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巴山牛的粗壮型分布于湖北的竹山、竹溪、房县,陕西的平利、旬阳等县;结实型分布于陕西的西乡、镇巴、城固、紫阳等县;细致型分布于四川的宣汉、达县、开江、万源、平昌等县。 一、外貌特征
巴山牛体型长方,肌肉丰满,公牛粗壮结实,母牛细致紧凑。公牛颈宽厚、粗短,母牛颈较薄、稍长。角有“龙门”、“芋头”、“羊叉”等角形“靠龙门角”约占40%左右。颈侧皱褶明显,垂皮发达,多从颈下一直延伸到前胸,平均长93.3 cm,宽19.7 cm。公牛鬐甲高而宽,肩峰隆起,高大而圆。峰型分高耸墅和馒头型,以高耸型为多。此种蜂型从前端底部到峰顶浙向后上方倾斜,高出鬐甲8~10 cm,超出背高12~13.5 cm,基部峰圆60~80 cm,肩峰的倾斜度与背平面的水平夹角约为55~65°;馒头型的峰型较小,无倾斜。中躯较短,背腰平直,结合良好,腹部充实饱满。粗壮型尻宽长而稍倾斜,大腿肌肉丰满。结实型和细致型则尻长而稍显尖削或呈斜尻,肌肉附着欠佳。母牛肩峰低而薄或无肩峰,乳房附着良好,呈碗形或梨形。
被毛细密,毛色以红黄毛为主色,占整个牛群的70%左右。鼻镜黑色者占57.7%,肉色者占15.8%,黑红相间者占26.4%。
巴山牛结构紧凑,体态匀称。公牛头较宽,母牛头较狭长;粗壮型体躯较长,胸部发育良好,后躯略低,稍狭长。四肢高矮适中或略矮,肌肉较丰满,呈役肉兼用体型。
平均初生重,粗壮型公犊为20.8±3.7 kg母犊为18.8±3.0kg;结实型公犊为17.0±1.9kg。12月龄时的体高、体长和胸围,粗壮型公牛已分别达成年时的79.3%、74.4%和72.6%,母牛分别达成年时的88.7%、80.2%和79.2%;绪实型公牛分别达成年时的81.8%、76.0%和74.1%,母牛分别达成年时的86.9为,00.2为和78.9为。到2岁时,上述三项体尺,公牛已分别达成年时的88.9%、83.8为和84.5%,母牛分别达成年时的94.9%、88.7%和89.9%。
二、生产性能 1.役用性能
一般2.5岁左右开始调教,5~15岁时役力**强。
**挽力:用瞬间测定法测定17头粗壮型成年牛,公牛平均**挽力为470.0kg,阉 牛107.9 kg,母牛396.4 kg,为体重的91%~108.6%。另测定34头结实型成年牛,公牛平均**挽力340.8 kg,为体重的87.4%;阉牛297.4 kg,为体重的90.7%。测定64头细致型成年牛,公牛平均为292.9kg,为体重的86.5%;阉牛平均为301.6kg,为体重的78.6%,母牛平均为216.4 kg,为林重的79%。
载重能力:测定粗壮型成年母牛6头,单牛单套,平均载重974.8kg,行进速度l.3 m/s。另据对结实型成年牛的测定,公牛:阉牛各载重915 kg,在沙石公路上行走675 m,母牛载重550 kg,行走3000m,行进速度,公、母、阉牛分别为1.6 m/s,1.1 m/s,1.2 m/s。 耕作能力:测定21头粗壮型成年牛,在水稻田起板,单犁单套,公牛、阉牛平均日耕3.4亩,母牛平均日耕2.3亩;早地毁茬翻耕,公牛、阉牛平均日耕4.24亩,母牛平均日耕2.98亩。结实型可日耕旱板田3.2亩。细致型成年牛6头,在水稻田起板,可日耕2亩左右。
2.产肉性能
巴山牛肉质细嫩,是陕西省名产“西乡牛肉干”的主要原料。测定未经肥育的1.5~2岁龄粗壮型公、母牛6头,平均屠宰率为52.56%,净肉率41.63%,骨肉比1:4.3,眼肌面积52.4 cm2。另测定结实型1~2岁公母牛12头,其中6头经过90 d舍饲补料肥育,6头自然放牧、不补料。经补料肥育后的屠宰率,公、母牛分别为53.9%和54.8历,净肉率分别为44.3%和46.2%,胴体产肉率82.2%和84.4%,骨肉比1:4.6和
l:5.4,眼肌面积58.7 cm2和53.2 cm2,平均日增重665.39和533.0g,每公斤增重耗6.25个饲料单位;自然放牧不补料肥育的屠宰率,公、母牛分别为47.8%和48.9%,净肉率分别为36.6%和38.3%,胴体产肉率分别为76.6%和78.3%,骨肉比均为1:3.6。测定细致型未经肥育的成年牛8头,屠宰率46.3%,净肉率34.8%,骨肉比1:3.1。另据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1981年测定,90d放牧补料肥育的18月龄细致型阉牛5头,屠宰率平均为52.51%,净肉率39.86%,骨肉比1:3.75,眼肌面积35.57 cm2。
3、繁殖性能
在粗放的饲养条件下,公牛1.5~2岁龄达性成熟,2.5~3岁龄开始配种,4~7岁配种能力**强。据对5头细致型公牛的配种记录统计,配种母牛头数132头,发情期受胎率91.7%,总受胎率96.2%。公牛7岁以后配种能力逐渐衰退。母牛l~1.5岁达性成熟。发情持续期,据对220头次统计为27.0±6.45 h。发情周期,据对205头次统计为22.2±5.37 d。
开始配种年龄24~30月龄。妊娠期,据对108胎统计为381.2±5.4d。母牛可以常年发情,但4~9月为母牛发情配种旺季,约为全年发情配种母牛头数的70%左右。繁殖密度多为一年一胎,三年二胎、二年一胎者次之,终生可产犊6~8头。繁殖率则由于饲养管理、使役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差别很大,高者可达80%左右,一般农村社队母牛繁殖率仅30%~40%,犊牛成活率80%左右。
三、适应性能
能适应山区垂直气候变化大的特点,能抗寒耐热。由于产区垂直气候变化大,山上山下气温相差悬殊,高山气温低,**气温可达-14℃以下,冬季常常遍山积雪,巴山牛尚能上山放牧;低山狭谷盆地则气温高,夏季气候炎热,**气温可达43℃,巴山牛仍能正常放牧。
能适应山区放牧与使役。巴山牛蹄质坚实,耐磨、耐水泡,且行动敏捷,善爬坡,因而能适应水田、早地、山坡地和小块地的耕作,在山区坡道上拉车运输,在陡峭的坡地、溪谷地放牧,很少造成滚坡伤亡。
能适应山区粗放的饲养条件。产区农村养牛粗放,高山和中山地区以放牧为主,尽管使役繁重,多数牛仍能保持中等以上膘情,冬季寒冷草枯,辅以舍饲,主要饲喂稻草、玉米秆、豆其等粗饲料,牛圈简陋,
仍能安全过冬。低山河谷地带夏秋放牧,冬春舍饲,喂给稻草、豆类荚和补喂少量精料。在这样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巴山牛仍具有较好的膘情。
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多年来,产区的牛除患流感外,尚未见其他流行病发生,据湖北竹溪县1981年统计,发病率为5.88%,死亡率0.5%。该县曾引进18头秦川牛全部感染焦虫病,而同群饲养的巴山牛无一头患病。陕西西乡县1966~1981年3900头病例牛,确诊为焦虫病者仅5头,治愈4头,死亡1头。可见巴山牛具有较强的抗焦虫病能力。
四、评价与展望
巴山牛体型较大,结构紧凑,体态匀称,前躯发育良好,蹄质坚实,适应山区放牧与使役,为我国山区优良役肉兼用品种。主要缺点是良莠不齐,后躯发育不够宽,欠丰满,细致型体长略短。为进一步提高巴山牛的品质,建议成立巴山牛育种组织,联合制订巴山牛育种方案,确定选育方向。按产区不同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高山、中山区可向肉役兼用或肉用方阳选育,低山、丘陵区可向肉役兼用方向选育,河谷盆地城镇工矿区附近可向役肉乳兼用方向发展,以期尽快提高役、肉、乳生产性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