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详细答案

来源:六九路网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春 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①楼阁帘栊②,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阑干:即栏杆。②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栊,窗户。

1.本诗画线句通过描写、______、______等自然景物,渲染了春天__________的氛围。 2.请结合结尾两句“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的内容,体会这首小令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春山 暖日(或和风杨柳皆可) 生机盎然(风和日丽或和煦明媚等) 2.示例1: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这两句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示例2:这两句描绘了美丽的春日图景: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鸣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抒发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示例3:黄莺啼鸣,春燕飞舞;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这两句通过描写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丽春光中的喜悦之情。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如一、二两空可直接提取“春山暖日和风”中的“春山”和“暖日”作为答案,当然也可提取“风”“杨柳”。三空,这几句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所以可填“生机盎然”等词。

2.体会这首小令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求结合结尾两句“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的内容分析。“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由此抒发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

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______”,作者是元朝的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B.“小桥流水”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

D.“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

【答案】

1. 秋思之祖 马致远 2.C 【解析】

1.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作者是元朝的马致远。 2.A“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错。“枯藤老树昏鸦”: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B“对家乡的美好记忆”错。“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你看眼前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小桥流水”不是描写家乡,是游子眼前的景象。D“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理解错误。“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极写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而不是“亲人因思念游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怀?

【答案】

1.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2.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 【解析】

1.考查对诗句含义及作用的理解。“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的意思: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作

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①〔宋〕卢 炳

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又岁除。萧萧寒雨滴茅庐。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②(乙)。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③自取疏。

(注释)①瑞鹧鸪:词牌名。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 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

【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 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 【详解】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圆,可自己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乙处自己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赏析“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色彩描写的作用。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燕脂”、“夜紫”既烘托了战地的悲壮场面,又暗示了战事的惨烈。(或:暗示战事的惨烈,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句写友军支援做铺垫。意对即可) 2.表现了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决心。 【解析】

1.此题考查了诗歌的色彩美,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为了追求奇,本诗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赏析。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一定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黄金台”是用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叙事,开篇点题,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

B.“日月之行”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C.诗歌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但表明了诗人的志向。 D.这首诗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所写的乐府诗,语言质朴刚健,音调铿锵,于苍凉中又有慷慨。 2.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

【答案】 1.C

2.(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分。 【解析】

1.C项中“但也表明了诗人的志向”不正确,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是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可以抓住“秋风萧瑟”想象秋天的风如何刮,声音如何,景象如何?秋风吹过海面掀起了怎样的风浪?注意想象要具体合情合理。

7.古诗鉴赏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思乡之情。(意对即可)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解析】 【详解】

(1)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往往会在诗歌的最后一句体现出来。《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流露出来,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做此类题目,不仅需要掌握诗句的翻译,还要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让所描绘的画面更加生动饱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在做题时,可以结合翻译,加入一些形容词,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8.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②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③觞(shāng):酒杯。

①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中 “满店香”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花多而香。一个“香”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B.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陵子弟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C.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

D.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表达离别之情。

②诗歌后两句把“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 A ②答: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比较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解析】 【详解】

(1)A“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所以是用“风吹柳花满店香”来反衬离愁别绪,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2)考查写作手法。“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便是事件的结局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表达了惜别之情——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呢?其气魄体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以“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深。

9.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闹场面。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作………,弓如……”一句描绘驰騁疆场惊险激烈的杀敌场景。 B.“沙场……”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该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C.“了却……,赢得…”一句为作者与友人共勉之词,呼应标题。 D.“可怜”两字凸显了词人由壮怀激烈到黯然神伤情感的陡然变化。

【答案】

1.(练兵前)分享牛肉 2.B 【解析】

10.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有人说,结尾句中的“不”应该改为“正”,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全诗阐明理由。 【答案】我不赞同。夕日欲颓,落霞绮丽,远山一抹,宛如美人的翠黛,河畔的青草绿绿的,嫩嫩的,作者由望景而望乡,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是作者越是反意说之,“不是”,正是突出思乡之情深切。正如辛弃疾《丑奴儿》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一样的道理。 【解析】 【详解】

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啊。“不是望乡时”这一句是承上句“春青河畔草”而来,这是诗人情感的表现。其中,“不”字很见功力。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登高望远,怀乡思人,往往却是自伤情。然而,诗人不说此时“正是望乡时”,而是说“不是望乡时”,这是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这样,不但强调了望景怀乡之意,而且暗示了诗人所具有的一种无奈的伤感。真是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在写作上,这更有助于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所以“不”不应该改为“正”。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凤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释)①瞥:突然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运用拟人、设问的修辞,“摧”宁赋予浮云以人的动作,生动而巧妙地写出了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景象:一问一答间,富有情趣。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修辞角度赏析。“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何人半夜推山去”是问句,“四面浮云猜是汝”为答句,这是设问的手法,将青山被浮云遮盖的特点进行具体表达,突出一种厚重感;“猜是汝”猜想是浮云所做,赋予浮云人的行为,为拟人的手法,突出词人喃喃自语的特点。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1)诗句中“乃”的意思为______。

(2)诗句中加点字“乃”与下列句中“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B.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C.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答案】(1)你,你的 (2)C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乃”在这里是“你的”。(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含义。A:就。B:于是,就。C:你的。D:是。故选C。 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1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从题材看,与这首诗相近的是( ) A.《商山早行》

B.《春望》

C.《过零丁洋》

D.《游山西村》

2.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3.联系全诗的情感,对尾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 1.A

2.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因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3.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

1.这首诗和《商山早行》都属于羁旅怀乡之作,题材相同。B项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C项表达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D项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故选A。 2.颈联是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

3.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本诗最后两句的“烟月”与“鱼船”是让人心生欢乐之景,但却曲折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表达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14.诗歌赏析。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简析两诗中写景的作用。

(2)两诗一写秋景,一写春景,都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但诗歌表达的感情却不样,请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情感。

【答案】(1)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两诗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野望》抒发了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看齐的惆怅、孤寂的情怀;《南乡子》抒发了诗人遥居异乡的思乡之愁。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识记诗词写景的作用。诗词一般写景的作用是:点名时令:既营造了氛围,也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有时也间接抒发了诗人的特定情感。本题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写景时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野望》中:傍晚时分,诗人望着山野景色,看到打猎的人各自随意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心情抑郁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的“采薇”之句。这里诗人借伯夷、叔齐不愿为周臣的典故,流露出几分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的心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欲望。《南乡子》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

A.衡阳雁去 B.四面边声 C.长烟落日 D.孤城紧闭

(2)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 【答案】(1)A

(2)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这“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所以“衡阳雁去”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故选A。(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句子含义分析。此词是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当时他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一篇之眼,意思是: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直接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与浓重乡思相矛盾的情感。

16.古诗词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 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 1.D

2.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依据诗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可知,“‘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是景物描写,从内容看,描绘了大漠无边风雪的画面,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烘托了人物因离别而伤感担忧的心情。结构上,“瀚海阑干百丈冰”是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的总结,“愁云惨淡万里凝”引出诗人为友人担心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场景的叙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