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论坛 媒介逼视现象的新闻伦理分析 。方佳辰罗彬 【摘要】媒介逼视是新闻界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对私人领域过度的公开报道,是新闻媒体社 会角色错位的一种显性表现。本文通过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了解媒介逼视产生的本质,从新闻 伦理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规避媒介逼视现象的产生。 【关键词】媒介逼视;新闻伦理;私人领域 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5xxwO03)阶段性成果之一。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传播与 2016年,与里约奥运会同样吸引人们眼球 的,便是王宝强离婚事件。且不说孰对孰错,这 本职业道德规范。人道主义原则是新闻伦理在 道德层面的体现,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高尚的 只是明星私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传统媒体也 品格和自觉的责任意识。然而,违反这一新闻职 好,新媒体也罢,都对此事件进行了过多的报道 业道德的情况却屡屡发生。201 1年杨武之妻被 与追踪。媒体出于商业利益的目的,过度公开私 强暴事件曾引起广泛关注,各大媒体穷追不舍 的扭曲,是媒介逼视现象的呈现,是一些新闻工 人信息,对被报道者造成了伤害,形成了价值观 争相报道,在采访过程中要求其回忆妻子被联 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体现。 一防队长强暴的经过,导致痛苦不堪的杨武在镜 头前哭着恳求记者们不要再打扰他的日常生 、媒介逼视中的伦理追问 活。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中为了收视率、点击量、 关于媒介逼视,陈力丹教授做出了明确的 为了抢头条而展示一些不应该触及的内容,不 定义。笔者认为,媒介逼视的主体是新闻传播主 顾当事人的名誉和尊严,在侵犯隐私背后,实质 率和时间段,将内容定位在私人领域的细节描 现象的产生。 写,甚至使用歪曲事实的手段进行夸张报道,这 样的做法有违新闻伦理。 在我国,新闻伦理从道德层面上规范传媒 体,发现被报道者具有报道价值,就增加报道频 上是新闻工作者对人权的漠视,导致媒介逼视 媒介逼视现象的失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一方面通过跟踪、抓拍、偷拍等方式介入,为 了感官的需要,挖掘报道对象的私生活来满足 工作者的新闻活动,包含新闻从业者在新闻活 受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未经报道对象同意 动中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现着新闻工 发布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侵犯了他人的隐私,甚 作者的责任、操守与良知。真实、客观、公正是新 至带有侮辱性和诽谤性语言,是对报道对象人 闻伦理中的基本原则,是新闻工作者遵守的基 格的不尊重,舆论谴责加剧社会矛盾,也降低了 82 新闻论坛 引发媒介暴力,会损害媒介公 媒体的公信度。新闻媒体可以对私人领域进行 和行为混乱无序,甚至会影响司法的公正审判。 公开的报道,但是要掌握报道的尺度,否则就会 信力,超越新闻伦理的底线。新闻传播活动本质是人 的活动,要以人为中心,充满人文情怀,尊重个 人的隐私权。公众人物是自然人,享有人身自由 时,不应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之于众,对 三、媒介逼视的不良影响 (一)媒介暴力的形成 大众传播创造了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新方 具有了公共性,将私人生活暴露在众人视野下, 的权利,没有危及公共利益、对社会造成破坏 式。一些私人事件经过新闻媒体的记录与传播 待普通人的报道也应如此。 二、媒介逼视的成因考量 首先,少数新闻从业人员缺乏人文情怀。新 闻工作者将报道对象的生活细节推到受众的视 野,把报道对象当做博得眼球的工具,忽视报道 内容的本质而关注形式的新颖性,缺乏人文情 怀,没有意识到对他人造成了潜移默化的伤害。 其次,竞争激烈的商业利益。处于市场化的 大背景下,媒体的经营需要大量的资金。一些新 闻从业者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自身利益, 放弃了当事人的利益,将私人领域公开化,采集 信息过程中不择手段,只想发独家新闻,爆炸性 新闻,通过抢新闻的方式提升关注度。新闻媒体 的市场价值不是由报道价值本身决定的,而是 报道可以满足受众的程度来决定。建立在非理 性基础上的媒体只有迎合受众才能在传媒市场 化的背景下生存。新闻市场的不规范导致了部 分新闻工作者坚持商业利益至上而放弃对公众 利益的保护。 再次,公众话语权的提升。网络的发展为人 们提供了公开发表信息的平台,由于网络平台 的匿名性,公众可以对事件施加舆论影响,不加 限制的表达观点和态度的同时,也可以不经过 把关人的筛选和过滤进行信息的再传播。大到 对时事政治的评论,小到对社会民生的关注,这 其中也包含对于私人领域的过度关注。这种介 入事件的方式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偏激共 振”,在议题讨论中由于信息的不充分,其言论 被报道者及相关人在事件中已经受到了不同程 度的伤害,受到舆论压力和谴责的他们只能选 择沉默地接受事实。杨武事件中,某都市报整版 报道杨武是最“窝囊”丈夫,在面对妻子被强暴 的过程中不敢发声。狭小的家里挤满了各媒体 记者,让被报道者痛苦的回忆事件发展,结果受 众对杨武本人的关注大于事件的发展过程。媒 介本身的暴力特征显现,媒介逼视造成的二次 伤害不容小觑,不仅会影响被报道者的生活及 心理,而且在受众未了解事件真相之前出现舆 论一边倒现象。以道德标准衡量一个人或一个 事件,以市场价值权衡受众的关注度,都会造成 社会功能的严重失调。 (二)新闻的娱乐化 新闻正一步一步走向娱乐化的道路,这不 禁让人想到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媒体为 了迎合大众的心理和需求,为了提升收看率和 浏览率,对报道者的私人领域进行公开,满足一 种窥探欲望,从而使新闻娱乐化现象越来越严 重。王宝强离婚事件中,腾讯新闻报道了他的私 人生活、私有财产状况和子女关系问题,这些日 常的生活行为一旦由后台转向前台,就像虚拟 的表演转变成现实的再现,满足人们的猎奇心 理,从标题党耸人听闻的标题可见其娱乐化十 足。适当场合和适当时间可以公布一些受众需 要了解的信息,但未经允许而报道不宜公开的 信息是对被报道者的隐私侵犯。 (三)媒介审判的出现 83 新闻论坛 2011年的“药家鑫杀人案”是媒介审判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在享有新闻自由的同时, 典型案例。在法院还未正式判决之前,任何人不 需要加强新闻自律。新闻自律是新闻机构所遵 得被认定为有罪。然而,媒体从道德层面而非法 循的伦理规范。新闻伦理和单纯的道德规范不 律层面,公开报道对象的私人生活和家庭成员, 同,国家虽然没有出台法律,却有专门的机构负 给报道对象贴上“杀人犯”、“罪恶”的标签,引发 责监督。一旦新闻界出现违规和违法行为,自律 受众对被害者的同情和对药家鑫的仇恨,在舆 机构要及时的监督、批评、改正甚至通过法规进 论的谴责和批判下,新闻媒体先于司法机构对 行裁决。当事人进行定性定罪,在受众未完全了解事件 真相之前对报道对象进行“审判”。媒体不可能 像司法机构一样具有专业的取证技术和侦查手 段,只能从道德层面进行评价,使用非专业手段 获取的信息必然使“审判”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这种新闻侵权行为违背了新闻伦理的适度原 则,是媒体越权行为的结果,超越了媒介监督的 范围,影响了司法公正。 (四)个人隐私权的侵犯 完整的人格权除了要保证公民的身心、言 论和思想等方面的自由,也要保护个人的隐私 权和人格尊严。新闻报道中的媒介逼视现象严 重违背了这一规定,运用隐性采访的手段在报 道对象毫无察觉的状态下进行偷拍,窥探以及 骚扰。尤其在传播便捷的网络社会,一个关键词 的输入就会衍生出与之相关的所有词条,传播 技术的更新普及让报道对象的隐私无处隐藏。 无论报道对象的地位高低、学历高低、影响力高 低,他们都有权利隐匿自己的秘密,同时也有权 利生活安宁而不受外界干扰,除非报道对象主 动公开自己的生活细节。新闻工作者干涉他人 的生活行为和生活自由,侵犯私人空间与私密 信息,忽略报道的公开化尺度,轻视公民的合法 人格权,造成公民精神和心理的痛苦,是缺乏法 律意识的表现。 四、媒介逼视的规避 在新闻活动和新闻报道中,媒体和新闻工 作者应该如何有效地规避媒介逼视现象? 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看,将新闻伦理内化 为自身的道德准则。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的嘹 望者和守护者,应该恪守新闻伦理,勇于承担社 会责任,在新闻报道中尊重报道对象的生命、人 格与隐私,尊重报道对象的处境。不能因为个人 利益、商业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使 其成为新闻工作者自觉的行为规范和内在的道 德修养。 此外,受众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要自觉 辨别、审视、选择信息,面对舆论的冲击需理性 对待,控制好对待事件的情绪,满足基本知情权 的同时不要过分窥探报道对象的私人领域。 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报道对象是公众 人物,还是普通人物,都要掌握适度原则,不要 将其私人生活毫无保留的公开化。在进行客观 真实报道时,新闻工作者要恪守人文情怀,遵守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1陈绚.也谈新闻自律卟国际新闻界,1998(2). 【2]丁柏铨.论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制约【『1.江苏 社会科学,2007(9). 【3】罗彬.新闻伦理与法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2. [4】陈曦.我国新闻报道中伦理缺失问题及对策研 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作者:方佳辰。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 学院2015级新闻学研究生;罗彬,新疆财经大 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