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言学纲要教案

来源:六九路网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学习目的要求】

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一、 什么是\"语言\"?它和说话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要弄清楚\"什么是语言\"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语言与说话不是一回事儿。说话是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但是,另一方面,语言的存在又必须以说话为前提,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孤岛上,没有说话的需要,不跟人交谈,他就会失去语言能力。

抗战时期,山东的青年农民刘连仁被日军抓到日本当劳工,后逃入北海道的山林中穴居,没有说话的需要,因而他的语言能力也就日渐衰退而不会说话。在他穴居的第13年,他看见一条船,想喊一声\"船\"求救,但舌头不听使唤,转动不灵,喊不出\"船\"的音来。他意识到失去语言能力的危险,将来遇救,也无法说明自己的来历。于是,他张嘴训练舌头的弹性,以顽强的毅力学说话,最后才慢慢地说出:\"我叫刘连仁,我是中国人,山东高密县人。我是民国三十三年抓来的劳工……\"

刘连仁为什么在失去语言能力之后又能说出几句简单的话来?因为他原来会说话,失去语言能力之后还记得像我、人、中国、高密县、叫、是、劳工……这样一些字眼儿,还记得\"我叫刘连仁\"中的\"我\"得放在\"叫\"的前面,不能说成\"刘连仁叫我\",等等。就是说,他还记得一些把字、词组织起来造句的规则。这件事告诉我们语言与说话的联系与区别:语言好像是一种工具,需要人去用,不用就会\"生锈\"、就会\"退化\",而说话则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说出来的\"话\"是这种行为\"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为了适应他人的需要而存在的;没有这种需要,人们就会丧失说话的语言能力。这就是说,语言不等于说话,也不等于说出来的话。

这也不等于语言,那也不等于语言,那么,什么是语言?它在哪儿?回答是:语言存在于说话和所说的话之中,人们可以从所说的话中找出语言来。

二、 如何理解语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人们用它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所以,语言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人们想到的一般都是手拿脚踩的物件,如锄、枪、车之类,不会把语言列入工具一类。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工具是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锄、枪、车等固然是器具,语言何尝不是?只不过它不是手拿脚踩的器具,而是口说的\"器具\";不是进行生产劳动的器具,而是协调人们生产劳动的\"器具\"。它比任何器具都简便有效。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语言,生活在一个共同地域中的人群能不能组织成一个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相互协调的社会?人类认识现实的成果能不能代代相传继承?教学有没有可能进行?在发生战争的时候有没有可能调动千军万马、协调各军种的一致行动?等等,等等,都没有可能。 所以,语言是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 什么是社会?《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解释:一是指一种社会形态,如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另一是指\"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我们这里所指的\"社会\"是第二种意思。

每一个民族就是\"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因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少数没有自己语言的民族,如我国境内的回族、满族等,那是由特殊社会条件造成的,与语言的相互影响有关,需要另做具体的分析。

语言是组成民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一个民族内部,人们还可以分成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相互之间还有可能形成尖锐的对立、进行殊死的斗争,但相互使用的语言是一样的。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北伐,自然需要共同的语言;1927年国共分裂,相互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同样需要共同的语言。

所以,就语言的性质来说,它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偏见,都可以自由地用它来

表达自己的思想,跟其他人交流;至于不同的人群在语言使用上的特点,例如知识分子说话的时候较多地带有文绉绉的书面腔,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老百姓说\"大白话\",不会\"咬文嚼字\",那是使用语言的人因社会生活条件、文化素养等的差异而带来的特点,与语言可以一视同仁地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服务的性质无关。所以,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全民的交际工具,不管是帝王将相、公子王孙,还是平头百姓、小偷瘪三,他们在语言面前都是平等的,谁都没有垄断语言和改造语言的特权。

三、 如何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前面说,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最重要\"三个字?重要还是次要,这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认识。

人类的交际工具不止语言一种,其它如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手势表情等也都能实现交际的任务,自然也都是交际工具,但它们与语言相比,其重要性就要差得多了。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

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与语言相比。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语言在文字产生以前早已存在,估计已有几十万年。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文字产生以后要适应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旗语、电报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其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无法与语言、文字的作用相比拟。它们是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但动嘴,而且脸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东西也都参加进来。这就是说,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工具以外,还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的交际工具。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了。

其实,我们平常说话,不可能毫无表情或动作。孩子学话也需要依靠大量的非语言手段的帮助。可以说,语言的交际处于身势等各种伴随动作的包围之中。有些时候,离开某些特定的伴随动作,语言的交际还可能发生故障,不如身势等非语言的交际手段。

例如,鼓掌欢迎,举手为礼,挥手送别,伸舌表示惊讶,等等。用手指刮着脸皮羞人,是汉族人特有的动作;西方人摊手耸肩,表示不知道,据说源于法国。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语言来表达就显得非常笨拙,甚至难以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

这就是说,这种伴随动作也是一种交际工具,不过使用的范围非常有限,只能起辅助性的交际作用,以补充语言交际的某些不足。它们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方才能领会。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交际工具当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四、 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思维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与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运用大脑机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成果,而思维则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人类面对自然界的现实是相同的,大脑的生理构造也一样,因而具有共同的思维能力。

任何复杂的现象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能力认识它。这一点不应该有任何怀疑,宣扬民族有高低优劣之分的言论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但是,不同民族有共同的思维能力不等于他们有共同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能力指能不能认识现实,这一点不同的民族没有什么差异,即思维能力是全人类相同的,而思维方式是指如何实现这种能力,这一点不同的民族是不一样的,即思维方式具有民族的特点。

人们可能会就此提出疑问:先生,您是不是在做概念游戏,大脑是一个暗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动脑筋的过程也无法用图象显示,您怎么知道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回答是:靠语言。每一个学过外语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如果外语没有学习好,不能用外语来思维,需要把想说的话先用母语想好,而后再翻译成外语说

出来,那肯定说得急急巴巴,别人听起来就像是用外语发音的汉语(假定说他的母语是汉语);只有能用外语来思维的人,他才能自如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另一种思维的方法。

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互相依持:思维是语言通向现实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这种道理从儿童学话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明确的启示:儿童学会语言的过程与他的思维发展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当他只会说\"妈妈\"之类独词句的时候,他的思维是混沌一团,无法表示一种确切的意思,如\"妈妈\"可能表示\"我要吃奶\",也可能是要妈妈抱,或者是要什么玩具……,只有和他生活在一起、熟悉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人才能知道他的独词句的确切意思。

一旦熟练地掌握了一种语言,能清楚、准确地表达一种意思,他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开发,能自由地运用一种思维方式思考他的智力所及的各种问题。

我们可以说,语言是观察思维方式的窗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唯一的窗口。语言与思维的紧密联系,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已得到了神经生理学的证明。这一点,读者可以参看教材的相关部分(第16-19页)。

五、 为什么说语言是思维的最有效的工具?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就得用语言进行思维。这是不是说,没有语言就不能进行思维?那也不是,因为依靠其他的行为方式也能表达一些清楚的意思,例如鞠躬、敬礼之类的行为可以表示感谢或敬意。

最突出是聋哑人,他不会语言,但无疑能进行思维,并用手势表达相关的意思。我们只要把会说话的正常人与聋哑人进行比较,就不难理解语言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思维工具。聋哑人由于不会语言,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比较抽象的意思无法得到准确的表达,也无法自如地表示以往喜怒哀乐的经历,更难展望今后的畅想。

掌握了语言的正常人的思维就不受这种限制,既可以说古道今,表达深邃的哲理,翱翔于丰富的想像,思想驰骋到哪里,语言就能如影随形地跟随到那里。任何其他的非语言的交际工具都无法实现这种回忆与想象。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的思维工具。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学习目的要求】

认识语言的性质;理解语言符号的特点;初步认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理解语言系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这一命题的含义。

一、什么是符号?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

符号,甲能代表乙或指称乙,甲就有条件成为乙的符号。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比方说,词就是一种能代表和指称某一种现实现象的符号,我们一听到\"人\"这个词就知道它指的是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词是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符号,因而成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离开词,我们就无法造句,自然也就无法指称现实现象,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例如\"人\"这个符号,rén是它的语音形式,\"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和这个音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构成符号的内容。

音与义是语言符号的两个\"面\",彼此依存,犹如一张纸有正反两面,我们不能只要正面而不要反面,也不能只要反面而不要正面;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与此一样,只有和特定意义相结合的声音才能叫做语音,由特定语音表达出来的意义才能成为交际所需要的语义。

符号的意义是现实现象的反映,如果\"人\"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那么\"人\"的意义中也就不会有这方面的内容。正确理解音、义、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掌握语言符号性质和特点的关键。

《语言学纲要》第28页的三者关系图可以帮助大家正确地理解这种关系。人们就是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认识现实的。

二、语言符号的特点是什么?

语言符号的特点,简单地说,一是任意性,二是线条性。这两个特点是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他的著名论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北方说\"人\",汉语说rén,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俄语说R,:@&,8,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I)。人们根据诸如此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什么样的音和什么样的义相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或约定性。 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人们都非常推崇荀子\"约定俗成\"的学说,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任意性或约定俗成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至于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绝不能随意更改;即使是那些\"一言九鼎\"的权威,如皇帝、总统等等也不例外,都只能接受社会已经约定的符号。

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符号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线条性,就是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

如仍以前面说过的\"小王打碎了杯子\"为例,每一个字只能顺着时间的先后一个跟着一个说出来,绝不能在同一时点中同时嘣出两个字来。

总之,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三、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语言符号看起来零零散散,好像是一堆乱糟糟的材料,但实际上它们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音\"本来是一条混沌、模糊的线性音流,犹如笑声哭声、虎啸狼毫,分不出音的结构成分来;\"义\"的情况也是如此,混沌、模糊,分不出意义的界限。

但是,只要这两者经社会的约定而相结合,我们既能分出音的结构成分,也能分出义的界限。例如汉语\"钢\"的音是gang,\"帮\"的音是bang,比较这两个字音的差异,只有最前面的那个音不同,\"钢\"是g-,\"帮\"是b-,这就是音与义相结合而划分出来的音的结构成分,这种结构成分一般称之为音位(这个问题后面再具体讨论)。

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如上述的gang, bang之类),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音位本身没有意义,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请比较上述的g-和b-);

意义如果不经语音的包装,也是无法显示表达的。用来表达意义的音位处于语言系统的下层,其特点就是单面性,因为它本身没有意义。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

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语言系统的层级结构可以图示如下: 音位-- 语素- 词- 句子

这是语言系统结构二层性的缩影。这个层级结构的奥秘,简单地说,就是以少驭多,以少数结构单位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下层与上层,下级与上级,都是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即上一层(或上一级)的结构单位由下一层(或下一级)的结构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构成。

三、四十个音位可以组成五、六千个语素的语音形式,五、六千个语素可以组成几十万个词(大型英语词典大致收词四十余万条),而这几十万条词则可以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句子虽然无穷,但句子

里所用的材料却不会超出这几千个语素的范围,就是说,新句子无非是现成旧材料的新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这就是说话的人可以纵横驰骋,放手造出符合表达需要的句子来,而在听者的感觉中,新句子都是似曾相识,不会发生理解的困难。语言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得心应手的交际工具? 语言系统的这种灵活的层级装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它为人们以少数驾驭多数奠定了结构的基础。语言结构的二层性是就语言系统的整体结构来说的,而每一层、每一级的结构单位如何运转?组合和聚合,这两条规则是驾驭语言系统运转的\"纲\";抓住了这条\"纲\",我们也就能把握住语言系统的结构脉络。 《语言学纲要》就是以这条\"纲\"为基础来安排、组织语言材料,阐述语言的基本结构原理的。什么是组合规则?就是结构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续,组成上一层或上一级的一个结构单位,好像一个个连接在一起的链圈,一环扣一环,组成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聚合规则与这种组合规则有紧密的联系,这就是每一个结构单位在这一前后相续的线性链条上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而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卸下来,换成另一个结构单位,从而构成上层或上级的一个新的结构单位,犹如环环相扣的链条,某一个环可以被另一个环替换掉而成为一根新链条一样。

所以,什么是聚合规则?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同一结构位置上不同结构单位的替换规则。我们不妨用一个语音的例子和一个语法的例子来说明这两条规则。比方说前面说过的bang,b, a, ng是三个音位(ng这两个字母表示一个音位,如用国际音标表示就是N),它们前后相续的顺序就是汉语音位的一种组合规则,每一个音位各有自己特定的位置,颠倒顺序或互换音位的排列顺序,比方说,abng或angb等都不是汉语音位的组合规则,因为它们都不能构成上一级的结构单位(语素)的语音形式,因而语言中根本不允许有这样的音位组合。bang有三个音位的位置,每一个位置都可以换成其他的音位,以构成一个新的语素语音形式。聚合规则与这种组合规则有紧密的联系,这就是每一个结构单位在这一前后相续的线性链条上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而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卸下来,换成另一个结构单位,从而构成上层或上级的一个新的结构单位,犹如环环相扣的链条,某一个环可以被另一个环替换掉而成为一根新链条一样。

所以,什么是聚合规则?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同一结构位置上不同结构单位的替换规则。我们不妨用一个语音的例子和一个语法的例子来说明这两条规则。比方说前面说过的bang,b, a, ng是三个音位(ng这两个字母表示一个音位,如用国际音标表示就是N),它们前后相续的顺序就是汉语音位的一种组合规则,每一个音位各有自己特定的位置,颠倒顺序或互换音位的排列顺序,比方说,abng或angb等都不是汉语音位的组合规则,因为它们都不能构成上一级的结构单位(语素)的语音形式,因而语言中根本不允许有这样的音位组合。 bang有三个音位的位置,每一个位置都可以换成其他的音位,以构成一个新的语素语音形式。比方说,如b换成p,就是\"膀\";换成g,就是\"钢\";换成d,就是\"当\",换成s,就是\"桑\"……。由于b, p, g, t, s……可以在同一位置进行替换,因而它们在构成语素语音形式的时候具有相同的作用,人民将它们称之为声母。

其他两个音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替换。这就是汉语音位层面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语法的组合和聚合规则可以沿用第一章用过的例子: 小王 打碎了 杯子。 小猫 撞翻了 花盆。

中国人民 打败了 日本帝国主义。

从语句的结构层面来说,这里有三个结构单位的位置(每一位置上的结构单位又由若干个低层级的结构单位构成,这里不细说),每一个位置上有一个结构单位,彼此前后相续,组成一个句子。这是汉语语法的一条组合规则,一般称之为\"主--谓--宾\"。每一个位置上的结构单位都可以用别的单位来替换,从而构成一个新的句子,例如句首位置的\"小王\"换之以\"小猫\"、\"中国人民\"或其他什么结构单位,就构成了不同的句子。

在同一位置上能进行相互替换的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可以将它们归为一类,例如将句首主语位置和第三个宾语位置上能相互替换的单位归为一类,称为名词,将第二个位于位置上能相互替换的单位归为一类,称为动词,等等。抓住这样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大体上就能分析语句的语法结构。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相互有内在联系的两条规则。组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横向联系,聚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纵向替换,所以他们犹如纵、横两轴,每一个结构单位都可以在纵、横两轴的交叉点

上找到它的位置;我们如果能把握住这种交叉点,也就不难了解一个结构单位的性质和特点。 正确理解结构的二层性和组合、聚合的运转规则,这是理解语言符号系统的关键。

四、 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现在发现,每一种动物内部各有其自己的特定的交际方式,一般称之为动物\"语言\"。有些动物的\"语言\",例如蜜蜂,据研究,已相当复杂,能传递很多种不同的信息。这种\"语言\"和人类语言有无原则的区别?如果有区别,那么其根本的区别在哪里?这可以根据人类语言符号系统的特点和结构原则进行比较分析。

语言符号的特点是任意性和线条性。动物表示震怒、恐怖、觅食、求偶、警告新信息等的叫喊,虽然有音有义,但都是囫囵一团,分不出音义结合的结构单位。这种囫囵一团的叫喊大致都是因时因地而发,与环境的刺激有关,音义之间没有任意性的特点;因为分不出结构单位,自然也就谈不上结构的线条性。这种叫喊与生俱来,用不着学习,不像人类语言,不经艰苦的学习,是掌握不了的。 语言符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点是结构的二层性和组合、聚合的运转规则,任何动物语言都不可能具有这种特点。

人类语言是一种二层多级的装置,隐含着以少驭多的机理,几十个音位排列组合成几千个语素的语音外壳,使意义具有人们可以感知的形式;几千个语素排列组合成几万以至几十万个词,乃至无数的句子。 动物\"语言\"仅仅是囫囵一团的叫喊,分不出单位,因而其中不可能具有以少驭多的机理,自然也就谈不上结构的二层性和组合、聚合的运转和结构规则。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是其他动物无法逾越的鸿沟;即使是人类的近亲黑猩猩,虽然经过严格的训练,也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了解动物\"语言\"的囫囵一团的叫喊,可以反衬人类语言的特点。

第三章 语音

【学习目的要求】

认识语音的属性,掌握人类发音的基本原理;认识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及其特点;掌握音位及音位组合的规则,能划分音位,能用国际音标标注普通话的语音。

一、什么是语音? 语音在语言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语音和一般的声音有什么本质区别?

1、语音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它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语言依靠语音实现它的社会交际功能。世界上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是有声语言,例如在汉语普通话中,\"gaoyuan\"这两个音节可以和\"高原\"这个词的意义相联系,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通过发出或接收这个语音形式,就可以表达或理解\"高原\"这个词的意义。

2、任何表达信息的符号都要以物质的材料作为载体,使它本身能得以发出、传递和被感知。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也不例外。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自然语言都是有声语言。语言必须凭借声音这种可感知的物质形态,把语言成分物质化,以此来传递、接收、分辨和理解无形的意义。在具体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借助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把某种信息传递给听话人,听话人则凭借听觉器官接收到的这些声音来认知和理解对方的意思,语言依靠声音把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大脑联结起来,从而实现和完成交际任务。 离开语音这个物质外壳,语言就无法发挥其社会交际工具的作用。

3、语音虽是一种声音,但又与一般的声音有着本质的区别。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声音和语言的意义是紧密联系着的,例如在汉语普通话里\"dianshiji\"这一串声音同\"电视机\"这个词的意义联系在一起,\"hualala\"这一串声音同\"哗啦啦\"这个词的意义联系在一起,它们就都属于语音。 语音具有系统性,即使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的声音,也只有在符合一定语音系统的情况下才是属于语言的。一般的声音,不能表示语言的意义,不属于语音。

比如说咳嗽声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但这种声音或只是感冒的征候,不表示什么意义,或只是在有些情况下经过约定表示一定的非语言意义,这种咳嗽声代表了一定的意义,但仍然不属于语音,因为在语音系统中没有它的位置,从而不能成为语言符号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语音除了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等自然属性之外,它还具有社会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

首先,语音是和语言的意义紧密相联的,而这种联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具体语言的语音的表义功能是由具体的语言社团赋予的,是社会习惯使特定的音同特定的意义结合在一起。离开了社会的交际需要,离开了社会的约定俗成,也就没有语音存在的必要了。

其次,语音的社会属性还体现为任何语言社团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系统,这种系统都是特定语言社团选择的结果,而人的发音生理条件只是为这种选择提供一个可能的范围。

二、什么是音质?语音中不同的音质是如何形成的?

音质、音高、音强、音长成为语音四要素。音质也叫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个性。在音高、音强、音长都相同的情况下,声音之间的差异就是音质的差异。例如,钢琴和手风琴即使用同样的音高、旋律和音强来演奏,人们仍然能够分辨出它们声音的不同品质。

从声音的产生方面分析,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这三个发音条件中只要有一个不同,就会产生不同音质的声音。语音中音质的不同也是由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具体来说,语音中的音质决定于:

(1)发音体,要看声带振动不振动。例如英语bin(仓)中的b和pin(别针)中的p声音不同,就是因为前者(b)用了声带这个发音体,而后(p)者没有用。

(2)发音方法,要看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例如汉语普通话bu(布)中的b和fei(飞)中的f声音不同,就是因为二者的发音方法不同。发b时双唇闭拢,然后突然打开,让气流冲出;发f时使上齿靠近下唇形成缝隙,然后让气流从缝隙中摩擦而出。

(3)共鸣器的形状,要看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例如汉语普通话lu(路)中的u和la(拉)中的a声音不同,就是因为发这两个音时口腔这个共鸣腔的形状不同。

音质在语音中的表现就是因素。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一个音素代表一个音质,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质。音素是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

三、发音原理--语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这三方面的发音原理落实到语音的发音,简单地说,就是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发音部位由发音器官的协同配合构成。

发音器官是人的生理构造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有,可以根据教材的指引自己捉摸。主要的发音器官有肺、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肺是发音的原动力,大多用呼气发音,但也有少数语言的某些音用吸气发音。声带是发音体,位于由软骨组成的喉头;声带的两端黏附在软骨上。两片声带之间的通路叫做\"声门\"。软骨可以开合启闭,因而声门也可以打开或关闭。发不同类型的音时,声门状态不同。例如,发f,s等音时,声门大开,呈倒V形,气流可自由通过,声带不振动,发出清音。 a,i,u,ü等元音(纯粹的乐音)的发音时,声门闭合,气流冲击声带,使之发生震动;m,n,ng,l这一类音的发音,声带也是震动的,其与a,i等元音的区别只在于气流通过口腔时有阻碍;因声带震动而发出的音称为浊音。清与浊是一种重要的发音方法。口腔、鼻腔和咽腔在语音发音时的作用主要是利用不同部位的协同配合,使之形成不同的共鸣腔。口腔由上下唇、上下齿、上下腭、舌头和小舌组成。

这些发音器官,有些如唇、舌头、软腭、小舌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主动的发音器官\";有些如上齿、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叫做\"被动的发音器官\"。发音时,常由主动的发音器官去接触或靠近被动的发音器官,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要了解发音的原理,大家一定要按照教材指引的思路,仔细捉摸每一个发音部位的确切位置和不同部位协同配合的机理,我们这里不再重复叙述。

光有发音部位仍旧发不出音来,还得有相应的发音方法与之配合。发音方法主要有清与浊、塞与擦、送气与不送气。要充分认识塞与擦这两种发音方法在发音方法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其他如塞擦音、边音、颤音、闪音等发音方法都是从这两种发音方法中\"化\"出来的。详细的情况请看教材。 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犹如语音发音的纵、横两轴。掌握两轴的交叉点,再补之以一个其他的发音方法,就可以确切地知道某一个音素的发音。例如唇齿(部位)、摩擦(方法),这个音不是f,就是v;如果在交叉点上再补充一个发音方法\"清\",这个音就只能是 f。其他类推,不一一列举。

四、元音和辅音有什么区别?

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它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发元音的时候,气流在整个声道内顺利通行而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的时候,声道的某一部位封闭起来而形成阻碍,气流必须克服这种阻碍才能通过。

比如发汉语普通话ba(八)中的b时,双唇闭拢,形成对气流的阻碍,然后双唇打开,气流才能冲出口腔发出音来。发音时声道内是否形成阻碍,是元音和辅音之间最主要的区别。

(2)发元音的时候,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是均衡的;发辅音的时候,形成阻碍的部位就会特别紧张。比如发汉语普通话ba(八)中的b时,双唇这个部位特别紧张。

(3)发元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发辅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必须冲破阻碍才能通过,因而气流较强。

(4)发元音的时候,声带都要振动;发辅音的时候,浊辅音需要振动声带。清辅音则不需要振动声带。

五、元音的音质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元音的发音特征和口腔形状的改变有什么关系?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嘴唇的圆展在元音发音中有什么作用?

所有元音的发音体都是声带,发音的方法都是让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然后让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共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一般元音音质的不同主要是由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而口腔的形状又与舌头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发音时舌头起作用的部位的不同,可以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语言中的元音绝大多数是舌面元音。 大多数元音都是舌面元音,舌面元音的音质差别是由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改变口腔形状的方式有三种: 1)舌位的高低不同,发出的元音也就不同,舌位越高,开口度越小;舌位越低,开口度越大。例如汉语普通话里\"i\"(一)和\"a\"(啊)之所以听上去不同,主要就是因为发\"i\"时舌位高,发\"a\"时舌位低。 2)舌位的前后不同,发出的元音也就不同。例如\"ü\"(迂) 和\"u\"(乌)之所以听上去不同,就是因为发\"ü\"时舌位在前,发\"u\"时舌位在后。

3)嘴唇的圆展不同,发出的元音也就不同。比如\"i\"(一)和\"ü\"(迂)之所以听上去不同,就是因为发\"i\"时嘴唇是平展的,发\"ü\"时嘴唇是撮圆的。从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嘴唇的圆展这三个方面入手,我们就可以在发音原理上确定每一个舌面元音的特征,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对舌面元音进行分类。

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嘴唇的圆展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一个舌面元音的音质,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改变元音的音质。

我们需要同时从这三个方面去分析和把握舌面元音的特征。例如,[i](一)这个元音的特征是前高不圆唇,[y](迂)这个元音的特征是前高圆唇。

反过来,如果我们知道某个元音在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就能确定这是哪个元音。例如根据前、高、不圆唇这三个条件,就可以知道这是元音[i](一)。

[ ]中的音是用国际音标标写的音素,既不是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也不是英文或其他拼音文字的字母。 可以用元音舌位图来表示常见舌面元音的发音特征,关于舌面元音舌位图请参看教材相关内容。

六、 什么是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辅音的三对重要发音特点及常见的辅音类别列举。 所有元音的发音体都是声带,发音的方法都是让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然后让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

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共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一般元音音质的不同主要是由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而口腔的形状又与舌头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发音时舌头起作用的部位的不同,可以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

语言中的元音绝大多数是舌面元音。 大多数元音都是舌面元音,舌面元音的音质差别是由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改变口腔形状的方式有三种:

1)舌位的高低不同,发出的元音也就不同,舌位越高,开口度越小;舌位越低,开口度越大。例如汉语普通话里\"i\"(一)和\"a\"(啊)之所以听上去不同,主要就是因为发\"i\"时舌位高,发\"a\"时舌位低。 2)舌位的前后不同,发出的元音也就不同。例如\"ü\"(迂)和\"u\"(乌)之所以听上去不同,就是因为发\"ü\"时舌位在前,发\"u\"时舌位在后。

3)嘴唇的圆展不同,发出的元音也就不同。比如\"i\"(一)和\"ü\"(迂)之所以听上去不同,就是因为发\"i\"时嘴唇是平展的,发\"ü\"时嘴唇是撮圆的。

从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嘴唇的圆展这三个方面入手,我们就可以在发音原理上确定每一个舌面元音的特征,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对舌面元音进行分类。

很轻微的摩擦,这种现象叫\"送气\"。发音时送气的辅音叫\"送气音\",发音时不送气的辅音叫\"不送气音\"。最为常见的送气音是清塞音和清塞擦音。汉语普通话的塞音和塞擦音形成相当整齐的送气和不送气两套:b[p]-p[p'],d[t]-t[t'],g[k]-k[k'],z[ts]-c[ts'],zh[t§]-ch[t§'],j[tt]-q[tt']。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音无所谓送气和不送气,例如鼻音和擦音。

3)口音和鼻音:从咽腔通向鼻腔的气流通道由软腭和小舌控制。软腭低垂,堵住口腔通道,让气流从鼻腔出来,就产生鼻音,例如[m]。软腭上升,堵住鼻腔的通道,让气流从口腔出来,就产生口音,例如[a][p]等等。

(2)从发音部位上给辅音分类:

1)双唇音:下唇和上唇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如汉语普通话中的b,p,m[p,p',m]。

2)唇齿音:下唇和上齿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如汉语普通话中的f[f],英语very(非常)里的v。 3)齿间音:舌尖置于上下齿之间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如英语thank[TQNk]中的[T](感谢)里的th[T],that[DQt](那)里的th[D]。

4)舌尖前音:舌尖和上齿龈或上齿背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如汉语普通话中的d,t,n,l,z,c,s[t,t',n,l,ts,ts', s]。

5)舌尖后音:又叫卷舌音或翘舌音,舌尖翘起和硬腭前部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如汉语普通话中的zh,ch,sh[t§,t§' ,§]。

6)舌叶音:舌叶和上齿龈后部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如英语China[tSain?](中国)里的ch[tS],其他如bridge[bridZ](桥)中的dge[dZ], she[Si] 中的sh[S]。

7)舌面前音:舌面前部和硬腭前部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如汉语普通话中的j,q,x [tt, tt', t]。 8)舌面后音:又叫舌根音,舌面后部和软腭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如汉语普通话中的g,k,h,ng[k,k',x,N]。

(3)从发音方法上给辅音分类:

1)塞音:又叫闭塞音,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紧紧靠拢,完全堵塞气流通道,除阻时阻碍突然放开,气流骤然冲出,就产生塞音。如[p,t,k,p',t',k',b,d,g]这些音都是塞音。

2)擦音:又叫摩擦音,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靠近而不完全闭塞,留出一个狭窄的缝隙,让气流从中摩擦而出,就产生擦音。如[f, v, s, z, §, ?, t, ü, S, Z]这些音都是擦音。

3)塞擦音: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先闭塞,然后放松阻碍,形成缝隙,让气流摩擦而出,就产生塞擦音。塞擦音中闭塞过程和摩擦过程结合很紧,一般把它们看成一个发音过程。国际音标就用一个塞音符号和一个擦音符号来表示塞擦音。如汉语普通话中的z,c,zh,ch,j,q[ts,ts', t§,t§', tt, tt']都是塞擦音。

4)边音:舌头的某部位和齿龈或硬腭接触,使口腔中部闭塞,让气流从舌头两边的空隙中流出,就产生边音。如汉语拼音方案的l[l]。

5)颤音:当气流通过时,双唇、舌尖或小舌发生连续的颤动,就产生颤音。发颤音时,气流通道连续地被闭塞又迅速打开,好象一小串紧紧相连的塞音。如俄语DJ8\"(手)的第一个辅音D 是一个小舌颤音[r]。

6)闪音:当气流通过时,发音器官有弹性的部分只颤动一次,就产生闪音。如英语very里的r。 7)半元音:发音的持阻阶段口腔通道只形成很小的阻碍,气流通过时只有极轻微的摩擦,就产生半元音。半元音在性质上接近于元音。如英语wait里的w和year里的y都是半元音。

七、 汉语和英语中常见的一些辅音和它们的发音特征

辅音音素很多,不可能一下子都学会,但汉语普通话和英语中常见的辅音及其发音特征,我们应该学会,至少应该认识,以便为学习语音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每个音素只举一个例子,放在括号中;汉语中没有的辅音就举英语的例子。

(1)[p]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巴) (2)[p'] 双唇送气清塞音(爬) (3)[b] 双唇浊塞音(book) (4)[m] 双唇浊鼻音(马) (5)[w] 双唇浊半元音(王) (6)[f] 唇齿清擦音(飞)

(7)[v] 唇齿浊擦音(very) (8)[T] 齿间清擦音(think)

(9)[D] 齿间浊擦音(that) (10)[t]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音(刀) (11)[t'] 舌尖前送气清塞音(套) (12)[d] 舌尖前浊塞音(day)

(13)[ts]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早) (14)[ts']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次) (15)[n] 舌尖前浊鼻音(闹) (16)[r] 舌尖前浊颤音(俄语:DJ8\") (17)[l] 舌尖前浊边音(老) (18)[s] 舌尖前清擦音(扫)

(19)[z] 舌尖前浊擦音(zero) (20)[t?]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照) (21)[t?']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抄) (22)[?] 舌尖后清擦音(烧)

(23)[?] 舌尖后浊擦音(饶) (24)[tS] 舌叶不送气清塞擦音(china) (25)[dZ] 舌叶浊塞擦音(bridge) (26)[S] 舌叶清擦音(she)

(27)[Z] 舌叶浊擦音(pleasure) (28)[t?] 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家) (29)[t?'] 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恰) (30)[?] 舌面前清擦音(下) (31)[k] 舌根不送气清塞音(高) (32)[k'] 舌根送气清塞音(考) (33)[g] 舌根浊塞音(good) (34)[D] 舌根浊鼻音(帮baD) (35)[x] 舌根清擦音(好) (36)[h] 喉清擦音(hand)

八、 学习和使用国际音标应注意什么问题?

(1)要注意将国际音标与拼音方案的字母区分开来。一个拼音字母可以有大写和小写的区别,还可以有手写体和印刷体的不同,国际音标则没有这些区别。在国际音标中,一个字母的不同形体就是不同的音标,代表不同的音素,例如国际音标中[A]、[a]和[§]表示的是不同的音。一个形体相同的字母在具体语言中和国际音标中,会代表不同的音素,不可以把它们混为一谈。例如汉语拼音方案中的b,p,d,t,g,k与国际音标中形体相同的[b][p][d][t][g][k]所代表的音素就并不相同。为了与一般的字母相区别,国际音标在使用时通常要在符号外加上方括号[ ]。 (2),要注意将形体相似的音标区别开来。国际音标中有些音标符号是对同一个字母进行不同的变形而产生的,应注意加以区分。例如[z][?]和[ˉ],[n][?][′]和[D]都表示不同的音素。

(3)要了解用国际音标记录语音有宽式与严式的区别。粗略地说,\"宽式标音\"是一种比较概括的标音,又叫做\"音位标音\",与区别意义无关的发音特征和差别可以不必记录。\"严式标音\"又叫做\"音素标音\",则是一种详尽记录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标音。比如汉语普通话的\"挡\",按宽式标音记为[taD]就可以了;按严式标音则应该记为[t§D]。严式和宽式是相对而言的,二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记录语音时是采用宽式标音,还是严式标音,则视需要而定。

九、 确立和归纳音位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音位是从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归纳出来的。归纳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具体语言或方言中不同音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与音位归纳有关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在弄清这些关系后,就可以依据下列原则进行音位归纳:

1、对立原则:音素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够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判定对立关系的方法是找到一个语音环境,然后用替换的方法进行测试。

1例如英语存在\"[__in]\"这样一个语音环境,如果分别用[p]、[b]、[t]、[d]等音素填充替换,可以得到pin(别针)、bin(仓)、tin(罐头)din (喧闹声)等不同词的不同语音形式,这说明[p]、[b]、[t]、[d]等音素能够区别意义,处于对立关系中。

1汉语普通话的[p][p'][t][t'][k][k']等同理也有对立关系。处在对立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一定分属于不同的音位。

1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替换测试时,若干音素的互相替换应该在音节的同一层次的同一位置上进行,例如在汉语普通话[__i]环境下,[t]、[n]和[l]互相替换是成立的,因为它们都处于同一层次的声母位置上。而虽然有[ai]和[li]两个形式,但是[a]和[i]不处于同一层次上,[a]处于韵腹位置,[i]处于声母位置,因此,我们不能认为[a]和[i]有替换关系。

2、互补原则: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

1处在互补关系之中的几个音素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我们就有可能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例如汉语普通话[P][a][A][§]四个音素出现的语音环境是各不相同的:

1在正常情况下,出现[P]的地方不会出现其他三个元音,[a]、[A]和[§]的情况也是如此。这四个元音音素的出现环境互相补充,不会有对立现象。因此我们有可能把它们归入同一个/a/,让它们成为/a/的四个条件变体。

3、语音相似原则:处于互补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如果语音上相差太远,听起来完全是不同的音,那么几个音素即使是互补的,也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 1例如汉语普通话的[k]和[D]也是互补的,[k]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D]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但这两个辅音的音质差别太大,所以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音位。

1所谓\"语音相似\"是指说某种语言的那个语言社团的人们感觉若干个音素相似,例如英语里的[p]和[p'],虽然在汉族人听来这两个音差别很大,但英美人听起来却觉得相似。而汉语普通话[P][a][A][§]四个音素在说普通话的人看来,语音很相似,可以依据互补原则和语音相似原则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a/。 十、 什么是音位?怎样理解音位的定义?

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1例如汉语普通话里的[p]和[p']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拔\"[pA35]和\"爬\"[p'A35]等不同词就是靠这两个辅音的差别来区别的,因此它们分立为汉语普通话里的两个辅音音位,分别标写为/p/和/p'/两个音位(斜线/ /中的音标表音位)。

(1)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词的意义的作用。每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音素。

1从自然属性上看,这些不同音素之间存在着音质差别;然而从功能上看,这些音素差别却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它们有些与意义的差别相联系,有区分不同的意义的功能;有些则与意义的差别无关,没有区分意义的功能。

1例如在英语里[p]和[p']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假如把它们混淆起来,把port[p'C:t](港口))里的[p']念成[p],只会使人感到发音不地道,却不会使人误解为另一个词。这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别没有区别意义的功能,因而不能分立为不同的音位,只能是一个音位的两个变体。

(2)音位是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所谓\"最小的\"是指不能从音位中再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

1比如汉语普通话里的[lai]和[t?an]是两个音节,可以区别\"来\"和\"站\"等一系列不同的词及词义,但它们不是具有区别词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因为通过对比替换从它们当中还可以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lai]可以切分出[l]和[ai],[t?an]可以切分出[t?][an]。

1其中[ai]和[an]也具有区别词义的功能,可以区别\"爱\"和\"岸\"等一系列不同的词及词义,但它们仍然不是音位,因为从它们当中还可以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ai]可以切分出[a]和[i],[an]可以切分出[a]和[n]。

1切分的最后结果是[l][t?][a][i][n],它们都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而且都不能再加以切分。 (3)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具体语言或方言的,总是某个具体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跨语言或跨方言的音位。处于不同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中的音位各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语音系统各有不同的音素,

因而具有不同的音位表现形式。

1相同的音素在不同的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相同,因而不同语言或方言表面上相同的音位实际上并不对等。

十一、什么是音位变体?怎样理解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 1、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 音环境中的具体体 现或具体代表。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 体\"和\"自由变体\"。

2、音位的条件变体是指一个音位因受语音环境的制约而表现为 若干个不同的音素。

这些不同的音素所处的语音环境不同,它们相互排斥,即出现a的地方不会出现b, 出现b的地方不会出现a,相互处于一种互补关系之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它们在语音上又相似,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从而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

例如在汉语普通话里,

和[i]各自有自己的出现环境:

在一般情况下,[?]、[?]和[i]的出现环境是互相补充的,不会出现对立现象。因此可以把它们归入同一个/ i/音位,因而它们就成为这个音位的三个条件变体。 音位的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

自由变体的各音素的音质虽有不同,但说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感觉不到它们是不同的音,而把它们当作同一个语音单位来使用。

例如汉语武汉话里的[n]和[l]可以自由变读,而不会引起意义的改变。在这种话里,\"南\"和\"兰\"同音,可以读作[lan],也可以读作[nan]。[n]和[l]就是武汉话/n/音位的两个自由变体。

3、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概括出来抽象的语音类别,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或具体代表。同属一个音位的变体没有主次之分,但需要从中选出一个放在/ /中作为这个音位的代表,理论上选哪一个都可以,但是选择音位符号通常要考虑哪个比较常用和易于书写,是否便于说明各个变体出现的条件。

例如汉语普通话里[P,a,A,§]为同一个音位的变体,多数人选择常用的\"a\"作为代表,但也有人选择 \"§\"。选定音位符号后,属于同一个音位的所有变体在音位标音(宽式标音)中应使用同一个符号来标写。如汉语普通话/a/音位的四个变体[P,a,A,§]在音位标音中就可以统一用\"a\"来标写。

十二、怎样理解音位和音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音位和音素是两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质不同,音素也就不同。而音位则是从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角度确立的语音单位,这种确立只注意那些与意义的区别相对应的的语音差别,而对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无关的音质上的差别则不加以考虑。

音位和音素的关系则表现为,音位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 音位是抽象的,音素则是具体的。

音位的抽象以具体的音素与音素之间的关系作为基础。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几个音质不同的音素,只要处于互补关系,而且发音相似,就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音类的成员,归并为一个音位。

例如汉语普通话的[P][a][A][§]四个元音音素处于互补关系,而且发音相似,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音类的成员,归并在同一个/a/音位里。在具体发音时,抽象的音位实现为具体的音素。 音位总是具体语言或方言的特定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

由于存在音位,在不同语言中的相同的音素,在不同的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相同。比如英语和汉语普通话都有辅音音素[p]和[p'],英语里[p]和[p']的差别不能区别意义,它们同属于一个音位/p/;汉语普通话里[p]和[p']的差别能够区别意义,因而它们分属/p/和/p'/两个音位。

十三、音位的区别特征和具体的音位系统有怎样的关系?区别特征和音位的聚合的关系是什么? 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区别特征\"。语言中的每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音位之间的对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音位的辨义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区别特征担负的。例如汉语普通话里/p'/和/p/这两个音位靠\"送气/不送气\"这对区别特征来区别的。音位也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集合。/p/ 通过\"不送气\"与/p'/相区别,通过\"双唇\"与/t//k/等相区别,通过\"口音\"与/m/相区别,通过\"双唇\"和\"闭塞\"与/ts/相区别,通过\"双唇\"、\"闭塞\"和\"不送气\"与/t?'/相区别。\"双唇\"、\"口音\"、\"闭塞\"和\"不送气\"这四个语音特征可以使汉语普通话的/p/和其他所有的音位区别开来。

音位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集合。一个特定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中的不同音位之间的对立和区别,如果进一步加以分析,其实只是通过一个或几个语音区别特征来实现的。

为了确定一个音位具有哪些区别特征,要考察它在特定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中的价值,要分析它与其他所有音位的对立关系。因为一个音位需要与本语言或方言的其他所有音位区别开来。

/t/ 通过\"不送气\"与/ t'/相区别,通过\"闭塞\"与/x/相区别,通过\"舌尖前\"与/p/、/k/相区别,通过\"闭塞\"(口音)与/m/相区别,通过\"闭塞\"与/ts/相区别,通过\"舌尖前\"、\"闭塞\"和\"不送气\"与/t?'/相区别。\"舌尖前\"、\"闭塞\"和\"不送气\"三个语音特征可以使汉语普通话的/t/和其他所有的音位区别开来。

具体语言中的每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于是音位之间的对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因此,音位也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集合。

但英语音位系统不同于汉语普通话的音位系统,英语/t/和它周围的音位与汉语普通话/t/的情况不同,所以二者的区别特征也就有所不同。英语的/t/以\"舌尖前\"和/k/、/p/相区别,以\"闭塞\"和/m/、/n/相区别,以\"清\"和/d/相区别,但并不需要具备\"不送气\"这个特征,因为英语里没有和/t/同部位的送气塞音音位。换言之,\"送气/不送气\"这对区别特征在汉语普通话的音位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同理,\"清音/浊音\"这对区别特征在英语音位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而相反的情况并不存在。 由此可见,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是由特定的音位系统决定的。

称?这与语言的演变有关,因为/k k' x/和/ts ts' s/在齐、撮二呼前都变为/t? t?' ?/;/t? t?' ?/为什么也只能与开、合二呼组合,同样语言的演变有关,只是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这里不再具体讨论。 所以在音位聚合群的平行、对称的结构中,即使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现象,往往也是可以找出它的具体原因。和双向聚合群的音位结构相比,像/?/这样的音位就显得很孤单,只能与/t? t?' ?/构成舌尖后聚合群,因而我们将它称为单向聚合。 这样的音位在系统中很特殊,受系统制约的力量比较弱,因而在组合上或演变上都颇具自己的\"个性\",需要进行进行具体的分析。音位的聚合群是分析语音系统的基础。

十四、什么是音节?怎样理解音节的形成?

十五、汉语普通话音节结构有哪些主要特点?

第四章 语 法

【学习目的要求】

认识语法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掌握语法中的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并能结合语言事实进行分析;认识变换的意义;认识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的特点。

一、语法规则具有怎样的特性?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语法是有规则的,说话必须符合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用词造句的规则潜存在每个人的脑子里,可以通过说话表现出来。语法规则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语法规则具有概括性,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对数量巨大的具体词语进行分类,例如\"电影、计算机、飞机、铅笔、苹果、衬衫\"等不同的词都是名词,而\"看、买、坐、削、吃、穿\"等不同的词都是动词;二是可以从无限多的具体的语法组合中抽象出语法结构格式,例如\"看电影、买计算机、坐飞机、削铅笔、吃苹果、穿衬衫\"等都是\"动+名\"结构,一般称之为述宾结构或动宾结构。语法规则主要关心的是语法类和语法结构格式,而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对语法规则来说则是次要的。

第二,语法规则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例如上述\"看电影、买计算机……\"是重复使用同一条规则\"动宾结构\"而造出来的词语;即使在同一个句子或词语内,同一条规则也可以反复使用。例如\"一本书\"是用一种人们称之为偏正结构规则造出来的词语,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反复使用这条偏正结构规则,造成愈来愈复杂的结构,例如\"一本新书\"、\"一本刚买的新书\"、\"一本刚买的有趣的新书\"等等。凭借这样简单的有限的语法规则我们可以对无限多的语法组合进行概括描写。

第三,语法规则具有系统性,不同语法规则是紧密联系着的,而且各有各的使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使用一条语法规则的同时,不能违反其他语法规则。例如英语He often play football.是一个错误的句子,虽然它符合\"代词+副词+动词+名词\"这条语法规则,但是它不符合英语动词和主语在人称和数上要一

致这条规则,如果改成He often plays football.就对了。

语法单位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叫做语法的组合规则,语法单位的归类的规则就是语法的聚合规则。通过替换,一方面可以找出语法单位,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语法单位活动的位置,有了这两个立足点,就能逐步找出语法规则来。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现象时总结出来的规则,这两类规则互相依存。

语法的聚合犹如一座仓库,把能重复使用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按照组合中的功用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仓库中,只要交际需要,就可以到这个仓库中去选用合适的单位。从聚合中选出的单位如何组成句子,需要服从组合的规则。聚合规则是潜在的,它储存于人们的脑子中,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它存在于话语中;当然,储存在脑子中的聚合归根结蒂也是从话语中归纳出来的。

说话时组合规则提出要求,聚合规则提供可能,对组合的各个位置上可能出现的词进行替换,就能造出新的句子。例如外语学习中的\"句型\"和\"替换\"练习正是按照组合和聚合互相结合的造句原理设计的。

二、 样理解词的定义?怎样把词和语素及词组区别开来?

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它是造句的时候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这个定义强调\"独立运用\"和\"最小\"两层意思,用意是要把词既同小于它的语素分开,又同大于它的词组分开。

所谓独立运用,就是它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所谓最小,就是说不能扩展,或者通俗地说,就是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比方现代汉语中的\"蔬菜\"可以作为一个单位自由地挪来挪去,组成\"蔬菜很新鲜\"、\"去买蔬菜\"、\"水果和蔬菜\"等等,符合独立运用的条件,而且\"蔬\"和\"菜\"之间不能插进任何成分,因此\"蔬菜\"是词。但是\"蔬菜\"里面的\"蔬\"不能独立运用,就不符合这个条件,它是语素。 另-方面,\"新鲜蔬菜\"也能独立运用,组成\"买了许多新鲜蔬菜\"、\"新鲜蔬菜很贵\"\"新鲜蔬菜的价格\"等等。但是\"新鲜蔬菜\"不是最小的单位,我们可以在\"新鲜\"和\"蔬菜\"中间插进一个成分去,比方说\"的\",变成\"新鲜的蔬菜\",而且\"新鲜的蔬菜\"和\"新鲜蔬菜\"意义上有联系,这说明\"新鲜蔬菜\"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是词组,不是词。而\"白菜\"如果扩展为\"白的菜\",前后意义差别太大,说明\"白菜\"是词,不是词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办法用于确定实词是有效的,但用于虚词的确定则存在着局限。虚词的特点是使用的时候位置较固定,不能自由地挪来挪去,例如助词\"的\"和语气词\"吗\"。这里需要一种补充办法,即可以使用\"剩余法\",例如在\"这是我的桌子\"这一片段中,可以先把\"这\"、\"是\"、\"我\"和\"桌子\"等词提取出来,剩余的\"的\"就是词。

三、 词语素和变词语素有什么不同?

我们可以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成词根、词缀、词尾三类,其中词根和词缀是构词语素,词尾是变词语素。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由词根构成。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词缀可以处于词根的前面、后面或中间,根据这种所处位置的差异可以把词缀分为前缀、后缀和中缀三类。例如汉语\"第一\"和\"第二\"中的\"第\",\"老虎\"和\"老师\"中的\"老\",英语的\"un-able\"(不能)和\"en-large\"(使扩大),中的\"un-\"\"en-\"等都是前缀。汉语的\"椅子\"、\"脸盆儿\"中的\"子\"\"儿\",英语的\"work-er\"读者),\"voice-less\"(无声的)中的\"-er\"\"-1ess\"等都是后缀。前缀、后缀、中缀都是粘附在词根之上的附加成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构成新的词。 除词根、词缀以外还有一种语素叫词尾。它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如英语的worker 加上s以后成为workers,walk加上-s,-ing,-ed之后而成为walks,walking,walked,这些都只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而不是不同的词。一个词除去词尾,就是它的词干。例如英语的worker,walk都是词干,它们没有词尾也能单独出现。

四、 以用什么方法判定和区分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结构类型?

最常见、最基本的结构类型可以归纳为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五种,这五种基本结构类型体现了词的五种基本的组合关系,我们可以依靠某一组合具有的相关的表达式(或推导式和变换式)来为这一组合判定结构类型。

1、主谓结构 这种结构反映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的关系,它的作用是提出一个话题,然后对这个话题作出说明。话题的部分称为主语,说明的部分称为谓语。汉语的主谓结构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可加\"是不是\"转换为问句形式,例如:

小张/学会了-小张是不是学会了?

今天/星期六-今天是不是星期六? 斜线前面是主语,后面是谓语。

2、 述宾结构 这种结构的意义比较复杂,大抵反映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汉语中的述宾结构都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可加\"了、着\"。例如: 看/电影-看了电影

读/小说-读着小说 斜线前面的是述语,后面的是宾语。

3、述补结构 在述语的后面,也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以表示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这叫做补语。由述语和补语构成的结构叫做述补结构。汉语的述补结构是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可加\"得\"或\"不\",例如: 讲/清楚-讲得清楚

飞/起来-飞不起来 斜线前面的是述语,后面的是补语。

4、偏正结构 这种结构反映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可用\"的\"或\"什么\"、\"怎样\"来提问。例如: 铁/柜子-铁的柜子

蓝色的/衬衫-什么样的衬衫? 努力/工作-怎样工作?

斜线前面的是修饰语,后面的是中心语。这种由修饰语和中心语构成的结构叫偏正结构。汉语的偏正结构都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在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两个成分不平等,一偏一正,所以把这种结构叫做偏正结构,整个结构的作用和中心语大致相同。

5、联合结构 联合结构的构成成分在语法上是平等的,中间可加\"和\"、\"与\"、\"或\"等成分,例如: 工厂、学校、机关-工厂、学校和机关 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

五、 什么是语法意义?怎样理解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关系? a) 要弄清楚什么是语法意义,首先需要把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区别开来。

语法意义是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而词组合成结构以后,整个结构的意义总是大于个别词的意义的总和,这里增加了语法意义。例如,\"大\"和\"眼睛\"这两个词各有自己的意义,组合成偏正结构\"大眼睛\"以后指明这是\"大\"的\"眼睛\",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眼睛?\"这些都是组合所带来的语法意义。

如果把同样的两个词组合成主谓结构\"眼睛大\",\"大\"就不再是修饰\"眼睛\",而是说明\"眼睛\"具有\"大\"的属性,回答的问题也相应地变成了\"眼睛怎么样?\"这是主谓结构给这两个词增加的语法意义。 就某一结构组合中的某一个词而言,它同时具有词义和语法意义,例如在\"眼睛大\"中,眼睛具有\"被说明的对象\"这样的语法意义。如果我们不了解语法结构的意义,即使句子里的每个词都认得,还是不能正确地理解句子的意义。例如\"客人来了\"是主谓结构,\"来客人了\"是述宾结构,前一句的\"客人\"是有定的,对话双方都知道客人是谁,相当于英语的the guest(s),后一句的\"客人\"是无定的,相当于英语的a guest或者guests。这是语法结构所赋予的比较细微的意义差别。

2、特定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反过来讲,特定的语法形式必须体现一定的语法意义。在研究语法结构时,需要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起来。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和词形变化等几种,它们都为基本结构提供了必要的语法形式,人们可以根据这些语法形式来判定一个组合属于哪种结构。

(1)选词:组合成基本结构的词,不但要在词义上相配,而且在语法上的类也要相配。基本结构的各个项都要求一定词类里的词来充当。例如\"书、电视、月亮、面包\"之类一般所说的名词,很少可能充当主谓结构里的谓语。

进入结构的词首先要在语法的词类聚合中进行选择。例如,\"大\"、\"爱护\"和\"眼睛\"所属的词类可以帮助我们判定\"大眼睛\"是偏正结构,而\"爱护眼睛\"是述宾结构。

(2)词序:词选出来以后,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加以排列。汉语缺少词形变化,更多地依靠词序来确定结构关系。例如\"大眼睛\"和\"眼睛大\"词序不同,语法结构类型也就不同。

各种语言里述宾结构两项的位置是句法结构的重要标志。汉、英、法、德等语言属于宾语在后的类型,日语、傈僳语、彝语等好多语言属于宾语在前的类型,\"写字\"、\"吃饭\"在日语里的词序是\"字写\"、\"饭吃\"。

有的语言,偏正结构的词序和汉语相反,例如法语偏正结构的基本词序是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快跑\"、\"木头房子\"、\"弟弟的书:在法语里的词序是\"跑快\"、\"房子的木头\"、\"书的弟弟\"。 俄语是词的语法变化比较丰富的语言,词序相对说来自由一些。

(3)虚词和词形变化:虚词和词形变化可以标明语法组合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关系,例如汉语\"和\"、\"的\"、\"得\"之类的虚词,分别对形成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和述补结构有重要作用。在有变格、变位等词形变化的语言里,词要组成结构,往往要通过词形变化来实现。较典型的是俄语:动词按照主语的人称和数变位后才可充任谓语,名词按照动词的要求变格后才可充任宾语,偏正结构中的修饰语如果是形容词,它必须在性、数、格方面和中心语一致。具体组合的时候需用哪个变化的形式,必须到形态的聚合里面去选取。

3、五种基本语法结构是从语法意义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而这种语法意义是很宽泛的,是高度概括的。大致说来,主谓结构的意义是\"陈述\",偏正结构的意义是\"修饰\",述宾结构的意义是\"支配\",述补结构的意义是\"补足(述语)\",联合结构的意义是\"并列\"或者\"选择\"。在确定了五种基本语法结构以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某一基本语法结构的小类以及相应的语法意义的小类。各种基本语法结构在自己所概括的范围内所能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复杂多样的,例如汉语的述宾结构,语法意义在\"支配与被支配\"这一总的名目下有\"动作+受事\"、\"动作+工具\"、\"动作+处所\"、\"动作+施事\"等次一级的名目。 这些次一级的语法结构及相应的语法意义也同样可以根据相关的表达式加以鉴别,例如(1)动作+受事:吃苹果-把苹果吃了/关电视-把电视关了;(2)动作+工具:写毛笔-用毛笔写 / 抽烟斗-用烟斗抽;(3)动作+处所:来上海-来到上海 / 经过十字路口-从十字路口经过;(4)动作+施事:出来了一个人-一个人出来了 / 开花了-花开了。

六、 怎样理解句法组合的层次性?

1、从表面上看,语法组合是一个挨着一个的一串词,是线性的,其实,它的内部组织是具有层次性的,线性和层次性并不矛盾,是两个不同分析层面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一个最简单的组合出发来考察层次性,例如AB是一个最简单的组合,它只有一个层次,而且A和B直接组合,现在加入另外一个成分C,在保持A和B线性次序不变的情况下,A、B、C三个成分的组合有以下一些情况:

第一,C和A、B呈并列关系,组合的可能有((A)(B)(C))、((A)(C)(B))、((C)(A)(B))等三种情况,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仍然只有一个层次。

第二、C先和A直接组合,然后(AC)或(CA)和B直接组合成((AC)B)或((CA)B);或者C先和B直接组合,然后(CB)或(BC)和A直接组合成(A(CB))或(A(BC))。

第三,C和(AB)直接组合为((AB)C)或(C(AB))。上述第二和第三两种情况都涉及到多层次的问题,例如在(A(BC))这个组合中,A和(BC)直接组合,位于第一个层次,B和C直接组合,位于第二个层次,A和B分属于不同层次,没有直接组合的关系。

我们还可以看到,同一个线性序列在线性次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有多种组合层次,例如ABC这个线性序列可以有((A)(B)(C))/((AB)C)/(A(BC))等三种组合层次。

2、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组成成分。例如,\"看/电影\"这个组合中\"看\"和\"电影\"就是两个直接组成成分,而在\"看/一部//电影\"中,\"看\"和\"一部电影\"是第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组成成分,而\"一部\"和\"电影\"则是第二层次上的组成成分。

我们在分析句子的时候,可以先找出它是由哪两个最大的部分直接组成的,确定这两部分是什么关系(结构类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逐一分析这两大部分,找出它们各由哪两个部分组成,又分别是什么关系,这样一层层分下去,直到全部都是单个的词为止。例如\"昨天/小王//看////了///一部////有趣///////的/////法国//////电影\"这样,我们就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揭示出了语法结构的层次性。

3、层次分析对于揭示和辨析歧义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找到了他的老师\"是一个歧义结构,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找到了老师\",对应的结构层次是\"找到了/他的//老师\";另一个意思是\"老师找到了他\",对应的结构层次是\"找到了///他//的/老师\"。

上述例子说明同一个线性组合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层次,而不同的结构层次可以对应于不同的意义。这样通过层次分析,就可以把歧义揭示出来并加以辨析,从而更好地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

七、什么是语法结构规则的递归性?递归性和层次性有什么关系?

同样的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同一条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借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语法结构规则的\"递归性\"。在句法组合中,递归性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从初始结构开始,自始至终重复运用同一条语法规则。例如\"计算机/我//喜欢\"这个句子是主谓结构,它们的谓语( / 以后的部分)本身又是主谓结构,这里,\"主语+谓语\"这条语法规则不间断地使用了两次;另外一种表现是,同一条语法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上间隔地重复使用。

例如在\"我/看///过//他/////写////的///散文\"中,第一层使用了\"主语+谓语\"规则,造成了\"我/看过他写的散文\"这个主谓结构,第五层又使用了一次\"主语+谓语\"规则,造成了\"他写\"这个主谓结构。语法规则的递归性和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密切相关。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递归性造成的,反过来讲,语法结构的层次性也为语法规则的反复使用提供了可能。结构中某个单位(例如词)可以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词组去替换,结果可以使基本结构里面的项扩展成层次非常复杂的结构,但作用仍等于原先的那个项。比如\"他喝了茶\"是主谓结构,我们可以通过偏正结构的递归把其中的宾语\"茶\"扩展成\"新茶\"、\"江南的新茶\"、\"刚沏的江南的新茶\"、\"太太刚沏的江南的新茶\"、\" 太太为他刚沏的江南的新茶\"等等。 结构规则的递归从理论上讲可以是无穷尽的,上面的例子不管扩展到什么地步,它的作用还是等于\"他喝了茶\"里面的\"茶\"。

任何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有递归性,因而语言才富有组合上的变化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能随表达的需要而屈伸自如。语言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无法让人类用有限的手段来表达无限的思想。

八、 词类的划分需要遵循怎样的标准?词类的划分和句法结构的分析和描写有什么关系?

1.我们讲组合规则的时候给句子立出了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它们是句子结构里的组合位置。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相关联的,每个位置上可能出现的词要到有关的聚合里去选择。这种聚合就是词类。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我们只能根据词在结构中所能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给词进行分类。在一种语言里,凡是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它们的句法功能相同,就可以归成一类。

词的句法功能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词类体系,需要分别归纳。在形态变化比较丰富的语言中,根据词形变化,比较容易分辨词类,例如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各

有自己的一套变化形式,根据词形变化即可确定词类。当然,词的词形变化仍然是以词的句法功能为基础的。汉语缺少词形变化,只能凭词的功能来分类,这就给汉语词类的划分带来了复杂性。在汉语中鉴别一个词所属的词类,除了要考察该词能否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外,还需要考察该词在一些关键位置上的分布情况,而这些关键位置同样是词的句法功能的重要表现。比方说,有的学者对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作了如下的归纳:前面能加数量词(如\"一个〔人〕\",\"两张〔纸〕\",\"三份(讲义)\",……),不能加\"很\"、\"不\",后面不能加\"了\",不能做谓语的叫名词;前面能加\"很\",后面能加\"了\"、\"的\",在偏正结构中能修饰名词,能做述语的叫形容词;后面能加\"的\"、\"了\",前面能加\"不\"但不能加\"很\",能做述语的叫动词。 在词类划分上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1)在鉴别词类时可以参照词的意义,但不能完全根据意义,而需要有句法功能和形式上的实证。 (2)在同一个词类当中,具体的成员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例如\"前面能加数量词\"是汉语名词的一个重要特征,\"笔、桌子、围巾、眼镜\"等前面都可以加数量词,无疑是名词类当中的典型成员,而\"体育、表面、颐和园\"等词前面极少加数量词,但我们承认它们也是名词,与前一组名词相比,它们是名词类中的非典型成员。

(3)一个词可以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例如英语中的water可以是名词(水),也可以是动词(浇水)。又如汉语中的\"教育\"、\"调查\"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等等。汉语的实词缺少形态变化,同一个词的句法功能往往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因而跨类的现象比较多,这是汉语词类系统的一个特点。 2、划分词类是概括句法格式、发现组合规则的基础。词类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法聚合,不把它弄清楚就无法说明语法的组合规则。句子的数量是无穷的,句子的结构格式却是有限的。从具体的句子入手,凭借词类我们可以从具体句子里抽象出句法结构的格式。例如\"名词十动词十名词\"就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的句法格式。词类之于句法描写的重要性还表现为,给词分小类可以大大深化句法描写。语言的词类是一种由粗到细,一层层细分的体系。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最大的类。每一类中的词\"大同小异\",相互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因此可以在大类里面再按组合的特性分成各级小类。

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动词的分类研究很重要。例如在汉语中有的学者把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两类,自主动词如\"看、听、买、学习、分析\"等都可以进入\"来/去+动词+宾语+来/去\"这一格式,而非自主动词如\"病、懂、怕、漏、淋\"等都不可以进入上述格式。与此相关的是,自主动词能带上宾语构成祈使句,而非自主动词不能构成祈使句。

九、 什么是句法同义?变换和句法同义有怎样的关系?

1、 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叫做句法同义。试比较下面的几个英语例子:

(1) John opened the door with the key. (2) John used the key to open the door.

(3) The door was opened by John with the key. (4) It was John that opened the door with the key. 四个句子的句法结构格式不同,但是都表示\"施事(John)-动作(open)一受事(door)-工具(key)\"这样的语义结构。如果把\"John\"换成\"Tom\",把\"open\"换成\"cut\",把\"door\"换成\"rope\",把\"key\"换成\"knife\",我们同样可以造出四句一组的同一语义结构的句子来。可见同义关系不是具体句子间的关系,而是句子格式间的关系。

2、作为一种句法手段,变换可以通过移位、添加、删除和替代等句法规则把语义结构相同的句式联系起来。处在同义关系中的若干格式,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变换。例如汉语下列格式: (1) 我们去过天坛了。 (2) 天坛我们去过了。 (3) 我们天坛去过了。

(1)、(2)、(3)语义结构相同,都表示\"施事(我们)-动作(去过)-处所(天坛)\"这样的语义结构。我们可以把(1)看作基本式,把(2)和(3)看作由(1)推导而来的派生式,在基本式(1)上应用\"移位\"规则可以得到(2)和(3)。从基本式推导出派生式,比较简单的情况是推导时只应用一条

规则,而复杂的情况则是需要应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规则。例如汉语下列格式:

(4) 老张用这个箱子装书。 (5) 这个箱子老张装书。 (6) 老张装书用这个箱子。 (7) 装书老张用这个箱子。 (8) 这个箱子老张用来装书。

上面(4)-(8)五个句子的语义结构都是\"施事(老张)-动作1(用)-工具(这个箱子)-动作2(装)-受事(书)\"。可以把(4)看作基本式,其他均为派生式。从(4)到(5)的推导过程是,先应用\"删除\"规则删去\"用\",然后应用\"移位\"规则把\"这个箱子\"移到句首。把(4)中\"装书\"整体前移,可以得到(6)和(7)。把(4)中\"装书\"整体前移,再应用\"添加\"规则添加\"来\",可以得到(8)。

十、 什么是句法多义?变换分析对揭示和分化句法多义有怎样的作用?

1、句法多义是指同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例如汉语\"狗找到了\"这个组合既可以表示\"人们找到了狗\",也可以表示\"狗找到了东西\",\"狗\"可以有两种结构意义,既可以表施事,又可以表受事。

前一种结构意义表示的是\"施事-动作\"关系,后一种结构意义表示的是\"动作-受事\"关系。表示这两种结构意义所用的词相同,词的次序相同,层次相同,而且都是主谓结构,这是两种结构意义合用一个语法结构。

语法结构的这种多义(或者说有歧义)的情况光靠语法结构本身是不能区分的,这里无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来分化歧义。变换分析能够比较合理地揭示和分化解释这种歧义现象。

因为聚集在一个语法结构里面的两种结构意义在别的结构里不一定聚集在一起,通过变换分析,我们可以为每一种结构意义找到它们相应的变换式,从而把它们分化开来。例如我们使用\"添加\"和\"移位\"的方法对\"狗找到了\"进行变换:

(1)主人找到了狗 (2)狗找到了东西

变换式(1)揭示\"狗\"是\"找到\"的受事,(2)揭示\"狗\"是\"找到\"的施事。这说明主谓结构\"狗找到了\"可以兼表两种结构意义,所以有歧义。

然而为什么语法结构完全相同的许多其他句子没有歧义?例如: (3)钥匙找到了

(4)他找到了钥匙 (5)*钥匙找到了门

变换式(4)揭示\"钥匙\"是\"找到\"的受事,变换式(5)不成立。这说明偏正结构\"钥匙找到了\"只表示一种结构意义,是单义的结构。通过变换和比较,可以知道汉语里\"主语十动词十补语\"这样的主谓结构有两个小类,一类是单义的,另一类有施事或者受事的歧义。

组合上的这两个小类是怎么引起的呢?这我们可以从聚合上去找原因,原因是充当主语的词的语义性质有区别,像\"人、小孩、学生、狗、猫\"等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有生命性\",在语义结构中都有较强的充当施事的倾向,当然也可以充当受事。而像\"钥匙、杯子、电话、地板、石头\"等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无生命性\",在语义结构中一般不能充当施事,而倾向于充当受事、工具及其他语义角色

第五章 词 义

【学习目的要求】

认识词汇的构成和词义的特点;掌握词义的聚合与组合;词语在思想表达中的灵活运用。

一、 什么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的特点是什么?基本词汇包含的词有哪些重要类型?

1、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是该语言的词汇,根据词的重要程度,可以把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大类。基本词汇里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 基本词汇就是人们自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 2、基本词汇有以下三个特点:

(1)全民常用性。基本词汇中的词都是一个语言社团里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际中经常地、普遍地使用着的词,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这些词所表示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现实现象和基本概念。例如汉语中的\"水、饭、菜、睡、衣服、车、吃、走、看、听、大、热、高、新\"等。

(2)稳固性。基本词汇中的词是大多是自古就有的,历史悠久,人们世世代代都在使用,不容易发生变化。例如汉语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牛、羊、马、鸡、酒、日、月、雨、雪、风、见、杀、大、小\"等词,这些词自古至今都是常用的。

(3)构词能力强,是构成新词的基础。基本词汇大多由一个词根构成,所表示的词义在语言的语义系统中一般都是重要的、核心的,因此这些词根容易成为构造新词的基干。需要注意的是,基本词汇中的词在参与构词(合成词)时一般要由词降格为语素。例如英语词water(水)属于基本词汇,它可以降格为语素参与构成\"watercourse(水渠)、 waterer(给水器) 、waterfall(瀑布)、waterfoul(水鸟)、watergate(水门)、waterglass(玻璃水杯)、waterhead(水源)、waterline(水线)、watermark(水印)、waterscape(水景)\"等合成词。

3、基本词汇包含的词有以下重要类型:

(1)表示自然现象和常见事物的词,例如\"天、地、日、月、雨、雪、水、火、山、湖、海、人、马、牛、羊\"等;

(2)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词,例如\"车、船、刀、斧、房、布、衣服\"等;

(3)表示亲属关系的词,例如\"父母、叔伯、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兄弟、姐妹\"等; (4)表示人体器官的词,例如\"眼、耳、鼻、舌、手、脚、心、肺、肠、胃\"等;

(5)表示方位和时令的词,例如\"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春、夏、秋、冬\"等; (6)表示数目的词,例如\"一、二、三、四……十、百、千、万\"等;

(7)表示常见动作行为的词,例如\"生、死、吃、说、见、想、问、走、跑、听、看、跳、飞;\"等; (8)表示常见性状的词,例如\"大、小、多、少、高、低、长、短、红、白\"等。

二、 什么是一般词汇?如何区别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词汇,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虽然在短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容易发生变化;一般没有构词能力或者构词能力比较弱。一般词汇所包含的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的反映。 一般词汇包括以下一些类型的词: (1)新词(如\"创业板\"、\"知识经济\");

(2)古词(如\"若\"、\"之\"、\"吾辈\"、\"抵牾\"); (3)外来词(如\"可口可乐\"、\"伊妹儿\"),

(4)行业用词(如出版界用语\"印张\"、\"开本\"、\"插页\"等);

(5)科技术语(如数学术语\"函数\"、\"微分\"、\"哥德巴赫猜想\"等);

(6)方言俚语词(如\"遛弯儿\"、\"靓仔\"、\"收银台\"等); ( 7)除以上六种词以外的非常用词。

其实,我们很难把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截然区分开来,它们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参考具体词的使用频率,在比较广泛且数量庞大的的语料中,使用频率高或很高的词相对于使用频率低或很低的词更有可能被认为是基本词汇。 例如,根据一项现代汉语的词频统计,在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8441个词中,像\"大\"、\"天\"、\"手\"和\"吃\"等属于基本词汇,它们的频率排序分别为第27、第53、第92和第105,而\"飞船\"、 \"晴纶\"、\"繁多\"和\"呼吁\"等属于一般词汇,它们的频率排序分别为第4915、第5235、第7705和第8186。 三、 怎样理解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概括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词义的概括性:

1、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一般性。现实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人们要达到认知现实的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实现象进行切分,把有共同特点的现象归为一类,然后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加以命名,从而把它和其他现象区别开来。词或名称是用来标志一类事物的符号。它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它有一个所指的范围,另一方面是它所指称的东西具有共同的特征。在分类过程中,人们所着眼的是一类事物内部所具有的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征,而把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事物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个性忽略掉了。具体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如果名称相同,它们就是一种东西。比方说,现实世界里的鸟没有两只是完全一样的,它们可能在种类、颜色、形状、大小、习性、野生还是家养等方面存在差别,而汉语统统用\"鸟\"这个名词来概括表示。\"鸟\"这个词的意义可以不管这种动物的种类、颜色、形状、大小、习性、野生还是家养等种种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只概括地反映所有鸟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以便把它和虫、鱼、兽等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鸟\"的解释是\"脊椎动物的一纲,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鸟都会飞,也有的两肢退化,不能飞行。麻雀、燕、鹰、鸡、鸭、鸵鸟等都属于鸟类。\"

关于词义的一般性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

(1)强调词义具有一般性,并不否认语言有必要的手段表达人们对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或个性的认识,比方说,语言可以用复合词或词组来表示对事物的进一步分类或直指某一个体,例如汉语有\"黄鸟、害鸟、海鸟、蜂鸟、鸵鸟\"等,如有必要,我们还可以说\"南美洲的蜂鸟\"、\"那一只蜂鸟\"等。

(2)在某一具体词的词义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内,有典型的样本和非典型的样本之分。例如对理解汉语\"鸟\"的词义来说,\"麻雀\"无疑是一个典型,而\"鸵鸟\"则不是一个典型。

(3)词义的概括可以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这在复合词所表示的意义中得更加清楚。许多复合词可以对一个活动或一个场景做出概括。

例如\"挂失\"这个词概括了一种活动,《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遗失票据或证件时,到原发的单位去登记,声明作废。\"

2、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模糊性。 所谓词义的模糊性是指,通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义的指称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为什么词义具有模糊性呢?原因在于现实现象是复杂的而且往往是连续的,用离散的语言单位\"词\"对这种现实现象的切分也只能是大致的,不可能做到丁是丁,卯是卯。例如我们通过\"鸟\"和\"兽\"这两个词,可以把两类不同的动物区分开来,但是遇到\"蝙蝠\"这种既像鸟又像兽的动物,就知道语言区分\"鸟\"和\"兽\"是有一定局限的。再例如人的年龄可以划分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五个阶段,在汉语中可以用这五个词来表达,但每个词所指的具体年龄段界限是模糊的,比如58岁算中年还是算老年呢?38岁算青年还是算中年呢?语言无法为我们划分具体的年龄段。有时汉语为了表达的方便,还可

以重新概括,于是就有了\"少年儿童、青少年、中青年、中老年\"等说法。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比较清楚的。例如我们不会怀疑20岁属于青年,80岁属于老年。 从交际的角度看,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要有一个范围,还必须含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但是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两点对交际的正常进行是重要的。在交际中,语义表达需要既明确而又有弹性。如果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就不能现实现象分类,语义表达就会产生混淆。可是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丁是丁、卯是卯,比如年满六十才能说\"老\",五十九岁就不能说\"老\",那么交际也就难以进行了。

3、词义的概括性还表现为词义对于具体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全民性。\"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社会中的人群由于阶层、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使语言社团产生不同的分支,这就允许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词的词义有各自独特的理解。然而词义里面往往保留全社团认可的普遍的东西,而舍掉了某一社会分支或个人对词义的特殊的个别的看法。 例如对\"原子\"、\"分子\"、\"光子\"等词的词义的认识,全社团可以有一个共同的通俗的解释,但同时不排除物理学专家对这些词的词义有自己深刻独特的看法。

总之,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则是这种概括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四、 什么是多义词和单义词?语言中为什么会有多义词现象?

1、多义词与单义词相对,指的是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它们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例如汉语\"跳\"这个多义词,《现代汉语词典》记录了四个意义:

(1)\"腿上用力,使身体突然离开所在的地方\",例如\"跳过一条沟\"; (2)\"物体由于弹性作用突然向上移动\",例如\"新皮球跳得高\"; (3)\"一起一伏地动\",例如\"心在跳\";

(4)\"越过应该经过的一处而到另一处\",例如\"跳了一级\"。显然\"跳\"所表示的的四种现实现象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单义词是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像\"椅子\"、\"羊\"等都是单义词。科学术语都是单义的,并且没有各种附带色彩,例如\"氮\"、\"氢\"、\"音素\"、\"\"等。

2、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中,有关的意义也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其根本原因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语言社会在认识到这些联系之后就会在两类现象之间建立起一种联想关系,进而用指称甲的词去转指与它有联系的其他现实现象,产生多义词。

让一个词兼表几个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这符合经济的原则。词义的模糊性也可以满足语言的这个要求,因为一般词的意义不需要像科学术语中那样界限明确,它具有一定的弹性而能够向外延伸它的功能,这使它能够兼表有关的事物,从而具有多个意义。多义词中有若干个不同的意义,但这些意义在词义结构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而人们根据它们的差异而分别命之以\"本义\"、\"派生意义\"和\"中心意义\"的名称。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这些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做派生意义。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本义可能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让某一个派生意义占据中心的地位。例如汉语\"脚\"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解字》:\"脚,胫也。\"后引申转移指\"踝骨以下部分\",又引申为\"物体的最下部\",在现代汉语中\"脚\"的中心意义是\"踝骨以下部分\"。 多义词虽然有几个意义,但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混淆,因为上下文使其中的一个意义显示出来,排除其他的意义。例如汉语的\"快\"是一个多义词,\"他跑得快\"中的\"快\",只能指\"速度高\",\"这把刀很快\"的\"快\"只能指\"锋利\"。

这样,一个词包含几个意义,可以大大减产语言符号的数目;而每个意义又各有自己的上下文,可以使同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场合而不会引起意义上的混淆。

五、 词义派生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隐喻和换喻?

1、词义的派生有现实的基础,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有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词义派生的现实理据。

现实现象之间联系是广泛而复杂的,到底哪一种联系受到了具体语言社团的关注,被用来作为派生新义的线索,则与该语言社团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以及人的思维活动、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因而表达同一类现实现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各有自己的派生历程。例如英语的window是\"窗户、窗口\"的意思,后来它派生出\"获得信息的渠道\"这个意思,比如可以说The eye is \"the window to the soul.\" 在晚近英语中,window 又派生出了\"计算机桌面操作系统\"的意思,理据是计算机的屏幕很像窗口,比如有window'98、window'2000等,这个新近发生的词义派生现象和英语社团进入计算机时代有关系。汉语社团与window 相当的词是\"窗户\",它原本没有window那样的派生意义,因为汉语社团并没有在这些事物的有关特征之间建立起联想。不过汉语社团可以通过意译的办法引进英语的这种意义派生,让人们意识到这种意义关联,比如我们有\"视窗98\"、\"视窗2000\"的说法。因此多义词的派生意义和派生它的意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两者表示的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则是建立这种联系的桥梁。派生意义就是顺着这样的桥梁,从本义一步一步扩散开去的。

2、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1)隐喻反映的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常见的相似关系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种类型,一般是以较具体的意义为基础来构建较抽象的意义,在不同的意义领域之间建立起相似关系。例如,汉语\"入门\"的原义是\"进门\"(而未登堂入室),从这个意义引申出\"学习的初步阶段\"(还不是深造阶段)的意义,这是因为\"读书学习\"可以分为若干阶段,这和进入家居的行进阶段有相似的地方。 这反映的是\"进入家居\"和\"读书学习\"这两个不同意义领域之间的相似关系,这两个领域在内在结构上相似。又例如\"碟\"原本指\"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现在我们可以用\"碟\"指\"飞碟\"、\"光碟\"等,这是一种形状上的相似。 (2)换喻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换喻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A、工具-劳动者:例如\"笔杆子\"指\"写作者\"。

B、材料-产品:例如英语\"pen\"(原义是\"羽毛\")指\"羽毛做的笔\"。

C、地名-产品:例如\"茅台\"指\"茅台镇\",又可以指此地出产的\"茅台酒\"。 D、地点-机构:例如\"白宫\"指\"美国总统府\",又可以指\"美国政府\"。 E、部分-整体:例如\"新手\"指\"做某事或从事某一行业的新人\"。

六、 样理解同义词现象?怎样辨析同义词?

同一个词固然可以表示若干个不同的意义,形成多义词,但不同的词也可以有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形成同义词。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词义的结构,前者着眼于一个词内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后者着眼于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

两者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词义呈现出一种成系统的网络。同义词的特点主要是:

1、所谓同义词就是指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例如汉语\"安静\"、 \"清静\"、\"幽静\"和\"寂静\"是一组同义词,表示的都是\"静\"的意思。

同义词的各个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基本上相同的。换言之,同义词的各个成员所指称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是重叠的或大体重叠的。那么为什么同一种现实现象需要用不同的词来概括反映呢?

首先,若干个同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象虽然一致,或基本一致,但强调的重点和方面可以有所不同,因而在理性意义上表现出细微的差别。典型例子如古汉语的\"饥谨\",\"饥\"指粮荒,\"谨\"指菜荒,它们分别表示同一事物(灾荒)的不同侧面,相互补充地指明了同一类现象,表明古人对这些事物的细致区分。由于它们强调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所以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常常把它们并举而统指整类事物,逐渐凝固成为复合词。 其次,由于词是被人们在交际中运用着的,所以往往渗透着人们对词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因此,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能不一样,有褒有贬。 例如,\"老头儿\"和\"老头子\",前者带有喜爱的褒的色彩,而后者则带有讨厌的贬的色彩。再次,不同的交际场合也要求词具有不同的

色彩,或正式庄重,或通俗随便。所以词在运用的范围方面有些多用于书面语,有些多用于口语,例如,诞辰、去世、逝世等词语多用于书面语和庄严的场合,而与此相对的生日、死亡等则多用于口语和日常的场合。这些都可以使同义词具有不同的附加色彩。 关于同义词的问题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等义词是一种特殊的同义词。语言中的等义词是很少的,多半是意义基本相同的词。等义词大多是借用方言词或外语词的结果,例如\"公尺\"和\"米\",\"扩音器\"和\"麦克风\",\"知道\"和\"晓得\"等等。 等义词在语言中大多不能长期存在,因为语言的经济性排斥可有可无、重复臃肿的东西。语言系统对等义词有两种调整办法,一是在语言的使用中使等义词发生分化,使之产生细微的意义差别,例如\"大夫\"

多用于口语,\"医生\"多用于书面语;二是淘汰一个,保留一个,例如现在多用\"电话\"而不用\"德律风\"。 (2)需要把词义的\"同义关系\"与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或\"包含关系\"区别开来。\"上下位关系\"由指称大类事物的词和指称大类事物中某一小类的词来反映。例如英语的\"fruit\"和\"apple\",汉语的\"鸟\"和\"麻雀\"。\"包含关系\"由指称整体的词和指称整体中的一部分的词来反映,例如汉语的\"桌子\"和\"抽屉\",上述成对的词都不是同义词。

(3)词的多义关系和同义关系之间有纠缠。语言中多义词的各个意义差不多都可以和别的词的意义构成同义关系。汉语的\"老\"可以和\"死\"(隔壁前天~了人了)、\"陈旧\"(~机器)、\"(食物的)火候大\"(鸡蛋煮~了)、\"长久\"(~没见他了)、\"经常\"(人家~提前完成任务,咱们呢!)\"很\"(~早,~远)等等构成同义词。

2、辨析同义词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1)两个同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象虽然一致,或基本一致,但强调的重点和方面可以有所不同,因而在理性意义上表现出细微的差别。例如\"尊敬\"、\"尊重\"和\"尊崇\"是一组同义词,共同点都是\"对对方看得很高\",但三个词的侧重点分别为\"敬\"、\"重\"和\"崇\",而且\"尊崇\"语义较重,不轻易使用。

(2)同义词可以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英语的\"little\"和\"small\"都是小的意思,small不带感情色彩,而\"little\"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评价,有指小和爱称的感情色彩。

常见的还有一种表示褒贬的感情色彩,例如\"图谋\"和\"筹谋\"有共同的意义\"想办法\",但\"图谋\"多含贬义,如\"图谋私利\"、\"图谋不轨\"等。

(3)同义词中还可以有不同的的风格色彩。在不同的场合,对有的话题需要使用不同风格色彩的词语。通常的口语和书面语有不同的风格。书面语如政府文告、法律条文、外交文件要求庄重明确,而口语则多要求通俗随便或亲切幽默,因而又各有不同的风格差别。例如\"盘桓\"和\"呆\"都表\"逗留\"的意思,但前者较古雅,只能用于书面语,后者多用于口语。

(4)同义词的意义有细微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又往往影响到词的搭配习惯。例如\"爱护\"和\"爱戴\"搭配不同,前者可用于\"上对下\"和\"下对上\"或其他无生命的对象,后者只能用于\"下对上\"而且不能用于无生命的对象。 词义的附加色彩方面差异,也往往会影响到词的搭配习惯和运用范围

七、 反义词有哪两种主要类型?怎样区分反义词的两种类型?

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例如汉语\"大-小\"、\"正确--错误\"等。反义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反义词有两种常见类型,即相对反义词和绝对反义词。绝对反义词所反映的对立中间留下空白,可以插进别的成员。例如\"大\"和\"小\"可以插入\"中\";\"热\"和\"冷\"可以插入\"温\"、\"暖\"和\"凉\";\"黑\"和\"白\"之间可以插入\"灰\",等等。 而绝对反义词所反映的对立属于非此即彼的性质。例如\"正\"和\"反\"、\"男\"和\"女\"、\"真\"和\"假\",等等。它们分尽了一个共同的意义领域而不留空白。

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鉴别上述两种反义词:

(1)相对反义词前面一般可以加程度词进行 \"切分\",例如加\"有点儿\"、\"很\"、\"太\"、\"非常\"、\"极\"等,而绝对反义词前一般不可以加程度词。

(2)否定鉴别法:对于一组相对反义词的两个词,否定甲,不一定肯定乙,肯定甲,一定否定乙;而对于一组绝对反义词的两个词,否定甲,一定肯定乙,肯定甲,一定否定乙。

八、 词义组合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词义的概括性是把特殊的、复杂的现象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使之成为人们认识现实现象的一种工具,用来指称现实中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这种认识的过程如用公式来表示,就是:\"个别--一般--个别\",把个别转化为一般,使之成为工具,再用这一般性工具来认识个别。前面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从个别到一般的问题,而词义的组合所研究的问题属于另一个范畴,主要是研究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复杂的现象。 交际中谈到的现象往往都是个别的、特殊的,只有一般性、概括性的字一进入句子,就得和具体的、特殊的现象相联系,从\"一般\"回到\"个别\"。这时,在概括过程中曾经被舍弃的一些特征就有可能重新出现,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苹果\"的意义是\"落叶乔木,叶子椭圆形,花白色带有红晕。果实圆形,味甜或略酸,是普通水果\"(《现代汉语词典》),不计较它的形状、颜色、大小之类的特征,但是在\"脸蛋儿冻得像苹果\"\"苹果绿\"\"苹果脸\"等等的组合中,这些特征又重新出新。如果说字义的形成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复杂到简单,那么字义的运用就是从一般回到特殊,从简单回到复杂。这种运用会因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经历、文化素养等等的差异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使言语的运用千变万化,兴味无穷。相声《字谜》里一个演员出了一个字谜,\"一竖,一边儿一点\",叫另一个演员猜。你猜是\"小\",他说是\"卜\";你说是\"卜\",他就说是\"小\"。这是利用\"一边儿\"的不同意思(每一边、只一边)。 再如\"大\"和\"小\",意思也够复杂的,\"比方说,有'小哥哥',年纪比我大,所以是哥哥,可是在几个哥哥里他最小,所以又是小哥哥。又有'大兄弟',那不是自己的兄弟,只是因为年纪比我小,只好叫他兄弟,可是他排行第一,或者不知道他行几,只是要表示客气,叫他大兄弟。再比如说,'大李比小李大,可是两个人都不大,都不到二十',大李就成了又大又不大,前者是相对地说,后者是绝对地说。再还有,'一个大组分三个小组',这个'大、小'是就层次说;'第三组是个大组,第四组是个小组',这个'大、小'又是就人数多寡说了\"。

这些都是从吕叔湘的《语文常谈》中引述的例子。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交际中字义的运用千变万化,说话人可以充分利用他的语言修养,并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交际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词语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词义的运用、理解与交际的环境、说听双方的职业、身份、心情、生活经历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句子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往往需要参与交际的人自己去补充。

同样是\"我去上课\",教师说是去讲课,学生说是去听课。同理,大夫说\"我去看病\"是给人看病,病人说就是让人给他看病;\"我的书\"可以是我买的,也可以是我写的。不结合具体的交际环境,有些话就听不懂。同样的话语,两个人处境不同,可能会作出截然相反的理解。

由于这种种复杂的情况,在语言运用中往往会产生\"言内意外\"\"言不尽意\"之类的现象,需要参与交际的人自己去补充这\"言内\"的\"意外\"。这是交际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学习目的要求】

认识文字的性质和作用;了解文字的起源、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文字改革的原因与基本方向;认识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

一 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出现比语言的出现要晚得多。世界上现有的文字不过几千年的历史,但语言的出现相当早。语言和人类一样古老,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

语言是通过口、耳交际的,本质上是通过声音来实现交际过程。因为声音是一发即逝的,所以人们说

话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空间限制,是说交际的双方距离太远就听不见;所谓时间的限制,是指过去说的话现在听不见。为了克服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们发明了文字,使语言除了说和听的形式以外,又增加了一种写和看的形式。 文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音作用。 1,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一来,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际。

有了文字,人类不仅通过表音符号思维,而且可以通过表形表意文字思维。文字使思维有了表象。设想不用文字符号来完成一个简单的方程运算是多么困难。调查证明,文盲不能充分借助表象展开复杂的思维活动。

文明社会靠口语和文字文本来交流和传承文化,原始社会仅仅靠口语来交流和传承文化。文字的出现,人类不仅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大容量地传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 可以说,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它使非洲猿人取得了人类祖先的地位。文字是第二个里程碑,它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时期进入有史时期。

二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合系统。

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中的语素、词这些单位包括音和义两个方面,记录语言的文字要通过\"形\"记录语言的音、义两个方面,所以文字有形、音、义三个部分。

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或者说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发生关系的,这是文字的关键。不同的文字就在于\"形、音、义\"的关系不同。换句话说,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字。

一般来说,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可以把文字分成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顾名思义,意音文字是既表意有表音的文字,而拼音文字是只表音的文字,也可以称为纯语音文字。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文字,每一个字必须能够读出音来,每一个字的读音都和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相联系,这是文字的本质,这样就可以通过音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发生联系。英文是拼音文字,语素的\"形\"是book,读音是[buk],意义是\"书\",它表示复数形式的语素的\"形\"是s,根据它前面辅音的读音差异而有[s]、[z]、[iz]三种读音。汉字中书的\"形\"是\"书\"这样一个汉字,读音是[§u55]。

语言是一种系统,文字也是一种系统,不过它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符号系统要求有一定的书写要素和书写规则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

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符号系统,其书写要素包括笔画、偏旁等单位,其书写规则包括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等书写规则。英文作为拼音文字符号系统,书写要素包括字母、连字符号,其书写规则包括字母顺序、拼写规则(大写字母的用法、移行的规则、从左到右的书写规则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所以从文字自发起源的过程看,一种文字通常要适应它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

汉字长期维持在方块字的阶段,或者说汉字长期维持在语素音节文字的阶段,和汉语的特点是有关系的。

首先,汉语方言的差别很大,形成的时间也比较早,同一个语素在不同的方言区读音不一样,这使汉字容易和语素直接联系起来,即在一般情况下采取一个汉字对应一个语素。

其次,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居多,或者说汉语的语素的语音形式很少小于音节或大于音节,象英语中语音形式大于音节的money或语音形式小于音节的s,在汉语中很少,古代汉语尤其如此,这又使汉语的字往往代表一个音节。

印欧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好些形态变化的形式是用音位来表示的,为了记录这些形态变化,需要有小于音节的字母,所以印欧语言的书写系统一般都是拼音文字系统。日语借用汉字体现书写日语的过程特别能说明不同的文字对不同语言的适应过程。由于日语是黏着语,有丰富的附加语素,因此日本人在借

用汉字的过程中,造出了假名来书写日语的附加语素。

由于日语的音节结构简单,同时日语的语素的语音形式没有小于音节的,所以日语的假名是一种以音节为字母的音节拼音文字。

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这只是从文字自发起源的角度说的。从现代制定文字的角度看,文字和语言是不同的,用什么文字体系去记录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和语言的结构虽有一定的关系,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比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都采用了拉丁字母。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字体系,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文字有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两中拼写法,韩语、越南语曾经采用过汉字的书写体系,后来都实现了拼音化。

三、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拼音文字可以通过字母的拼写反映语言中符号的语音面貌,即通过字母和字母拼写规则了解读音,但拼音文字无法通过字母和字母的拼写规则所提供的有关同音而语素不同的信息。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有几点特别的地方:

1,汉字尽管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明确的读音,但从字形上一般不能判定一个字的具体读音,有些字可以通过声旁确定音类或大致的读音,如\"张、帐、怅、苌、伥\"。一个字中可以确定大致读音的部分通常被称为声旁。\"长\"就是上述这些字的声旁。

2,汉字往往可以通过字形确定义类。如\"姐、姑、姨、她\"都因为字形中有一个\"女\"而可以断定这些字和女性有关。字形中可以确定义类的部分被称为形旁。 不要因为有些汉字可以通过字形断定义类而认为汉字可以独立于汉语而称为一种独立的交际工具。汉字和其他拼音文字一样,每个汉字必须有确定的读音,并通过这种读音确定是语言中的哪一个语素或词,其字义才能确定下来。

3,拼音文字是按照字母的拼写阅读,用字母拼写起来的字的读音原则上要和语素或词的实际读音一致,拼音文字原则上要求一个字母一个读音,所以由字母拼写成的字的读音和语言中语素或词的实际读音距离比较近,如果实际语言中的语音变了,拼音字母和拼写规则也要跟着变。比如一个字母如果在语音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读音,就要求把这个字母所体现的不同读音用不同字母来表示。 如果几个字母的读音都变得相同了,也要求把这几个字母所体现的读音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古代的拉丁语发展到现代的法语、意大利于、西班牙语等语言,这些语言的读音和古代的拉丁语的读音有了跟大的差异,记录拉丁语的拉丁文字母和拼写规则也随之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读音,因此形成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的字母系统和拼写规则。

要学习古典拉丁语,只知道现代法文或意大利文字母的读音和拼写规则是没有用处的,必须直接学习拉丁文,学习拉丁文的字母读音和拼写规则。

但是即使了解了古代拉丁文的字母读音和拼写规则,认识了拉丁语的读音,并不等于知道了由这些字母和规则构成的字的意义,还必须专门学习词汇才能知道字的意义,即必须通过词汇的学习,弄清一个字和哪些不同的语素或词相联系。

汉字在这方面有所不同,汉字的字形和汉语的读音不是直接联系的,或者说不能从汉字的字形中严格地确定一个字的读音,所以读音尽管变化了,字形可以不变。这种读音改变而字形不变可以从古今差异和方言差异两个方面去理解。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角度看,现代汉语尽管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记录语素或词的方块汉字并没有变,只是在字体上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的过程。所以现代人尽管不懂古代汉语的读音,通过汉字仍然能了解古文大致的意义。

从方言的差异看,尽管方言之间在语音上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汉字基本没有变化,所以同一个汉字,各地人尽管读音不一样,但都知道它所代表的是汉语中的哪一个语素或哪一个词。方言之间的人经常相互听不懂对方的话,但通过汉字书信可以相互了解。一本南方人写的著作,北方人基本上也能够看懂。 尽管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比一般拼音文字的关系特殊,但并不违背文字和语言的根本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不要以为汉字可以独立于汉语就能够\"看\"的符号系统。

汉字之所以能够\"看懂\",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每个汉字和汉语中的语素或词有直接的联系,汉字的排列顺序和汉语中语素或词的排列顺序一一对应。

四、 文字是怎么产生的?

文字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语言学家专门为某一语言制定的文字,这种文字一般是拼音文字。语言学家创制的文字都是以语言学家对该语言的语音结构有了充分的理解为前提的。

文字的另一种创造过程是在人类还没有语言学知识的前提下自发地形成的,文字的起源指的是文字的后一种创造过程。在人类掌握了语言学知识以后,创造文字的过程并不是很复杂,但在人类掌握语言学知识以前,人类为创造文字曾经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原始社会没有文字,主要通过史诗和传说来记录本氏族或部落的人口、财产、对外战争的情况以及内部发生的大事。但由于有声语言在记录上受到限制,通过长期的摸索,人们找到了口语记事以外的两种主要方法: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实物记事最常见的办法是结绳和刻木。现在我们能观察到的结绳的方法有的还保留在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中,如独龙族出门远行时,用结绳计算日子,每打一个结算一天。据《易经》的记载,上古是靠结绳记事,后来的圣人才用文字记事的。

古代藏族也常用结绳的方法。刻木是在木头上刻上各种花纹或图案,也包括在器物上刻花纹或图案。这种方法不仅古代有,现在无文字的民族有的还使用这中方法。

西藏的僜人借债时就是在板壁上刻道记数。其他实物记事的方式还有用不同的事物代表不同的事情,这也是在现代无文字的许多民族中能见到的方式,比如黔东南的苗族用黄豆的数量来记录劳动的工分数,一粒黄豆代表一个工分。有的黔东南苗族还在木条上栓辣椒表示\"事情紧急\"。图画记事是通过图画来记录各种事件,表达各种思想。这种方式和现代人看到的各种绘画作品中表达事件和思想的方式是一样的。 现在能了解到的图画记事首先体现在无文字部落的活生生的图画中,比如《纲要》中提到的印第安人奥基布娃部落的图画记事。现在能了解到的原始人图画记事的另一种方式是岩画。处于早期文化发展阶段的人类往往在岩石上凿刻图画,或用矿物颜料在岩石上绘图画,包括线条、浮雕、彩画等。岩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在中国北方,岩画多表现动物、人物、狩猎,和西伯利亚的岩画有较多的相似处,表现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

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岩画除了动物、狩猎外,还有采集、房屋、村落、农作物、宗教仪式等内容。和实物记事相比,图画记事表达的信息更丰富。实物记事通常记录的是事物,图画记事不仅可以记录事物,还可以比较方便地记录事件的过程。

图画记事的这种性质更接近自然语言记事的性质,在自然语言中不仅要有记录事物的词,也要有描述事件的句子。也许因为这一点,实物记事和文字的产生没有什么联系,图画记事正是文字产生的前身。如果把图形简化,一个图形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语素或词,而且图形的排列顺序和语言中语素或词的排列顺序一致,图画就成了真正的文字。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字起源于图画,所以有人把记事的图画叫做\"图画文字\"。

五、文字是怎样发展的?

文字的发展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一是语言记录文字的完备程度,一是造字的方法。从造字的完备程度看,早期源于图画的文字是原始文字,它不能够全面完整地记录语言。原始文字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变成能够全面地、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 每一种独立形成的文字或自然形成的文字都脱胎于记事的图画。和图画文字相比,完整的文字体系必须具有下面几个必要的条件。

1,每一个图画对应于语言中的一个语素或词,有一个固定的读音。这样的图画才能真正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原始的图画文字没有满足这个条件,比如\"马\"的图形,头可以画在左边,也可以画在右边,不同的人画的马的形状也不一样,这样的图形不便于和语言中的词直接联系起来。

2,每一个图形可以重复使用并保持意义不变。这也是为了进一步满足图形和词的一一对应。 如果一个图形,比如画得象太阳的图形,在一幅图画中表达的是\"太阳\",在另一幅图画中表达的\"日子\",在其

他图画中又表达\"炎热\",这就等于图形和语言中的词没有对应起来,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就很难知道一个画得象太阳的图形到底表达哪一种意义,很难知道到底指语言中的哪一个词。

3,图画中有些图形或记号是纯粹表音的,因为语言中的有些语素或词是没有图形可画,如否定词、各种虚词、大部分副词、好些抽象名词和动词都是不好通过图画来表示的。

通过图形可以看出意义的字叫表义字,纯表音的字是不能通过图形看出意义的,但这些字通常是由表义字假借来的,所以又叫假借字。云南纳西族的纳西意音文字已经有很多纯表音字。

4,图画的排列顺序和语言中语素或词的排列顺序相同。这样的图画才能真正记录语言中的句子。原始的图画文字满足不了这个条件。比如\"人骑马\"这样一个句子,在原始图画中可以画成一个人在马上,但人们很难判定这个图画是\"人骑马\"还是\"骑马人\"。

只有当\"人\"、\"骑\"、\"马\"三个图的排列顺序和自然语言中\"人骑马\"三个词的排列顺序一致时,记录句子才是可能的。这时候先画一人,再画一个\"骑\"(比如用\"旗\"字作假借字),最后画一匹马,就是\"人骑马\"。如果先画一个\"骑\",再画一匹马,再画一个人,就是\"骑马人\"。当文字具备了上面4个条件,就能完整地、全面地记录一种语言了。现在来看完整的文字是怎样发展出来的。从最早的记事图画发展成今天许多民族的完整文字,中间经历了相当复杂的过程。从造字的方法考察,文字发展经历了表意、表音、表意兼表音(意音)三个阶段。从文字的体系看,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个阶段。下面结合造字的方法来看文字体系的发展过程。

第一个阶段是由记事图画直接发展出来的象形的表意字,可以分成象形字和会意字两种情况。象形字是用和事物相似的图画来指称与该事物相关的语素或词,比如\"日、月、鱼、龟、鹿、牛、门、山\"等,其字形都是这些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象形,在古文字中其象形特点很突出,现在这些字都不同程度的简化了,但大致也能看出象形的特点。会意字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图画或指示符号来表达某个词,比如\"休\",用\"人\"和\"木\"两个象形符号加在一起表示人靠在树旁。

第二个阶段是表音字的出现。由象形字和会意字构成的表意字尽管可以通过形体知道它所表示的意义,但是有两个弱点:

1,这种由形知义的过程往往不是很准确的,有时候人们不一定知道象形字和表意字代表的是哪一个语素或词。

2,语言中有很多虚词和意义抽象的词是很难象形会意的。表意字必须和语言中的语素、词等对应,有明确的读音,才能真正表达语言中的单位。

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步。当人们认识到字形和语音之间的联系后,就可以借用同一个同音的表意字来记录语言中的另一个同音词,比如用\"之\"(去)来记录表示偏正关系的虚词\"之\"。这就出现了单纯的表音字,中国传统文字学把这样的表音字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都是由早期的表意字转变过来的,如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马亚文和中国古代的汉字、中国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和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的彝文,都能证明这一点。单纯的表音字或假借字的出现表明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字可以通过声音直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不必依赖表意。于是人们还可以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上另一个字,这个字只表示读音,也就是把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字是表意的,另一个字是以假借的方式来表音的,这样就可以造出更多的字。中国传统文字学把这样的意音文字叫作形声字。

文字发展到这一步,形成了3种不同类型的字形:

1,表意字。可以通过形体大致知道所表示的意义。

2,单纯表音字。直接借用现成的表意字的读音记录语素或词,不可以通过字形推断意义。

3,形声字。字形中有一部分是表示义类的,可以通过形体推断义类,另一部分是表音的,不可以通过字形推断义类。 表意字、单纯表音字、形声字这3种不同类型的字形共同构成了意音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而又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如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马亚文和中国古代的汉字都是这种类型的文字。

中国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和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的彝文也是意音文字。

表意文字是古代意音文字的基础。但只靠表意字不可能完整而全面地记录语言,因为很多抽象的词和虚词是不可能通过表意字来记录的,表音字的出现以及由表音字和表意字的结合而形成的意音字解决了这个困难。 因此,在表意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表音字是文字能够完整而全面地记录语言的关键一步,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进展。

表音字的出现使形声字成为可能,大大丰富了字的数量。形声字细分起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一个纯表音的字,这是表意的形旁先出现而表音的声旁后出现。

另一种情况是表音的假借字先出现,表意的形旁后出现。比如\"其\",本来指簸箕,后来假借为代词,代词\"其\"的使用场合远远超过了\"簸箕\"的\"其\",为加以区别,人们在簸箕的\"其\"上加上象形表意的竹字头,形成另一个形声字\"箕\",这样的形声字往往又叫\"后起字\"。意音文字的造字方式包括表意字、表音字和表音表意相结合的形声字,无论是表意、表音还意音结合,记录的都是语言中的语素或词。

换句话说,不同的语素或词要用不同的字记录,由于一种语言的语素很多,词的数目更多,所以意音文字的字数相当多,学习起来不是很方便。汉字的难学、难写、难认、难记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要克服意音文字的困难,需要简化文字符号。

文字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就是完全表音化。语言中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几十个。由音位组合而成的音节,为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如果能用适当的形体只记录语言中的音,就可以大大简化文字体系。这就是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可以分成两种,记录语言中音节的拼音文字就是音节文字,原则是一个字母记录一个音节;记录语言中音位的拼音文字就是音位文字,原则是一个字母记录一个音位。

如果一个语言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音节数量也比较少,并且语素的语音形式在长度上很少小于音节,那就比较适合用音节文字。

书写日语的假名(包括片假名和平假名)就是音节文字,这是因为日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音节数量少,语素的语音形式通常不会只是一个音位。如果一个语音的音节结构比较复杂,语素的语音形式又往往可以只是一个音位,这时候使用音位文字就比较方便。即使音节结构比较简单的语言,也可以用音位文字。音位文字是文字体系中最简明、最方便的文字,因为在这种文字体系中只需要几十个字母就可以拼写语言中的全部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字造字方式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 记事图画-à表意字à纯表音字-à意音字 文字体系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

记事图画à意音文字体系à纯表音文字体系(音节文字体系、音位文字体系)

六、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从根本上说,造字方式只有表意和表音两种,意音文字不过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同样,从根本上说,完整记录语音的文字体系只有两种,意音文字和纯表音文字(又叫拼音文字)。能够完整记录语音的纯表意文字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个语言都有大量不可象形会意的语素或词。

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在于记录语言的方式有差异。拼音文字只通过字母记录一个语言的音节或音位。不同的语素或词,只要读音相同,字形都相同。比如英语的book,代表了\"书\"和\"预定\"两个词,由于这两个词的语音形式相同,都写成相同的字。

意音文字也必须记录语言的语音,不过意音文字除了记录语音,还要通过象形和会意等表意方式把不同的语素或词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即使两个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一样,只要是不同的语素或词,通常都必须通过形体区别开来。比如\"长、常、场、尝、肠、偿\"等不同的语素或词,尽管语音形式相同,但通常不把它们写成相同的字,而是要保留它们在字形上的区别,以便说明它们是不同的语素或词,所以意音文字的字数很多。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字的数量很大。

有人把汉字说成是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都是一种比喻或形象的说法,严格说来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这种说法使人误以为汉字只和表形表意有关系,和语音没有关系。

这种说法的产生是因为汉字最早形成时普遍使用了象形和会意的方法。前面我们反复提到完整的文字系统必须完整地记录一个语言的读音,汉字和所有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一样,也必须完整地记录汉语的读音。汉字作为意音文字,除了表意,还表音。 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音节,所以汉字是通过字形记录汉语音节的文字。汉字的这种性质可以概括成两点: 1,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2,不同的语素往往用不同字表示。

也有人把汉字称为语素音节文字或语词音节文字,这些名称是为了反映汉字既表音又表义的意音文字性质。语素音节文字的提出还反映了字体变化对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影响。汉字在早期的造字过程中广泛使用了象形和会意的方法,当时这些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形体上体现出语素或词的意义,但随着文字字体的演化,人们已经很难从象形字和会意字中看出语素或词的意义,继续把这些字称为象形字和会意字也不太合适。不过尽管字体变化了,象形和会意已经看不出来了,但在同音语素或同音词中,这些汉字仍然能把这些语素或词区别开,所以可以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通过对汉语这种活生生的意音文字的分析可以看出,意音文字在记录语言时提供的信息量和表音文字相比是不一样的,因为对于具有相同语音形式的一组不同的语素或词来说,表音文字所用的字都一样,但意音文字还要从字形上把这些语素区别开来。从这个角度看,意音文字有助于区分同音语素或同音词。也正是由于意音文字通常能够把同音语素或同音词区分开来,它就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字一个音形的原则来造字。

七、 文字的改进和改革有什么特点?

文字有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两种体系。文字的改进是指在不改变文字体系的情况下对文字系统进行改进。由于语音的变化,有些拼音文字字母不完全能够反映实际读音,需要局部改进拼写方法,这是属于文字的改进。

汉字的简化也是属于文字的改进。文字改革通常是指将文字从一种文字体系改变成另一种文字体系。把汉字改变成拼音文字就是文字改革。

汉字体系能不能改革,实现拼音化?从目前的条件来说还不可能。原因是: 1,汉字有区别同音语素或同音词的功能。如dan55这个音节所表达的语素多达13个(丹单担耽……),通过不同的汉字可以把这13个语素区别开,这有利于在书面语中减少歧义。 2,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空间的功能,或者说超方言功能。

汉语方言众多,分歧很大,在这些方言没有统一以前,用音节文字或音位文字来作各种方言的统一文字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拼音文字要求用某地的方言作标准音,其他方言地区的人学习的不仅是文字,还包括权威方言的语音。比如现代中国人要学会以北京话为语音基础的音位文字,不仅仅是一个学会拼音方案的问题,而且得学会北京话语音。 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所以方言区会普通话的人往往限于一定文化阶层,如记者、广播电视工作者、社交工作者、服务行业工作者、教师等等。

这种拼音化的工作在过去没有电器通讯联络的条件下更要困难得多。我们从现代人工编制的拼音壮文中可以进一步观察到的拼音文字和方言差异的矛盾。

现代壮文是在1955年创制的拼音文字,1981年作了修改。由于壮语内部方言分歧大,这种拼音文字并没有推广开,从音理上说以后也难以推广开,民间自发使用的就更少了。倒是清代和清代以前壮族各地自发使用的一种和表意有关的、类似汉字的意音文字,记录了不少民歌、民谣、人名、地名等,可惜随着壮语拼音文字的强行推广,这种古壮字被人为地废弃了。如果将这种古壮字规范化,生命力可能比壮语拼音文字要强。古代汉字能够超越方言的差异,正是因为它是一种意音文字。彝文也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部分包括象形、指事、会意。一个字一个音节。字数较少,因此假借字很多。彝文没有发展到拼音文字,也可能是方言分歧太大。彝语有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东南部、中部6大方言。实际上按照不能通话来计算,至少有几十个土语,用一种拼音文字来记录内部差异这样大的语言,会遇到很多困难。纳西语东巴文和哥巴文的关系也说明意音文字在超方言上的价值和拼音文字在众多方言中遇到的困难。

东巴文是从中国纳西族的图画文字演变出来的意音文字,用这种文字书写的经书又叫东巴经。东巴文

产生的年代大约在公元12世纪到13世纪之间。

后来在哥巴文的影响下,演变成了意音文字(包括形声字和会意字),一个字表示一个音节。国内现存东巴经1万多册,仅北京图书馆、云南东巴经研究室就有8千多册。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有3千多册,哈佛燕京图书馆有5百多册。哥巴文是在东巴文的基础上创制的音节文字。历史约100年左右。哥巴文的使用率比东巴文要低得多。

1957年政府为纳西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更不能普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和纳西语内部的方言分歧有关系。纳西语至少可以分出东部和西北两个方言。内部差异也比较大,主要是受藏语、彝语影响。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不同地方的纳西语差别很大,不能通话。在这样复杂的方言区用一种拼音文字记录语言是很困难的。

由此可见,在语言内部方言分歧很大的情况下,拼音化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汉字能长期保持在意音文字的地位,和这种一般原则是有关系的。

正是因为汉字的超空间功能,汉字对汉文化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汉语北方方言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因子往往容易在北方文化圈中传播,其他文化圈受这些文化因子的影响就比较缓慢。在拼音文字的基础上,南方方言区的文化因子要传播到北方方言区速度就更缓慢。汉字是意音文字,同一个字尽管在不同的方言区读音不一样,但都代表同一个同源语素,不同方言区的人可以借助汉字,越过方言语音差异,通过本地读音把同一个字跟同一个语素或词联系起来,获得其本源的意义。对于《红楼梦》、《水浒》、《西游记》、《阿Q正传》、《围城》等作品来说,不管它们出自哪个方言区作者之手,七大方言区的读者都可以通过本地读音顺利地阅读。

历代王朝政府的政令和思想观念都可以借助汉字迅速推行到汉语各方言区的每个角落。任何一个方言区的文化因子都可以迅速波及到其他方言区。

中国纵横几千里,虽然方言的声音千差万别,却能书同文。我们说汉字是一种超空间性或超方言性很强的文字,在这方面拼音文字是远不及汉字这种意音文字的。

3,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时间性。就象不同汉语方言区的人可以越过方音直接阅读不同方言区的文化资料一样,现代人常常可以借助汉字直接阅读先哲的思想。只要学会了汉字,便可读懂一些古文,这是因为学会了汉字就等于掌握了很多语素和词。下面是中国宋话本《碾玉观音》中的一段: 崔宁听得说浑家是鬼,到家中问丈人、丈母,两个面面相觑,走出门,看看清湖河里扑通地都跳下水去了。当下叫救人,打捞,便不见尸首。原来当时打杀秀秀时,两个老的听得说,便跳在河里,已自死了。这两个也是鬼。

这段文字是用口语写的,离现在有近千年的历史。正因为它是意音文字构成的文本,现代人基本上能理解其基本意义。在音节或音位文字中,文字的字母和音节或音位对应,语音形式相同的几个不同语素无法在语音上区别开来,因此很难直接通过字形的差异来获得语素或词的信息。

对于一千年前的英语文本来说,现代说英语的人要读懂是不太容易的。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有利于对传统文本的理解。

4,汉字已经记录了丰富的文本,汉字对于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必不可少的。汉字作为意音文字比古埃及意音文字、赫梯意音文字、苏美尔意音文字有更长的历史,有更多的文献资料,记录了更多的文化。 没有哪一种意音文字在进入音节或音位文字时发展到汉字这样一种完善的程度、记录了这样多的文本。意音文字发展得越完善,体系越繁杂精密,延续的时间越长,记录的文本越多,越不容易迈入音节或音位文字。

汉朝人如果创造一种崭新的拼音文字,在继承文化遗产上就要遇到障碍。必须有大批人把汉字文献译成拼音文字,以后的人再也看不懂先哲的经典。汉字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成熟地步,已经走入一种超稳定状态,而汉语方言又有着这样大的分歧,不借助于汉字,我们便不能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从继承文化的角度看,汉语拼音方案并不能取代汉字在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拼音文字有它的优势,它易于学习和书写,易于形式处理,易于输入计算机。但这种优势也正是它在统一方言差异和继承古代文本方面无能为力的劣势。借助汉字,我们能充分继承文化遗产,能使方言区的人相互理解。当然,汉语拼音文字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它应该和汉字并行而不是取代汉字。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

认识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应以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语言;了解语言发展的特点;认识语言的分化与统一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发展与语言规范的关系。

一、 最后三章讨论语言的演变,这种安排反映了怎样的整体思路?

教材《语言学纲要》一书的最后三章(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都是关于语言演变的。语言演变的问题分为三章,主要是这样安排的:

第七章第一节是语言演变三章的总纲,它主要阐述了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而语言具体如何变则决定于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这样就把制约语言演变的因素分为了语言外的社会条件和语言内的系统状况两个方面。

该章的其余部分从语言的演变与社会的关系着眼,主要讨论一种语言的分化或统一而造成的语言现象,如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以上为语言分化产生)和通语、民族共同语(以上为语言统一产生)。这些问题的分析都是讨论某一社会的分化或统一与语言演变的关系。

第八章的着眼点仍是语言演变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讨论多种语言(或已分化的方言)间的接触而造成的各种语言现象,如借词、语言融合、洋泾浜、克里奥耳等。分析这些语言现象与多个不同的社会接触的密切程度及其各自经济文化水平的关系。第九章着眼于语言内,主要讨论如果忽略外系统影响(指语言接触带来的变化),一种语言的演变从语言内部看有什么样的规律性。语音、语法、词汇的演变各自分别讨论,因为它们的演变规律各有特点。

总之,语言的演变既跟语言外的社会因素有关,也与语言内的因素有关。语言外/语言内构成了观察语言演变的两个基本视角,这就是第七、八两章与第九章的分工。而语言外的社会因素又可区分为以单一社会单一语言为初始点跟以多个不同社会不同语言为初始点的不同,这就是第七章与第八章的分工。 另外,贯穿三章的另一个精神是,除了历史文献资料外,我们还可以从现时共存的语言或文字现象中探询语言历时发展的轨迹。如,方言和亲属语言的语音对应、借词、文字的谐声偏旁等都是可以用来复原语言历史原貌的宝贵资料。

二、 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在语言系统内部有哪些表现?它与语言的渐变性有什么关

系?

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在语言系统内表现为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不同:

词汇部分:词汇具体成员的更迭变化最快。伴随着社会生活中新的事物、新观念不断出现和旧事物、旧观念的不断淘汰,构成词汇的语词也在不断的更替。如近几十年来,汉语中每年都出现大量的新词,如\"空调、暖风机、抽油烟机、寻呼机、手机、IP电话、影碟、纳米、爱滋病、疯牛病\"等。

在社会生活变动激烈的时期,变动的词汇可以在总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比如,在法国贵族统治英国的后半期(1250年至1400年)的150年间,有大约一万个法语单词进入英语,在当时著名的作家乔叟的诗著中,新进入英语的法语单词大约占总用词的50%。

但是,组成词语的最小成员,如词根语素,特别是与人类世世代代日常生活都相关的基本词根(如汉语的\"天、地、人、山、水、树、太阳、月亮、风、雨、雪、冰、气、手、头、脚、口、眼、马、语音的变化比较缓慢,在同一地区同一社团中生活的人们一般觉察不出上一代下一代的语音有什么变化。但是语音的确在缓慢的变化,对比一下《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和现代儿歌押韵上的差异,就可以发现语音已经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了。

语言中属于规则或模式化的部分变化也比较慢。如语法上有无性、数、格、时体、态等语法范畴,有无成句必须主谓一致的要求,有无量词词类,宾语在动词前还是在动词后,修饰语在中心语前还是在中心语后等;词法上,一个词尾表示的语法范畴义是一个还是多个,词尾与词根间是否有比较明晰的界线,常用派生构词法还是复合构词法等,都是变化较慢的部分。

语音上音位的聚合系统格局、音节结构模式也比具体音值的变化慢。这些规则或模式的变化往往要经过较长时期若干具体变化的积累才能实现。语言的各个部分处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所以某个部分的变化往往引起其他部分的调整。比如,一般认为,英语近千年来形态变化不断衰败是由词末弱读音节的语音混同而造成的词尾读音大量趋同而激发的;而汉语语词在中古时期的双音化则是由于音节结构的简化而造成的词尾读音大量趋同而激发的;

而汉语词语在中古时期的双音化则是由于音节结构的简化而造成大量原来不同音的单音节词变为同音而激发的。 语言演变的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另一个特点。语言只能渐变而不能突变,这是由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它制约了语言必须不断有所变动,否则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它也制约了语言不能突变,否则不能为交际的各方共同理解。而语言内部各部分演变速度的不平衡性正适应了语言渐变性的需要:词汇虽然变化速度快、变化比例大,但大多数新词是利用原来旧有的词根和构词规则来建造的,而旧有词根与语音的联系、构词规则正是语言中比较稳固的部分,可以用来推断新词的意义。新词中蕴涵的不变要素保证了它变化快中的\"慢\",仍属渐变性质。说到底,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都是由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功能所决定的。

三、 一种语言为什么会分化为不同的社会方言或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有什

么主要的不同特点?

语言分化为不同方言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内进一步的分工或社团居民在地域上的向外扩展,这样,原来内部交际密度均匀的单一社会就分化为若干个社团,社团内成员的交际比较密切,不同社团的成员交际较稀疏。这样,在某一个社团内出现的语言变化往往能在本社团内很快推开而不能同样快地扩展到其他社团,从而形成不同社会方言或地域方言的差异。

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是在语言演变在语言外进展的不平衡。

社会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区居住的居民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原居住地等的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决定的小社团语言差异。

社会方言最常见的显著差异在词汇方面,有时也有发音色彩(如北京的\"女国音\")或音位分合上的差异。一般来说,社会方言的差别较小,自由通话不成问题(\"黑话\"除外)。

地域方言是指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地域方言的差别一般大于社会方言,汉语的不同大方言之间往往无法自由通话。

地域方言最显著的区别一般在语音方面,但语法和词汇也可有不少区别。地域方言是方言中最重要的类型,因此泛称\"方言\"就指地域方言。

四、 从语言演变与社会的关系看,方言和亲属语言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确定

是方言关系还是亲属语言关系的根据是什么?

从语言演变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看,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这是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共同点。

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比如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各地一直处于经济上相对独立而政治文化上由中央集权统治的既不完全分化也不完全统一的局面。

由于政治上受共同政令的管辖,文化上有共同的汉字、文言书面语和韵书,有共同的科举取士标准等,使得分布在各地的语言在分化发展的同时受到一定的约束,各地新产生的词、语法格式、字的同音关系等会有相当的比例是相同的。所以汉语在地域上的各个后代(如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云贵川湖北安徽及

江苏北部湖南北部等地的官话,江浙等地的吴语,江西等地的赣语,湖南等地的湘语,福建等地的闽语,广东等地的粤语,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话等)仍属于汉语的分支,彼此是方言关系。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而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如欧洲中南部广大地区原来都属于罗马帝国,都说拉丁语(也叫\"罗曼语\"),因地域分布广而分化为若干方言。

罗马帝国灭亡后,各地不仅经济上彼此隔离各自独立,而且政治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文化上各地民间使用自己的文字;这样,各地语言的分化就失去了共同的约束,各地新生的词语、语法格式等急剧增多,并且向不同的方向加速分化发展,形成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罗马尼亚语等不同语言。这些由同一语言分化而来的诸语言是亲属语言关系。

判断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后代是方言关系还是亲属语言关系的主要依据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如果各地居民都认为彼此所说的是同一种语言,那么这些地方分支语就是方言关系。如果各地居民认为彼此所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那么这些地方分支语就是亲属语言的关系。

这种语言认同心理的异同一般取决于社会分化程度的异同。属同一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同一种文字和共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同彼此所说的话是同一种语言(方言关系),而分属不同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为彼此所说的话是不同的语言(亲属语言关系)。 也就是说,是方言还是亲属语言,往往并不决定于语言差异的大小。比如汉语的官话方言与闽方言的差异相当大,根本无法通话;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差异比较小,可勉强通话;但前者是方言关系,后者是亲属语言关系。但社会是否完全分化也不是决定语言认同心理的唯一因素,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语言异同的大小也起作用。比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大部分地区)与英国现在分属不同的国家,社会已经完全分化为彼此独立的社会,但他们仍认为彼此说的都是英语。

这种语言认同心理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国家或脱离英联邦的时间不长或现在仍属于英联邦,占主导地位的居民是英国移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差异不大,仍可以用同一种文字表达。

另外,当今世界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大市场,各种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地域间交际的距离大大缩短,也是维持语言不完全分化、维持语言认同心理的重要原因。 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讨论的是原来的单一语言在地域上分化后的语言认同问题,不包括原来分属不同语言的居民在地域上发生接触后的语言认同问题。比如宁夏回族的语言是独立语言还是汉语方言,广西壮族的语言是独立的语言是汉语方言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不同语言发生接触后的是否发生语言换用,详细讨论见第八章语言接触。

五、 语言谱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根据谱系分类原则分出的最大的类是什么?世界上

各种语言共分为多少个这样的大类?同一语系的语言在语言类型上一定相同吗?

语言谱系分类的依据是语言在发生学上的关系,即哪些语言最初是从一个单一的语言分化出来的。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所有后代语在谱系分类中都归为一类,叫做\"语系\"。同语系的语言相互间有亲属关系,因而成为亲属语言。语系之下还要根据语言的分化层次(也即亲属关系的远近)再分为\"语族\"、\"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下级类。

研究语言谱系关系和语言分化规律的语言学分支是历史比较语言学。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世界上的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可以分为十几个或二十几个语系,其中比较知名的如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岛语系(又叫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等。有一些语言,如朝鲜语、日语等,学界至今对它们的系属有不同看法。谱系分类是基于历史同源关系的发生学分类,类型分类是基于语言结构共时同构关系的结构分类,两者的分类依据不同,分出的类就有可能有交叉。

也就是说属于同一语系的各个现代语言在语言类型上不一定相同。比如,汉藏语系中现代藏语的动词有较丰富的形态变化,基本词序是宾语在动词的前面,比较接近类型分类中的黏着语;而现代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是较典型的孤立语。

确定不同语言是否属于同一语系(即有同源关系)的根据,主要是语言的基本词根有语音对应关系;如果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形态变化成分的语音对应也是很好的证据。(参看教材第九章和梅耶的《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和帕默尔的《语言学概论》)。

六、 社会的统一会引起语言怎样的变化?封建时期汉语社会的\"通语\"与资本主义时期

欧洲各国的\"民族共同语\"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中国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国语\"和50年代出现的\"普通话\"属于什么性质的语言形式?

一个地方割据的社会趋向统一的社会时,原来分歧的方言就不便于全社会范围内的交际,妨碍社会完全统一或统一的巩固。因此,与社会的分化引起语言分化的过程相应,社会的统一也会引发各地已分化的方言向减少分歧、趋向一致的统一方向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下,社会分化和统一的比重是不同的,由此,语言统一力量的大小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下面先对比封建时期的汉语社会和欧洲社会、资本主义的欧洲社会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语言统一的表现。

封建时期的汉语社会,一方面,经济上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经济上各地的相对独立和落后的交通使得各地方言继续分化。另一方面,它又多次出现政治上集权力量很强、地域辖域很广的中央政权。如秦汉唐宋元明清等。

这些政权不仅发布全国统一的政令,而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选拔派遣官员、统一税收。自秦始皇以来中国就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政治上的统一程度相当高。秦始皇的\"书同文\"、汉武帝的\"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唐以后完善的科举制度,更是以政治直接介入文化,确立了以先秦儒家著作为经典的汉民族统一书面语(文言文)。

《说文解字》、《尔雅》、《切韵》等历代学者文人的学术著作则为书面语提供了字形、字义、字音(只规范字音及声韵调的分合关系,不涉及具体音值)的规范。这些都有效地维系了汉民族的民族认同心理,即使在社会暂时分裂的条件下,也能够继续保持。此外,由于方言的分歧,社会还要求选择一种当代方言作为官场和方言间交际的工具。在政治高度统一的汉语社会,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地区)的口语成为共同交际语最自然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政治上高度统一的社会条件加上汉字字符表意功能突出而与语音不一一对应的特点,汉语社会中反映历代口语的文献也一直用汉字记录。

这一点很重要。正由于此,反映历代政治文化中心地区口语的通俗文学作品(如汉代的佛经、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变文、宋元平话、元杂剧、明清白话小说)和学者语录(如《朱子语类》《六祖坛经》等)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反映通俗文学语音情况的韵书也应运而生(如反映元曲用韵的《中原音韵》)。这种以政治文化中心的口语为基础的语言,被冠以\"雅言\"、\"通语\"、\"四方通语\"、\"官话\"等名称(以下简称\"通语\")。

这说明由于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和汉字的特点,汉语在封建社会阶段已经出现了方言之上的语言形式--通语,它不仅用于各地官场和方言间的交际,也用于文学和学术领域。

它的文字和语音有比较统一规范,只是其语音的规范只限于字音的分合关系(如哪些字同韵、同调,可以押韵等),而不是音值上的。通语的一些成分和特点,如词汇、语法格式和字音分合关系程度不同地渗入了各地方言,使它们的分歧有所减少。但由于通语没有具体语音的规范,不可能具备完全统一方言的功能。加上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具备统一的经济基础,所以,各地方言,特别是比较偏远交通不便地区的方言,分化仍在继续。在封建社会的欧洲,各地有许多独立的小公国,政治上没有中央政府或中央政府的力量不强。文化上欧洲各地官方和学术上使用古拉丁语作为规范的书面语,但没有统一的、反映口语变化的文字。

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下,欧洲语言统一的倾向很弱,各地方言进一步分化为多种不同的语言。后来虽然各地先后出现了各民族自己的文字,但方言间拼写分歧严重,也缺乏统一的读音和语法规范。

总之,在封建社会的欧洲,社会的主流倾向是分化,所以语言的主流倾向也是分化。不仅原来的方言进一步分化成了不同语言,而且各语言内的方言分歧也很严重,与当时口语一致的、方言之上的共同交际语即使有也只是临时性的,没有统一的文字语音规范。

12世纪以后,欧洲各地的资本主义先后发展起来,与之相应的文艺复兴运动也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开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人员的流动大大增加,也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意识。这种以经济为条件的社会统一的力量是很大的。12世纪以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与当时口语基本一致的\"民族共同语\"(也叫\"标准语\"),并以它们作为新的书面语规范,逐步废除了沿用上千年的旧书面语(古拉丁语)。 这些民族共同语(标准语)或因国家颁布法令、或因学术文化上有巨大影响的字典、语法书或小说等

文艺作品作为标准而有明确的规范,包括文字拼写、具体发音、词汇、语法的规范等等。民族共同语(标准语)不仅联系了方言间的沟通,不仅以其成分逐渐渗入方言,而且还通过学校教育等途径以整个系统进入方言,使越来越多的方言区居民成为方言和共同语(标准语)的双语者,准备最后替代方言而达到语言的完全统一。 当然,语言的完全统一是个漫长的过程,只要社会尚未达到完全统一,语言也就不可能完全统一。 综上所述,汉语封建社会的\"通语\"和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共同语\",都是伴随社会统一倾向而出现的、高于方言的语言形式。但由于社会统一的强度不同和文字的不同特点,它们的语言特点和社会功能也有较大的差异。

通语的规范程度较低(特别是只有字音分合关系的规范而没有具体音值的规范),它所在的社会也只有政治上的统一而缺乏经济统一的基础,因此它只能以个别成分渗入方言来缩小方言间的差别,不可能完全取代方言。

相反,\"民族共同语\"不但有文字拼写和词汇、语法的规范,也有语音音值的规范,它所在的社会不但政治文化上统一,在经济上也趋向统一,因此民族共同语不仅以成分渗入的方式缩小方言间的差别,而且逐步以整个系统与方言\"双语\"并存,准备最后取代方言。

我国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国语\"和50年代出现的\"普通话\",分别是在社会有打破封建割据经济的强烈愿望和社会主义的社会环境下出现的,它们都有严格的文字、辅助标音符号、具体发音和词汇语法等多方面的规范,具有汉民族共同语(标准语)和国家共同语的性质。但\"国语\"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和外族的入侵持续不断,\"国语\"在社会上的推行未取得大的成效,各地的学校教育大多还是用方言。而\"普通话\"时期国家统一、人民高度团结、经济发展和文化普及的速度很快,而国家制定的文字新规范简体字和汉语拼音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文化的普及,社会因素与语言因素互动,大大地加速了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方言区这一时期接受学校教育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多地成为普通话和方言的双语者。

最后补充教材上没有提到的一点。语言统一演变的特点与语言分化十分不同。语言统一演变中首先是在某个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地位高于方言的共同交际语,然后是共同交际语对方言的成分渗入或双语并存以致替代。成分渗入和双语并存以致替代的演变方式,与第八章所述不同语言接触的演变方式相同,而与第九章所述同一语言语言系统内演化的方式不同。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学习目的要求】

认识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语言的融合及其原因和语言接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形式。

一、 借词跟意译词、仿译词有什么区别?

借词是指音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借词不仅引入了新的外来概念,而且还引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系。如\"沙发\"引自英语的sofa ,它不仅引入了汉语社会原不曾有的\"装有弹簧或厚泡沫塑料等的两边有扶手的坐具\"新概念,而且还引入了以两音节\"shāfā\"与\"某种坐具\"的意义结合的音义结合关系,这是汉语中原来没有的。 意译词指只引入新的外来概念,但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构成新词来表达它。

有的意译词构词所用的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与意译词所源自的外语完全没有关系,如汉语词\"水泥\"的构词材料是词根语素\"水\"和\"泥\",以\"修饰+中心语\"次序的定中关系组织起来,而它所源自的外语词是英语的cement,是个单纯词,既不含有英语中\"水\"(water)的音和义,也不含有英语中\"泥\"(mud)的音和义。还有一类意译词叫做\"仿译词\"。它的特点是构词所用的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分别与所源自的外语词有对应关系。

如汉语词\"黑板\"的构词材料是\"黑\"(形容词性,表颜色)和\"板\"(名词性,表厚度小而面积大的较硬的事物),以\"修饰+中心语\"次序的定中关系组织起来,而它所源自的外语词是英语的blackboard,含有的构词材料也是两个:black(形容词性,表黑颜色),board(名词性,表厚度小而面积大的较硬的事物),两成分的关系也是\"修饰+中心语\"次序的定中。也就是说,仿译词是分别将外语中的构词材料按外语中的

次序依次译成本族语,使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结构的选择与外语词一一对应。

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结构的选择也叫做\"词的内部形式\",词的具体读音也叫做\"词的外部形式\"。因此也可以说:仿译词是借入词的内部形式而不借入词的外部形式的外来概念词,它是意译词的一个特类。一般意译词既不借入词的内部形式也不借入词的外部形式,只借入外来概念。借词则是借入词的外部形式的外来概念词。

意译词(含仿译词)所用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都是本族语中原有的。仅从语言的角度看,意译词与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结构的选择的新词并无差别。而借词则由于借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系,所以从语言角度看,它常常与本族语的新词有明显的差别。如汉语本族语的新词基本都是用\"一音节一义\"的语素构成(如\"包产到户\"),而汉语借词则大多是\"多音节一义\"的(如\"巧克力\"、\"沙发\"、\"马达\")。

二、 \"语言融合\"是指\"发生接触的语言彼此混合而产生一种新的语言\"吗?发生语言融合有哪些必要条件?必然经过哪些中间阶段?成为排挤替代其他语言的胜利一方取决于什么条件?

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区长期密切接触以致渐渐趋向融合,由这种情况导致的最常见的语言变化是\"语言融合\"。语言融合并不是指产生\"混合语\",而是指相互接触中的一种语言排挤替代了其他语言,即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成为趋向于融合的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交际工具,而其他语言则由于无人使用而消亡。语言融合也称为\"语言替代\"或\"语言换用\"。 消亡的语言通常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一些痕迹,如某些发音方式的特点,当地某些地名或特有地貌、物产的名称等。消亡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这些痕迹称为该语言的\"底层\"。 发生语言融合的必要条件是这些不同民族必须在同一地区较长时期杂居生活。不在同一地区生活的民族,或虽在生活在同一地区但保持独立聚居的民族,一般不会发生语言融合如南北朝以来前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北魏)、契丹(西夏)、女真(金)、满族(清)诸族,入主中原后逐渐与汉族杂居,因而他们的语言也逐渐融入汉语而消亡。而蒙古族则在漠北地区一直保有民族独居的大本营,进入汉族地区的也基本保持相对聚居,所以除少数后来没有北归而与汉族杂居的蒙古人换用了汉语外,蒙古语没有融入汉语。

语言融合必定经过较长时期的双语阶段,即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当不同民族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区,交际的需要必然会使他们各自学习对方的语言,许多人成为双语者。

经过长期并存的双语,各自的使用范围会逐渐此长彼消,经济、文化发达一方的语言使用场合逐渐增多,而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一方的使用场合逐渐萎缩,到只在家庭中使用,再到无人使用而消亡。 语言融合的结果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政治地位的高低并不起决定作用,这是由交际的需求决定的。如前述鲜卑、契丹、女真、满等族在与汉族密切接触时都是政治地位高的统治者,但他们的语言却都成为被替代的一方。

三、 同语言的接触会产生混合语吗?克里奥耳语跟\"洋泾浜\"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如上所述,不同语言密切接触的结果一般是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高的一种语言经过双语共存而逐渐替代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低的语言(即\"语言融合\"),但在有些社会条件下也会产生语言混合,甚至出现混合语。

目前研究较充分的语言混合是在殖民条件下产生的洋泾浜和克里奥耳语,后者已是混合语。洋泾浜(Pidgin,又译\"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种语言是当地人和外来殖民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各地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词汇量很小,其中绝大多数取自外语,极少数取自当地词汇。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大幅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只用这少量的外语词汇和极其简单的语法规则,许多事物只能用迂回的比喻描画方式、用词组甚至句子来表达,如把\"胡子\"叫做grass belong face('属于脸的草')。可以说,洋泾浜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殖民者的语言,是殖民者语言在异域的有限交际范围内使用的一种特殊变体。

洋泾浜使用场合有限,不作为母语传授给下一代。一旦社会环境改变,就会自动消失。所以一般

不被看作正式的语言,还算不上\"混合语\"。克里奥耳语最初的语言形态与洋泾浜完全相同(基本取自殖民者语言的数量很小的词汇和经大幅改造的音系、极简单的语法),两者的区别在于克里奥耳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唯一的交际语。

克里奥耳语的产生也与十七世纪后的殖民主义有关。它主要出现在非洲、美洲某些地区殖民统治者的种植园里。但与洋泾浜的社会条件不同的是,种植园的劳工来自彼此不能通话的不同部落,不仅他们与殖民统治者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是他们之间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通话。因此,洋泾浜化的殖民者语言就成了当地唯一共同交际的工具。这样,随着来自不同部落的劳工相互通婚,这种语言就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洋泾浜就发展成为了克里奥耳语。尽管克里奥耳语最初的语言形态与洋泾浜相同,但日后的发展完全不同。一旦作为母语传递,成为一个社会唯一的交际语,它就开始逐步扩大词汇,严密语法,迅速发展丰富起来。

可以看出,洋泾浜和克里奥耳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接触。殖民统治者语言的一方只有极少数的成员远渡重洋涉足异域,其他绝大多数成员与异域人民在地域上并不连续,不发生接触。也就是说,双方社会的接触不是全方位的,不会发生两个社会融合为一的情况。因此,少数殖民者尽管有强大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优势,深入异域后也不能以自己完整的语言系统完全替代异域语言,只可能产生一种走了形的语言混合形式。

另外,我国语言学家在多民族交界地区发现了个别混合语。这些混合语的特点是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语音特点都占有相当的比例,既有些像A语言又有些像B语言,也可以说既不像A语言又不像B语言。如青海黄南自治州同仁县五屯镇有2000多人使用的一种汉藏混合语。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语音、语法、词汇和词义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一、语音的演变有没有规律?教材上提到的汉语史上的\"尖团合流\"是否反映了语音演变的规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语音是会变的,方言中老少两代的语音差异就是语音变化的具体表现。经年累月,时间长了,这种变化会显得相当显著。现在需要了解的是,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回答是肯定的:语音变化有规律,而且规律性还很强,教材上提到的\"尖团合流\"\"浊音清化\"等就是汉语语音演变规律的具体反映。先讨论\"尖团合流\"。要了解\"尖团合流\"是怎么回事,首先要了解\"尖团音\"在汉语中古音音系(以隋代韵书《切韵》音系为代表)和现代汉语音系(以北京话音系为代表)中的不同表现,此外最好还要了解它们在汉语方言中的一些不同表现。

尖团音:这一概念涉及现代北京话中读舌面前声母(即 tc、tc'、t声母)的所有字。现北京话中的这一组声母,在汉语的中古音系统中分别属于两组不同的声母,传统音韵学中称为\"精组\"和\"见组\"。属精组的中古时是舌尖前塞擦音,与现在的\"栽猜赛\"(ts、ts'、s)的声母同组。属见组的中古时是舌面后塞音,与现在的\"该开孩\"(k、k'、x)的声母同组。

下面是一些例子:

精(ts)组:挤妻西取须酒尖煎钱仙先千全旋选接节绝雪心进亲信旬集习七将枪想雀削井清静性积席 见(k)组:鸡欺希去虚九检肩乾掀件牵拳权圈结劫掘血今斤勤欣均急吸吉姜强香脚却京轻敬形击激 可以看出,这些字的韵母在北京话中有相同之处:都是以i 或y起头的。这样的韵母叫做\"细音\"或\"齐齿呼(以i 起头的)\"和\"撮口呼(以y起头)\"韵母。

尖团音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尖团音指细音前精组声母和见组声母的区别,来自精组的称为\"尖音\",来自见组的称为\"团音\"。广义的\"分尖团\"强调的是精组和见组在细音的前面仍保持声母的两类对立(如\"西≠希\"),没有合流为同声母字。狭义的尖团音只指与广义尖团音有关的一种音值表现:

来自精组细音的字像中古音那样以ts、ts'、s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尖音\";来自见组字细音的字像现北京音一样以舌面前声母tc、tc'、t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团音\"。

由于京剧等戏曲以这种音值为标准,所以狭义尖团音的概念在戏剧界非常流行,它强调的是这两类字声母具体音值的不同。

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tt、tt'、t声母,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如\"西=希、酒=九、全=权\"等等。这种变化就叫做\"尖团合流\"。

尖团合流是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后接细音(i、y )的发音部位(舌面前)因同化而发生音变的结果:原来见组的舌面后 k 类向前移而精组的舌尖前 ts 类向后移,都向 i、y 的发音部位变化,最后导致合流。现代汉语还有许多方言存有尖团对立,各地的具体音值不尽相同。如见组细音在广州话中仍保持中古时的舌面后音(k组),在客家话中比广州的k偏前而比北京的tc偏后,山东胶东等地则跟京剧发音一样见组细音已前移至tc,但精组仍保持舌尖音ts。

尖团音从中古到现代的合流可以看出语音演变规律有如下特点:

⑴ 受纯语音性条件的限制而发生整齐一致的变化:语音演变根据一定的语音条件而发生,所有语言符号中凡符合该语音条件的音要变一起变,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

如在尖团合流的变化中,只要符合声母是精组和见组、韵母是细音的语音条件,都合流为舌面前声母;不论含有这些声母的字是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也不管它们表达了什么语义。 ⑵ 系统性:同一个语音变化往往涉及因某个区别特征相同而聚合的一组音。如尖团合流中同属于舌尖前音的ts、ts'、s等音一起变化,同属于舌面后音的k、k'、x等音也一起变化。

⑶ 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语音演变是一种可能的变化而不是必然的变化。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

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不发生,在有的方言中变得快,有的方言中变得慢。这一特点也就是语音演变在语言外时空中的不平衡性。

把上述音变规律的特点概括起来,简单地说,就是: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二、什么是\"浊音清化\"?发生这种演变规律的条件是什么?

汉语的声母由辅音充当,现代的汉语方言虽然多数没有清浊之分,但古代是有清浊对立的,传统的音韵学将这种对立分为全清(不送气)、次清(送气)、全浊(如b, d, g等)、次浊(鼻音、边音声母)。 中古音系中的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声母统称为\"全浊\"音。中古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在每个发音部位都有三项对立:清不送气(称做\"全清\")、清送气(称做\"次清\")、浊(称做\"全浊\")。下面仅举唇音部位的一些例子,例子按中古声调平上去入的次序排列:

中古的全浊声母现在只在吴语和老湘语中保留。如在浙江绍兴话中,从声母看\"布≠铺≠步\而其他汉语方言中中古的全浊声母都已经消失了。比如在北京话中,如\"布≠铺\"但\"布=步\"。塞音、塞擦音只有清不送气和清送气两项对立。

从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以北京音系为代表),全浊声母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这一规律一般简称为\"平送仄不送\",即以中古声调为条件,中古平声的全浊声母字今读送气清音,中古上、去、入声(仄声)的全浊声母字今读不送气清音。

从上面给出的例子和教材上给出的例子都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规律。 可参考李荣《音韵存稿》中《怎样根据北京音辨别古音的声母》一文 语音演变规律的三个特点也同样适用于全浊清化的演变:

⑴ 中古的全浊声母字都根据声调的不同分别派入北京话中的送气清音(平声)和不送气清音(仄声),根据语音条件要变一起变,不考虑语法语义的区别。

⑵ 变化涉及塞音、塞擦音中带有[+浊]特征聚合群的所有成员。

⑶ 演变有时间地域的限制:吴语、老湘语尚未发生这一演变,发生这一演变的方言有的与北京话的变化方向相同(如大部分北方官话),有的方言与北京话的变化方向不同,如客家话和赣语是\"全浊(清化后)一律送气\",新湘语和山西晋中、山东胶东方言则是\"全浊清化后一律不送气\"等等。

语音演变规律是同一语言内部语音层面演变的规律。有个别不符合\"要变一起变\"特点的词形,或是同一语言语法层面的\"类推\"变化(详见下)造成的,或是与其他语言或已分化方言接触带来的(如借词)。

三、 什么是\"语音对应关系\"?为什么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许多基本词根中会存在语音对应关系?

语音对应关系是指不同语言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系列语言成分间有语音上的对应。如上面提到的\"婆袍盘平\"等许多字在吴语中都是浊塞音 b 声母阳平调,而在北京话中都是清送气塞音声母ph 阳平调,形成吴语和北京话一系列同义词根在阳平调条件下声母 b(吴语)对ph (北京)的对应关系。 要注意的是语音对应并不等于语音近似。上面提到的 b 与ph 的对应是语音相似的对应,下面举一个语音不相似的对应。北京话的er音节字中的口语常用字有\"儿耳二\",它们在吴语(如绍兴话)的口语词(如\"儿子、耳朵、阿二\")中读音是 ni。虽然er与ni语音上相距甚远,但这些同出一源的字在语音上的对应却很整齐,说明语音相似和语音对应关系是不同的两回事。方言和亲属语言基本词根存在的语音对应关系是它们有历史同源关系的最有力的证据。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⑴,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决定了在最小语言符号创立之初语言为哪些词根选择了相同的辅音或元音这种同音关系完全是偶然的。

如北京话\"婆袍盘平\"的第一个辅音相同,构成同声母的集合,为什么这些字当初选择了同声母完全是任意的、无理据的;可对比英语表同样意义的词根为(old)woman、robe(或gown)、plate(或dish, tray)、flat(或level, even),第一个辅音各不相同,无法构成同辅音的集合。

因此,不同语言词根有语音对应关系,不可能是人类语言的普遍性所致;而一系列基本词根有对应关系,从概率上也排除了碰巧如此的可能,只能是它们在历史上曾是同一语言的反映。

⑵,语言演变在语言内部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语言中的基本词根是语言中十分稳定的部分,即使已分化为不同的方言和亲属语言,基本词根也较少被替换,长期保留在各后代语中。

⑶,语音演变规律的条件性特点决定了符合某一语音条件的语言符号的音变的一致性和规律性,使同一语言因受时、地的限制而分化为不同的方言或亲属语言时,各地的差异只表现为词根的具体语音形式,而原来在共同祖语时期就创立的词根的同音分组关系依然会保持下来。

词根有语音形式上的差异,又有相同的同音分组关系,这就形成了各方言或亲属语言呈现出成组地有差异的语音对应关系。(参看梅耶的《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 可见,方言和亲属语言间基本词根的语音对应关系是由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内部的演变不平衡性、语音演变规律的条件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共同决定的。

四、方言和亲属语言间共时语音差异的研究对于语音史的研究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对于现代的社会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应用价值?

方言和亲属语言间共时语音差异的研究是语音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因为\"共时的空间差异反映历时变化的不同阶段\",即:由于语音演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性,现代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共时差异实际上可以看做是语音演变已变、未变、向同一方向变化的各个阶段或不同方向变化的反映。把这些共时的差异收集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复原语言未分化时早期的语音面貌,复原语言分化时语音变化各个阶段的面貌。历史比较语言学就是比较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共时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

在历史比较法之前,没有历史文献的语言就没有语言史可言,而历史比较法为这些语言利用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差异重建语言史提供了可能。对于有历史文献的语言,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差异也有重要价值。 比如,汉语虽然有许多历史文献,但由于汉字的读音具有超时间、超空间的特点,所以汉字文献只能反映古时的音类分合关系(如哪些字同韵、同声、同调),而不能反映这些音类的具体音值是什么,而通过方言和亲属语言共时差异的比较,就可以拟测出这些音类在古时候的音值。著名瑞典籍汉学家高本汉(参看名家介绍高本汉条)是第一个做这一工作的学者。

研究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共时语音差异,找出差异的对应规律,对于现代社会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正如教材上所说,我们可以自觉地利用方言的语音对应规律很快地学会另一种方言或更好地掌握普通话(参考李荣的《音韵存稿》中《怎样求出方音和北京音的语音对应规律》一文),也可以通过找出几种有同源亲属关系的外语之间的关系,在已掌握的一种外语的基础上更快地掌握其他亲属语言。

在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的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许多问题,如汉字键盘拼音输入的模糊输入、语音输入、语音识别、人机对话等,也必须建立在方言语音对应规律的基础上。

五、借词对于语音史的研究有什么价值?借词用做语音史研究的材料有哪些必须注意的问题?

借词是指音义都借自另一种语言的词。它保留了两种语言在借出或借入的那个时期的语音信息。因此借词对于借出方或借入方的语言史研究都可能有重要的价值。比如,汉语在东汉以后借入了大量佛教词汇,汉语是借入方。由于汉字读音的超时、空性,这些词的读音无法从当时的汉字记录直接知晓。但借出方佛教文献使用的文字梵文、巴利文等都是表音文字,通过与它们的对比可以为汉朝以来记录佛教借词的汉字提供大致的读音。

日本、朝鲜、越南在历史上都曾借入汉语和汉字作为官方语言和文化语言,汉语是借出方。日、朝、越在借入汉字的同时也全面借入了汉语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语音,使得这些语言中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它们本族语词的汉字音层次,这一层次与它们的本族词没有对应关系而与汉语有对应关系。

日、朝、越的汉字音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借出方汉语当时的语音特点,可以为重建那一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提供重要的材料。借词用做语音史研究的材料一定要注意词语借贷的时间和地域限制。比如,汉语中的佛教借词要区分是东汉时借的(通过西域诸国传入),还是隋唐时借的(通过玄奘天竺取经传入)。 前者一般取自西域诸国转抄的佛经(如巴利文),后者一般直接取自梵文佛经,两者的语音系统不尽相同。再如英语的sofa借到汉语中成了\"沙发\",这是因为这个词是由吴语先借进来的,吴语的\"沙\"的音是[so]。英语的taxi[tQksi]借到汉语中成了\"的士\",是因为它是由广东话先借入的,广东话的\"的\"音是[tIk]。如果不考虑借入地的方言差别,用北京话的音去寻找借词的来源就会无功而返。另外还要注意,因借入方与借出方音系的不同,借入方可能因无法容纳贷方的语音,而对借入的音进行某种调整和改造。

六、什么是语法演变中的\"类推\"变化?它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语法总的来看是有规则、有条理的,但又常存有规则的例外。某些语法意义,可以由几种不同的句法格式或形态变化的模式表达。

如,现代英语动词的形态变化(指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有强式(主要表现为元音交替)和弱式两种模式(主要体现为加词尾-ed);疑问句句首表动作对象的表人疑问代词,可用宾格也可用主格。如表示\"你看见谁了?\"的意思,既可以用\"Whom did you see?\",也可以用\"Who did you see?\"。 语法的演变往往是新格式类比推广的过程,所以称做\"类推\"。语法类推变化的特点是:

⑴,语法类推是一种模式类比推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是有意识地将新的模式类推到更多

的语词或句子上去的。比如,古英语时英语大多数动词的过去分词是取元音交替的强式模式,但也有一些动词的过去分词加-ed的弱式模式。已用弱式变化的动词的词根跟过去分词构成一种新模式,可用类似比例式的模式表达。这种模式可以类推到其他动词上使它们产生新的过去分词。如,以fell, shell的弱式模式类推到swell上也使它变为弱式动词。类推的过程可表示如下: fell : felled = shell : shelled = swell : x 根据格式类推很容易解出答案:x = swelled

⑵,语法类推演变中符合该语法变化条件的词或句子是有的先变、有的后变、逐次推进的,而不是要变一起变。比如古英语中动词词根(只计担负词形变化的主要词根,如do和undo只计do)取强式变化的大约有300多个,到中古英语英语早期(12、13世纪)其中的约三分之一出现了弱式变化。 如help, stepped, published等都在这一时期出现;到现代英语早期(16世纪)又有bide, crow, crowd, flay, mow, dread, sprout, wade等一批词由强式变为弱式;到现在,英语动词词根取强式变化的还剩60余个。

⑶,在语法类推演变中变化的语词大多经过一个新旧模式共存的阶段。如中古英语早期许多动词都是强式和弱式变化两种形式共存。在现代英语仍取强式的60余个动词中有10余个是强式和弱式并存。如light - lit - lit与light - lighted - lighted共存。

⑷语法类推演变往往留有推不平的山头。如英语动词弱式替代强式的类推已进行了千余年,至今仍有60余个词根取强式变化。类推变化推不动的山头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常用词,如is, do, go等。

七、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语汇的发展?

语汇的发展主要包括:1、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2、词语的替换;3、词义的演变。这三方面的内容教材中都讲得很清楚,同学们读起来也不会有什么困难,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与词语替换相混淆。旧词消亡和新词产生与社会的演变息息相关,是旧事物的消亡、旧概念的废弃和新事物的产生、新概念的运用在语言中的反映,因此我们需要着眼于社会的变化去把握这种新旧词语的交替。至于词语的替换,它着眼于事物名称的改变,是换一个说法,而事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现象是原来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词义的系统性的替换。

例如汉语口语中的:脚--足,脸--面,眼--目,嘴--口,走--行,闻--嗅……每一对后面的那个词都是在词语运用的竞争中被替换下来的词,现在一般都只能成为复合词的词素,不能独立运用。每种语言中都会产生这一类的替换。

这是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而产生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语言学纲要》教案

辅导教师:翟惠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