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一技术措施(二)构造07

来源:六九路网


五、构造及配筋要求: (红色字体处为易出错条款)

1、配筋原则:

除非有特殊理由且征得专业负责人同意,构件实际配筋时不得放大,严格按计算值配置;梁配

筋时最多增加10%以内。

2、箍筋优先使用三级钢ф8,三级钢ф10,三级钢ф12。 3、楼(屋)面板:

3.1 跨度≤2.4m的隔墙下可以不设次梁(需要梁形成高差者除外),但应设板底加强筋(在“结构总说明”中表示)。电算时该墙作为板上恒载输入(将该墙重量平摊做为均布面恒载q)。 3.2 板厚及配筋

建筑凹口连接板板厚为12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8@150(连接墙体方向)/ф8@200或计算结果的大值;

框筒结构核心筒区域板厚为13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8@120; 住宅部分楼电梯筒板厚11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8@150; 转换层板厚最小18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12@150; .转换层上下各一层板厚13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8@150;

地下室顶板厚度180mm,设双层双向钢筋,最小ф10@150(人防部分除外); 裙房商业大洞口周边楼板加厚为130mm,设双层双向钢筋ф8@120(地上)、ф12@150(±0.000m);

电梯机房板厚为150mm,双层双向钢筋ф10@150; 电梯底坑板厚300mm,双层双向钢筋ф14@150; 扶梯底坑板厚150mm,双层双向钢筋ф10@150。

人防区板厚250mm;商业部分楼板板厚110mm(井字梁);办公、酒店标准层板厚120mm; 住宅部分楼板最小厚度100mm;所有结构单体屋面板厚为120mm。 带角窗房间板厚130mm。

3.3 住宅项目楼板(不含地下室顶板、屋面板、加强板等),在板上部无负筋处设置ф6@200

双向钢筋网片,与负筋搭接200mm,且配筋率≥0.1%;办公和商业项目楼板跨度≥4200的一般楼板(不含地下室顶板、屋面板、加强板等),在板上部无负筋处设置ф6@200双向钢筋网片,与负筋搭接200mm,且配筋率≥0.1%。

长沙项目,短跨大于3.9米的板四角部位;阳角部位;剪力墙转角部位应配置间距不大于100mm且与受力钢筋直径相同的双层双向的抗裂钢筋,配筋长度应大于板短向跨度的1/3。

3.4大屋面板配筋设双层双向拉通筋(上筋采用10@200,负筋不足时设置支座附加短筋,

支座附加短筋间距应取为@200。下筋构造配筋为ф8@150)。

3.5所有阳角、板短跨边≥3.6m的板角均要设抗裂附加筋,但在板配筋图中不予表示,统

一在“结构设计总说明”中表示。

3.6楼板配筋计算统一用PKPM,实配时不再放大。

· 计算时,边梁处、有高差处按简支边,中间连续处按固支边;

· 板支座负筋长度:取短跨跨度的1/4,中支座取两侧较大跨跨度的1/4, · 按简支端计算配筋(负筋)用ф8@200,且不少于板底相应方向的 As /3; 单向板的分布筋配筋率≥0.15%,且≥15%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

3.7 楼板受力筋按最小配筋率控制时,[ρmin]=0.2%和45ft/fy的较大值,按楼板构造配筋表

执行。 板厚 C30 100 8-200 110 8-200 120 8-200 130 8-180 140 8-170 150 8-160 框架-核心筒四角设双层双向钢筋网,单层单向配筋率不小于0.3%,直径不小于8 mm;间距不大于150 mm。

框架-核心筒在核心筒130mm楼板处设双层双向钢筋网,配筋不小于3.8 楼板上开洞

一般厨房、卫生间的预留洞其构造措施在“结构设计总说明”中表示。 转换层楼板开较大洞口时,应设置边梁,梁宽≥350,配筋率≥1.0%。 其它特殊要求者应予标示。 3.9楼板降标高:

应满足建筑要求。(个别卫生间经建筑同意可不降) 一般楼面 -0.05 阳台: -0.10

卫生间: -0.10

楼梯间: -0.05

(注意局部错层处,画出剖面且梁满足要求)

3.10通风机房、配电室、空调机房的板配筋增大1.15倍。

3.11 板负筋计算时,当板厚差值≤30mm时相邻两跨按薄板查取配筋;当板厚差值>30mm

时,厚板跨中钢筋按简支计算,支座钢筋按薄板查取配筋。厚板的挠度及裂缝验算按简支计算。

3.12边跨板支座为梁时,负筋按最小配筋率配置。板支座为墙时,负筋按固端,底筋按铰

支计算。

3.13 跨度大于等于4米的板应验算裂缝与挠度.

3.14 悬臂板上部纵筋伸进相邻板内长度不小于悬臂长度的1.5倍。

8@120。

3.15 本条适用于江苏省住宅工程

3.16.1、现浇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厨房、卫生间、阳台不应小于100mm。 3.16.2、建筑物两端端开间及变形缝两侧的现浇板应设置双层双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其他外墙阳角处应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的数量不应少于7Φ10,长度应大于板跨的1/3,且不应小于2000mm。

3.16.3、当阳台挑出长度L ≥1.5m 时,应采用梁式结构;当阳台挑出长度L<1.5m且

需采用悬挑板时,其根部板厚不小于L/10 且不小于120mm,受力钢筋不应小于10mm。

4、梁:(抗震规范6.3.1~6.3.4条)

4.1. 梁截面尺寸:

框架梁:梁宽≥250,梁高≥400。

次梁:梁宽≥150(跨度及配筋少的次梁用150宽),梁高≥300 4.2 配筋:

· 表示方法按11G101-1(根据抗震等级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配筋按SATWE计算值(配筋说明详见p54):

· 框架梁架立筋2根14,次梁架立筋为2根12。

· 在箍筋配置时:如果梁上为均布荷载,按计算配置;如果梁上荷载有集中力或多个集中力,非加密区按最大计算值配置;对于受扭梁,单肢箍筋面积应≧抗扭箍筋沿周边布置的单肢箍筋面积(Ast1)。梁箍筋直径大于10时应提交专业负责人讨论。 框架梁沿梁全长面积配箍率特一级、一级不应小于0.3ft/fyv,且加密区不应小于0.33ft/fyv,二级沿梁全长不应小于0.28ft/fyv,三、四级沿梁全长不应小于0.26ft/fyv。 ·框架梁箍筋直径特一级、一级不小于φ10,二、三级≥φ8;若纵筋配筋率>2%,箍筋直径应增大2mm。

·型钢混凝土梁箍筋直径≥φ10。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0.3%.

· 梁腰筋:梁腹板高(梁高-板厚)≥450,两侧应对称配置腰筋,腰筋间距≤200,直径φ≥10;对于受扭梁,腰筋总面积≧梁受扭计算面积(Ast);且腰筋单侧配筋率≥0.1%(腹部面积)。

裙房大洞口周边框架梁设抗扭腰筋φ16@200,其余单体楼板开大洞口处设抗扭腰筋φ14@200。

· 纵筋量实配时不得放大,计算值≤实配钢筋面积≤(计算值+单根纵筋面积);重要构件由审核人员提出加强部位及加强尺度电梯机房、通风机房、配电室、空调机房的梁配筋增大1.15倍。

· 框架梁纵筋在柱内水平段锚固长度要满足0.4LaE。

次梁端节点按铰接计算和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时水平锚固长度不同,详见图集。

· 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ρ≤2.5%(计算ρ时应取h0,一般是双排筋,此时h0=h-60),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 框架梁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小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

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较大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小于2φ12. ·框架梁纵筋直径宜d≤25,次梁纵筋直径宜d≤20。

· 次梁配筋:

箍筋设置(除计算配筋外,次梁箍筋可按以下采用):

梁高≤300,箍筋不小于φ6@150 (2);梁高>300,箍筋不小于φ8 @200(2); 次梁上部设架立筋,不设拉通筋,支座钢筋按计算结果另配;电算简支端支座配不小于底部钢筋的1/4(当电算简支端支座配筋值大于5时该情况为次梁端部计算配筋过大,点铰后变为简支端)。

· 集中力处附加横向钢筋配置:

所有集中力处每侧均设3道箍筋,当集中力大于6道箍筋的承载力时,再增设吊筋(吊筋大小=集中力–6道附加箍筋,最小吊筋2根12),应打印剪力包络图对照配置。

· 悬挑梁配筋:

悬挑梁抗弯纵筋面积比计算值增加20%,底筋按电算结果配置,且≥2φ12当悬挑净长度≥2m时,不小于2根14 ;

悬挑梁悬挑长度小于等于2m时,上部负筋伸入相邻跨内根数为为2根或箍筋肢数;悬挑梁悬挑长度大于2m小于等于3m时为上部第一排纵筋;悬挑梁悬挑长度大于3m时为上部全部纵筋。

· 悬挑梁箍筋≥ф8@100或计算值.

·当悬挑梁(次梁悬臂)支撑在框架梁时,其相邻内跨梁底筋比计算值增加15%。且做为支撑的框架梁箍筋全长加密,设抗扭纵筋,上部设通长钢筋(即不设架立钢筋)。

·曲折梁及由于楼面开洞造成的无翼板梁的配筋:

应适当加强配筋,箍筋及抗扭纵筋除满足计算外,并不小于:跨中箍筋≥ф8@100,抗扭纵筋:ф12,间距200(另加)。

·框架圆弧梁箍筋≥ф10@100,抗扭纵筋:ф14@200;次梁圆弧梁箍筋≥ф8@100,抗扭纵筋:ф12@200,。

· 有次梁作用(次梁跨大于2m)的边梁,(由错层造成)错翼板梁:应适当加强配筋,箍筋及抗扭纵筋除满足计算外,并不小于:跨中箍筋≥ф8@150,抗扭纵筋: 直径12,间距200。

·框架梁一端与柱相连、一端与梁连时(即单向框架梁),与梁连的一端电算时不应设铰,其支承的主梁应加强配筋,箍筋及抗扭纵筋应满足计算,并不小于:跨中箍筋间距@150,抗扭纵筋:ф14,间距200。

· 跨度大于等于9米的梁及跨度大于等于2米的悬挑梁应验算裂缝与挠度

·与楼梯相邻并承受楼梯荷载的梁底配筋放大1.2倍,梁高取1/12 计算跨度.

·框架柱上遇有三梁及以上交会处,相关梁底筋放大1.1倍

单向框架支承梁应加强箍筋,箍筋@100/150,设不小于2φ14抗扭筋,并需满足计算配筋要求。

·转换梁:框支梁抗剪箍筋、受力纵筋实配值均为计算值放大1.2倍,且纵筋配筋率≥0.8%;偏心受拉的框支梁支座上部纵筋至少有50%或第一排钢筋沿梁全长贯通,且沿梁高应配置间距小于200,直径≥16的腰筋;框支梁箍筋≥ф12@100;且梁加密区最小面积配箍率特一级不应小于1.3ft/fyv。当上部墙体的中线与框支梁的中线不重合时,需验算框支梁的抗扭。框支梁高度不应小于计算跨度的1/6。 ·托柱的梁配筋:

梁底筋均放大1.2倍,支座负筋第一排拉通,箍筋至少配φ10@100。抗扭腰筋14@200. ·电梯机房的屋面吊钩应设一道次梁。

· 连续次梁当高差大于300mm时,高差处次梁端部点铰计算。

· 连续框架梁当高差大于300mm时,高差处梁端部点铰计算复核跨中配筋和相邻支座钢

筋。

·主楼与裙房相连接处未设置沉降缝时,相接处在裙房一侧框架梁负筋第一排全部拉通,箍筋加密。板负筋拉通至相邻内跨主梁或次梁处。地梁与地下室相连时,第一跨箍筋加密,负筋第一排拉通。

5、框架柱:(抗震规范6.3.5~6.3.10条)

· 轴压比限值:一级0.65,二级0.75,三级0.85,四级0.9(框架结构)

一级0.75,二级0.85,三级0.90,四级0.95(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结构) 一级0.6,二级0.7,(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 纵筋配筋率:特一级角柱、框支柱ρ≥1.6%,特一级其它柱ρ ≥1.4%;一级ρ≥1.15%;二级ρ ≥0.95%;三级ρ ≥0.85%;柱纵向钢筋直径≥14(福建地区≥16).

· 箍筋:特一级、一级柱箍筋直径≥φ10,二、三级直径≥φ8。柱箍筋直径大于12mm时,应提交专业负责人讨论。

框架柱非加密区间距:一、二级不应大于10倍柱纵筋直径,三级不应大于15倍柱纵筋直径.

· 短柱(Hn/h≤4,包括楼梯间短柱):ρsv ≥1.2%。且箍筋应≥φ8@100。 梁上立柱箍筋间距φ8@100。

Hn/h≤3的柱,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8%,全长加密,且在柱截面中部 .....置附加纵向钢筋形成芯柱。(楼梯间形成的不按超短柱执行)

·角柱:特一级、一级、二级全高范围内箍筋加密。高层应按双偏压复核角筋。

·型钢混凝土柱箍筋直径≥φ10,含钢率不宜小于4%,最小配筋率≥0.8%,且在四角应各配置一根直径不小于16mm的纵向钢筋。对剪跨比不大于2的型钢混凝土柱,其箍筋应全高加密,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体积配箍率尚不应小于1.0%。Hn/h≤3的柱,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3%,其箍筋应全高加密,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连承柱箍筋需全长加密,纵筋放大1.2倍。

6、剪力墙:(高规)

·抗震墙轴压比限值:特一级一字墙0.4,其余特一级、一级0.5,二,三级0.6,一字型墙的轴压比限值应减小0.1.

·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肢总高度的1/10(墙肢总高度为结构总高度,从地下室顶板算起)和底部两层的较大值,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按本规程第7.2.15条的要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为转换层及其上二层,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按本规程第7.2.15条的要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抗震等级为四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为墙肢总高度的1/10(墙肢总高度为结构总高度)和底部两层的较大值,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其他部位的墙肢端部应按本规程第7.2.16条的要求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在设置箍筋范围内的纵向钢筋配筋率特一级≥1.4%,体积配箍率:

vvfc/fyv λ宜增大20%;一级纵向钢筋配筋率≥1.2%,且≥8ф16;二级剪力墙配

筋率≥1.0%,且≥6ф16,三级剪力墙配筋率≥1.0%,且≥6ф14,一、二、三级体积配箍率:vvfc/fyv

特一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身最小配筋率≥0.4%,一般部位墙身最小配筋率≥0.35%;一、二级剪力墙墙身最小配筋率≥0.25%。

·四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构造边缘构件箍筋间距150mm;角窗两侧暗柱沿建筑全高箍筋间

距150mm,暗柱纵筋配筋率1.0%。

·抗震设计时,对于连体结构、错层结构以及B级高度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剪力墙(筒体),其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竖向钢筋最小量应比表7.2.16中的数值提高0.001Ac采用;

(2) 箍筋的配筋范围宜取图7.2.16中阴影部分,其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0.1. ·非底部加强部位的转角处构造边缘构件宜采用箍筋。

·电梯按钮处的暗柱配筋率1.0%,构造边缘构件箍筋间距100(办公等);150(住宅)。

框架—剪力墙结构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边框梁配筋按计算和0.4%中较大值,箍筋加密,最小φ10@100,设φ14抗扭腰筋。 2. 框架-剪力墙结构根据高规第8.2.2.5条边框柱截面宜与该榀框架其他柱的截面相同,边框

柱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有关框架柱构造配筋规定;即按6.4.3-1表中的相应抗震等级角柱的最小配筋率控制,箍筋采用表6.4.3-2中相应抗震等级的构造要求,且满足6.4.7.2条箍筋的体积配箍率的要求。(不需要按照表6.4.7来执行)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边框柱的箍筋宜沿全高加密;当带边框剪力墙上的洞口紧邻边框柱时,边框柱的箍筋宜沿全高加密。(当洞口<2400mm时需执行)

支承框架梁的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纵筋配筋率按框架柱配筋率执行,箍筋:一级时大于等于

8@100/150,二级、三级、四级大于等于8@100/150。

·墙厚:根据电算结果,最小取为200mm。墙身构造配筋如下表(用于剪力墙结构):

墙厚 水平及竖向分布筋 200 φ 10-200 φ 10-200 250 300 φ10-200 350 φ12-200 400 φ12-200 450 φ10-200 (三排) 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他部位拉筋间距为水平筋的3倍,直径为φ6。

·混凝土等级:柱、墙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相同.

·墙洞口连梁(定义详前,编号应为LL)。跨高比≤2.5的LL应全截面配0.3%bh的腰筋。一端与剪力墙平接的梁,当跨高比<5时,应编号为LL(箍筋全长加密),当跨高比≥5时,编号为KL;当KL为多跨,其中一端满足上述LL条件时,应将该跨分离出另编梁号LL。

·层高较高的楼层的剪力墙厚度可根据SATWE稳定验算计算结果做薄,不一定按1/12、1/16、

1/20等规定

·连梁配筋应满足下列要求:

1连梁顶面、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墙内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E,且不应小于600mm; 2沿连梁全长箍筋的构造应按高规第6·3·2条框架梁梁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要求采用;

3顶层连梁纵向钢筋伸入墙体的长度范围内。应配置间距不大于150mm的构造箍筋,箍筋

直径应与该连梁的箍筋直径相同;

4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

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粱。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

5若连梁计算时点铰,配筋按配筋率2%上下配筋。箍筋Ø10@100。

6连梁纵筋的最小配筋率按《高规》7.2.24条执行,最大配筋率按7.2.25条执行。

·框架-核心筒结构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底部加强部位主要墙体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30%。

2.底部加强部位核心筒角部墙体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应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约束边缘构件内应主要采用箍筋;

3.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的核心筒角部沿房屋全高按《高规》7.2.15条的规定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4.跨高比不大于2的内筒连梁宜增配对角斜向钢筋;跨高比不大于1的内筒连梁宜采用交叉暗撑,并应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9.3.8条规定。 5.内筒连梁的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

6.框筒梁上下纵筋的直径均不应小于16mm,腰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腰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7.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

7、楼梯:

·休息平台处无框架梁则设梯柱,梯柱高≤3m时截面为200×300,梯柱高>3m时截面为200×400,。配筋 6根14 ф8@100/200。

休息平台处梯梁与框架柱相连者,箍筋ф8@100/200,且满足抗震构造措施。

·楼梯休息平台板厚最小为100。配筋双层双向拉通。

· 板式楼梯梯板厚取t=ln/25 (ln—净跨)。t≥100mm。

·支座及跨中弯矩M=q×ln/10;同样跨度梯板配筋应一致。负筋拉通配置。

2

·梯段为折板时,负筋配置按《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三版P343图8.2.2所示。 ·板厚≥160mm时,按简支计算。

8、地下结构

·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护层厚度按50mm,内侧按20mm,外侧配筋悬臂墙应在墙高1/2处切断一半,其余应在墙高1/3处切断一半;内侧配筋一般按构造配筋,水平分布筋一般按构造配筋,地下室外墙外侧裂缝按0.2控制。内外侧竖向受力钢筋级别相差不大于2级。 ·地下室外墙水平钢筋的规定:地下室外墙长度低于50米取12@200,50~100米范围内取12@150,100~150米范围内取14@150,150米范围内以上取16@150。

9、基础:

·采用筏板。板顶钢筋配筋率0.25%,板底钢筋配筋率0.3%。 10、其它:

·混凝土栏板,女儿墙厚度取高度的1/12且不小于90mm。水平分布钢筋墙厚≤100采用ф6@200,墙厚>100采用ф8@200(结构设计总说明中已要求设置伸缩缝)。 ·“结构平面布置图”中应示意出凸窗、空调板、线角及檐沟等,并标注尺寸。

·厨房、卫生间墙下次梁布置时偏向厨房、卫生间,即保证厨房、卫生间隔墙外厅或房不露梁。户内走道隔墙下次梁布置时偏向卧房,即保证走道不露梁。(梁偏位时梁边与墙中按50定位,不分100或90墙,在平面图中应标明该尺寸) 11、结构超长的处理措施:

当结构单元长度大于72m时,此结构单元中部两跨(结构单元为偶数跨时)或中部一跨(结构单元为奇数跨时)的框架梁第一排上部钢筋拉通设置,中部两跨或一跨板在此方向(大于72m的方向)的负筋应拉通配置,且板配筋不小于8@150;结构单元长度大于72m范围外的柱纵筋最小配筋率取为1.2%。沿超长方向两侧边框架梁上部第一排钢筋拉通设置并加扭筋,长度≥100m时扭筋为ф16@200,长度<100m时扭筋为ф14@200. 12、砖混结构: 0.000以下采用实心粘土砖 0.000以上采用粘土多孔砖 梁板结构采用C25

圈梁高度:一般楼层:240x200,4φ10,φ6@200 底圈梁:墙厚x450,4φ12, 6@200,梁顶标高-0.100 顶圈梁:墙厚x300,4φ12φ6@200 构造柱: 240x240,4φ14,φ6@100/200

转角处构造柱一边再出120mm,做异型柱, 8φ14,φ6@100/200 单悬墙构造柱截面240x400,6φ14,φ6@100/200

楼梯间的托梁:350x500,相应位置的构造柱350x450,10φ16,6@100/200 混凝土C30,纵筋采用φ16, φ10@100,腰筋采用4φ14。 托梁两边各一个开间板厚为120mm 托梁上一层墙体加强见结构总说明

克拉玛依动迁房场地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筋具有强腐蚀性,所以筏板混凝土采用C40,底层剪力墙采用C40,,毛石混凝土采用C25,圈梁在地下部分也采用C25。 砖混计算时尽量采取墙体开洞输入

采用桩基基础,基础梁最小配筋率0.4%,基础梁不需要定义成转换梁 采用条形基础,暗梁最小配筋率0.4%。

不详处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7章的各项规定及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各项规定。

13、底框结构

1. 柱截面不应小于400mmx400mm,圆柱直径不应小于450mm

边框柱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厚的2倍 2. 轴压比:6度时 0.85;7度时0.75;8度时0.65 3. 柱最小配筋率:6,7度时1.0%,8度时1.2%

箍筋除计算要求外应满足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 转换梁梁宽不应小于300mm,最小配筋率0.8%, 4. 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0%

墙厚250mm: ф10@200.(2排) 墙厚300mm: ф12@200.(2排)

5. 底框的其他抗震构造措施还应符合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的有关要求。 6. 过渡层要求如下:

过度层底板板厚不应小于120mm,配筋为双层双向φ8@150.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凡宽度大于1.2m的门洞和2.1m的窗洞,洞口两侧均需增设构造柱。构造柱配筋:6、7度时不宜少于4φ16,8度时不宜小于4φ18

过渡层的砌体墙在窗台标高处,应设置沿纵横墙通长的水平现浇钢筋混凝土带,截面高度为60mm,宽度同墙厚,配筋为2φ10,横向分布钢筋的为φ6@200.此外,砖砌体墙在相邻构造柱间的墙体,应沿墙高每隔360mm设置2φ6通长水平钢筋和φ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φ4电焊钢筋网片,并锚入构造柱内

7.转换层下层板配筋双层双向φ8@200拉通,不够处附加。 14、 内部分工及专业配合:

·为保持设计标准统一,对相同结构户型,应以先出图者为准重复使用,如确须修改,应与专业负责人共同商定。

·底图中有手工修改部分,应在电脑图中同步修改后存档。 ·结构内部校审图在施工图结束后交给结构专业负责人保管。

·计算机中的结构图纸及计算结果在施工图结束后拷与结构专业负责人保管。 ·建筑条件图(最后一版)在建筑专业负责人签字后交给结构专业负责人保管。 ·楼梯图应打印A3图由建筑专业负责人签字后交给结构专业负责人保管。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1.竖向构件图中的层高表要按照11G101-1中的加一句说明”上部结构嵌固部位-0.030”,其余不变。 2.计算书:在jccad中打单桩最大反力时,打标准组合的d+l桩反力图即可。7度半及8度区才需要打出单桩最大反力(如天津地区)。

3.墙肢间连梁的跨高比小于2.5应按墙上开洞输入。

4.屋面的设备基础不要遗漏。空调机组的区域活荷载取为8.0KN/M2。冷却塔的基础需设置梁,再根据冷却塔的荷载计算得来输入模型进行计算。

5.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在上部墙体范围内的纵向钢筋应伸入上部墙体内不少于一层,其余柱纵筋应锚入转换层梁内或板内;从柱边算起,锚入梁内、板内的钢筋长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LaE,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La。

6.框剪结构,框筒结构,在筒体内强弱电及水设备房间门顶的连梁高度和本层框架梁的高度相同。 7.支撑幕墙的挑板需做200mm厚,侧向支撑的需做150mm。

8.墙的构造分布钢筋如下:(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

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带转换层的墙的钢筋需单算),

墙厚200mm: 标高0.000以下墙体钢筋为10@200,标高0.000以上为ф8@200.(2排) 墙厚250mm,300mm: ф10@200.(2排) 墙厚350mm,400mm:: ф12@200.(2排) 墙厚450mmф10@200. (3排) 墙厚500mm, 550mm: ф12@200.(3排)

9.两道平行的墙体间距<=6倍墙厚且不小于2米,可以认为是一道墙,水平力是可以传递过来的。 10.抗震审查报告需要提供的计算书:相比施工图送审计算书除了配筋文件及变形验算文件其余都需要 11,对于形成错层的柱和剪力墙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墙的钢筋直径提高一级采用,间距@150.暗柱的纵 筋直径要比墙的纵筋直径高一个级别。 12.剪力墙的非阴影区在地下室外墙的范围内取消。

13.剪力墙结构为四级抗震时,暗柱的箍筋在地下部分是8@150,其余为8@200。暗柱优先选用箍筋。 14.接扶梯的板,板厚为150mm,扶梯方向的钢筋为12@150,另一个方向为8@150. 15 GZ柱在砖混结构里箍筋6@100/200,其余采用6@200.

16.托两层及两层以上的转换梁相应的柱子纵筋配筋率1.0%,箍筋直径比计算增大一级,不需全长加密,如钢筋直径已配到12,向专业负责人提出,再行决定。

17.框筒的连梁暗撑(交叉)钢筋:墙厚大于等于400mm时,采用2x4根16(8@100/150) 18.墙厚为350mm时采用2x2根18,墙厚小于350mm时采用2x2根16 19.连梁的钢筋一排适当少放,至少比限值少放一根,以便施工。

20.大地库的沉降观测点:在柱配筋图上给出,如没有在底板配筋图上给出

布置原则:沿地库四周布置,再沿主楼布置,大概两个柱网布置一个,裙房可隔20米布置一个 21.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若设置双层板,应把计算层高取至板中心进行核对指标。配筋以计算层高取至双层板板顶的模型为准。

22.计算时混凝土容重: 26(框架)、27(框剪、框筒)、29(剪力墙) 托梁截面至少采用200x400

23.人工挖孔桩混凝土护壁的厚度不应小于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 24.根据高规第7.2.2条对于短肢剪力墙的设计应符合本条的要求,且短肢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应符合规程第7.2.14条的规定。(不论是否短肢剪力墙较多,所有短肢剪力墙都需要满足本条规定) L形房屋需要把形心主轴与X轴的夹角求出,并将这个角度输入计算模型里,复核配筋(例如:创元,昆山建伟二期)

25.钢筋混凝土桁架要按弹性膜复核拉杆配筋。(例如:莆田)

26.框架结构的框架柱节点核心区的箍筋在原位标注,且应有节点核心区的详图。

27.梁顶标高与正常楼面梁顶标高有高差时均直接写出梁顶标高为多少。如:梁顶标高为A+0.050m。 28.柱箍筋非加密区的箍筋配置,箍筋间距,一、二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0倍纵筋直径,三、四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

29.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第8.5.3.8条4)的规定钻孔灌注桩构造钢筋的长度不宜小于桩长的2/3;桩施工在基坑开挖前完成时,其钢筋长度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1.5倍。

30.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大于等于900mm)确定承载力时需要考虑尺寸效应,在计算的基础上x0.7~0.8的系数.

31.单层地下室及多层地下室的地下一层的柱子纵筋不得小于地上一层的柱子纵筋。 32.牛腿的构造节点需要参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3.10设置水平箍筋。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1.7.11.5条的规定:剪力墙的水平分布钢筋可作为连梁的纵向构造钢筋在连梁范围内贯通。当梁的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小于200.

33.长度超过45米的露天结构需要设置伸缩缝。缝宽为20mm.

34.支撑宽扁梁的框架梁,箍筋至少为8@100(4),腰筋为14,负筋第一排贯通。

35.地梁计算时不计算地震力且地震信息里面的抗震等级选为不考虑且要选为地下室和地下室强制刚性假定。

36.框架柱预留示意图中的非连接区的高度>=Hn/3,每个工程应自行核算出具体尺寸标注在详图上。 37.250宽主次梁的底部钢筋至少用到3根钢筋。

38.高规第7.1.6条:当剪力墙或核心筒墙肢与其平面外相交的框架梁或连梁刚接时,可沿框架梁或连梁轴线方向在剪力墙内设置暗柱。暗柱或扶壁柱应设置箍筋,箍筋直径,一,二,三级时不应小于8mm,四级及非抗震时不应小于6mm,且均不应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1/4;箍筋间距,一、二、三级时不应大于150mm,四级及非抗震时不应大于200mm。

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此类暗柱编号为AZ,扶壁柱编号为FBZ。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AZ或FBZ配筋同该层约束边缘构件的纵筋和箍筋,在其他部位按高规表7.1.6中的构造配筋率来执行,箍筋采用8@150(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时);采用8@200(抗震等级为四级时)。 若AZ与GBZ合并的话,GBZ的箍筋用8@150.举例:暗柱截面为200x400,暗柱纵筋: 抗震等级为一级时采用6根14,抗震等 级为二、三、四级时采用6根12。

39.在剪力墙结构中,只有少量不符合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8的墙肢,不属于短肢剪力墙与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的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或小墙肢,水平分布钢筋与边缘构件的箍筋宜一并考虑进行设置,水平分布钢筋(不小于8@150)按墙肢受剪承载力或构造确定,边缘构件箍筋按有关构造规定确定,两者比较应取大值。端部纵向钢筋按计算或构造确定,但应注意如果按全墙肢截面确定的构造最小配筋率,较大直径钢筋放两端,中部按竖向分布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2),不宜均匀布置竖向钢筋。

40.高层住宅X、Y向刚重比接近为宜,相差控制在10%左右;X、Y向动力特性比值T2/T1接近为宜,相差控制在10%~15%。

41.地下水位以下土的浮容重取为11kn/m2。 42.两桩及以上承台上下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15%。

43.桩基抗压设计时(场地有地下水时),地下室为一层的时候不考虑水浮力,地下室为二层时,考虑一层的水浮力。

李白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月亮,必须得抬头看,不然你看见的月只是水中月,而思故乡,必须得低头,看着脚下的土地,土地连结深情,传递的思念感应才会自然。可见,李白对抬头和低头,有看似经典的认识,只是李白的脖颈不听使唤,该低头时却抬头,该抬头时却低头,搞得李白一辈子光碰头,有时被摔的鼻青脸肿的,但这时的李白爱喝酒,喝了酒就疯疯癫癫的,于是,李白就借着痛感籍着癫意把一肚子的酒吐出来,成就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 元 萨都剌 《北人冢上》诗:“低头下拜襟尽血,行路人情为惨切。”可见,古人从心里是不喜欢低头的,喜欢的是抬头。 记得我以前在学校操场里喜欢低头,体育老师说我是一个没有自信的学生,还说我是一个没有阳光心态的人。记得体育老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瓜子之所以长的粒粒饱满,那是因为向日葵始终抬头向着太阳。” 记得我第一次去应聘工作,应聘的工作人员看我低着头,直接就叫我回去了。 那我就抬起头吧,进家门的时候,由于我抬起头,我的头一下子就被碰出了血来,搞得我在家里好几天就不想出门的。 我走下坡的时候,依然是抬起头,这样显得自己有自信,冷不防,我一连向下栽了好几个跟斗,摔的我头破血流的。 我的头招谁惹谁了?干嘛都跟我的头过不去呢? 我究竟是该抬头做人还是该低头做人呢? 有人说走下坡路就必须低头,言下之意就是人走背时运的时候要低着头,就像罪犯低着头接受审判一样。那当年毛泽东同志遭到王明等人的排挤时干嘛就不低头呢?那当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干嘛就不低头举起手来呢?那赵一曼和江姐被敌人抓去明知只有无尽的酷刑干嘛就不低头屈服呢?那当年的灾荒岁月里全中国人民饿的吃粗糠啃树皮干嘛就不低头消沉下去呢?那有人第九次高考依然名落孙山干嘛就不低头认命了呢?有人写文章写了一百篇写了一千零一夜依然是没有读者依然是没有一个读者看好时干嘛就不低头呢?李嘉诚当初做生意是做一次亏一次时干嘛就不低头呢?你、我、他经过了这么多的困苦折磨干嘛还要坚强的活下去呢?我们的人类和整个社会经常就处在风雨飘摇里干嘛还要坚定不移向前进呢? 人的一生,几乎有过半的时候是在走下坡路,低着头走下坡路确实是不摔跟斗,但低着头只能看见脚下的一方寸路,却看不见天上的太阳和高空的明月,特别是最容易忽视身边的风景。 有人说走上坡路低着头最好,言下之意就是人走好运的时候要低调要谦虚谨慎。确实低着头走上坡路由于身体前倾走起路来更有劲而且更能看清脚下的路,但太阳会照在低头者的脸上吗?天上的神仙们真的就喜欢这些整天低着头的人吗?你看,孙悟空低着头只能做弼马温,但孙悟空抬起头来就成了齐天大圣;你看,刘邦把头低着,低了48年,只能是个混混,但刘邦把头一抬起来,三五年之后就开创了汉朝;你看,朱元璋低着头只能做乞丐,因为抬起头来是讨不到饭的,但朱元璋后来把头索性抬起来,结果就建立了明朝;当年美国有核武器,而中国没有,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就是不低头,中国人民就是要把头抬起来,抬起头的中国人民没有多久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核武器…… 关于低头和抬头,各有各的哲学。 爱低头的人,看似是低调的人和谦虚谨慎的人,实则是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人,窃喜着眼前的平安和太阳慷慨的一点光辉。 爱抬头的人,看似昂扬向上心里充满了自信,实则是脸上洋溢着阳光脑后却是布满了阴暗,即是摔了跟斗手里依然抓着一抹明媚。 有人说该低头时就低头,该抬头时就抬头,那敢问,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该低头或才该抬头呢?倘若天上真的掉下了冰炮,你抬头被砸着,你低头还是会被砸着,只不过抬头是冰炮砸在了脸上,低头是冰炮砸在了头顶而已。只有做缩头乌龟,冰炮才只能砸在护身的壳壳上。 有人信仰低头,这也不错,低头自有低头的妙处。自然,你的人生就是低头人生,所谓中庸哲学,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信仰抬头,这也很好,抬头自有抬头的灿烂。自然,你的人生就是抬头人生,所谓“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大概是这个意思。 有人信仰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这也是一个妙。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脖颈得到了锻炼,因之肌肉和心理机能就更加的发达,展现给别人的是一会儿方型的一会儿圆型的,所谓圆滑,大概就是如此。

没有谁对谁错,也不存在谁高尚和谁卑微的问题,各有各的哲学,这就是多样的人和人的多样性。其实,不是人世太复杂,而是你只顾着自己的低头或抬头而不懂别人为什么会低头和抬头? 人的脑袋瓜不过三斤半,由于低头和抬头的缘故,造成有的人头成了“巨头”,而有的人头却成了“狗头”,还要来一点狗血喷头……唉,看来抬头与低头之间的学问确实太高深了,像我这样的孺子是搞不明白的,只能是舔一舔皮毛而已 写作时,只与写作为伴,就能听到内心的声音,飘忽的灵感也能捕捉,笔下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和思想。 就我为例,大学期间,常一个人钻在图书馆,早进晚出,看完一本书,常有感悟到笔尖,亦能有几篇散文杂评登报。毕业后,到西双版纳工作,与内心的对话少之又少,每日工作之余,与友聚餐、喝酒、烧烤,不到凌晨绝不不回家,回家即一头醉晕埋进被子,日复一日,丧失了与灵魂独处的时间,自然再无创作灵感。 写作的人,几乎都远离正常人生活,也不遵守惯常的生活秩序。安妮宝贝曾说,只有死去的繁华,能让我安静,所以,她常在黑暗中敲打键盘。太温馨的生活,亦会使写作者陷于温柔之乡,懒得思考,更懒得动笔,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因为忽略家,忽略妻女,造成与林达的婚姻不睦,这或许不能怨路遥,因为他是个真正的写作者,是写作对孤独的需要,离间了他们的感情。 张爱玲,荒原上的孤独者,以23岁的人生阅历对人性作出冷酷、深邃、老道的剖析,生逢苍凉时代的孤独,成就了她文坛奇女的地位。一代文学大师川端康成亦是孤独成就了他,出生不久,父母去世,7岁,祖母去世,10岁,姐姐去世,14岁,祖父去世,孤独是他500多篇小说永远的笔调,最终,他也选择在孤独中毁灭了自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在我少年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牵着一头牛或者羊,在四面看不到人的荒凉土地上孤独地生存。饥饿和孤独是我写作的源泉。 所以说,很多人不是写不出来东西,只是缺乏独处的机会,一旦自处,孤独,下笔,无需微言大义,只需直言生活,定会渐渐文思汹涌,像有神魔推动。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能让人打开灵感的黑匣子,在里面不能看到多少美好东西,却能自由的在一片完全属于自己内在精神空间翱翔,在孤独中煎熬自己、消耗自己的过程,亦生脱胎换骨升华自己的过程。孤独的写作,让文学变得更具魅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告别与日同醉,除去浮华,静下心来,提起笔与自己谈心,与孤独相伴,这是个决绝的行动,但是伟大作品都来自于孤独的写作,出自于决绝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