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杨 艳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23期
摘要:乡村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合二为一的新兴产业,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利益,成为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应采取农游结合、科学规划、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等对策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35-0014-02
我国乡村旅游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旅游业与农业合二为一的新兴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从农业角度看,它能提供粮、菜、瓜、果等农产品,具有农业生产的基本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看,它能提供观赏、娱乐、住宿、度假等服务,具有旅游业的基本功能。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1.我国乡村旅游地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大中型城市周边地带及景区周围。在我国大中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周边农村,由于具有广大的客源市场、便利的交通条件,且靠近旅游风景区,乡村旅游发展最快。如北京郊区“九五”初期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到2001年乡村旅游项目达到1589项,全年接待游客2856万人次,总收入17亿元。 2.乡村旅游的开发项目与景区观光、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的节庆活动相结合。在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上,乡村旅游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关联性。目前游客参加频率最高和重游率最高的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和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如北京昌平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十三陵旅游区向游人开放观光果园,游客可自行采摘、品尝鲜桃、梨、杏子等果品,深受游人欢迎。
3.乡村旅游国内市场的特点大多为短期游、近地游。我国乡村旅游的国内客源地主要在大中城市,该地区的上班族大多利用周末和短期假日来放松身心,从而形成了近距离、短时间的出游。有关调查显示,北京市40.6%的人把中短途旅游作为双休日的第一选择。这是因为,一是我国上班族的闲暇时间以双休日为主,适于短途、短时旅行;二是我国工薪阶层的薪水不能负担通常的长途旅游;三是我国旅游业的配套交通设施如公路、铁路等很不发达,限制了短时间内的长途旅游。由此看出,由于闲暇时间、工资、交通条件的制约,我国出游者大多选择交通便利的城郊乡村景点。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拉动农民增收、推动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
何使其规范发展,走上健康的道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经营者的思想认识不足。乡村旅游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产业,受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对乡村旅游业的认识产生了两种误区:一是只注重其旅游功能,未以生产为核心,无农业经营收入,仅靠旅游收入维持其发展;二是农业经营者只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单一经营思想,认为旅游业可有可无,如有些地方对旅游者的接待,要视自家房屋的空余而定。因此如何使农业和旅游业得以交融,互为补充,形成特色产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乡村旅游拉大了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乡村旅游开发使农民的耕地减少,旅游的发展也使一部分农民主动转向旅游服务业,从而引起农民收入结构的改变,即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而来自旅游业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然而由于农民素质和能力的不同,从旅游业获得的收入差异很大,这势必拉大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甚至导致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社会成本上升。
3.在景点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产品档次较低
(1)项目单一,缺乏内涵和特色。由于忽视了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使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功能、内容单一,如观光果园只供游人观光、采摘果实,民俗旅游产品多限于民俗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村、民俗节庆活动项目、民俗博物馆等,开发的广度、深度不够,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无法跟上现代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2)项目模式雷同,重复建设。我国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各地开发模式雷同。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许多地区一哄而上,既无市场考察,也无自身的民俗旅游资源条件分析,结果形成了民俗资源开发无序,民俗村重复建设。如仅北京一地,以民俗风情为题材的便有三处:朝阳的中华民族风情园、怀柔的中国民族文化城、大兴的中国第一文化村。
(3)人工倾向化、城市化严重。部分开发经营者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不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大兴土木,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也使其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4.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完善。受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的项目存在着总体规模狭小的特点,尚未形成参观、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休憩服务设施不足,缺少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设备,尤其是在贫困地区,交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
5.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一是大多数民营资本进入后,采用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极不完善,任人惟亲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二是立法机制几乎空白,因项目雷同,争夺资金等而导致的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等的市场营销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制;三是在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方面有很大欠缺,由于执法渠道不畅,执法手段不严,而使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旅游开发到哪里,环境破坏到哪里”的局面。
三、我国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搞好农游结合。正确认识“农游合一”的涵义。首先,要把乡村旅游与当地的旅游景区结合起来,形成联动效应。如不少来泰山的游客,在游览了泰山之后,还可以专程到泰安郊区的阜阳村参加该村的民俗节,体验鲁中民俗民风。其次,要摆正农业和旅游业的位置,选择项目要科学规划,使生产功能、观光功能、休闲功能可以在同一载体上得以体现,并做到农业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的安排协调有序。
2.强化项目论证,科学规划,产品突出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地的资源分析,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并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的中国文化原本。我国历史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众多的民族孕育了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多元的民俗表现是乡村旅游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其次,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山绿水、空气清新;最后,要提高景区人和游客的环境意识,并培养服务人员的好客度、服务意识和水平,以加强软环境建设。
3.拓展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投资渠道,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以银行贷款为辅的资金筹措方式,利用社会集资,努力吸引外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
4.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在管理上建立“经济、行政、法律”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制度,在行政上,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实施有效的检查、督和奖惩制度,统一区内的规划建设旅游服务、民政、治安等工作;在法制上,要加快立法进程,建立执法队伍,把专管与共管结合起来,建立区内群众组织,同时要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做好统一审批规划,招商引资,对外宣传等工作。
5.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乡村旅游在各地是作为发展经济的产业来扶持的,旅游业的发展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是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而生态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通道,开发中应当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胡继连,西爱琴.我国旅游观光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建议[J].农业经济学,2001,(10). [2]任佳燕.乡村旅游向我们走来[J].调研世界,2000,(1).
[3]刘小龙.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天地——生态旅游农业[J].生态经济,2001,(8). [4]刘营军,于永献,高贤伟.生态旅游农业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农业经济问题,1998,(2).
[5]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杨艳(1982- ),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