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作背景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退居江西时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伉胄想立一场伐金大功来笼络时人,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派任镇江知府的。这首词便是他在镇江任上所作的。辛弃疾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2.指出下列词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意思。
(1)遥岑远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尚能饭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赢得仓皇北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体会与今义的不同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
2.(1)名词作动词 看,望(2)名词作动词 吃饭(3)名词作状语 向北 3. 英雄业绩
- 1 -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上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这种情感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 2.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3.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奸臣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运用了多处对比,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试举例分析。 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萎靡不振的不满情绪。 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③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④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对比,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深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5.辛词长于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词 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人物 孙权 表达的情感 江山犹昔,而如孙权的英雄已不见,暗含无人可御外侮之意 - 2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刘裕 刘裕出身贫寒,历经百战开创基业,这和南宋统治者苟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景仰,也暗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之意 刘义隆 这一典故是对当时执政的韩侘胄急功近利、主张出兵而不做充分准备的警告 拓跋焘 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的悲愤之词 廉颇 以廉颇自比,表示仍能为国效力,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6.有人评价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用典显得晦涩难懂,有\"掉书袋\"的嫌疑;也有人评价这首词用典贴切、精当。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谈谈你的观点。 示例一:词中除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不同;况且他用的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示例二:清人刘熙载《艺概》说:“任古书中俚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示例三:辛弃疾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这首词用典虽多,但比直接叙述和描写内涵更为丰富,词人将典故中的环境与现实中的意境交织一处,情感更为厚重。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水龙吟(yín) B.孙仲谋(móu) C.供恨(gong
永遇乐(lè)
揾英雄泪(ǎo)
求田问舍(shě)
可堪回首(kān) 居胥(xū)
佛狸祠(Cí)
- 3 -
D.倩何人(qiàn) 舞榭歌台(xiè) 英雄无觅(m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栏杆拍遍 B.犹愁风雨 C.红巾翠袖 D.千里清秋
神雅社鼓 金戈铁马 邪阳草树 气吞万里
远目 天际 吴钩 登临
嬴得 可堪 仓皇 烽火
3.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千古风流人物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 ②赢得青楼薄幸名
B.①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C.①赢得仓皇北顾
D.①楚天千里清秋 ②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而从本质上说,辛弃疾又是一个绝对合格的文人,他和投奔到金国的党怀英同时师事毫社的刘岩老,二人都在文学史上留有大名。
②这就是辛弃疾在历史上威武雄壮的出场,可谓气势不凡。
③和所有时代的其他词人都不同,辛弃疾是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的。
④从二十三岁起兵抗金,手刃叛徒义端,并且率领五十骑兵于万马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率部千里归宋。
⑤当时的南宋小朝廷,对他也是极为赞赏的,“懦夫为之奋起,圣天子一日三叹息。” ⑥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不但在文人中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行伍出身的戎马一生的将军之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A.①③④⑥⑤② C.④⑥③⑤②①
B.③④⑤⑥①② D.③④⑥⑤②①
- 4 -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题目。 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
7.《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典故,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8.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9.对词的下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三句写宋文帝空怀霍去病的建功志向,元嘉年间用兵却有失草率,结果被金兵击败,发出“仓皇北顾”的叹息。
B.“四十三年”三句写诗人痛彻的回忆,自宋文帝战败,诗人从北方抗金南归,已历四十三年,仍牢记扬州连天的战火。
- 5 -
C.“可堪”三句写眼前一派升平景象,人们设祭击鼓,纷纷杂杂,有谁还记得这佛狸祠曾是北国异族胜利后建立的行宫?
D.“凭谁问”三句写春秋时期廉颇的故事。廉颇最终虽因年老没被赵王起用,但终究还是有人探问,而自己谁来过问?
10.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词人,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复国,却又
壮志难酬。请你为辛弃疾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120字。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词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和哪首唐诗的意境极相似?
2.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呢?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山头来去云”意为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是朵朵浮云,与“山前灯火欲黄昏”构成了一种昏暗
- 6 -
浮动的景象。
B.“鹧鸪声里数家村”一句由“鹧鸪声”“村”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为下
一句的喜逢故人作铺垫。
C.“羽扇”“纶巾”,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是儒将的标志。这里借以表达
自己也要做一名儒将的愿望。
D.《招魂》是楚辞中一篇独具特色的作品,主要内容为呼唤楚王的灵魂回到楚国来,作
者借此为徽钦二宗招魂。
E.本词将写景与心理刻画紧密结合起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又多处用典,自然巧妙,全
无凝涩之感。
2.本词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叶丞相,即叶衡,主战派之一,词中的“高人”就是指叶丞相。 1.这首词上片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词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
忧伤。你怎样认为的?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
【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
②
①
①
- 7 -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
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C
2.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A项,神雅社鼓—神鸦社鼓、嬴得—赢得;B项,犹愁风雨—忧愁风雨;C项,邪阳草树—斜阳草树。 3.B
【解析】A项,“风流”都是指有功业有文采的人。B项,“多情”,①多愁善感;②有情人。C项,“赢得”都是落得的意思。D项,“清秋”都是凄清的秋季。 4.C
【解析】ABD中的“樯橹”“金戈铁马”“红巾翠袖”均为借代,而C项中的“雪”是借喻,比喻浪花。 5.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为客观题,可先观察答案选项,比较①③④哪个应该放在首句,③中说辛弃疾“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有开启话题的作用,可排除A、C。再看BD,区别在⑤⑥两句的顺序,⑤中有“也是”一词,应放在第⑥句后,因此选D。 6.B
- 8 -
7.B
【解析】B项,作者用廉颇的典故是表达自己的心志,表明自己得不到重用的愤懑。 8.C
【解析】C项,不是赞扬孙仲谋,而是刘寄奴。 9.C
【解析】A项,“结果被金兵击败”时间错位,宋文帝时代没有金兵;B项,这三句与宋文帝没有关系;D项,廉颇是战国人,不是春秋时代的。
10.(1)铁骨铮铮民族英雄,慷慨悲壮一代词豪。一位英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的一生,奋发激昂,抗战爱国,壮志未酬却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大业。他的词,穷极变化,处处生春。或热情洋溢,气概纵横;或情致缠绵,词意婉约;或清新纯朴,自然真切;或风格独特,幽默诙谐,艺术造诣,词史一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铭记金戈铁马的一代词豪——辛弃疾。
(2)一颗爱国心,上书《美芹论》与《九议》。一片赤子情,带领五十人袭万军。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他是文人,是政客,更是虎胆英雄。他的磅礴文字,感慨后世骚客;他的爱国情,影响万代。他就是用血和墨书写宏图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一)
1.“舞榭歌台”,曾经歌舞升平的繁华喧闹的境地,现在是一派荒凉了。“斜阳草树”,刘裕曾经生活战斗的地方,现在也是如此萧条不堪了。和刘禹锡的《乌衣巷》中“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野草花”的意境极为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对比鉴赏的能力。“舞榭歌台”曾经歌舞升平,喧哗热闹的场景如今早已烟消云散了;“斜阳草树”是刘裕曾经生活战斗的地方,如今也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地方。一切都已改变,怎不让人唏嘘?怎不让人想起刘禹锡的《乌衣巷》中“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野草花。”
2.这首词用典故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典故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看一首词的用典是不是“掉书袋”,就要看他的用典是否与题目相关、是否有助于思想感情的阐发等。它所用的典故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二)
- 9 -
1.CD
【解析】C项,“这里借以表达自己也要做一名儒将的愿望”错,从后文的“儒冠多误身”可知,做儒将不是词人的理想。D项,“作者借此为徽钦二宗招魂”属于牵强附会,应为“借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满”。
2.①词的一二两句借昏暗的夜色,山头飘来飘去的云,表达了对频繁调任、辗转多地的强烈不满。②“潇湘逢故人”一句表达了在外遇到故人的惊喜之情。③“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如今为何如此憔悴,难道是因为是一个儒生的原因?表达了对不能上阵杀敌的愤慨之情,以及对主和派的强烈控诉。
【解析】解答诗歌鉴赏,首先要知人论世。辛弃疾出生在被金占领的北方,年轻时率军南归,渴望朝廷能出兵恢复中原,但一直未能如愿,他的一生也是与主和派斗争的一生。所以他的词作的主题便是立志报国、恢复中原,但又壮志难酬。另外,解答本题要抓住最后一句“儒冠多误身”来思考,这是愤激之语,为什么如此愤激?从深处挖掘,即可得出答案。 (三)
1.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了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画线句子表面是写景,实际是移情入景。手法题先答出运用的手法,再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结合情感阐释其效果。
2.示例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豁达的心境。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词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词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词人的豁达。
示例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词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题是开放性的题,考生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诗句来阐明理由,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1.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 10 -
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写的是《史记》中下列记载:“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的上阕寥寥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答题时要注意的是,诗中语句只是简单概括,而答案则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叙述;特别要注意的是比如是诗句中“故将军”的“故”所饱含的情感等字眼。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 1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