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外国文学答案 (2)

来源:六九路网
第六章:19世纪欧美文学(一)(浪漫主义)

四、名词解释

1、湖畔派

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诗歌流派。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是第一代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他们都经历过从拥护法国大革命到对革命失望的过程,又因为憎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而远离城市、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描写湖光山色,缅怀、美化中古宗法制的农村生活,诅咒城市文明,因而被人们称为“湖畔派”。他们的诗歌一扫18世纪矫揉造作的诗风,采用新题材、新韵律、新语言,具有清新、明朗、恬静、深邃的风格。他们浪漫主义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推动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对当时及后世作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拜伦式英雄

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主人公,都是些高傲、孤独、倔强的判逆者。他们宁死不屈。并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而他们反抗社会是出于个人的原因,只追求个人的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

五、简答题

1、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强烈的主观性。基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的渴望,浪漫主义作家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和表现主观理想。他们反对古典主义的唯理主义,强调创作自由,表现自我的奔放、直露的个人情感和描写想象中的自由、平等、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②崇尚大自然.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工业城市的厌恶,使得浪漫主义作家寄情山水,描绘和歌颂大自然的纯朴、恬静、辽阔和奇特,以自然界的清新、和谐与城市的污浊和人欲横流相对照,借以表达作家对现实社会的厌恶及对真善美的向往。③重视民间文学和民族文化传统。④追求离奇情节、异域色彩,喜欢用极度夸张、强烈对照等艺术表现手法。

6、《巴黎圣母院》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

《巴黎圣母院》体现了“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强烈的对照是它的突出特色.①人物之间的对照:正面人物爱斯梅哈达、加西莫多与克罗德的对照,正面人物之间爱斯梅哈达与加西莫多的对照;反面人物之间克罗德与菲比思的对照。②人物的外貌与内心的对照:克罗德道貌岸然与内心的阴险毒辣、菲比思风流涕洒与内心的卑劣自私、加西莫多外貌奇丑与善良内心、高尚品德。③社会场景的对照:“奇迹王朝”(乞丐王国)的公正法律与宗教法庭害人法律作对照。④乞丐国王与法三路易十一的对照,乞丐大军与政府军的对照,教会的伪善、阴毒与下层人民的真诚、善良的对照等。运用真善美与假恶丑、是与非、优与劣的对照手法,深刻地表现了主题思想。

六、论述题

1、分析冉阿让的形象?

冉阿让是《悲惨世界》的中心人物。他本是个诚实的工人,从为失业挨饿,偷了一块面包,被关押了19年。他对社会更加仇视,产生了“凶狠残暴的为害欲”,出狱后,他又偷了卞福汝主教的银器,主教以德报怨,用宽厚仁慈感化了他。从此。他皈依宗教,改恶从善,变成乐善好施的“马德兰”,他救助过劳订和河赛特。他又以博爱精神,从救助个人进而改革社会。在市长任内,他捐款并创办许多慈善事业,为市民们谋福利,使穷苦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商马第被误捕将判刑,他出庭自首,再次被捕。逃脱苦役后,他又继续抚养孤女河赛特。地宽恕了迫害他一生的警官沙威和加害过他的恶棍德纳第。冉阿让前半生的遭遇,是千百万个劳动者悲惨生活的写照。它真实地反映了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凄惨境况,揭露和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败与资产阶级的法律、法庭、道德的不合理。当了企业家、市

长的冉阿让,则是一个博爱主义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相结合的产儿,也是雨果人道主义理想的体现者,他兴办的企业,是建立在博爱原则上的;他的城市规划,却是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式的改造社会的蓝图。这种空中楼阁式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小说通过再阿让的一生,表现出只有仁慈、博爱,才能拯救社会的主题想想。雨果的以阶级调和代替暴力革命斗争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在冉阿让身上得到形象和充分的体现。

2、《悲惨世界》是怎样把浪漫主义手法和现实主义手法结合起来描写的?

《悲惨世界》是一部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的作品,两种创作方法和风格在作品中都明显地存在着。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不少作品都有浪漫主义色彩。《悲惨世界》的情节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情节离奇、紧张、富有戏剧性。巧合巧遇很多。对人物形象的配置,运用了对照和夸张的手法.这些都符合雨果自己提出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长篇小说以失业工人冉阿让苦难、坎坷的一生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真实地描绘了从1815年至1833年间,复辟王朝和七月王朝统治时期,黑暗社会现实。屡遭迫害的冉阿让,命运悲惨的劳订,痛苦童年的河赛特,骄奢淫逸的资产阶级分子吉诺曼,阴冷寂寞与世隔绝的修道院,破败零落和阴森可怖的贫民窟,历史事件和滑铁卢战役及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的起义斗争等等,雨果都作了深刻、细致、真实的描写。其中,他或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残忍暴虐,或抒台资产阶级法律的阶级实质,或同清底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深重灾难。因此,现实主义色彩也非常浓烈,雨果以非凡的艺术才能,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巧妙地熔于一炉,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使这部作品成为不朽的传世佳作。

第七章:19世纪欧美文学(二)(现实主义)

四、名词解释

2、人物再现法

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独特的艺术手法之一。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人间喜剧》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或通过小说人物的叙述,引喻类比,顺势将散见于他小说中的人和事一一加以罗列、交代,收到人物再现的效果。《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四百多个,散见于75部作品中。通过人物的再现,反映出这些人物的不同生活阶段,人物的性格也就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下去,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反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人物完成了他的性格发展的整个过程。

4、威塞克斯小说

这是哈代一组小说的总称。威塞克斯是哈代的家乡、英国西南部道塞特郡附近地区的古称。作家以它为背景,写出一系列小说,反映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农村后小农经济破产的悲惨状况。这系列小说就称为“威塞克斯小说”。

五、简答题

3、梅里美在《嘉尔曼》中塑造的卡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在19世纪法国文坛,梅里美以他独具特色的中短篇小说为自己赢得应有的位置.在他的代表作《嘉尔曼》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永远自由”的女性形象。主人公卡门是一个流浪的吉卜赛女郎。他是邪恶的化身,偷窃、打架、诈骗、走私等等,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但是她又真诚、坦率,意志刚强,追求自由。在爱情上,她不受男人的约束,独立不羁,不自由毋宁死。她蔑视资本主义的道德、法律,以触犯它们为乐事。她是一朵 “恶之花”。通过她,作者表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否定。

4、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富裕农民的女儿爱玛难以忍受平庸、无聊、死气沉沉的婚姻生活,先后与地主罗道耳

弗和实习生赖昂份情,最后因身负巨债、情人背弃而服毒自杀。爱玛是一个堕落的女人,但是,她的堕落又是社会造成的。修道院里的教育,流行小说的熏染,上流社会骄奢放荡生活的影响,贵族地主的引诱,尤其是整个社会的腐败,造成了爱玛的悲剧.她害人,害己,却又是社会的受害者。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向整个社会提出了有力的控诉。

5、为什么说简爱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一个新型的女性形象?

简·爱是夏绿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的主人公。在19世纪英国文学中,她是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有着无穷的输力。首先,与传统女性形象不同的是,简·爱既非美丽、温良的天使,亦非伪善凶恶的女魔,她相貌平平,出身微寒,是一个瘦弱矮小的家庭教师。但是,她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奋起抗争,顽强地追求人格的平等.成为妇女觉醒的标志。其次,她的婚姻爱情观也遇异于过去的女性。她追求平等、自由的结合,决不做男子的附庸。她与罗切斯特的几次长谈,无异于女权主义的宣言。当她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室,即便是疯女人,她也毅然离去,宁愿只身流浪,也决不做情妇。这种平等独立的婚姻观,表现了英国女性一种崭新的品德和情操。

6、司汤达的小说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点?

归纳起来主要有3点:①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面对当代的重大政治斗争;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社会意义。②把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对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写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③细腻入微的心理分析,司汤达是心理分析的巨匠,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与分析,给后世作家以巨大影响。他善于展示典型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灵魂深处的激情,使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9、简述《高老头》的主题思想? 《高老头》通过高老头被两个女儿遗弃和拉斯蒂渔拼命向上爬两条主要情节线索,突出了两个主题。首先,通过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和隐退,以及贵族子弟拉斯蒂涅的堕落和资产阶级化,揭示了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历臾趋势;其次,通过高老头与两个女儿关系的变化和他被抛弃的悲剧,以及其他人围绕着金钱所做的卑劣行径,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而真实地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封建贵族权势得而复失,盛而复衰的历史趋势和社会风貌。

七、论述题

2、试析于连的形象?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他出身一个锯木匠家庭,幼年时代,拿破仑正横扫欧洲,及到他长大成人,已是复辟时期。他从小就接受了要出人头地的教育。他想跻身军界走拿破仑的道路,但在复辟时期他根本不可能幻梦成真。他看到40岁的神父就有10万法郎的年金,于是就选择教会作为向上爬的阶梯。他从外省小城维立叶尔市市长的家庭教师到省会贝尚松神学院院长的宠儿,再到“阴谋 和伪善的中心”巴黎,当上侯爵的私人秘书,博得侯爵女儿的青睐,挂上了陆军中尉的军衔,有了年收入两万法郎的庄园。但是贵族社会并没有忘记他的平民出身,也决不许他这样的人济身上流社会,因此,于连最终还是被阴谋送上断头台,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于连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野心家,又是一个黑暗现实的反抗者,这两者之间有着尖锐的冲突。作为反抗者,他不满贵族的特权。作为野心家,他又渴望获得特权。作为反抗者,他不满教会的黑暗和反动;而为了实现野心却又要装扮成虔诚的信徒。于是,在向上爬的过程中,于连由最初的反抗而逐渐变为妥协,以至最后参与保是党的阴谋,成为反动贵族的帮凶。社会的不公激起他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欲望,而黑暗的复辟王朝又断绝了青年人的进取之路,所以他的堕落是环境使然。征引颈受戮之前,他反省到自己的堕落,慷慨陈词,痛斥社会,成为他反抗精神最后的闪光。于连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3、《红与黑》怎样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现象?(方法借鉴)

司汤达是心理描写大师,擅长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红与黑》中,他这一艺术伟力有着出色的表现。归纳起来,我们大致可以对作品中的心理描写作如下的分析:

第一,自我解剖式的内心独白。在作品中,主人公于连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这样的一些心理活动。无论是在夜色温柔的时刻去紧握市长夫人的纤手,还是在月明星稀之夜勇敢地爬进侯爵小姐的窗户,主人公行动之前都有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对自己进行自我解剖,咒记自己的软弱,捍卫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检查自己是否轻海,鼓起自己行动的勇气。独具个性的心理活动促使主人公采取个人惊讶的各种行动。正是在这样的描写中,人物自卑与自尊、软弱与刚强互相冲突的性格特征得以表现。

第二,双向对比的心理描写。于连与德·瑞那市长夫人初次见面的心理描写常为人们所称道。作者在这里把两个人物的心理进行双向对比,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立即跃然纸上。 第三,情景交融、内外交汇的心理意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时投射到某个外物上,而外物所包含的意义再反射回人的心理之中,加大或加强这种心理能量;这样,情景交融,内外交汇,形成一种心理意象,很有感染力。比如手连在市长家取得胜利之后,于绝壁之前观看飞翔的雄鹰一段描写,便是例证。

第四,各具特色的性格心理描写。作品中每个人物都有各具特色、适合其性格特点的心理描写。如对市长夫人的心理描写突出她那家教意识、道德责任感与炽热爱情之间的冲突;描写玛特儿的心理,则重在表现侯爵小姐的浪漫激情与骄矜身世的冲突等。

4、分析高老头悲剧的社会意义?

高里奥老头是《高老头》中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具有浓厚一封建意识的资产阶级父爱典型,是一个注意人伦感情的资产者。作家塑造高老头这一形象的目的,显然是用他无私的父爱去对比女儿的无情无义,以他人性的温馨来反衬出社会的残忍、冷酷,以此来投诉资本主义金钱的罪恶。作家突出了他的痴情般的父爱,把他写成一个资产阶级金钱关系的牺牲品。他的悲剧,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正是这个社会金钱的力量败坏了道德,培育了人们的极端利已主义的腐朽道德,是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支配着人们的行动。高老头有钱时,两个女儿把他视为神仙,当高老头被榨干后,就被两个女儿抛弃了。另一面,悲剧又是他自己造成的。他虽然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但大部分生活都是在封建社会中度过的,尽管他已经学会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然而在思想意识方面,仍停留在封建宗法制市民的水平上。他中年丧妻,拒绝续强,并把全部感情倾注在女儿身上。他爱的方式,就是给钱,在不知不觉中腐蚀了女儿的灵魂,最后,以80万法郎的陪嫁,将他们送进虚伪、腐化的巴黎上流社会,而自己则住进了寒酸的伏盖公寓.父爱的金钱和金钱的社会,使高老头所维系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父女关系,完全变成了冷酷的金钱关系。作品通过高老头的悲剧,既反映了当时法国的时代风貌,又揭示了这一阶级自身的劣根性。

5、分析拉斯蒂涅的形象?

拉斯蒂涅是一个个人野心家的典型形象,是《人间喜剧》中重要人物。他在《高老头》中刚刚出场时,是一个外省破落贵族子弟,是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穷大学生,本想通过刻苦攻读而出人头地,然而,巴黎的花花世界腐蚀了他。在他性格发展的过程中受了三次人生课的教育,这就是鲍赛昂夫人和优脱冷的道德说教以及高老头的惨死。

他的表姐鲍赛昂予爵夫人给他后开了巴黎社会人生的内幕:“你越没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一只能把男男女女鸡做驿身,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的眼界。苦役在挑犯伏脱冷西贵资彻地给他剖析了巴黎这个社会“在这个人堆里,不象炮弹一般轰进去,就得象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城实一无用处”。这使他又受到一次更为深刻的人生课的教育。这两个身份迥异的“启蒙”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说明

了咨产协组计全唯一的法则——损人利已,追逐金钱。最后,撒在埋葬了高老毛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最后一点同情心和最后一点神圣的感情,决心向资产阶级“黄金之国”迸攻。拉斯蒂涅的性格发展过程,不仅揭示了贵族阶级被资产阶级征服的必然趋势,而且揭露了金钱腐蚀的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的金钱社会,从而使他成为《人间喜剧》中最鲜明的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形象之一。

第八章 19世纪欧美文学(三)(现实主义)

四、名词解释

1、多余人形象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一种典型,是专制农奴制俄国特有的社会典型。这些人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庸俗的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和不满,但是又不能舍弃贵族的生活方式而与人民结合成为革命者。他们恢世嫉俗,对社会有一定的批判能力,但他们远离人民,对一切都厌倦、冷漠,纵有才华而一事无成。这类人只能作一个社会的“多余的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2、新人形象

指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平民知识分子,即“自由民主资产阶级的受过教育的代表”。19世纪50年代俄国解放运动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期,贵族知识分子已逐渐丧失其进步意义,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政治舞台,“新人”形象应运而生,取代了“多余人”形象。新人大都出身平民,他们与人民有奋切的联系,比贵族知识分子更富有民主思想和实干精神.他们追求自由、独立和真挚的爱情,富于自我牺牲精神。50年代末,屠格涅夫在《前夜》中塑造的英沙罗夫和叶琳娜,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两个“新人”的形象。

3、小人物

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于社会下层的被剥削,被欺凌者的典型形象。他们在社会中盲公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偏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统治下的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俄国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通过塑造这类形象,表达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控诉和批判丑恶的沙皇专制制度。普希金在《驿站长》中塑造的十四等文官维林的形象,开了俄国文学中“小人物”的先河。接着,果戈理、阳忠妥耶夫斯基、契柯夫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小人物”的形象。

6、托尔斯泰主义

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其核心是“勿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主义”是空想的,它在19世纪后期低国民主主义革命日益高涨,人民日益觉醒的时代,起到了麻醉人民、阻碍革命发展的消极作用

五、简答题

1、简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和其他国家的差别)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与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同的特点。①与解放运动密切相关。由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推翻封建制度、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直接成为解放运动的推动力量。其作品批判、揭露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提出“谁之罪”和“怎么办”的问题,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②以系统文学理论作指导,促进文学的繁荣。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文艺评论家,及时总结文学经验,逐步形成了完整系统的高水平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体系,对俄国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③众多的人物形象系列如“多余人”、“新人”“小人物”、

“仔海贵族”等丰富了文学画廓。每一类型人物形象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反映不同时期俄国社会的本质特征以及作家的世界观。

3、《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主要可以分为3个方面。第一,小说通过对战争的描写,歌颂了俄国人民在反对拿破仑侵略战争中的英雄行为和爱国主义精神,客观上说明人民决定历史命运的真理。第二,小说通过对四大家族的描写,一方面揭露和谴责了以库拉金一家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另一方面赞扬了保尔康斯基等3家开明贵族的爱国热情,反映了60年代作者对贵族社会有所暴露但仍寄予希望的思想特点。第三,小说通过安德烈、波尔、娜塔莎3个进步贵族青年形象的塑造,积极探索了俄国的出路问题和人生意义,表达了贵族必须接近人民、走“平民化”道路的观点。

六、论述题

1、简析《死魂灵》中五个地主的共性?

在《死魂灵》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五个俄罗斯地主的典型形象,这些地主的共性是:过寄生生活,贪财、顽固地维护封建农奴制。其各自的个性是:玛尼洛夫—一这是一个精神空虚、智力贫乏,以有良好的教养而自豪的地主。他与人握手时长达历分钟,进门时虚伪地谦让,四个回合后才并排挤进大门。书房里一本书,两年才看了14页。他幻想从屋子里挖一条隧道,两边开商店,可以直接买东西。科罗皤契加—一她的田庄远离交通线,闭塞。她多疑,整日愁眉不展,和艺艺科夫谈买卖死魂灵交易时,小心翼翼,讨价还价、斤斤计较。她属于农村中的土地主婆。罗士特莱夫—一是一个“地方恶少式”的地主典型。他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粗暴放荡,蛮横无耻。他一天到晚在外逛荡,到处赶热闹,到处闯乱子。其突出的特征是无耻地吹牛撒谎。梭巴开维文—一他是一个凶狠的农奴主和狡猾的生意人的综合典型,他最早识破名乞科夫的投机行为,并制造谣言,迫使乞乞科夫狼狈逃离N市。他是当时俄国专制社会的社会基础。泼留希金—一在他死寂的头脑中。只有聚敛财富这样一个念头,他对财富的贪婪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他吝啬成癖,不仅对别人(包括儿女)吝啬,对自己也各啬。他吃的是猪狗食,穿的是破烂衣。他完全不懂商业活动,不能把实物变成货币,大批财物白白毁掉,波留希金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守财奴形象之一。作品通过这些地主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农奴制的腐朽和没落。

2、试析安娜的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

安娜是一个敢于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幸福、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贵族妇女典型。她不满意自己没有爱情的婚姻,不甘心和冷酷自私、利欲熏心的丈夫卡列宁生活在一起。她度过了八年“车狱”式的痛苦生活之后,终于在时代的感召下,冲破种种束缚,跟年轻的贵族军官提伦斯基相爱共同居,表示了她对虚伪、庸俗的贵族社会的公开挑战。安娜这种真诚严肃的爱情追求为整个贵族上流社会所不容,她受到种种可怕的侮辱与摧残。当她发现寄托了自己一切希望,使心灵得到慰藉的握伦斯基也不过是一个自私、虚伪的花花公子的时候,她终于在“这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的悲愤哭诉中卧轨自杀。 安娜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她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她渴望获得真正的幸福。作者通过这个悲剧性人物的塑造,着重揭发和控诉了逼死安娜的贵族社会的虚伪和残忍,是对贵族社会及其传统道德习俗的挑诚和抗议。另一方面,安娜作为一个为了个人幸福而同贵族社会宣战却又处处依附于这个社会阶级的形象,在客观上还反映了当时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力量的软弱无力,因而也可以说,安娜的悲剧是资产阶级个人反抗失败和个人追求破灭的悲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