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文心雕龙
刘勰的《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书中有许多精辟的概括,如“神思”、“体性”、“风骨”、“定势”、“情采”、“隐秀”等,涉及形象思维,艺术想象等许多重要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文选
总集的编撰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文选》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诗在各类中的数量最多。从全书所选作品来看,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认识已趋于明朗。由于《文选》基本上选录了当代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得这一诗文总集成为历代文人所学习的榜样。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理论形态,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玄学
家一般以研究《老子》与《庄子》为主,同时亦研究《周易》。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魏晋玄学有几个重要的论题:崇有和贵无、名教和自然、言象之辩、言意之辩、形神之辩,名利之辩。魏晋玄学作为思辨性的哲学其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例子就是占据东晋诗坛的玄言诗。
玄言诗
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玄言诗在东晋百年间占据主导地位,毕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环。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刘琨、郭璞。
魏晋风流
魏晋风流是在魏晋玄学背景下,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以“竹林七贤”和“兰亭名士”(谢安、王羲之、王徽之、刘惔、王濛、支遁、孙绰、许询等人)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建安文学时期的作品的形式多样,内容富有现实主义
精神,有所谓“风”、“骨”的风格特色,也在某程度上受到汉朝乐府诗的影响。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世诗人追慕,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理宗曹芳的年号,文学史上的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正始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何宴和王弼。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他们崇尚自然,反对名教。
兰亭集
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和他的一帮好友在兰亭聚会。席间,有不少的文人名士,他们游玩之余互相唱和,寄情与诗歌散文,或将聚会盛况以文记下。于是就将这些诗歌散文集结在一起,取名为《兰亭集》。王羲之为此集写序言,《兰亭集序》。兰亭诗的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
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有推动作用。
清谈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魏晋名士以清谈为主要方式,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
太康诗风
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虽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那种风力,但在语言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左思风力: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以至西普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仿的范例。钟嵘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
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缓弱,情调伤于轻艳,追求形式,雕琢,内容平泛,题材狭窄。但仍有其贡献,就是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徐庾体
徐庾体是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他们所作诗文绮艳流丽,讲究声律、词藻。
山水诗
山水诗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为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水诗标志着一种新的饿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山水诗人有谢灵运、谢朓等
永明体
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永明体” 的产生,更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来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永明体诗人有“长于清怨”的沈约,謝朓,何逊等。
歌行体
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歌行体由鲍照创造发展,但并没有成熟,成熟时期是唐代。
诗体赋
诗体赋是赋体的一种。与文体赋、骚体赋,并为赋之三体 ,是梁齐文章新变的成果,是对赋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沈约《愍衰草赋》有一半的篇幅使用五言诗句式,显示出五言诗与赋的有机融合。另外还有一些作家将五言诗与七言诗句式错综的用于赋体。其后庾信把诗体赋运用的更为娴熟,使形式更为完美。
西曲
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北地三才
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三曹
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风格清俊通脱。“古直悲凉”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便娟婉约”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洛神赋》美不胜收。“气骨兼备”。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竞陵八友
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肖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王融、任昉、谢朓、沈约、范云、陆倕、萧衍、萧琛;永明体诗人。
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三大宫廷文学集团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集团:竟陵八友,永明体
梁代萧衍、萧统集团:以萧统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活动不及当时其他文学集团繁荣,成就也不高;而在学术方面的活动较多,且成就突出。尤其是《文选》三十卷的编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相当深远。萧统等人所提出的 “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等文学主张,在当时也有积极的意义。
萧纲诗人集团:梁代后期,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最为繁荣,其影响亦更为深远。宫体诗
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仙方术,鬼魅妖怪,疏方异物,佛法灵异为主体内容,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其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现存志怪小说中,有干宝的《搜神记》等。
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
“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等,共三十六类,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在艺术上有较高成就,鲁迅先生称之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志怪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这部书共分二十卷,主要是搜集各种民间关于鬼怪、奇迹、神异以及神仙方士的传说,也有采自正史中记载的祥瑞、异变等情况,其中不乏情节重复的故事,每个故事的叙述非常简短,对中国后世的传奇小说发展影响很大。
大题
1、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3、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4、陶渊明的田园诗,诗歌艺术及其渊源,他的典型意义
5、谢灵运与南朝诗运转关的关系
6、南北文风的交融
7、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