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l随笔杂谈 l Causerie 刻为拓碑研以 峭不使追中意 矩总人 要短 现潇截十它《 》・025 适探 ■魏立斌 《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1 凿于陕西省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通道, 摩崖书。流传于世的多是清代乾隆以后的 本。笔者研习《石门颂》二十余年,对其 文的线条、结体,结构章法等均有深入钻 与系统临习,现对《石门颂》临习技法加 解析。 一、碑文特点 《石门颂》不是碑刻,而是凿刻在悬崖 壁上的摩崖刻石。一般说,摩崖石质粗糙 平,刻工高悬半空,用粗凿镌字,故无法 线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临写时不要去 求形式上的规范化,而应求旨于其大,从 吸取它奔放型的、循乎自然的、毫无装饰 味的质朴、简练的美。 二、临习要点 1.要注重临写前的“读帖”。从字的 笔法、笔意、笔势、通篇布局方面入手,熟 读数遍。 2.要以实临为主,但不能太“循规蹈 ” ,要适当渗入些个人旨趣。一般临写, 是 先从“形似”(一丝不苟,全不掺杂个 意 向)到“神似”(脱略形迹,追求自我)。 3.要用篆法运笔写《石门颂》。线条 圆 而内劲,要有“浮雕感”。即使写点或 横 ,也应如此。 三、技法解析 在汉碑中,横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能表 隶 书特色的笔画。《石门颂》则仅展示为 洒 飘逸,未形成“蚕头”。有时甚至还以 笔 取姿,如“尊”字。但共同点是收锋时 分 强调“雁尾”挑,如“有”“绥”等字。 的 运笔方法一般是:起笔较轻,用逆锋稍 即 提;中段用笔若行云流水,有起有伏。 末 端向下,顺锋轻按,然后向右上方挑出。 锋 亦仅示意而已。 撇的变化迭出,也是此帖的特点。 清”“明”两字竖撇洒脱流畅,非同凡响。 八”字下笔逆锋,向下重按,然后向左弹 ;右半则向右斜沉后形成弧度,再向上挑 ——拂掠异势,呼应得体;既具力量感, 有节奏感。 捺笔在此帖中亦支撑得力。“豫”字笔 画皆向左,赖捺笔支撑得法,才能平衡;次 捺不按惯例向右出,而是往下沉,至收锋始 见捺脚,写得很美观。 隶书的竖笔,用垂露而不用悬针。这里 的“中”和“年”在真书中多用悬针。此帖 以古拙取胜,多效篆脚,势尽处杀笔。 缩锋即收锋处不出锋而呈秃出状,要顿 衄遂回。“节”字起笔,首微向左,成曲头, 然后右竖贯下,笔尽处略蹲、上提。此字主 要在此笔,要写出疏朗飞动的美感来。 《石门颂》的右折竖大致有两种写法: 一是折处浑圆,用篆法写,提按无迹,如 “辅”“寒”二字;一是分两笔写,加强力 度,如“高”字。随字变体、随体造型,不 拘成法。前者采用篆书,后者则是此刻石不 同于汉碑的特殊写法了。 纵戈的力度在此帖中算是最强的了。 “成”字勾势奇高,撇势左靠而下注,更有 意识地突出长勾。临写此字,应多加瞩目, 悟出其构思之巧妙处。“戒”字安排既放诞 又得体。“或”字占行右出,提按互见,勾 处不似“成”字着力而以短撇撑持之,颇得 笔中趣味。笔者强调学《石门颂》要仔细读 帖,其理由也正在于此。 此帖“走之”同样要抓住其运笔和结构 的特点。其共同点是三个横点都自左至右缓 行,末笔又都是自右向左下方转折后宕向右 方,涩进而富于运动感。 宝盖头又称天覆。字例特色为左竖和右 折竖延伸特长,与一般汉隶有所不同;“署” 字原非“天覆”,它的结构也是尽盖下部。 其共同点是全用圆笔,如玉簪篆的写法。 有些字在这里显得特别扁,如“继”字 减笔不少,务求其扁,系旁不衫不履,甚见 洒落有致;“分”字和“公”字最有趣,前 者长撇长捺,横亘左右,如楚河汉界,分疆 厘然。这是一个极富于艺术天趣的字;后者 “八”字飘香,具见风采。 我们理解了上面列举的多种笔法变化, 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凡是超迈入神的书法, 总是变化跌出、诡奇莫测的。前人说到王羲 之写《兰亭序》,文中有二十几个“之”字, 竟然找不到相同的。 《石门颂》里“君”字 也不少,细细品味,竟也如此。知道这一点 对临习此帖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梁恩溢.汉石门颂隶书临习技法.广西美 术出版社.2007年3月 [2】姚建杭.《石门颂》技法精讲.紫禁城出 版社.2010年4月 责任编辑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