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0 c o 0 Z o ≯Z 20 p.I ・文化视界・ 视剧中常出现特写:一个红色的中国结盘扣,一朵镶嵌在袖 不断变化的旗袍花色与暗淡的画面色调形成了鲜明的 IZl的祥云,一件睡衣上隐隐的花纹,一方红盖头上的流苏, 对比.在灰暗色调的映衬下旗袍的花色变化更加具有表现 每一件服装上都闪着一点让人灵动的气息,都能够体现人物 力,隐喻作用更加明显。通过花色的变化,暗喻了人物心理的 的心境和神韵.当服装造型的主观艺术感觉要素同客观物质 变化、情感的变化,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深化了主题。 材料要素能够有机结合的时候,便形成完整的系统,从而给 除了用色彩、样式和图案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之外,在近 观众展现出剧中人变化无穷的内心世界。 几年的影视剧中不难见到一些复古、哥特式、朋克风格的服 《花样年华》是大家所熟知的电影,其中张曼玉在整部影 装设计,有些与时装很相近,也有大量的珠片、亮片、水晶石、 片中共换了26套不同图案、花色婉约优雅的旗袍,每换一个 皮早等新鲜的装饰品应用于此。经济高速发展赋予影视服装 场景必换一套旗袍,导演把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用旗袍图 与时俱进的特点,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趋于简单明了、方便快 案、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来。 捷,在影视欣赏上也更加倾向于能够迅速产生共鸣的效果。 片中屡次出现一个镜头:在昏暗潮湿的小巷里,苏丽珍 这些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影视服装,不但引领了一个时 提着小饭盒去买云吞面,而此时不断与同样孤身一人的周慕 代人们着装的潮流,其初衷就是在作品中塑造鲜明的人物特 云邂逅,每当出现这样的场景,女主角身上的旗袍必定是暗 征。 淡的底色加上灰或白色横竖条纹.在幽暗的窄巷之中.旗袍 正如前所述.如果说一部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是风 上单一、直线型的暗色条纹,暗示着她常一人在家时内心的 骨,那么人物的塑造便是血肉,如何能够在这个奇幻的电影 孤独寂寞;当苏丽珍和周慕云确定自己的爱人发生婚外恋 时代脱颖而出。就要在细节上捕获观众的心.在塑造人物角 时.苏丽珍去宾馆见周慕云,她一身半透明的薄纱质地的红 色特征上倍加细心.满足观众全方位的审美要求。成功的服 色旗袍上隐隐的花纹泛着白光.这一反她穿暗色衣服风格. 装设计可以直接反映出剧情的年代、人的身份。衬托人物处 红色之中隐藏的条纹表现了苏丽珍内心隐约的爱意,兴奋而 境和渲染人物情绪,只有细致入微地做好服饰搭配工作。才 又胆怯的心情,对这突然到来的爱情措手不及;两主角在房 能让人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塑造出立体的、深入人心的人物 。-。 间聊天时房东突然回来,这时女主角旗袍上波浪花纹诠释了 形象。反之,对服装款式、色彩和图案缺乏严谨的的年代考 艮 她内心的忐忑不安,于,苏丽珍决定要跟周慕云远走,她身上的衣服变成了绿色 想要离开却又怕被发现的焦虑心情。终 究,甚至给观众留下笑柄。忽略了服装设计在剧中的作用, 将会破坏作品的完整性, - 大白方格,绿色是富于生机、象征生命的,而大块的方格图案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服装学院) 矧1『 i表现了她要与周慕云开始新生活的决心,以及内心的坚定。 , 蓬・—卜n—+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从 (上接第90页) l衣’如何人画?”再看唐朝房玄龄所修国史《晋书》中记载:“恺 时生者出,则诗不是便生吞活剥而后成画。真识相触,如镜写 I之每重嵇康四言诗,因为之图,恒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 影,初何言心,今人不乏唐突诗画矣。”(清原济《大涤学题画 ・I难。”’尽管时空跨越数百年,这一论述与张岱之言何其相似! 诗跋》卷一《跋画》)原济在此段论述中表达了因画题诗不是 ‘秘 房张二人仍能在诗画区别论中找到契合点——诗不可尽人 随意的,而以诗作画也不可生硬,勉强为之的观点,这就从一 画,这不能不让人为之惊叹。不仅如此。他们还深入分析探究 个较高层次来表达在诗画结合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和细 了画不尽诗言的原因:“咽”一词在句中,作动词拟人化使用, 节。而清人孔衍轼在他的《石林画诀》中谈到了他在作画时将 否则泉声何能咽?而“冷”字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也作为动词 诗句巧妙地融人其中,激发创作灵感,为画作增彩添色的经 使用以和上半句词性上相一致,而这样的词性转化在绘画当 验和要诀,“余作画每取古人佳句,借其触动,易于落想,然后 中是难以得到完整而准确的体现的。同样,顾恺之画“目送归 层层画去。”在我国诗歌史上许多著名的诗词人如唐之王维, 鸿”时会感到捉襟见肘,概因“目送”一词神韵难以把握,这是 杜牧;宋之苏轼,王安石,李清照;元之赵孟 顷,王冕等也都是 一种以静态的表情来表现动态的动作,非静非动,亦静亦动, 画家.他们的题画诗达到了很高境界。 这样的一种意境和形态,叫画师如何传神地用画笔表现在图 (五)诗画相济论或诗画互补论 纸上?非是顾恺之技艺不够精湛,实在是由于这是绘画本身 这一论派着力于发掘出诗与画内在本质上的互补性,主 的特点和局限性桎梏了其自身的表现力所致。如果我们试图 张诗与画相济相成,不可偏废。南宋文人吴龙翰在《野趣有声 将一首诗歌完整而精确地“翻译”成绘画的话,至少在词性转 画》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换和表达的斟酌上就得大伤一番脑筋,如系动词、代词、虚 说的是为了克服诗画创作中的难题,诗人与画家应当彼此相 词、副词、形容词动用等等问题都难以得到妥善解决。因此, 互寻求借鉴,取长补短,以促进艺术作品达到日臻完善的境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诗画区别论的坚持和拥护,是有一 界。而清人方薰在《山静居域论》中对杜甫的题画诗作出了极 定道理的。 高的评价:“读老杜人峡诸游,奇思百出。便是主宰蜀中山水 (四)以诗作画论和因画题诗论 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人谓摩诘诗中有画,未 持此论者将诗与画的创作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表达 免一丘一壑尔。”意即杜工部的题画诗堪称诗画相济,互相补 了诗与画可以和谐统一,共存共生的画论思想。“诗中画,性 足的典范。 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可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