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要求我们更新观念,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过去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1 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习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怎样提高学生素质,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的主体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 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2.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笔者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2.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
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3 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3.1教会学生“看”书
笔者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2教会学生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3教会学生答题
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3.4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如教师提问:“为什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成功的”这个问题,如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适时地换一个角度来加以引导。接着问“这一政策是好的,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在别的国家实行这样的政策是否可行?”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一政策是 “成功的”是因为它适应了我国的国情。通过教师课堂上的适时调控,引导学生反思回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使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获得知识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经历了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