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木版年画的色彩

来源:六九路网


浅谈木版年画的色彩

论文摘要: 在中国民间美术中,色彩已成为一种民间百姓思想感情最强烈的表达 符号,它和整个民间文化一样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性,在这里运用到木板年画上,又是另一番光彩。

关键词:年画 色彩 民间美术

在充满喜庆氛围的新年期间,我们随处可见的便是写有对来年憧憬的祝福语,它们以春联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这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寻到的。而在城市的个别家庭以及乡村大多家庭,你可以隐约寻到“年画”的影子。简单介绍一些年画,它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过去,它的制作人员都是些民间艺匠、画工,他们没有受到过正式的文化教育,只是为了生计才拜师学艺,所以年画技艺乃是师徒世代传承的手艺。想当然,艺人们所交往的亲友,也都是农夫、渔樵等劳动大众,所以年画的题材大多围绕人民大众的风俗与习惯而展开,如此,它的作用就是寄托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可能这也是农村仍保持将新年贴年画这一传统风气保留至今的一个纯朴动机。随着人们需求的扩大以及欣赏品味的提升,年画的制作手法有了很大的突破,现在的传统年画几乎都是以木刻水印为主,主体也开始偏向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上也开始丰富起来,从原来的门神,发展到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这些事物同样都表达了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纵观年画的历史,它们最早是以门神形式出现的,经历了两千多年,时至今日门神仍未衰落褪色,所以可以说年画这一画种在我国绘画史上寿命最长。翻看汉代文献,就已经有了门神之记载。例如蔡邕的《独断》中便有记载: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到了隋唐时期,门神内容发生了变化,并融合儒、

道、释等宗教色彩,显示出世俗化的端倪,例如门神中开始出现妇女、美人等世俗形象。在对民间年画的原始称呼方面,各个朝代亦有其不同的叫法: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在文人李光庭的一篇文章中寻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于是年画便由此定名,并一直沿用到今日。查证目前保存最早的年画要数宋朝出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这四位宋朝的美女,因此这幅年画也叫做《四美图》。细细体味这些保存完好的年画,我们不得不惊讶于古人在制作年画方面的高超技艺,从而也让我们想象它上色后是否会更加出色。

中国的民间美术色彩是一个庞大神秘、源远流长的色彩系统,而民间木版年画的色彩运用重在关注主观直觉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合成为民间木版年画诞生的背景和土壤,这也是促成木板年画色彩理念不同于其他绘画种类的原因。今天我们学习到的多是西方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知道西方绘画利用的是条件色,中国传统绘画运用的是固有色,而木板年画却不一般,它多用原色,这正是由年画以木版套印着色的制作方法所要求的。中国的民间美术源于本土,来自民间,对心灵世界的持久呵护,对生命的深层关怀和追问,使得民间美术色彩顽强的延续着本源的品味特征。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宗教神明的敬畏到祖先崇拜、生殖崇拜,无不体现出人们对生命和生存的渴求。这种强烈的精神祁盼诉诸于民间美术的色彩中,这便促成了其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我们多看到民间木版年画中将红、黄、蓝、白、黑单纯的色块重复并置,很难想象年画制作者会将色度饱和的大红大绿直接对比,不过却能强烈的感受到年画中体现的激扬节奏,我想那也正昭示了生命的蓬勃,这种色彩几乎是对生命的激情演唱。

一、民间美术(木板年画)色彩特征

中国传统色彩的应用虽然不像现代西方有其科学意义上完整的理论解释,但是它也有适合自身应用的色彩系统。就木版年画来说,它充分体现着五行八卦观的色彩观。传统的

五行对无色,具有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的象征意味。李泽厚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指出:“五行的起源看来很早,卜辞中有五方(东、南、西、北、中)观念和五臣字句;传说殷商之际的《洪范·九畴》中有五材(水、火、金、木、土)的规定。到春秋时,五味(酸、甜、甘、辛、咸)、五声(宫、商、角、征、羽)、五色(红、黄、黑、白、青)以及五则(天、地、民、时、神)、五星、五神等等已经普遍流行。”由此可见,贯穿于五行之中的五色结构已经具有了确定的自我运动和自我调节的内在功能。五行色彩作为中国传统的“正色”、吉祥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完美、和谐、符合自然规律的综合体现,在民间广泛使用。西方传统色彩体系的基础,是由大自然的光所决定,既对立又统一的冷暖色彩色调,以光的变化为条件,形成条件色的色彩观念。中国画的色彩体系坚持以阴阳观,五行观与八卦观为基础的观念色彩体系。而民间木版年画中的色彩以红、黄、蓝、黑、白五色为设色基础,不局限于随类敷彩,而是根据题材内容,以民族传统的色彩感情具体应用。可以说,五色体系作为华夏民族色彩体系的“正果”,主宰民族色彩意识近三千年,成为华夏民族美学观的基础。

1、木版年画的色彩具有单纯明快,饱和强烈的特征,呈现出乐观向上、自信阳刚的豪气和质朴纯真的乡土气息。民间美术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民间艺人们在没有农务的时候自发自觉的创造一些艺术品,所以民间艺术统一于民间百姓乐于接受的形式中,符合大众的审美口味,可以说是农民画给农民看的,因而不受上层意识形态的左右,大胆布局、直抒胸臆、不为客观物象和条条框框所局限,主观而直觉,重理想、重感情、重心象,所以这种色彩表达便显得自信而天然。但是有了物质条件的限制后,民间美术色彩反而显得质朴古拙、粗放大气、强烈生动而不失和谐。尽管被“经史子集”视为“粗俗”、“鄙浅”,只能“悦妇孺”,但它依然热情,像田野里的葵花一样的灿烂美丽,饱含着对生命和生活的炽热。在年复一年平淡艰辛的农耕生活中,那些贴在墙上、木门上红红火火的年画色彩点燃了世世代代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

2、木版年画的色彩独立而自成体系,具有程式化,大众化的特点。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3 、木版年画的色彩是由单一到多样发展,并在色彩观方面一直保持着主观意向性。年画的色彩在为了满足大众的欣赏水平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它仍然继承着传统绘画尤其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宗教壁画的绘色方法,同时还吸收了传统的其他民间艺术创作的崇尚原色,艳丽的色彩,争取做到色彩明快清新的特点,综合了上面的优点而形成年画色彩自身的独特风格。一般来说,为了迎合新年的喜庆欢快气氛,年画往往会被涂绘得火红热烈,特别是注重装饰趣味,它不求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花草、动物等的本色符合,而是遵从“年画要新鲜,才能中人意”的原则。原始的年画最注重的色彩是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后来的色彩才逐渐丰富,出现了五行色彩,但是各个地区的风俗、生活环境、审美观念等差异,而各自形成特色。例如杨柳青年画多运用中间色,色调柔和、清丽;陕西,山东等地的年画色板少、色块整、色彩强烈、对比鲜明。

4、木版年画的色彩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时代性的特点。宋代的年画色彩的由来多是用植物和中药泡制,据史料记载,最多的一种颜色用二十余种植物和中药。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色彩优点就是经久不褪、日照不衰,这便是古代民间颜料制作的秘诀之一。还有的地方用苏木红、藤黄等植物颜料,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这些皆来自地方生产习俗,为的也是取色方便。根据一些年画不同的色系差异,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分辨它们的产地,例如福建漳州盛产漳丹,所以那个地区的年画画面多以红色打底;广东盛产银珠,所以年画中

多用“铜衬”、“纸写”等剪纸手法,有金裹银嵌的效果。

5、木版年画的成色过程有其一定的要求,切不可以将不协调或者犯冲的色块摆在一起,可见对年画的上色也算是一门大大的学问。在搭配颜色方面,民间艺人有自己约定俗成的一首配色歌:“软靠硬,色不愣;黑靠紫,臭狗屎;红靠黄,亮晃晃;粉青绿,人品细;要想俏,带点孝;要想精,带点青……”民间画工把大红、深绿、深蓝、黑叫作“硬色”,把淡灰或加粉的天蓝、粉红、粉绿、淡黄等称作“软色”。画文戏出或者姻缘奇遇或者问世典故,其中尤其是妇女和书生形象应该多运用软色,以显清丽,但是为了突显软色的特点,画工们往往会在人物的衣领,袖口,裙边等细微部位加上一点硬色,这样一来就可以衬托出粉面娇嫩之感,人物也显得精神。在对不同年龄段的年画人物,着色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画少女的时候,要使她们穿红戴绿;画少妇的时候,要给她们加上黄衣或黄巾,这样才能显示少妇的显贵;画孤寡者的时候,应该给他们配上青色的衣服,这样才显得肃穆;画老年人的时候,他们多被套上赭墨或褐色的衣裳。

二、民间美术(木板年画)色彩的意义

“色彩是第一视觉形式”,如果缺失色彩,仅仅依靠中国传统的墨色浓淡来表现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那么中国艺术将是单调和苍白的。而民间美术所呈现的多样色彩,正是当代中国艺术急需的色彩缺失处。现代的中国艺术家多学取西方色彩的处理方式,将光影和冷暖的色彩运用的淋漓尽致,却忽视了我们的本土文化资源。当代中国画只有嫁接上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色彩,才能做到更加纯正,更加具有生命力。现代人看中国水墨画,难免会将其看成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老人艺术”,而我们现在关注最多的民间美术具有本真、鲜活、蓬勃向上的色彩,要是将民间美术的色彩与现代中国画的色彩追求结合为一体,那么也许传统古老的中国画便会返老还童,重获新生。

“长久以来不过是一种偶然,只任由画家主观的主宰”,不少西方艺术家这样看待色彩,而中国的民间美术色彩恰好契合了这种感觉,一眼望去,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原色的强烈对比,鲜艳活泼,充满了时代感。要是单单的以水墨与纸张的留白进行色彩对比,很快就会使观赏的人产生视觉疲劳,而中国民间的色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它利用红、绿、黄、紫为互补色,形成最触目的色相对比,这样一来,画面的色彩在冲突对比中显得单纯强有力。目前中国画要想在色彩反面得到突破,就要学习传统色彩中对比色的和谐,这也是色彩时代不可缺少的品格特征。

在木版年画的发展方面,面临了很多变化,就色彩方面,以前的年画都是艺人们一幅一幅手工上色,到了木刻水印技术发展成熟以后,年画就很少全幅手工上色了。年画过去作为一种家庭副业式的工作,生产出来是要卖给广大老百姓的,过去千家万户都在贴木板年画,每年都在生产年画,集市上也有几百家都是在做批发,但是现在手工印的木板年画被那些胶印的年画给慢慢取代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传统的年画在广大老百姓的生活中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没有了市场,年画就不再一如既往地受重视。加上一些老艺人的去世,真正算得上传统年画的技术也不断消失,民间木版年画出现了一种青黄不接的状况。木版年画现在面对的局势要求它不得不向多元化的产业方面发展,正如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民间美术的色彩技巧在不断丰富的同时,还带动了中国水墨画的多彩性,也许民间年画就该作为一棵大树,因为有了众多的枝杈才会生机勃勃。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文化逐渐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木板年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也主动自信的参与到世界艺术的展台上,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魅力。在艺术多元化的当代格局中,我们随处可见新一代中国艺术家的解放思想成品,他们开始向多方面创新探索与尝试。但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也不可抛诸脑后,遗忘传统的民族就会没有文化积淀,所以中国艺术只有根植于民间艺术的传统的土壤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繁盛。

参考资料:王树村,王海霞著,《年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刘正著,《中国年画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8月

彭德著,《中华五色》,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8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