧气,西医 要作用。此发现远不能解释生物电的全部作用,但这一点还是为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传递过程做了进一步的科学阐释,也为中医 的气及经络穴位提供了一些科学根据。另有研究表明蛋白质并 也一致的认识到呼吸是不可须臾或缺的。氧气进入身体后的情 况(西医)是被血红蛋白带入各类组织,在组织中弥散参与一个 重要的化学反应即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是 :加 非不可导电而是可快速导电的,即沿其多肽链传递电子,并能发 生“隧道效应”式的导电,这更为中医的气的运行提供了科学的 物质根据,能够解释调整气行,左病右治、上病下取等快速见效的 方法。 氧、脱氢、传递电子。平时对氧化还原反应强调的是加氧和脱氢 的过程,而对传递电子的过程缺少注意和研究。由于氧气进入人 体基本是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就是不断进行的,氢离子的产生 和电子的传递也就是不断进行的。这个被不断产生的氢离子和 不断传递的电子就是体内的气。中医还认为胃中的水谷之精微 也转变为体内的气,此气即现代医学中各种食物代谢过程中电子 的产生和转移,所有的代谢过程都包含电子的产生和转移,因此 氧气和食物产生的电子(并由此产生离子)被现代医学命名为生 物电,生物电的运行途径即经络,生物电的聚散点即穴位。可以 说中医理论中气即生物电。由中医阴阳互根,西医的正负电平衡 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伯特・圣乔治博士指出:生物学的进步 以转向更小的领域为标志,l8世纪限于肉眼可见的领域,l9世纪 降至细胞水平,20世纪注意中心已缩小到分子,21世纪将是从分 子水平转移到电子层次。可以说电子生物学一定会在未来某时 产生 J。令人惊叹的是我们的祖先在数千年前即发现了电子的 生物学作用,只不过他们不知道氧化还原反应,不知道动作电位 及脑电、肌电、心电等,只能将其命名为气,并将之组成了重要的 中医基本理论之一,随着科学进步及电子生物学的产生,中西医 必将具有同样的科学意义。 参考文献 可知,电子为负性就一定有正电存在,如氧化还原反应中脱氢过 程的氢离子,其生物电中不仅仅是电子(负性)和氢离子(正性), 还包括其他很多的正负离子,在经络的表现为阴经阳经。电信号 『1]王玉玲.生物电医学与中医.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2. f2]任延华点校.黄帝内经・灵枢经.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15. 是人体最基本的信息,人体广泛存在着电信号,存人体最基本的 结构——细胞的表面细胞膜上存在着外负内正的电位差(约 70 mV或一90 mV),这个电位差也是各类正负离子形成的,也 『3]周爱儒.生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4. 是通过电子传递完成的。神经肌肉冲动的传导是由动作电位完 成的,动作电位也是由电子传递完成的,此外临床上的肌电信号、 心电信号、脑电信号也都是由电子传递完成的,可以说人体是生 物电信号不断变化的一个 大的生物电池,生物电信号是重要的 信息系统,其更深远的意义有待于微观研究手段的产生。现在可 以肯定的是氧气和食物进入体内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或其他代谢 反应产生离子和电子即为气,正负电的汇集性运动形成经络,正 [4]戴冠儒.发现反疼痛:疼痛生物学原理与临床.北京:军事医 学科学出版社,2006:64. [5]哈尔・赫尔曼.未来世界中的生物学.北京:科学普及出版 社.1983:57. 【收稿日期】2010—0l一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