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北省长阳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来源:六九路网
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字是不要本钱的,喝一杯滋味好的酒,你称赞它“美”,看见一朵颜色很鲜明的花,你称赞它“美”,碰见一位年轻姑娘,你称赞她“美”,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座雕像,你也还是称赞它“美”。这些经验显然不尽是一致的。究竟怎样才算“美”呢?一般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美”,但是都知道什么样就是愉快。拿一幅画给一个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呢?”他不外是回答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不仅是普通人如此,许多声名煊赫的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十九世纪有一位学者叫做罗斯金,就曾经很坦白地告诉人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血色鲜丽的姑娘的引诱力自然是比女神雕像的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你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在艺术上却仍不失其为美。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

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呢?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却又往往不符事实。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所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鼻、舌、皮肤、筋肉等等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引起不快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拿什么标准说耳、目是“高等感官”?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

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快感同为实用的,并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选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也许没有什么风韵,但在艺术上具有审美价值,能唤起读者的审美体验,是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B.有的美学家认为只有像耳、目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鼻、舌、皮肤、筋肉等等“低等感官”则不能。

C.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喝水、腹饥时吃饭得到快感,喝美酒则是追求美感。

D.作者借用“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为了质疑有些美学家“低等感官”不能得美感的观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斯金认为“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不及“希腊女神雕像”的一半美,可见他衡量艺术作品时把快感当作了“美”的标准。

B.最易引起快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美,“享乐主义”美学是我们要摒弃的错误的美学观念。

C.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这说明“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

D.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往往要在专注于审美对象的状态中忘去自我才能获得。

3.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美感”的一项是( )(3分)

A.陈强在大型歌剧《白毛女》中演黄世仁,演出时,在台下看戏的一位战士对剧中的“黄世仁”恨得咬牙切齿,遂用枪瞄准黄世仁准备开枪打死他。

B. 当人生失意、仕途不顺,心情苦闷时,许多文人常借酒浇愁,酒后写出许多诗篇,留传后世。

C.梁任公演讲时讲到《桃花扇》“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D.金圣叹读到《水浒传》中林冲山神庙杀敌时情不自禁地大呼:“杀的快活,杀的快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

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

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臵。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B.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C.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D.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古代,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因此,对人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如称司马迁为子长,称苏轼为子瞻。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官办教育机构,为历代统治者培养出了大批官员和学者。

C.改秩:“改”是更改的意思;“秩”,指的是古代官职级别。“改秩”,就是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D.古代朝廷会根据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功过给予他们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叫谥或者谥号。诸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等皆是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光恪守孝道。父亲去世之时,他悲哀得像成人一样;下葬时,礼节非常合乎法度。

B. 李光长于策略。对于溃将邵青采用招抚劝说并赠送大米的方法,致使邵青秋毫无犯。

C.李光颇具声望。秦桧想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皇上不想用李光,秦桧劝说才用他。

D. 李光不畏强权。李光当面斥责秦桧,高宗对李光说,“秦桧正要把你当作心腹,为什么要触犯他而离开呢?”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5分)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次韵①王定国扬州见寄

黄庭坚

清洛②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 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③ 飞雪堆盘脍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④ 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

注释:①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叫步韵。②洛:洛河,可通扬州。③垂:将要。元丰年间,王定国受苏轼牵连也被贬。元祐初期,苏轼还京,荐他为宗正丞,不久又遭贬谪,出为扬州通判。④鸡头:芡实,俗称鸡头米。

8.简要赏析诗中“清洛思君昼夜流”一句的表达技巧和作用效果。(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结尾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覆辙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

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从11、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卖厨刀

早晨有雾,淡淡的。

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露珠。

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来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

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上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卖韭菜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卖金针木耳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黄针——木耳,蘑菇——生姜!”卖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短:“卖藤——条!”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开

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作激烈持久的讨价还价。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

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二十多把厨刀。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一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咔咔”砍起铁丝来了。

“是在变戏法儿吗?”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 “他怎么不说话?”里圈的人直纳闷。

见人多了,黑袄汉子从他兜里摸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工工整整的柳体大字:自家打的厨刀,每把两元。

“哼,店里张小泉剪刀厂出的厨刀也只卖一块六。”有人摇着头冷言冷语。 “不过,这厨刀的刚火倒是硬碰硬的。”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

黑袄汉子一声不响,低着头又砍起铁丝来。“咔咔咔”铁丝都断成了一厘米长短的小段。

“嘿,这厨刀砍铁丝就像切粉丝一样,我买一把!”有人把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慢!”一个工人模样的青年挤到黑袄汉子跟前,从地上另捡起一把厨刀:“你换一把砍砍看。”众人都投来赞佩的眼光。

黑袄汉子好像没听见,依旧埋头只顾自己砍。

“唔——?是个哑巴?”工人模样的青年把厨刀递到黑袄汉子的手里,比比划划做了一阵手势。

黑袄汉子接过厨刀,“咔咔咔”,一气砍了三十几下。青烟飘起,火星四溅,砍断的铁丝飞了一地。

工人模样的青年夺过刀来,仔细地瞄了瞄闪着寒光的锋口,扔下两元钱,心满意足地走了。

人群哄地一下炸了。“我买一把!”“我买一把!”几十只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砍得硬的厨刀不一定切得软!”刚才说风凉话的人又不阴不阳地插了一句。 众人迟疑了,有几只捏着钞票的手缩了回去。

黑袄汉子慢慢站起身来,高眉脊下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射出两道光来,直瞪着说风凉话的人的脸。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

脖子跟前。

众人吓了个大跳,哗地撒开了个大圈。只见黑袄汉子不慌不忙举刀在下巴上刮了几下。“嚓嚓嚓”,胡须纷纷落地,只留一片青青的胡茬儿。

说风凉话的人嗫嚅着,似乎还想说几句什么,但人们一拥而上,早把他挤出了人圈。黑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搭上搭兜,走到卖葱煎包子的摊前:“喂,买四个葱煎包子。”

两个刚买了厨刀的人听见他说话,大感惊讶: “咦,他会说话,他不是哑巴!”

“他会说话,做买卖为什么硬是一声也不吆喝?”

太阳升高了,晨露散尽了,桐庐镇幽雅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了。前面是奔流的江水,背后是兀立的青山,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黑袄汉子背着搭兜,手里托着四个刚出锅的葱煎包子,大踏步地走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描写桐庐镇景色时,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桐庐镇比做鲜嫩碧绿的荷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庐镇的勃勃生机。

B.作者讲究叙事技巧,情节设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们开始以为有人在变戏法,后来才发现是卖刀;开始怀疑菜刀有假,后来又争抢买刀。

C.“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听见有人说风凉话,卖刀人很生气,以此警告那人不要胡言乱语。

D.小说结尾描绘桐庐镇的古朴淡雅,蕴含着作者对纯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也照应了开头,使小说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

E.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看似普通但又与众不同的“黑袄汉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说第4段详细描写集市上的各种叫卖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黑袄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厨刀卖完后,黑袄汉子买包子时开口讲话,人们发现他不是哑巴,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一情节?请结合全文探究设计该情节的用意。(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张元济:不可再现的高度

这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中国现代史上悲壮的一幕:

冬日上海,阴霾的天空下,“飞灰满天,残纸堕地”。商务印书馆所印书籍、商务印书馆所设立的东方图书馆及涵芬楼之藏书,顷刻间化为灰烬,焚余纸灰飞达十数里外。时人回忆,“空中的纸灰像白蝴蝶一样随风飞舞”。

时间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商务印书馆被日机投弹焚毁,东方图书馆遭日本浪人纵火。

纸灰飘到与商务印书馆隔了半个上海的张元济寓所,这位商务的董事长望着长空,不禁潸然泪下。

后来,张元济编纂《涵芬楼烬余书录》,在序中表示,取“烬余”两字,意在“志痛”。

敌人的言行证明了商务印书馆的价值。侵华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曾经说:“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

然而,张元济在给胡适的信中明确传递了商务复兴的决心:“商务印书馆诚如来书,未必不可恢复。平地尚可为山,况所覆者尤不止于一篑。设竟从此澌灭,未免太为日本人所轻。”

事实是,创建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无论是在遭此劫难之前,还是经过劫后复兴,一直是近代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出版文化机构。由张元济建立的涵芬楼发展而成的向公众开放的东方图书馆,藏书逾50万册,为当时全国图书馆藏书量之冠,涵芬楼更是藏有大量善本珍籍,。商务印书馆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更如同现代学术史上的北京大学一般。

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可以画等号。从1902年进入商务起,从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到董事长,正如叶圣陶所评价的,张元济“把商务看成是他的终生事业”。

张元济与商务创始人之一夏瑞芳约定,“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并曾在诗中写道:“昌明教育生平愿,故向书林努力来”。他的这一抱负,使得商务印书馆成为1949年之前中国最重要的教材出版机构,并且是奠定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主要力量之一。

康有为赞誉“译才并世数严林”,而严复的译著(包括《天演论》再版)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大多是在张元济主持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完成了工程浩大的古籍整理工作,得到民国学术界、出版界的极高推崇。《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等,都是由他亲自选择版本、整理校勘后付印的。

张元济的人生可谓传奇。他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点为翰林。1898年,朝中大臣保荐,称康有为、张元济等为“维新救时之才”,光绪帝遂在颐和园召见了二人。

1949年9月,毛泽东邀张元济同游天坛。当晚,他对儿子张树年说:“我活到耄耋之年,见过光绪,见过袁世凯,见过孙中山,见过蒋介石,今天又见了毛泽东。”

由于被认定是“大老板”,张元济在1927年曾被一伙绑匪劫持了整整6天。6天中,他陆续作了10首绝句,脱险后编定为《盗窟十诗》,分送友朋。其中写到“邻家笑语”、“池塘鸭子”,自认为是在“领略天趣”。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商务印书馆老编辑、对馆史素有研究的陈应年慨叹:“今天中国的出版界,没有一家能跟当年的商务相比!”

一位对中国出版史研究颇深的学者,参观建在海盐的张元济图书馆后留言:“张元济不可追。” 相关链接

①商务印书馆创办时只是一个以印刷业务为主的小作坊„„在张元济手中,商务印书馆迅速地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论张元济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理念与中国近代文化转向》)

②张元济在自己给商务馆确定的“在商言商”的道路上,执著地走了整整半个世纪。作为舵手,他小心翼翼地驾驶商务馆这条船绕开政治漩涡。(《民国时执掌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

③张元济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辑校整理古书,钩沉、整理进而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命脉„„但商务毕竟是企业,搜集、编校古籍毕竟需要巨大的成本,所以张元济的做法难免遭人反对。有股东指责张元济收购古籍是“徇一人之嗜好”。文弱儒雅的张元济拍案而起:“此事决不使公司于营业上有损!”„„《四部丛刊》初编出版以后,光这套书就赚了100多万。经营上的成功,为他后来能够持续地做这件事情,提供了很大的保障。(辉文《中国出版第一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张元济志在“昌明教育”,使商务印书馆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教材出版机构和奠定新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

B. 在张元济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的严复翻译的著作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对此康有为大加赞誉。

C.张元济一生见过中国五个“第一号人物”,其地位和声望使商务印书馆在政权更迭的年代里能够很好地生存。

D.张元济所写的《盗窟十诗》中“邻家笑语”“池塘鸭子”等诗句,表现了他被绑架时身历险境而不畏惧的镇定自若。

E.张元济以出版推动教育,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写就了他“不可追”的一生。

(2)文章开头对“悲壮一幕”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3)“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可以画等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张元济对商务印书馆的贡献。(6分)

答:

(4)张元济在经营商务印书馆时是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的?这种做法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探究。(8分)

答: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A股尚未完成由熊转牛,最近的涨势只是熊市反弹的表现,今年A股涨至3500点的可能性极小,这种期望无异于 。

②在现行高考、中考制度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任何给学生减负的举措都只能是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③通过加宽道路、限号出行等方式解决城市的拥堵固然有效,但是毕竞只是权宜之计,与其 ,不如来个釜底抽薪。

A.隔靴搔痒 画饼充饥 扬汤止沸 B.扬汤止沸 画饼充饥 隔靴搔痒 C.画饼充饥 隔靴搔痒 扬汤止沸 D.隔靴搔痒 扬汤止沸 画饼充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新加坡是中国重要的友好邻邦,李光耀先生是中新关系的缔造者和奠基人,为中新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李光耀先生的辞世对于中国,是沉痛哀悼的,中方向新加坡政府表示诚挚慰问。

B. 如何书写人民的伟大实践,彰显信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一个穿越历史的艺术命题。

C. 2015年,最高检将调整职务犯罪侦查预防机构,整合组建新的反贪污贿赂总局,强化直接侦查、指挥协调、业务指导、一线办案力量,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

D. 十八大报告高屋建瓴,内容丰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指导我国最近几年各项建设,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阅读经典,应当注意细心领略和体会作品的艺术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可以格外注意其叙事的角度与方式,注意语言的节奏、语气、修辞,乃至句式等等。

①有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不无道理 ②包括题材、结构、风俗描写、人物塑造等等 ③也可以从语言艺术入手 ④风格形成的条件比较复杂 ⑤我们欣赏与把握大师经典的风格

⑥但多种因素中有一种特别重要,那就是语言

A.④⑥①⑤②③ B.④②⑥①⑤③ C.⑤②③④⑥① D.⑤③②④①⑥

16. 下面是关于“核电”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① 。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如此纠结。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

② ?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科技发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发展中不同诉求的交织、冲突,③ 。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在全力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术,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正是在与这种“宿命”抗争的过程中,不因噎废食,不一劳永逸,人类才不断创造着新文明,实现着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17.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

(5分)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古诗文 阅读鉴赏 现代文 阅读 语言知识 语言表达 第一阶段 专项复习 写作训练 综合试题 各专项 二次强化 第二阶段 综合复习 高三语文 复习计划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天,妈妈带着小男孩到杂货店去买东西,老板看这个男孩可爱,就打开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抓糖果。但是男孩却没有任何动作。几次邀请后,老板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果给他。回家后母亲问小男孩为什么不自己去抓糖果。小男孩回答:“我想老板的手比较大,他抓的一定比我多!”妈妈吻了一下小男孩的额头,说:“儿子真聪明!”

又一天,妈妈带着小男孩到另一杂货店去,老板看到小男孩,也打开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抓。但是这个男孩却没有任何动作。几次邀请后,老板象征性的抓了几颗糖果给他,比他自己能抓的少得多。回家母亲问小男孩为什么没有自己去抓,小男孩回答:“我认为老板的手大,他抓的一定比我抓的多很多,谁知道„„”妈妈拧了拧小男孩的小脸,说:“儿子真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