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的情节和结构,我们有必要作简单的知识梳理: 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 动性.
2。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
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1)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2)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3。小说情节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从小说整体的角度,近年浙江高考卷及其他高考卷涉及“小说情节、结构的概括与分析”考查的有关问题梳理如下:
试卷 2008浙江卷《乌米》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 《峡谷》 2013重庆卷 《枪口下的人格》 2014湖北卷 《六指猴》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 《鞋》 2015安徽卷 《蓑衣》 2015全国Ⅰ卷 《马兰花》 2016全国Ⅱ卷 真题举隅 ▲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说以“电话” 《战争》 2017全国Ⅰ卷 《天嚣》 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近年涉及对小说局部性关键情节、结构的命题梳理如下:
试卷 2011浙江卷 《第9车厢》 2014浙江卷 《走眼》 2015浙江卷 《捡烂纸的老头》 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 《古渡头》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 《鞋》 2014辽宁卷 《数学家的爱情》 2017江苏卷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真题举隅 ▲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补写第二段“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2017浙江卷 《一种美味》 2017全国Ⅰ卷 《天嚣》 【命题方向考察】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从上表可看出,涉及小说中某些局部性、关键性情节与结构的命题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1。要求对小说开头、结尾特点与作用进行赏析。
2.要求对主体某些细节或关键语段特点及其作用进行赏析。 3.虽是针对部分情节命题,但往往需要从全文整体角度考量。
典题一 整体性情节、结构分析
例 (2017·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 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原卷如此。应为答答——编者注)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 忆中。
(有删改)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精准剖析】
参考答案 ①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 ②塑造人物形象。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③揭示主题.围绕受困受渴到得瓜解渴这一事件,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哲理。 高分方案 一、扣住“谋篇布局”联系所涉及的方面:对情节、结构以及人物、情感、主题、氛围等方面的作用。 二、围绕“渴\"分点分析其对相关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可以补充的思考: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③营造特定的氛围,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使小说更有感染力。
涉及小说整体情节与结构的题目的解答,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与拟答:
1。弄清故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简要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梳理情节脉络;
2.在理清情节脉络的同时,弄清情节线索或组织情节的关键意象、依托物,把握其叙事顺序、详略设计等结构安排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在相关故事中的表现、心理等,把握相关情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具体作答时,要从情节、形象和主题的关系中,多层面地分析情节结构安排对表现人物形象、揭示主题、产生艺术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分点作答,且能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做到有理有例.
再读高分方案1中的《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2013年高考全国卷Ⅰ),完成下面的问题。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结构技巧.这一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要答好此题,须抓住作者通篇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分析。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两种完全不同的场景描写,很给人以阅读冲击力.饭店里,寻欢取乐的人与这个江湖艺人的对比。江湖艺人自身也在对比,人前强颜欢笑,谦恭而矜持的神色,惨淡的笑容,人后独自悲叹辛酸的艰涩,通过强烈的对比将文明与野蛮、逗乐与痛苦交织在一起,写出了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穷苦人民的悲惨境遇。
答案: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和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的性格的复杂性。⑤
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的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典题二 局部性关键情节、结构探析
例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的问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三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的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
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有删改)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精准剖析】
参考答案 高分方案 (示例一)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一、扣住“结尾的表达效果”,注意结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尾本身特点(景物描写、她没能说的事上感伤的色彩;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情),联系到所涉及的方面:结构、语言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④叙述语言克以及对人物、情感、主题、氛围等方面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示例二)① 的作用。 二、可以补充的思考:既然是 结构上首尾呼应,结尾处的话,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与题目,使得结构严谨;②手法上前后对比,结尾处“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与前文的好天气形成鲜明对比;③主题与情感上,突出了“我”对朋友的愧疚、思念与眷恋之情,深化了主旨;④形象上,前后文相同的话语,突出表达了“我的朋友\"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她“爬不起来”了,暗示了人物的结局。 “表达效果”,也应该包括语言特点以及对读者的感染力.比如,①看似平静的叙述,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②在相同环境中交代她“再也爬不起来\"的结局,突出文章的悲剧性.
对涉及小说局部、关键情节与结构的题目的解答,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与拟答: 1。梳理全文的情节脉络,弄清关键情节或结构安排在其中的位置或地位。 2.分析关键情节本身的内容、手法及其情感等。
3.把关键部分放到全文中思考,多层面、多角度地思考关键情节及其结构安排对表现人物形象、揭示主题以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分点作答,且能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做到有理有据.
另外,要在训练中积累一些常见而有用的知识,比如解答情节之结尾作用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①从情节上看,戛然而止,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②从情节上看,意料之外,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③从人物上看,突出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④从主题上看,起到点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
再读高分方案2中的《天嚣》(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完成下面的问题.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
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之结尾的艺术效果.先明确“留白”式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本身的作用以及在情节上、人物形象上、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