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探微

来源:六九路网
品位·经典

Si zheng jiao yu

思政教育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探微

○王春丽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高职学生的教育中,逐渐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教育教学之中,那么要想培养高职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品质,现阶段所倡导的方法就是与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全能型的人才在社会的发展中需求量逐渐增多,工匠精神的培养和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价值观念更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所以,在高职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重视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 工匠精神;……高职思政教育;……价值观念;……知行统一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把工匠精神重视起来。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培养工匠精神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目标。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在逐年提高,所以需要的人才也就越来越多,这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和目标。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能够与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有机结合。

一、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   教育有效结合的重要作用

工匠精神中的敬业精神,就是要求工作人员应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奉献一分力量。要想社会快速稳定地发展,那么就要加快创新,这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精神还能够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在竞争的环境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在高职教育中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融入其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与此同时,在高职思想教育中结合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随着科技进步,手工业和劳动产业被大多数的人忽视,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认知,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有利的基础。

二、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原则(一)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工作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战略结构和教育战略。在高职思政教育工作中,学生就业和求知的观念也在不断地调整,所以工匠精神的培养被大多数学生所忽视。笔者发现,现阶段,人们的心比较浮躁,所以就会忽视品质精神的培养。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在社会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不断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程度。

(二)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工匠精神原有的内在动力,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工作的时候应该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开展思政工作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思想素质,使学生逐渐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全能型人才。因此,在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终使学生成为有

[1]

理想、以人为本的人才。

(三)加强实践,知行统一

在高职教育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就是为了学生有一定的提升,能够踏实地去学习,改变浮躁的心理,为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现阶段的社会如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社科联规划项目“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应对策略”阶段性成果(SKL-      2017-736)。【作者简介】 王春丽,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68

王春丽/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探微王春丽/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探微

此繁华,所以学生需要利用工匠精神不断鼓励自己,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锻炼反思自己的政治思想。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下,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面对以后的社会和世界。

三、现阶段高职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难以衔接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思政教育,要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就要加强相应的宣传工作,使学生

形成良好的思想素养。[2]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

一些高职院校只强调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了专业方面的学习。因此学生的心理就会认为思政的学习与生活和专业没有太大的联系,而且觉得知识学起来比较抽象难理解,教育内容过于空洞。如果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要想凸显特色,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与专业相结合,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各个学院开展的思政教育内容完全一致,不能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所以学生的工匠精神更难以养成。

(二)思政教育与时代发展存在差距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不断地优化和改造,加快了各个单位整合的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动力。这就对新时代的工人阶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熟练、扎实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这是现阶段工匠精神所具有的特征。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与时代的发展相接轨,要不断完善、革新教育内容,利用先进的思想观念促进学

生思想的解放,还要与工匠精神的培养相结合。[3]笔

者发现,现阶段有一些职高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现阶段的学生处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之中,所接触的思想政治观念比较新鲜,相对于陈旧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

四、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   教育有效结合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高职思政教育职能的转变

笔者在教学调研活动中发现,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没有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而且在培养学生形成价值观念的时候也没有将工匠精神融合之

中。[4]因此,相关的教育人员应该在思想上加强工匠精

神培养的认识,逐渐把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工匠精

神的培养观念。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与工匠精神的培养相结合,加快转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模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得到提高,并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有显著增强。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要不断向学生传授工匠精神的思想,并把相关的案例阐述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最终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

(二)在高职思政教育目标中融入工匠精神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将时代精神融入其中,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培养学生价值观念、道德理念、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时,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教师应该把工匠精神作为教学的目标,利用这一精神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思政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工匠精神的意义[5]。

(三)将工匠精神与实践相结合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工匠精神的培养,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践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强化,让学生在心理有较深的感触,使学生真正的形成一种素养,贯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整个过程,在各个实践环节都有所彰显。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自身的品质。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还要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让学生对自己的技能有严格的要求,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完成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6]。学生在实践锻炼的时候应该保证各环节的质量,不断向优秀的员工学习工作经验,不断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

(四)营造工匠精神培养的学习氛围

只有具备课堂教学、实践锻炼,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发挥其主体地位,在实践锻炼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69

王春丽/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探微

逐渐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概念,让学生具有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要想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和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应该有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各大高职院校都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应当把工匠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文化活动中都融入工匠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加强创新精神的宣传。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全能型的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教学之中,不断加强高职思政教育职能的转变,在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还要将工匠精神与之相结合,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工作态度,保证各个环节的

工作高质量完成,为学生营造工匠精神学习的氛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社会中所需要的人才,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米茹.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农家参谋,2018(3).

[2]乔艳.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26).

[3]陈曦.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4]黄敏,肖竺.论工匠精神在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中的培养[J].学理论,2017(2).

[5]付爱花.试论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5).

[6]曹丽萍,王继辉.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6).

(上接第2页)

黄大军博士剖析贾平凹长篇小说的空间关怀和空间书写,肯定贾平凹文学叙事中的空间美学探索与空间批判,“以空间问题作为思考根基的贾平凹,

[6]创造了与众不同的文学地形与地方认同。”相比之

间理论的美学研究》助推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空间视域和美学维度,作者所应用的空间美学批评以身作则地拓展中国文艺批评的方法论。本著作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重大,其研究结论定位于生态与生存、审美的空间变奏、西方环境美学、中国生态美学的发展,指明人类只有依据美的规律保护和建造生存空间,从功利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反思现代文明之殇,主体方能达成审美救赎,在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道路上通往诗意栖居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黄大军.西方空间理论的美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2](美)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M].王志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黄大军.元空间的解码与新空间的探寻——当代西方空间理论的主题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8(1).

[5]黄大军.筑建现代空间观的生态之维——西方现代生态空间观的哲学嬗变与城市规划[J].天府新论,2016(3).[6]黄大军.承受空间之重: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救赎美学[J].当代文坛,2018(2).

下,作者通过解读莫言的剧本《锦衣》,重构文学文本的空间政治、空间本体关怀、民间视角与生存话题;通过《一九四二》《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透析中国当代影视剧展现的流动空间、伦理空间、非日常生活空间和奇幻景观空间中的空间权力和空间差异,审美主体借助于符号所指的政治现象、文化现象、社会现象、人性现象达成空间想象与身份认同,影像消费空间借助苦难美学、震惊美学弥补缺失宗教维度的人性、道德与情感的力量。

自古以来,人类就生活在对身处空间的理性认识与感性体验之中,从原生态环境至人造景观的建筑空间均关联着个人和群体的经验、想象、情感、认同、依恋、知性与理性。在生态危机与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哲学研究从关注人与自然的对立走向统一观、生命观与主体观。美学研究在从艺术转向自然之途中,环境哲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正在走向日常生活和应用实践。承此,《西方空

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