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路径论文模板

来源:六九路网


2015届毕业论文(设计) 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分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 级 信管本1001

学 号

姓 名 梁海军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摘 要

2014年5月

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是构建和谐中国的需要。它符合国情,具有国内外相关经验借鉴的条件,但也存在着对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度不高、行业规范和行为标准不健

全、民间非政府组织发展不力等不利因素。我国应充分利用当前发展社会工作的各种有利条件,发挥政府在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指导和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运行的机制和法律制度,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关键词 :社会工作,职业化,路径

Abstract

Chinese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is to build a harmonious China's needs. It is complex situation. With relevant experience to draw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but there are also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identity is not high, industry norms and standards of behavior is not perfect,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NGO unfavorable factors such as poor. China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favorable conditions,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crease social work guidance and investment, establish a sound mechanism and the legal system to run social work, provide policy support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Keywords:Social Work, Professionalism, Path 目 录 前 言 1

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内涵 2

(一)社会工作的涵义 2 (二)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涵义 2

二、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2

(一)社会转型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兴起 3 (二)政府主导、国家支持 3

(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事业快速发展 3 (四)可供借鉴的国外及港台经验 4 三、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不利条件分析 4

(一)职业认同度较低 4

(二)缺乏完备的行业规范和行为标准 5

(三)社会工作职业化缺乏系统的本土化理论的指导 5 (四)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缺乏有效衔接 5 (五)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尚不明确、制度尚不健全 5 四、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对策 6

(一)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及职业的认同度 6 (二)构建社会工作的整体思路、完备行业规范 6 (三)探索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本土路径 7 (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的衔接 7 (五)明确社会工作的岗位设置和职业制度体系 7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前 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许多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但在社会工作方面,我们仍沿用政府原有的行政型社会工作模式,任务逐级下达,最终基本由居委会承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改革,迫切要求确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大体分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及专业组织初步发展、职业化学术讨论逐渐开展、职业认证标准发展等三个阶段。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预示着社会工作专业将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社会工作需要研究,社会工作职业化路径更需要研究。助人自助价值观对社会工作者非常重要,而这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需要仔细研究分析影响互动效果的文化、心理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助人活动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现在,在社会中,科学研究是提高社会工作效率的前提。一直以来,我国的实际社会工作者对为国分忧解愁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理论积累,使得在普遍提高实际社会工作人员的水平方面遇到了许多困难。社会工作研究之所以必要,是由于这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考察的科学研究。这种科学方法以人的一般经验为基础,具有明显的适用性。在现代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工作职业化路径研究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力量。

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职业化路径研究对于社会工作全过程都十分必要,它对于社会服务项目的选择、社会服务计划的制定、社会服务的施行、社会服务效果的提高及社会政策的修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能够减少甚至消除导致问题的不利因素,消除这些因素不仅给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也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减震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有助于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工作是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缓解社会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

量。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受损害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要求社会工作职业的基本责任是向有困难的人提供服务,把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公平放在首要地位。因此,社会工作职业化能促使社会工作者更加积极地通过专业的服务、宣传、影响社会政策等方式帮助弱势群体,争取和维护社会公正。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能够有效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社工不仅充当事后补救者和恢复者的角色,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更主要的是通过社工对问题的预见性,可以有效加强对社会问题的预防和控制,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有助于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深对政策的理解,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社会政策,参与和促进社会政策的出台,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使社会在更加公正的框架下运行,这一定会在制度层面上促进社会进步。

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内涵

(一)社会工作的涵义

在我国,社会工作是一个较为普通的概念,它通常是指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取报酬的工作,包括党学生干部,公会委员等。但是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它却具有特定的国际上公认的涵义。社会工作是遵循利他主义、助人自助、公正平等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领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专业和职业。[1]加速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对于构建中国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社会工作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解决和预防由于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组织开展社区服务,修补完善社会功能,普遍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人民生活素质,达成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有效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仅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也包含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2]

(二)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涵义

所谓社会工作职业化,一般是指在满足人类特定需要基础上的社会工作活动被社会认定为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领域并获得专业化发展的过程。[3]社会工作在不断处理社会问题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社会工作职业化需要社会工作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社会认可其职业地位、针对其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和行业规范准则。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路径主要分为制度内扶持和制度外培养。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在西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催生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二、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近一段时期,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提出“构建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以来,中国的社会工作事业更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随着社会工作教育的快速推进,社会工作的知识结构正在逐渐优化,人才培养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从专业发展来看,我国的社会工作领域已经逐步形成规模,上海等地积极探索社会工作职业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社会转型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兴起

近年来,由于民生问题比较突出,中央对社会建设给予了特殊的重视和突出的强调。《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就是社会工作制度,人才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与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决策,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这正为我国社会工作加快发展、社会工作职业化推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政府主导、国家支持

当前,党和政府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上升到了党的战略部署高度,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07年4月,民政部举办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究班,将“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写入《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并就如何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4]并且现在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我国正在逐渐开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这种创新模式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事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专业社会工作的教育及实践在我国得到了恢复发展。2007年4月,民政部举办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究班,提出“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度重视选拔经济建设人才那样,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社会工作人才”。自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四所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当时称为“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至今,据教育部统计,截止2011年我国大陆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共有270多所。此外,新世纪初,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社会工作研究生专业,开始提供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自中等职业教育开始至研究生教育,每年培养的专业社工人才数以万计。此后,高层次社工人才的培养规模急剧扩大。不仅有正规教育,在职培训也在开展,规模较为可观。民政部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提出“十一五”期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千、万、十万”计划……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开展活动,促进

社会工作发展,上海市委《关于本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的意见》把发展社会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五章明确指出,“推进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公共管理和社会援助等活动,推进社区专业社工和义工制度建设,新增社工3万人、义工30万人。”[5]这些方案计划的全面实施将大大推进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进程。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建设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大批急需的人才,来不断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增加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

(四)可供借鉴的国外及港台经验

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职业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这些国家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都能达到2‰以上。在我国香港地区,早在1947年就成立了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组织“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它的成立对香港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与职业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70年在社会福利快速发展时,香港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1972年,香港正式提出社会工作岗位严格的入职要求,规定凡是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必须要接受社会工作专业训练。1997年,《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获立法局通过,香港开始正式实行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社会工作职业化起步较早,制度健全,经验成熟,我国发展社会工作职业化可从中吸收优良的经验,根据国情,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得到更好地发展。

三、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不利条件分析

(一)职业认同度较低

职业认同是职业社会化过程的结果之一,它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结果。发达国家发展社会工作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他们的社会工作者极受尊重,具有很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被誉为“社会工程师”。当前社会工作职业认同主要包括政府的认同、公众(民间)的认同、服务对象的认同、社工自身认可,这四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在教育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尚没有从制度层面建立起这一职业,这使得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公信度和认同度受到质疑。而且,也导致实际的社会工作者缺乏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自我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

(二)缺乏完备的行业规范和行为标准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加剧,社会工作仍处于“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状态之中,缺乏明确的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技术登记管理认证制度,缺乏专业理论地指导,造成社会工作岗位职业标准和操作缺乏规范性。也就是说,阻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定的岗位设置、完善的薪资体系、规范的从业行为标准等。这不仅限制了社会工作者对有需要的人提供的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而且也降低了实际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使得大量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因缺少发展机会而不得不转行,这既造成了专业人才的浪费,又导致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专的后果,严重影响社会工作服务社会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三)社会工作职业化缺乏系统的本土化理论的指导

以前我们对产生于西方文化脉络和社会制度下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采取的基本是拿来即用的态度,较少考虑这些东西在我国是否适用,是否要有一个消化改造的过程。长期以来,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缺少足够的重视,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各个领域也缺乏相应的本土化理论与工作指导。每个国家的国情均有其特殊性,只有认真分析本国国情,根据实际情况,发展本土化理论,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大发展。

(四)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缺乏有效衔接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相比其他专业应用性更强,综融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被放于社会工作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位置。为了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必须提高专业实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比例及地位。此外,发达国家及地区为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一般采取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挂钩(衔接的制度,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训练,才能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6]这是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我国尚未实行,值得借鉴。

(五)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尚不明确、制度尚不健全

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认证、职业隔阂、职称体系、职业资格、职业保护和监管等。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需要针对我国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的就业环境、岗位特点和规模结构等方面做出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虽然,近年来民政部、人事部颁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建立了职业评价制度,但是作为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作的岗位设置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有关部门仍在研究之中,具体方案目前尚未出台,其他相关的一系列制度规范,也亟待建立。上述这些制约着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四、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对策

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决定了政府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我国要想又快又好的发展社会工作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对社会工作的投入力度,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一)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及职业的认同度

社会工作作为新兴产业若想提高社会地位,提高社会认同度,需要各级政府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职业的投入力度,对其实行一定的就业倾斜,在专业人员的组织和领导下,通过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等各种形式了解社会工作,使社会工作深入日常生活各个领域,帮助人们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缓解社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来提高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特别是通过普及以助人自助为价值理念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不断强化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及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

(二)构建社会工作的整体思路、完备行业规范

社会工作职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首先确定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继而分计划有步骤地有序推进。我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一时期的具体实际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制定有针对性的可实施的方针政策,围绕中心,紧

抓主线,各方参与,有力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大发展。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专业服务,其主要应由民间组织即国外所称的“第三部门”来提供,由政府提供必要的资助(购买服务。而在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一种直接针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由政府相关部门或群体组织开展的带有行政性色彩的服务活动,即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然而这种形式的社会工作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按照这种精神,政府的社会管理部门也会是重要的社会工作部门,一样存在着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问题。但是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不是管理而是服务。并且,“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才是我们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政府不可能直接办理所有社会服务工作,大量工作都需要过渡到第三部门,由第三部门来承担。在我国,当前第三部门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它的规模、力量等都还十分薄弱。现在逐渐开展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从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出发,加快第三部门的发展,反过来也将增加社会工作的岗位设置。

(三)探索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本土路径

由于国情不同,社会工作职业化会受到本土的环境、文化、心理、社会制度、价值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这些因素也在随之逐渐发生变化,虽然西方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中存在一些带有普遍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但是决不能照搬照抄,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也是行不通的。同时,根据中国人一般重视家庭、友情和邻里关系的传统,能够探索出更加符合我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路径和推进策略。比如,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条件下,需要鼓励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家庭成员或重要他人,在充分尊重案主选择的前提下,经过专业培训,之后可以开始从事社会工作职业,开展相关活动,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由他们开展社会工作,能够更加容易取得案主的信任并且取得更好的社会服务效益。

(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的衔接

首先,是建立规范的专业实习制度。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实务人才培养富有经验,因此,我国应将其作为借鉴,尽快建立比较规范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教育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高校与实习机构相结合的实习督导制度,努

力推动学校和政府社会福利机构、非营利机构等的密切合作,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7]其次,是要推动建立专业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衔接的制度。英国自1995年起,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就与职业资格培训融为一体,毕业即是就业;同时,也意味着所有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都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也就是必须通过大学期间的专业训练才可以具备从业资格。这一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国现在虽然有200多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但社会管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领域仍缺乏大量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然而由于尚未通过制度规范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体系之间建立明确的衔接关系,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情况应尽快加以改变。

(五)明确社会工作的岗位设置和职业制度体系

在我国开始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时,应学会联合社会、学术界、社会福利机构等力量,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对社会工作岗位的特征进行明确界定,规范现有的岗位,同时根据需要加快对相应岗位的开发扩展。社会工作种类繁多,分为调节社会关系、学业和职业辅导、实施社会保险、进行社会倡导、实施儿童福利、进行社会教育、提供心理或精神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伤残康复、优抚安置、公共救助、推进城乡建设、推进社会运动、从事社会福利行政和社会工作教育等方面的工作。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岗位的分布可以十分广泛。[8]于是,在我国,针对我国国情,例如:对社会弱势群体或个人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服务、解决和预防社区问题、加快社区建设、社区福利服务、老年人福利服务、儿童福利服务、妇女福利服务、残疾人福利服务、心理卫生服务等,均可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同时,为了稳步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目前应在我国各级政府主导下,抓紧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尤其是职业资格认定制度、职业薪酬福利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技能培训制度等的建立与完善。在职业资格方面,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明确岗位的入职要求,把是否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训练并且获得相应文凭作为入职的基本要求,否则只能从事辅助性工作。更高的要求是对受过专业教育的

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执业资格考试才能成为注册社工或者取得从业执照。对于一些涉及社会管理的岗位,也应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提出必要的要求。如果是从其他专业转入此类岗位,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与此同时,对入职资格的严格要求需要相应的薪酬福利制度与其配合,如果没有一个具有激励功能的薪酬福利制度,社会工作职业也是会缺乏吸引力的。社会工作职业薪酬福利制度要与职务体系密切结合,并且要与绩效考核制度严格挂钩,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展开的,是针对社会实践的需要而采取的一项战略决策。它不仅反映了社会体制的转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效地缓解和解决了社会矛盾。造就一支强大的专业队伍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从更长远的目光看,加强职业社会工作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增进社会团结、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并为走向和谐社会开辟新的道路

\\

参考文献

[1] 李迎生.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J].社会科学研究,2008,(5:109-112. [2] 曾研.社工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5. [3] 尹保华.试论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J].社会主义研究,2008,(1:116-119.

[4] 方舒.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J].福建论坛(社会科教版,2009,(12:101-104. [5] 杨生勇.传统文化与本土社会工作建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6:76-80. [6] 袁光亮.我国社会工作立法思考[J].理论月刊,2011,(1:139-142.

[7] 闻英.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1,12(3:81-84.

[8] 潘绥铭.社会工作伦理准则的本土化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1:98-101.

致 谢

阳光明媚,岁月静好。此时,我坐在在电脑前敲打着酝酿已久的每一个字,感觉内心很复杂。不知不觉,大学生活随着毕业论文已接近尾声,回首看看,进入大学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学的懵懂从进入大学开始慢慢褪去,我用自己的全身心去拥抱这个属于青春的校园,有学习,有活动,有安静,有嬉笑,虽有百般不舍,但这一天终究要来临,我们也将带上四年的积累,重新上路。我感谢有这段难忘而又珍贵的经历,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诸多方面都有所成长。在这里请你们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

以上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梁海军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梁老师对我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他鼓励我要大胆尝试,写出自己的理解,从中锻炼自己。更重要的是,梁老师治学严谨,对学生认真负责,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务实,这些都在影响着我,让我受益匪浅,借此机会我要向梁海军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祝梁老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