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虚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初探

来源:六九路网
虚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初探 。曹建中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被新闻界视为“毒瘤”的虚假新闻却不时见诸各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并呈现出传 播途径多元化、快速化的特点。虚假新闻不仅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败坏社会风气,而且降低了 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公信力,损害新闻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治理虚假新闻迫在眉睫。本文试从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究,以进一步增强新闻从业人员对虚假新闻的认识,预防和减少虚假新闻的发生。 【关键词】虚假新闻 成因 危害治理 一、认清虚假新闻的本质和产生原因 层面两个方面来考量。 等采编流程管理方面不规范,加之新闻媒 所谓虚假新闻就是那些未能真实反 在新闻机构层面产生虚假新闻的主 体之间竞争日益加剧,媒体一味追求争抢 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伪造、歪曲事实,带 要原因有,媒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国 首发新闻、独家新闻,在抢发首发新闻、独 有虚假成分的新闻报道。虚假新闻可以从 家新闻法规不够完善、媒体内部对虚假新 家新闻过程中,仓促之间缺乏对新闻事实 新闻观、新闻伦理、新闻采编三个层面来 闻的约束机制和惩治措施不健全、采编流 的审核,或把关不严,使新闻报道与客观 分析理解。从新闻观层面看,虚假新闻是 程管理不规范等因素。 事实不符,给虚假新闻的发生提供了可乘 新闻报道者离开客观真实,任意凭着个人 媒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一些媒体 之机。此外,在采编可读性较强的新闻时, 的主观愿望或按照他人的意志而播发的 的上级部门和领导把媒体视作他们的“吹 媒体为了迎合部分受众喜欢轻松阅读的 新闻报道;从新闻伦理层面看,虚假新闻 鼓手”,使一些新闻报道充斥着“假大空” 需求,把严肃新闻包装成娱乐轻松的内 是新闻报道者违反职业道德,违背新闻真 的内容,只讲成绩不讲问题。这些新闻报 容,或刻意制造新闻卖点,或夸大新闻事 实性原则,故意捏造、歪曲或夸大新闻事 道使受众产生了一种不真实、不可信的总 实,或恶意炒作,使新闻报道日益产品化 实而播发的新闻报道;从新闻采编层面 体印象。新闻的真实性不能得到保证,虚 和消费化,容易让虚假新闻钻空子。 看,虚假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 假新闻不时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在新闻从业人员层面产生虚假新闻 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新闻要素或新闻 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 的主要原因有,新闻从业人员缺乏正确的 事件的细节与新闻事件的客观真实不相 规来规范和约束新闻行业及其从业人员 新闻观,职业道德缺位,为个人名利主观 符合的新闻报道。综合上述三个层面的分 的新闻行为,媒体内部对虚假新闻的约束 编造虚假新闻,对信息源缺乏鉴别力或过 析,虚假新闻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新 机制和惩治措施也不够完善,这是虚假新 分依赖不可靠的信息源,采访不实不细, 闻报道者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离开新 闻得不到有效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新闻 编校环节审核不严格不细致等方面。2007 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借 机构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虚假新闻约束和 年7月,北京某电视台播出的虚假新闻 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 惩戒机制,一些新闻机构为了追求市场经 “纸馅包子”便是一个典型案例。“纸馅包 道“新闻”,新闻要素或细节与客观事实不 济利益,或者因为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对 子”虚假新闻的始作俑者为了追求工作业 符。这就是虚假新闻的真实本质。 部分虚假失实报道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 绩,报道所谓“爆炸性新闻”,蓄意制造虚 虚假新闻的产生由来已久,已然成为 眼”的放任态度。客观上纵容了虚假新闻 假新闻。这条虚假新闻经各地媒体转载传 新闻界的“毒瘤”,对新闻事业发展的不利 现象。 播,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影响越来越大。探究虚假新闻产生的原 采编流程管理不规范。一些新闻机构 对信息源缺乏鉴别力或过分依赖不 因,可以从新闻机构层面和新闻从业人员 在记者采访新闻事件、编辑处理新闻稿件 可靠的信息源,采访不实不细,编校环节 知闻啦J辱r 2015年第s期。 23 NEWS WORLD l业务探索 审核不严,极易产生虚假新闻。新闻采编 的首要环节是要有一定的信息源,信息源 的准确可靠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因 此,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对信息源真实 性的鉴别、审核,如果对信息源缺乏鉴别 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在很 其从业资格。同时,要建立新闻从业人员 大程度上需要媒体传播来实现。而虚假新 闻传播不正确的信息,不仅侵害了社会公 众的知情权,而且存在误导公众认知、态 度和行为的可能。此外,虚假新闻还影响 学习培训机制,对新闻采编人员定期进行 专业知识培训和业务能力考察,不断提升 他们的专业素养;坚持采编与经营分离的 管理制度,防止新闻媒体机构的经营活动 干预和影响新闻报道,保证新闻采编活动 的独立性,确保采编人员站在公正客观的 立场采编新闻报道;引进社会监督机制, 从新闻工作者协会、高校新闻院系、相关 部门、热心观众读者中聘请相关人员担任 监督员,设立和公布虚假新闻投诉举报渠 道和平台,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让社会各 界对所有新闻稿件的真实性进行评判和 力或过分依赖不可靠的信息源,记者采访 不实不细,编辑审核把关不严,一不小心 就会造成虚假新闻的产生。 二、虚假新闻带来的严重危害 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社会的正常运 行依赖于信息有效的传播,正确、良性的 信息传播能有效引导社会公众,为维护社 会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而虚假 新闻传递的虚假、错误信息却极易误导社 会公众,严重的甚至会给社会公众造成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与真实背道而驰 的虚假新闻不仅给报道对象带来负面影 响,而且影响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 面积的恐慌,进而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预防和治理虚假新闻的对策措施 降低新闻从业人员队伍声誉,危害新闻媒 体的公信力,进而损害新闻媒体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根基。从各类虚假新闻发生的情 针对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要预防和 治理虚假新闻的产生,可以从新闻从业人 取措施,加以防范。 在新闻从业人员层面预防和治理虚 监督。对违反规定、制造和发布虚假新闻 的从业人员严肃查处,使新闻人员在采编 二是要加强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采 况看,虚假新闻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员层面和新闻媒体机构层面两个方面采 工作中不敢造假、不能造假。 编流程管理制度。在采访环节,媒体要求 新闻采访人员必须坚持三项原则:亲临新 虚假新闻给报道对象和相关产业带 新闻中,报道对象是虚假新闻最直接的受 来负面影响。在以人物为报道对象的虚假 假新闻。一是新闻从业人员要强化自律约 束,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增强坚持真 实性原则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自觉地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要求,并 将其转化为正确的职业行为,在新闻采编 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二是新闻从业人员 闻现场原则、采访认真细致原则和平衡报 道原则。新闻采访人员只有亲临新闻现场 或与新闻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交流, 才能最直接地获取反映新闻事件、新闻人 物真实性的第一手材料,否则极易产生虚 假失实新闻。在采访过程中,新闻采访人 害人,他们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权 益会受到侵害。而以相关产业为报道对象 的虚假新闻,则可能会对产业带来不利影 响,甚至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例如2005 年的国产啤酒“甲醛门”虚假新闻事件,造 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培养专业精神。在 成国产啤酒销量直线下滑,股市中啤酒股 当今信息高度综合化、专业化的时代,新 闻报道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新闻 员要认真细致,作风扎实,不仅要通过采 访全面、真实的了解新闻事件,而且要核 板块集体暴跌,国产啤酒在国内、国际市 场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 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新闻从业 人员不仅要不断学习提高新闻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加强经济、科学技术、法律法规 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学习,掌握基本社会科 学方法,成为“一专多能”的“杂家”,让“内 行人觉得不外行,让外行人觉得很内行”, 实掌握新闻事件的关键要素和相关细节。 此外,在采访涉及两方或多方争议的新闻 事件时,采访人员要坚持平衡原则,采访 到所有有争议的各方,不能偏听偏信。在 编辑环节,媒体应加强编辑工作流程管 理,强化编辑对虚假新闻的把关意识。编 辑在处理新闻稿件时要对新闻要素持有 怀疑态度和质疑精神,认真细致核对新闻 虚假新闻危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损 害新闻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媒体 的公信力是建立在新闻真实性基础之上 的,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是以广大受众的信 任为基础的。只有如实报道客观事实、真 实反映现实生活,充分满足广大受众获取 在新闻采编实践中提高分析辨别虚假新 闻的能力,不让虚假新闻从自己的手中过 关。 各类真实信息的需要,新闻媒体和新闻工 作者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和肯定,才能体 报道各要素的准确性,对有疑问的新闻要 素应及时要求稿件采写人员再进行核实, 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口 参考文献 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虚假新闻就 是对新闻真实性的破坏,进而危害媒体的 公信力。虚假新闻尤其是失实严重的虚假 新闻一旦被揭露出来,刊播虚假新闻的媒 在新闻媒体机构层面预防和治理虚 假新闻。一是要加强内外部环境管理,强 化产生虚假新闻的管理措施,用制度化的 办法对虚假新闻“零容忍”。要完善新闻从 体就会成为其他媒体报道和社会关注的 对象,直接挫伤受众对刊播虚假新闻报道 业人员采编从业资格制度和采编活动信 用录体系,建立严格的新闻采编人员准 人、退出机制和完善的考核、奖惩机制,将 治理虚假新闻作为对新闻从业人员考核 的重要指标,对于制造虚假新闻的新闻采 ①杨保军,《认清假新闻的真面目》卟 《中国记者》,2011(2) ②董天策,《虚假新闻的产生机制与 的媒体的信任,进而动摇媒体赖以生存的 根基。 治理路径》U】.《新闻记者》,201 1(3) (作者单位:滁州日报社) 虚假新闻侵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影响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在信息化 编人员根据情节予以相应惩罚,直至取消 责编:周蕾 4 2ols年第5期 耔闻唯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