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张法现浇箱梁预应力张拉施工问题处理
来源:六九路网
路桥科技 2014年第11期l科技创新与应用 浅谈后张法现浇箱梁预应力张拉施工问题处理 徐金字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辽宁大连l16100) 摘要:预应力混凝土在公路桥梁施工中已普遍采用,且施工方法较多,尤其是在跨线、立交现浇梁建设中,普遍采用后张法预应 力。笔者结合龙青高速公路T—J8标段华山南互通立交桥后张法现浇箱梁Ye_z-实践,对张拉施工过程中遇见的非常见问题进行初 步分析和对实际问题采取的特殊处理方法,供从事预应力施工同行参考。 关键词:现浇箱梁;后张法施工;非常见问题;特殊处理 1引言 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开展,以钢绞线为主作为铁路公路桥 梁、路基高边坡抗滑加固、房屋建筑等工程施加预应力的载体,特别是 洗管道然后由较低一端向另一端进行压浆,另一端及通气孔无空气排 出、出与压浆端一样的浆液停止压浆,封闭通气孔和出浆孔,加压至0 0.7Mpa,持荷2min。压浆要连续进行不得中途停顿,若中途堵塞不能连 大型构件及现浇构件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由于预应力有其独特的施 工工艺要求'在进行预应力施工时'由于设计、施工的原因就会发生各种 异常『青况。下面就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在预应力张拉施工中遇到的一 些问题的原因分析及采取的处理措施作简单的介绍。 2工程概况 龙口至青岛公路起自烟台的龙口市,经招远市、莱阳市,青岛的莱 西市、即墨市,至青岛城阳区接已建青(岛)新(河)联络线,全线长 89.608km。华山南互通立交所属第八合同段,位于即墨市境内,设计为双 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20公里//J、时桥涵设计荷载为 公路一I级。华山南互通立交有37片现浇箱梁,梁高分别为1.4m、1.6m 和2.3m,其中需进行预应力张拉作业的有36片,包括两端张拉、单端张 拉,需要进行单端张拉的箱梁均设有施工缝,一片单端张拉的箱梁需浇 筑两次张拉两次,施工缝处使用连接器完成梁体预应力体系的连续。每 孔钢绞线根数分别为9束、12束、13束和15束四种,单端张拉锚固端采 用挤压头钢绞线穿固定锚板预埋的形式锚固。 3后张法预应力施工 3.1预应力钢绞线下料 预应力钢绞线下料前,应根据设计梁型、钢绞线编号复核其下料长 度,预应力钢绞线下料长度根据孑L道长度、工作锚、工具锚厚度、千斤顶 长度和外露长度按下式{寸算。 两端张拉: I I+2(11+l2+l3+75) —端张拉: L=I+I1+12+13+75 (2) (1)、(2)式中, L道长度;l1一夹片式工作锚厚度;l2一穿心千斤顶长 度;13—夹片式工具锚厚度。 3.2预应力管道定位 按照设计弯起点位置、角度、半径计算波纹管定位坐标。在其竖向 弯折点及水平弯折点焊接定位筋,确定位置准确无误后直线段1米间 距、曲线段0.5米间距设一道定位筋固定完整条波纹管。波纹管定位完 毕使用专用穿束机完成钢绞线穿束。 3.3预应力张拉 3.3.1张拉前的准备工作 复核预应力筋伸长量,由锚下垫板开始向中间逐段分段计算,由锚 下垫板制应力开始逐段计算应力值和伸长量,每段应力值为该段起、终 点应力平均值。对所使用千斤顶及配套油压表进行标定,进行锚具安 装。 3.3.2预应力张拉 (1)张拉Jl 靖; 张拉顺序按照设计所给施工顺序进行,遵循先腹板,后底板,先短 索,后长索,先外侧,再内侧的原则,施工时严格按此步骤进行对称张拉。 (2)张拉控制 混凝土强度和弹陛模量达到9O9 设计值以上且混凝土浇筑时间大 于7d时方可进行预应力张拉。预应力张拉分四级进行控制,即15% ̄k、 30'T:dSk、60'VdSk、100 ̄k每级张拉完后测量活塞伸长值,张拉达到设计应 力时持荷5min回油至2Mpa,夹片自行回缩锚固,测量活塞伸长值,确 定夹片回缩值和千斤顶内钢铰线伸长值之和。预应力张拉过程中进行 引伸量与张拉力双控,以张拉力为准,引伸量校核,要求实测引伸量与 设计引伸量两者误差在:t-6%以内。当实际伸长量与理论伸长量的差值超 过 时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调整后方可继续张 拉。 3.4管道压浆 预应力束张拉完毕在24h后,48h内进行压浆施工。压浆前压水冲 续压浆时,立即用压力水冲洗管道,确保管道通畅。 4预应力施工问题分析及处理 4.1锚具沉陷 4.1.1问题叙述 单孔12束钢绞线两端张拉完毕后,锚垫具周围有起皮现象,12h后 无明显发展随之切割钢绞线进行堵头封锚做压浆准备。6h查看封锚水 泥硬度情况发现半球形封锚碎裂,其后锚具已向梁体内沉陷并且锚垫 板有裂纹,经量测沉陷2.1cm,再过6h沉陷量未增加。 4.1.2问题分析 通常锚垫板附近钢筋布置很密,浇筑混凝土时,振捣不密实,混凝 土疏松或仅有砂浆,以致该处混凝土强度低,薄弱处混凝土在长时间受 力后发生变形或者压碎;锚垫板下的钢筋布置不够、受压区面积不够、 锚板或锚垫板设计厚度不够,受力后变形过大。 4.1.3问题处理 此束钢绞线已经割除如果更换锚具、钢绞线及处理张拉位置混凝 土将对下步施工造成很大影响,我标段钢绞线在混凝土浇筑前完成的 穿束,浇筑过程波纹管存在漏浆、变形的可能性,更换钢绞线有可能不 能够将1 2束钢绞线全部穿到位,少一根钢绞线将影响此孑L 83%的施 力,同时锚后混凝土需要进行处理及更换锚垫板。此柬设计伸长量两端 之和为54.6em,查施工记录实际伸长量两端之和与设计偏差为+1.2%。 锚具沉陷2cm,为设计伸长值的3.7%,在±6%范围内,同时张拉偏差为正 值,钢绞线回缩2ear不影响此孔在整体应力体系中的作用。同时锚具下 沉量一直未增加,沉陷应经平稳。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我标段决定不更换锚具及钢绞线立即组织人 员进行注浆作业,在此孔张拉30h时完成了注浆,经过观察再无其他变 化。通过此实例,在规范允许的偏差内、确实不影响实体质量的情况下 此种问题应及时完成注浆让应力稳定,不是每一次锚具回缩、锚垫板碎 裂的情况都要进行返工处理。 4.2锚下混凝土压溃 4.2.1问题叙述 单孔15束钢绞线施工缝处单端张拉(位于梁体倒角处),在应力达 到90%时,混凝土突然崩裂,经查锚后下侧面混凝土开裂、锚垫板崩碎、 连接器的支撑环变形。 4.2.2原因分析 梁体混凝土浇注完毕养护不当出现混凝土试件强度、弹胜模量合 格而可能实际梁体混凝土强度还未达到设计的张拉强度要求;锚具角 度设置有偏差或连接器未卡入锚垫板的刻槽中造成偏压;混凝土振捣 不密实存在蜂窝、孑L洞等质量缺陷;张拉端锚垫板后起加固作用的钢筋 网片或弹簧筋漏设、加固数量不足或设置位置不准确布置不合理导致 混凝土局部承载力过大。 4.2.3锚下混凝土压溃的处理 常规做法对钢绞线放张、松锚取下张拉端锚垫板将破裂的混凝土 全部凿除并清洗干净再安设锚垫板、浇注高强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和 弹性模量达到设计张拉条件时重新张拉。 由于后补混凝土是在侧面进行、体积较小,混凝土的密实度难得到 保证同时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必然也是个薄弱点,再次张拉很少有拉到 设计应力的一般都要打个折扣拉至80%一9∞ 没计值。同样我们再次张 拉拉至设计85%,应力尚未达到要求不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此束长度 29m,伸长值19.1cm。经计算连接的后一束超张3%时根据钢绞线分段应 力计算到连接器位置时此束设计应力能够达到97%,经咨询预应力设 计方面的专家24孔现浇梁有一孔应力小3%不影响此箱梁质量。此束 张拉完毕暂不注浆,连接钢绞线正常连接,保护套筒加长3cm,后半联浇 筑完毕进行超张3%进行整体灌浆,完成此箱梁预应力体系。 一165— 科技创新与应用l 20l4年第11期 路桥科技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中离析的控制措施 赵金伟- 卢艳平z 沈阳市市政公用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00) (1、辽宁正昊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 10161 2、摘要:骨料离析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中比较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在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局部离析的现象,在细集料较少 粗集料较多的部位空隙较大,板体性差、容易渗水,极易发生早期破坏,离析产生的原因涉及基层施工中的各个环节,混合料的拌 合、运输、摊铺等环节控制不'3,-都会造成混合料的离析现象,文章从施工角度,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中产生离析的原因以及 控制措施进行一下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水稳基层;离析;控制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道路建设 越来越受到各个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也对道路工程的 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作为道路结构中主要承重层,在道路 各个结构层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公路建设者更应该重视基 层的质量控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具有整体强度高,板体 好、施工速 度快等优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属于半刚性基层,被广泛应用在沥青混 凝土路面的基层,但是如果施工中质量控制不好,就会出现各种质量问 题,将直接影响整个道路工程的工程质量,进而造成沥青路面的早期破 坏,缩短整个道路的使用寿命,离析问题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时比 较常见又难于控制的质量问题之一。因此,为了提高道路工程的质量, 避免基层混合料离析现象的发生,本人从施工的角度研究产生离析的 原因,以及采取的质量控制技术措施。 1离析产生的危害 1.1基层强度降低。离析改变了集料的连续级配,使骨料之间的孔 隙率没有足够的细集料来填充,从而导致基层强度不足。 1.2整体l生差。形成离析的地方,粗骨料集中,孔隙率增大,碾压过 程中极易破碎,很难形成整体。 1.3水稳l生差。形成离析的地方,孑L隙率大,密实度差,积水容易下 渗,导致基层损坏。 14平整度降低。形成离析的地方,由于改变了集料级配,导致压实 系数的改变,致使平整度降低。 2产生离析的原因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中的最大粒径越大,离析的可能越大;集 料级配曲线愈接近最大密度线离析的可能性越小。施工时应高度重视 混合料离析的产生。 2.1混合料从贮料筒向运输车里卸落时,粗集料滚落在车厢外侧下 方,细集料则在内侧上方,形成粗集料的第1次集中。 2.2运输车里的混合料卸向摊铺机时,部分大骨料滚落在摊铺机受 料斗侧壁附近,形成粗集料的第2次集中。 2.3摊铺机送料器在送混合料过程中,先将中间集料送于布料器, 剩余粗集料留存在料斗中,摊铺机收斗时,形成粗集料的第3次集中。 2.4螺旋布料器形成的离析。摊铺机产生离析的主要环节在螺旋分 混合料过程,在作业中功率消牦最大的环节也在螺旋分料过程(约为整 机的50%-60%)。摊铺机在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功率因素,使螺旋分料 器中的物料表面位于螺旋直径的1/2-2/3处。按照这种隋况,输料量加大 时,而螺旋只有位于物料内部的部分才有输料能力,因此为满足作业要 求,只能将转速提高。这样,高速旋转且暴露在空中的螺旋布料器顶端 就会向物料层上部的空间抛送物料。这是分料过程中形成离析的主要 原因。 3.2运料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应匀速行驶,平稳起步缓陧刹车,路况 比较差时应放慢行驶速度,避免由于路况不好而引起的运输过程中颠 簸离析。 3I3在每辆卡车卸料之间,不要完全用完受料斗中的混合料,留少 部分混合料在受料斗内。一般受料斗两侧的混合料含粗粒料多,另一辆 卡车立即向受料斗卸料后,与受料斗中剩余的粗粒料多的混合料一起 输送到后面分料室,螺旋分料器布料过程中可使新旧混合料较好拌 和。 34尽可能减少将侧板翻起的次数,仅在需要将受料斗中的混合料 弄平时,才将受料斗的两块侧板翻起。翻起侧板可以消除两侧材料堆积 过多现象,从而可以减少往后输料时发生的滚动现象。 3-5在摊铺时,运料车辆在向摊铺机受料斗卸料时,应缓慢均匀地 提升车厢,切忌速度太陕。 3.6在摊铺过程中,摊铺机的螺旋布料器应有三分之二埋入混合料 中,应使螺旋布料器均匀地运转,不要忽慢忽快。如分料器运转不连续, 混合料会在摊铺机内产生显著离析。每台摊铺机的摊铺宽度不宜太宽。 3.7尽可能连续摊铺混合料,只有在必要时才可停顿和重新启动。 调整摊铺机的速度,使摊铺机的产量与拌和机的产量相平衡。 4结束语 基层作为道路结构的主要承重层,在道路各个结构层中具有非常 重要的地位,所以基层质量的好坏,对整个道路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过程中,离析现象的发生, 会降低基层的强度以及板体胜,这就要求我们道路施工技术人员增强 质量意识,一定要严格控制每一个能够引起混合料离析的环节,严格按 照公路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和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避免离析问题 的发生,确保基层的施工质量,从而来保证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以上 是本人对水稳基层施工中离析问题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 帮助。 参考文献 [1险向阳,王启光.水稳基层集料离析的探讨l J1.科技之窗,2012年21期. 『2]李芳.浅析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离析现象的防治叨.湖南交通科技, 2013年3期. [3]冉明,张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离析原因及防治措施明.筑路机械与施 工机械化,2010年7期. 【4]张新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离析现象施工控制探讨【J1.黑龙江科技信 息,2013年8期. 151张松,刘娜,范庆余.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离析问题的防治叨.科技致富 向导,2011年l6期. 3混合料离析的控制措施 3.1从拌和机贮料罐向运料车上卸料时,分3层放料,即每卸1斗 混合料,汽车挪动1个位置。等1层放完后,再逐次进行第2、3层放料, 从而减少粗集料的集中。 4.3压浆后堵管 4.3.1问题叙述 16]田军,朱晔.水泥稳定碎石施工中离析的防治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8年3期. 压浆没有完成,再次补压已经压不动,造成后半部分空洞无浆。 4.3.2原因分析 压浆过程中突然断电、设备损坏或者拌浆将不及时压至一半料供 应不上注浆料开始凝固导致堵管。 4I3_3问题处理 注浆料已经注超过50m以上即使发现堵管使用高压水清理也不 5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预应力混凝土工程造价低、结构形式多样、跨 度大、抗裂性好的优点越来越明显,现代桥梁建设中应用也越来越广 泛,为了确保结构安全使用,充分发挥设计功能我们在预应力施工过程 中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必须提前预控,严格执行,科学施工确保结构应 力值和整体受力正确,最大限度发挥结构设计功能和使用寿命。在遇到 问题时不要盲目处理,分析各项处理方案能够保证结构质量又能够操 作时在进行处理,科学组织、认真对待、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能够清除,事后根据压浆料灌注量及横梁位置的通气孑L估测浆料到达 位置,根据波纹管标高使用电钻打孑L确定准确位置,找到浆料到达位置 『I ̄TG/TF50-201 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交通运输部发布. 并在其位置往后空洞钻—孔安设出浆管,从另一端再次注浆注满。 [2]JTGD62—2004.公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ls1.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