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会计诚信的伦理环境分析

来源:六九路网
会计诚信的伦理环境分析 张芹芹 (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68) 【摘要】会计领域中的信用缺失不仅仅是会计职业诚信度问题,也是一个值得严肃对待的社会问题。 会计诚信的培育和实现需要良好的道德伦理环境,对会计诚信的内外部环境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分析,优 化会计诚信的环境,是解决会计诚信问题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会计诚信伦理环境道德规范 【中图分类号】F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9—5349(2011)09—011 1—02 会计诚信的伦理环境分析近年来的审计风暴继郑百文、 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一批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事件披露后, 再一次向世人公开了令人震惊的会计丑闻,会计诚信问题成 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仅是会计领域里会计 职业诚信度问题,也给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治理会 计信息失真对规范我国资本市场,建立有序的政治经济秩序 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伦理的角度对会计诚信进行探讨,通 过企业外部环境、会计主体的伦理困境、信用制度的缺失和 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分析会计诚信的伦理环境,从而健全会计 诚信伦理规范。 一、会计诚信的内涵 会计诚信是会计伦理道德规范的最基本的要求。表达了 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地把现实经济活 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笔者认为会 计诚信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求上有内在根据与外在的表现两个重要方面。从信的内在要 求和它的价值本源意义上来讲,是对某种信念、原则和语言 出自内心的忠诚。因此,为了守信不食言,老子告诫我们不 要轻许诺言,轻诺必寡。 3.诚信至一。 诚信有三个不同的含义: (1)内诚于心,即诚实信 仰、忠诚信奉,这是诚信道德的最高境界。从内在要求上来 看,应当有一种恭敬、尊重、诚实信仰、忠诚信奉的心理和 道德品质。 (2)外化与人,诚实信用,真诚守诺是诚信道 德的基本要求,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道德能力, 要求内在的要外化为对人的行为。(3)忠诚信义,真诚负 责,这是诚信道德的最终归结。诚信作为一种内在品质和外 在行为的统一,必须与道义和信义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为 (一)会计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 诚信是一个表述人的基本德行和精神状态的道德规范。 “诚信作为道德规范的本质,在于道德主体的心善,品德 正。”诚信既可以看做是一个完整的德行和德目,也可以看 做是两种德行辩证统一。 1.真心诚意。 “诚”在我国先秦时代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 范畴。作为哲学本体论的概念,“诚”是世界的本原。“诚 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始也”,不诚无物。朱熹注 日:“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明末清初的 王夫之也认为:“诚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诚” 就是实际有、实际存在的、真实无妄的意思,是天、自然固 有的状态和规律。作为道德规范的“诚”,表述的是人的基 本德行和精神状态,是诚心、诚言、诚行的统一,强调俨如 所思、行如所言,既不欺人,也不自欺。“诚意,指表里如 若外面白,里面黑,便非诚意也。”总之,诚是个体德 行和精神的内在实有。 2.信守承诺。 “信”在古代最初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指人们在神 灵面前祈祷和盟誓是诚实的、不欺之语,后经春秋时期的儒 家文化的洗礼和提倡,逐步摆脱了宗教色彩,并演绎成为经 世致用的道德规范。孔子在论语中将仁体现为恭、宽、信、 敏、惠五种重要道德品行。孟子提出朋友有信,将其规范作 为处理人伦关系的标准之一。西汉董仲舒则在总结孔孟思想 的基础上,将信与仁义礼智齐名,成为最基本的、具有普遍 意义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这标志着信德在中国传统道德体 系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道德规范的信,主要体现在其基本要 一忠于职守的责任感和义务心。诚信与德,善与义紧密相连, 并受制于主体,这既注重诚信的实质内容,又避免了仅仅注 重于诚信的外在形式而导致道德的缺失。综上所述,会计诚 信是会计伦理道德规范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会计伦理的核 心,杨雄胜指出,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H — 水诺, 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 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们服务。会计诚信是会计的本质属性, 是企业管理层、会计行为主体在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中对会 计信息使用者、其他间接利用相关者的一种承诺和应该遵循 的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会计诚信的最直接表现是会计信息 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会计诚信是会计活动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关系 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会计诚信是会计主体在进行会 计活动时的一种交往方式和交往的关系。具体而言,主要表 现为对承诺合理期待为核心的契约形式,但契约关系本质上 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而且,会计主体与相关者利益的置换 与获得是预期的、非现实的。为了保证双方利益的实现,必 须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并且以诚实合作的态度来履约。尤 其在当前,随着现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关系变得错 综复杂,传统的道德对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约束暴露出很大局 限性,法律条款和契约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出于恶意的立约 ,者,想尽一切办法获得自身的利益的最大实现,破坏契约信 用。这时会计主体诚实守信的主观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会计诚信是实现会计目标的前提 会计目标是会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当前关于会计目标的 主流观点是决策有用论,即会计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 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有三个层次:国家 及有关的政府机构,如财政、税收、审计等部门,利用企业 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宏观调控和管理。第二层次是投资 责任编辑:党伟莉 张芹芹(1977一),女,浙江财经学院经济伦理专业2o09级研究生。 衄爨嗯 者,贷款人,员工等,他们通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了解企 业的火力能力,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方 面的信息,从而作出投资、贷款、合作等相应的决策。第三 层次是企业管理层,他们在进行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管理是 需要根据会计信息作为支持系统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 前提条件是真实性,决策有用性是建立在真实会计信息基础 上的,如果会计信息不真实,也就没有所谓的决策有用性。 因此会计诚信是实现会计目标的前提。会计没有了诚信也就 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即会计诚信是会计立业之灵魂。 二、目前我国会计诚信的现状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一方面取决于具有科学性、真实性 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另一方面取决于那些直接影响会计信 息质量的从业人员的诚信度,即他们能否保证会计信息的客 观、公正、可靠。从我们当前会计信息供应情况来看,社会 广泛关注会计诚信的缺失问题,真实、可靠地披露会计信息 这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成为会计职业的难题。主要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会计失真现象严重。会计诚信 的缺失直接表现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客观、 真实地得以体现,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 息。在财会领域里主要表现为:虚构账目、不遵守相关的法 律法规进行账务处理来操纵利润;管理层在财务计量、报告 中,在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采用最有利的会计 政策或者构建不具有实质性交易的事项来改变财务报告,以 误导某些利益相关者关于公司财务状况的现状。其次,会计 失真造成极大危害。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直接通 过会计信息得以体现。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基本目的是决策 有用性,因而,投资者、债权人、监督部门等所有会计信息 需求者的决策行为及其结果依赖于真实与否的会计信息。由 于会计信息的失真,使得企业的财务报告不能正确反映现实 的经济活动,使得会计报告的数据缺乏真实性、可靠性和有 用性。会计信息失真不仅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导致决策失误,而且还会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影响资本 市场的健康发展,破坏国民经济的正常运作,损害国家宏观 经济的决策和调控,严重时将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三、会计诚信的伦理环境分析 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融入社会环境之中 的,社会环境会影响企业及其管理者的行为,影响与会计信 息生成与监管相关人员的行为。因此,会计诚信的实现需要 会计人员本身的道德素质、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的结 合。 会计诚信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伦理关系为基础。市场自发 演进的那种秩序为会计伦理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伦理关系资 源。但现代人生活意义的丧失与价值多元化,道德归属于主 观的良知判断。中国人过去倾向于强调个人德行和自我超越 伦理观,把信用作为美德并要求人们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境 界,而长期不愿意承认工具理性的积极意义和实践价值。而 在现在社会里人们崇尚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工具理性主导 了现在经济市场,最终使现在的经济市场变成了个人追求物 质利益、金钱的竞技场。由于对工具理性的认识不足,导致 订了场经济主体以经济增长为价值取向,以经济利益为推动事 叻爨晾 业发展的动力,这种商品化的趋势造成了人们之间交往的虚 伪和情感的伪善,使真诚和信用成为可期不可求的东西。 会计主体的自身伦理冲突。会计主体所代表人群是参 与社会经济交往活动的现实个体。在他们处理利益关系时, 既可能协调一致也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如果会计主体坚持 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动立场,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两败俱伤的 局面。一旦如此,会计主体期待的利益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更为严重的是对经济秩序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由利益 矛盾带来的会计主体间的社会伦理关系,也会因此而变得紧 张。具有自利特性的会计主体在短期内看起来很合理的策略 却可能带来长期的不利的影响,陷入了他们都不希望看到的 困境,个人看起来的最佳选择并非是团体的最佳选择。会计 主体在价值和利益何者具有优先性的价值判断上陷入道德困 境,追求自利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之间的冲突造成会计诚信 的难以实现。 市场信用体制的缺乏。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 信用经济,广泛而复杂的信用关系是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之 上的,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德性伦理信用与传统社会人格 信用存在原则区别。我国目前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 传统信用观念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与现在市 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观念还处于初级状态,信用体系尚未建 立。所以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信用制度,培育市场 经济信用伦理精神迫在眉睫。其次,政府过多的干预、极大 地限制市场主体的自由和自由精神,许多结果并不是自主选 择,并不代表个体自由意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用 关系的发展和信用意识的生成。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陈旧。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是在汁 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管理体制陈旧,缺乏独立性,会 计人员合法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且这种旧的体制致使会计 人员的伦理敏感性不高。会计人员的身份具有多重性:代表 国家反映经济活动的运作,监督所有者和经营者合法经营, 代表所有者和债权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等。这种多 重身份要求会计人员在同~事务中履行多种不同责任,同时 担任经济活动主体和客体致使会计人员的自由意志受到极大 的限制,各关系人对会计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使会计容易丧失 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权,最终失去独立性。会计存在的形式 独立,会计人员人格的独立,才能保障会计诚信的实现,否 则只能是唯上性的虚假。 【参考文献】 …万俊人.信用伦理的现代阐释.孔子研究,2002年,第05 期. 【2】杨胜雄.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会计研究,2002年, 第O3期. 【5】张学平,章成蓉.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初探.四川大学学 报,2005年,第O4期. (4】黄文鳞.塑造企业诚信文化.经济管理,2002年,第j 7 期. 【5]唐凯鳞.试论道德价值的生成.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 O5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