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挑战与培育途径
作者:朱曼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4期
[摘 要]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大学生作为引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其思想深受新媒体的影响,这就给当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媒体的特点,需要从家庭、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帮助和引导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当今大学生对互联网相关事物的喜爱和关注程度已经超过了大家的想象,人类社会已经被带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对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为人处世、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顺应新媒体这种大趋势、科学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将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文章探究了新媒体给思政教育教学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提出合理使用新媒体改善思政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1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和培育价值 1.1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在当代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面向未来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文化自信,即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能够始终认同本民族文化价值、支持创新传统文化、批评借鉴外来文化,始终坚定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大学生作为引领社会文明进步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人群,只有认同自身文化的价值,才能对自身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坚定信念。 1.2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与进步,而且关系到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自信,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及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现息息相关。第一,塑造文化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挑战。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如果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立不起来,更强不起来。第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心,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升至更高层面,大学生肩负更多的使命和责任。文化的深层次底蕴,实际上就是世界观、价值观的选择问题,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挑战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了解时事热点的重要途径,也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带来了挑战。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有一定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持认同和自豪的情感,对外来文化持有包容与借鉴的态度。但由于新媒体有多元化与多样化的特点,也加大了消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误导大学生的思想。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认知不深,民族文化认同度不高,自信心不足。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受多元文化影响,使大学生文化判断力受到误导
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多元文化拓展大学生视野、丰富大学生生活。新媒体为大学生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提供了新的方式。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媒体中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消极、腐朽的文化,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生活观和影视作品充斥着各个角落,对大学生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和文化渗透,特别是一些极力美化西方社会制度、民主制度、政党制度的思潮使部分大学生不自觉地推崇、模仿、宣传西方文化,削弱了其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这些成为影响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最大障碍之一。
2.2 受经济全球化冲击,对本土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对外来文化盲目跟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覆盖,逐渐形成了多元文化激荡的局面,各国文化充斥着大学校园。全球化的深入给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了便利,也对从小受到各种形式传统教育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追捧西方文化,甚至出现了盲目推崇的现象。反之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缺乏,认真研读传统国学的人数减少。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诸如成语典故、历史事件、古典文学、传统礼仪、传统艺术等不感兴趣、不了解的状况,这样很难实现文化认同感的产生。 2.3 受网络文化虚拟性制约,使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难度加大
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新媒体传播方式虚拟性较强,大學生所使用的微博、微信、微视频是一个虚拟的社交圈,大部分人都会在这个圈子里隐藏自己的真实信息,用虚拟的身份,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同样虚拟的其他人群进行交流,这就造成高校管理者很难正确掌握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程度,也加大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是否具有实效性的难度。 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途径
新媒体时代,远比传统媒体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认同问题更为复杂,用好网络媒体,占领先机,就可以将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主要须从家庭情感、社会宣传、学校教育和自身践行四个方面来建构。 3.1 加强家庭文化养成,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建构文化自信的认同机制必须建构情感认同。家庭情感对于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父母培养子女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吸收传统国学的部分礼仪习俗,重建大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精神生活,重建大学生的文化尊严,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为了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更需要家长以身作则,让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文化自信,对于子女对中华文化的困惑要及时解答,引导子女从小就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文化自信心。互联网时代,坐在家中便能接收到全球各地的消息。大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家长也需要通过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引导。
3.2 加强社会新风貌宣传,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现代社会是新媒体的社会,互联网直接联系着大学生生活的各环节和各个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这一新路径,通过抖音、视频、图片等方式,用新的宣传方法向大学生展示、宣传中华文化。特别是通过新媒体加大国家政策、思想等的宣传推广,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专栏,使广大学生群体在上网的同时也能时刻关注、了解国家政策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定期推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甚至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虚拟性,让大学生变成中国古代历史人物,通过这种虚拟角色扮演,提升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互联网上的信息过于冗杂,各种信息真假难辨,社会各界应联起手来加强舆情管理,对于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负面思想及时处理,做好积极的舆论引导。
3.3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教育的阵地,能够通过各种活动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的人格,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本民族传统文化,辨别多元文化和各种思潮,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其自身的全面成长。校园活动使活动中的每个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精神和心灵的塑造,整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这种隐性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公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号、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方式积极主动宣传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充分发挥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 3.4 提升自身文化践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要有效构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明确多维主体的思路,至少关注个体和社会两个主体,统筹个体自发感悟和社会有意干预的关系。从个人层面,更多更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增强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自我肯定与自豪感。文化自信不是先天的,而是人后天在社会实践中反复体验、扬弃中习得的。个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接受文化教育、培训,总结成功的经验,形成文化自信与自觉。读书和学史是大学生增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通过读书增长才学、懂得知礼仪重情义的道德规范。通过学史,重温中华民族的辉煌过去,提高文化自信心,找到文化自信的源头。
总之,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未来成为国家栋梁的根基,是大学生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入侵的精神屏障。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个多向度的系统工程,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积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大学生在大学生涯能够充分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优秀, 能在外来不良文化侵入的时候始终保持坚定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邓雅泓.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学理论,2015(29).
[2] 王娟.微传播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构维度[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
[3] 胡晓轩.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 [4] 程芳芳,范焕昕.“微时代”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挑战[J].经贸实践,2016(22). [5] 姜丹,田玉宝,田庆军.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7(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