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课文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力目标: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意目标:思考“中华不振”,感悟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从文中的描写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难点:学生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国读书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搜集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知“中华不振” 1、(出示周恩来的3张图片)
师:同学们,这是谁?对,这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 军事家和外交家,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出示文中插图)。今天,让我们走近少年时代的周恩来,一同去了解他从小立志为国读书的故事,来,齐读课题——再读。
2、指着黑板课题,提示:崛字左边是山字旁,右边是屈辱的屈。“崛起”就是“兴起”,“之”就是“的”,课题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3、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7 二、梳理课文,整体感知
1、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快快打开课本96页,放开声音读吧。
2、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了,指读、生跟着齐读。
3、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梳理这篇文章,知道这篇文章一共介绍了几件事?第一件事,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第二件事,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第三件事,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地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三件事情都清楚地交代了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小组讨论后回答)
4、同学们,我们把这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
5、我们概括文章通常有2种方法:一种是第四单元学过的“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按照事情的因果关系来概括。第二种就是我们第七单元要学习的“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串连起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概括。还有课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要素串连法、突出重点法、问题概括法、内容借助法等方法。
三、聚焦“中华不振” (一)引出问题,小组合作
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就提出了一个研学问题,
1、研学问题: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呢?
2、课文中反复出现一个词语——中华不振。师板书。 3、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 4、到底他看到哪些情景,让他体会到中华不振呢?请看学习要求。 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第11-16自然段,思考:周恩来究竟看到哪些情景让他体会到“中华不振”呢?
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句子 合作学习:
小组进行讨论,针对第11-16自然段,请你们用“”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先读句子再谈体会,组员注意倾听、质疑、补充和纠正。
交流学习:小组派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二)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老师现在请同学们起来回答,我们听别人发言时要怎样做?除了认真听还要怎样?边听边思考。说得真好!
2、这是伯父告诫周恩来的话,伯父的告诫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我们要把伯父告诫的语气读出来,谁再来读?
3、当时周恩来才多大?能不能明白伯父告诫的话?所以他才疑惑不解地问道,不解地问是怎样地问?请你来读读。你读出了周恩来的不解。当时伯父有没有说清楚?伯父只说了四个字——(指板书)
4、是的,就是“中华不振”。老师找几个同学角色朗读,一个同学扮演伯父,一个同学扮演周恩来,一个同学读旁白好吗?注意读出角色的语气,这是关键,要读出人物的特点。再找一组,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5、真喜欢听你们读书。老师也要为你们的朗读喝彩。
6、12岁的周恩来当然理解不了伯父的话,但“中华不振”这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四、聚焦“中华不振” (一)探究重点
1、还有什么情景让他体会到“中华不振”?是呀,这就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也成为“租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但门口却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是多么大的侮辱啊!忽然,周恩来看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请你读。
2、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好吗?只读划线句子,注意红色的部分。从红色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3、你看到了那个伤心的女人,她为什么伤心?
4、这个女人的亲人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还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泣不成声、伤心不已。亲人被轧死,她心情怎样?
5、而那个外国人被惩处了吗?
6、是呀!不但没有被惩处,反而是: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7、师插问:中国巡警给中国人撑腰了吗?看到的却是(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8、此时此刻,女人还坐在那里,想象一下,她在哭诉着什么?中国巡警可能训斥她什么?
9、同桌角色扮演来代入。一个扮演中国巡警,一个扮演那个女人。 10、如果你就是那个外国人,肇事了却一点儿事都没有,受害者反而受到训斥,你现在想说什么?
10、亲人被轧死,肇事者没有受到惩处,自己还要受到训斥,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11、请你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引读: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一生接着读)——她原本指望(生接着读)——谁知(生接着读)——反而(生接着读)——
12、我听出你的同情。你也帮妇女控诉这个不公平的世道,师生共读,师引读。
13、中国的巡警没有为这个女人撑腰,反而训斥她,那么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她撑腰呢?哪句话?
14、孩子们,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从“紧握”这个词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找词真准!
15、假如你就是周恩来,目睹这一幕,你最想说什么?
16、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男生读、女生读,刚才大家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张张愤怒的脸,一张张伤心的脸,一张张无奈的脸。
(二)引导思想
1、你看看,帝国主义在租界里就是这样横行霸道的!(播图片) 2、让我们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看看当时的屈辱历史吧!(播录像) 3、在中国的土地上看到这一幕又一幕,你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租界? 4、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
5、那你就指着中国巡警的鼻子读:惩处! 6、请你戳着那个外国人的脊梁说:惩处!
7、让我们怀着满腔的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字。举起你的手,跟我一起写,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读读这个,再读,再读。在你的研学案上写下这个字。
8、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敢不敢惩处?是的,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我们只能把对洋人和中国巡警的愤恨,对这个不幸女人的同情放在心里。
五、反思“中华不振”
1、在中国的地盘,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2、老师范读17自然段,你体会到什么?(《我爱你中国》)
3、少年周恩来不忍心看到中国同胞受到如此欺凌,所以他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指板书)
六、总结拓展
1、我们下一节课看看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周恩来的回答是什么? 2、推荐《主题阅读》《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