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全单元教学反思

来源:六九路网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教学中《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还有课前印发给学生的资料:《略述秦汉以来我国北方的边塞战争》《李广生平》。应该说,这些资料的引入,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一首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

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最后过渡到“千百万人盼回家”这个情感主题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6、注重语文的训练。在古诗中加强语文训练,本课教学体现在两点:一是教给学法,引导自学。学生初步读懂古诗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在之后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古诗,学以致用;二是激发情感,引导写作。在学生充分体会了诗歌前两句思想感情后,情感体验的高潮处教师引导学生也写两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写作训练的时机自然合理。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古诗《题临安邸》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首古诗只有几十个字,又是古人所作,多了一层时代隔膜,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大。怎样让古诗教学更有效?我也觉得挺棘手,为了更好地上好古诗课,我上网学习了大量的古诗优质课例。现将学到的点滴总结如下。

凭借“注释”,理解诗意。

在教授《题临安邸》是,预习环节,我要求学生自学: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一说诗歌的大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从课堂检测来看,五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

补充资料,引起共鸣。

古诗内容高度凝练,情感极其含蓄,加上年代久远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学生接触古诗不多,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样突破呢?在教授《题临安邸》时,我作了如下尝试:

1、课前师生一起搜集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背景资料,为孩子们感受古诗的深刻内涵奠定基础。

2、课堂上,师生一起分享、交流背景资料,感受当时社会金兵横行,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配合学生们背过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所反映的场景,配以音乐和教师的激情介绍,让学生充分感受在金人占领区生活的宋朝人民度日如年的凄凉,和他们企盼南宋王朝收复失地,拯救百姓的迫切。当学生感受到百姓那无助时,随即引导学生质疑:“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到底干什么去了?”此时,再来品读诗歌,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抓住“诗眼”,品读情感。

古典诗歌讲求锻字炼词,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凝于一字、一词或一句中。如果在教学时,能抓住关键所在,即诗眼,加以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从而深刻体会诗歌的内涵。《题临安邸》一诗中,一个“醉”字把那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贵人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教学时,我紧抓“醉”字,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南宋王朝统治者们“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的淫靡生活场景。通过交流感受南宋朝廷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昏庸无耻,感受诗人的悲愤之情和他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课堂上,学生感受深刻,诵读更是慷慨激昂,一个“醉”字引领学生走进了诗歌的内涵,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四、反复吟诵,读中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手段,只有依靠充分的诵读,才能感悟诗的内涵。教授《题临安邸》时,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诵读。

1、初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当学生读通、读顺古诗时,必然有了一种朦胧的感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又可为后面的品味诗歌奠基。

2、营造氛围,反复诵读。当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时,我配以悲壮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感情反复诵读。如:

⑴在金人的奴役下,南宋的老百姓们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南宋统治者们早日去解救他们,可这帮南宋统治者们却躲在这里醉生梦死——(女生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⑵北方的失地等着他们去收复,可他们却在这淫靡的生活中一醉不醒——(男生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⑶在这帮酒囊饭袋眼中,杭州这样一个临时避难的地方,简直成为了昔日的都城汴州。他们已经丢失了汴州,难道还想丢失杭州吗?——(齐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⑷想到北方的国土还没有收复,诗人不禁想问一问那些南宋的统治者们——(指名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⑸向导北方的老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不禁想问问这些酒囊饭袋——(齐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⑹在那些南宋的统治者当中,你最想指着谁的鼻子问一问?——(反复指名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越读越有激情,将身心融入了诗中,对诗歌内涵的感悟更加深刻了。

五、适度拓展,积累诗文。

《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歌150篇,而每册课本中只有几首,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进行适当的拓展。

教学时,我拓展了同时代、同主题的两首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夏日绝句》,引导学生课后搜集南宋爱国诗歌多首,并熟读成诵。适度的拓展,扩大了学生的古诗阅读量,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总之,古诗是一种芬芳的精神食粮,古诗文的教学值得语文老师们反复推敲。如何高效进行古诗教学,还有很多有待于我努力学习、实践和探索,且学且行且完善!

《示儿》教学反思

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中的诗句,还有当时的历史事件。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我虽多方引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习这首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中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还有,我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通过此次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学习是无止境的,今后我还必须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左公柳(教学反思参考1)

《左公柳》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记叙了“我们”在游览参观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的爱国事迹。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将课文分为两部分进行教学。首先从故事部分入手。这一部分结构分明,以导游讲故事过程中的停顿可将故事划分为三个部分:主动请缨——身先士卒——建设新疆;接着,我引导学生学习故事。在学习第一个爱国故事时,抓住“力排众议”“主动请缨”体会左宗棠决心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豪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左宗棠的慷慨激昂;第二个故事,引导学生抓住抬棺出征的场面描写,通过词语“视死如归”“置之度外”体会左宗棠誓死保卫新疆的决心;第三个故事则抓住边指挥打仗边让士兵栽树的行为通过“不仅……而且……”“不但……而且……”感悟。那么,明明是写树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人呢?学生由此明白,原来作者是在借物喻人。既然是借物喻人,那么人与树之间就一定有共同之处。那么,人与树之间到底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左公柳外形美:抓住 “高大茁壮、身姿挺拔、刚劲有力、宛如帷幄”这些词语来感悟;左公柳的神态美:抓住 “刚强、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这些词语来领悟;左公柳的精神美:抓住 “普普通通、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精神之树”这些词语来体味。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将人与树的描写一一对应比较,从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左公柳是刚强之树,更是象征着爱国将士的精神之树。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这是本文的升

华。课文用了四个“那……”组成排比句再次写到了左公柳的形象,描述之中饱含赞美之情。接着作者用反问及设问的修辞方法,进一步提升了贯穿全文的“大柳树”形象:他不是普普通通的刚强之树,而是特殊的精神之树。这精神就是像左宗棠那样的爱国将士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忱。

(教学反思参考2)

这次我执教的是我们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的第22课《左公柳》。这篇课文出自清代名将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历史事件。文中重点讲述了左宗棠朝堂之上力排众议,主动请缨并抬棺出征去收复新疆失地,并率领其部下在新疆植树造林,将新疆茫茫戈壁滩变成了“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的感人事迹。

下面,我说一下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

我主要抓住了柳树的特点及为什么这种树被称之为左公柳这两个方面去剖析的课文。初读课文,让学生感悟柳树刚劲有力、坚定向上的特点。再读课文,让学生概括左公的主要事迹,共三件:力排众议、抬棺出征、植树造林。并让学生找到自己最感动的一件事,读读,说说自己的感受,为什么感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左公及其官兵那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铮铮铁骨。与前文的柳树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这种借写事物实际写人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

整节课下来,思路非常的清晰,也能按规定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比试讲时有了进步。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但通过此次讲课,也让自己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不足。如:语速过慢,语言不生动,不吸引人等等,最致命的是表扬语言不及时。对小学生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表扬,只有这样你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上课时,我虽然在关注学生,但听到学生的精彩发言,想表扬几句,可话到嘴边又不知怎么说,又怎能怪学生冷场呢?

课后,面对我的苦恼,陪我去的老师一语点破天机:你平时不表扬孩子,不去练习表扬的语言,讲起课来又怎会表扬?我一下就想到了自己的平日教学,果真如此,看来“表扬”二字没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每个人都会说表扬的话的,表扬也是一门艺术。不加以练习,又怎会应用的得心应手?这是教训也是一个启迪,让

我找到了今后教学的前进之路。

其次,对课文主人公的了解。说实话,讲这篇课文前,我对左宗棠这个人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一无所知。对晚清的一些将军,如李鸿章之流,印象中出了丧权辱国就是卑颜屈膝,非常反感。所以,对左宗棠本能的排斥,甚至读了这篇课文之后,对左宗棠的事迹仍有些半信半疑。所以试讲起来总感觉自己不在状态,没办法感同身受!直到最后一次备课时,我细查了左公资料及生平事迹,才知道他与我印象中那些晚清将军大臣截然不同。《左宗棠巧对曾国藩》读下来更是感动于左公的机智、果敢。通过这个小插曲,也让我明白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透彻程度直接关系到你的上课效率,不可忽视。

上课无小事,虽然做到事无巨细很难,但我们也必须要去做,为了能上好每一节课,更为了我们的孩子的将来!

(教学反思参考3)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文中的主人公左宗棠这个人物,离学生现在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他很陌生。因此,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中,我做到了详细得当,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写有关柳树和左宗棠的语句,让学生不仅找出来,还要让学生从语句中谈出自己的体会,从而更好地对柳树和人物的理解,我紧扣“通过重点词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重点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第一个故事时,抓住“力排众议”体会左宗棠决心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豪情;第二个故事,引导学生抓住抬棺出征的场面描写来体会左宗棠誓死保卫新疆的决心;在体会左公柳的形美时,抓住“高大粗壮、身姿挺拔、刚劲有力、宛如帷幄”这些词来体会;体会左公柳神美时,抓住“刚强、英勇无谓、压倒一切困苦”这些词来领悟;体会左公柳的精神之美,抓住“普普通通、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精神之树”这些词语来体味。从而让学生体会左宗棠崇高的爱国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中。

郑成功收复台湾(教学反思参考1)

今天在教学语文S版第十册23课《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时,课文中出现了“赤嵌(kàn)楼一词,“嵌”

在文中明确标出是(kan)的第四声。学生提出疑问:在字典中“嵌”只有一个读音,那就是(qian)的第四声,不是多音字。而字典中也明确标出“赤崁”地名,在台湾省。既然如此,“赤嵌楼”应该是“赤崁楼”才是正确的,课文中为什么非要写成“赤嵌楼”呢?我也疑惑不解。

后来我经过多方查找资料,发现“赤嵌楼”也叫“赤崁楼”。而“赤崁楼”的城楼牌匾上就赫然写着“赤嵌楼”三个鎏金大字。所以我斗胆地猜想:也许是当初的提名者,误把“崁”写成“嵌”了吧!也就有了今天的“赤嵌楼”了。“嵌”在这里就只能读字典里没有的字音“kan”的第四声了。

(教学反思参考2)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谈话导入,学生读课题,了解课题的特点——课题就是讲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明清之际抗清名将,民族英雄。福建泉州府南安县石井乡人。自幼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了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学生自主学习,根据 “课文围绕‘收复台湾’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说明了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哪些地方写明了收复台湾的经过?人们是怎样评价郑成功的?”理清思路并归纳内容。接着追问:“其中哪件事是详细写的?从哪几方面详写的?”围绕课文重点段落——第二大段(第3至8自然段),引导学生自由读书感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教学时,通过找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挖掘在文字的背后文本的深刻内涵。如通过读“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我军战舰和敌舰展开激战。英勇的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他们在近处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了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我军的炮火击中了敌人的弹药库。敌军惊恐万状,乱作一团。我军官兵乘势用铁钩钩住敌舰,争先恐后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举手投降。至此,我军取得了登陆战斗的重大胜利。”这一段落,让学生感悟到我们仿佛看到了郑军官兵在英勇地进攻,侵略者则溃不成军,乱作一团,仿佛听到了隆隆的炮声,振天的喊杀声。学生了解课文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词语“冒着”“驾着”“团团围住”以及下文的“钩住”“争先恐后”等词语,写出了我军官兵的英勇善战。反映了战斗场面的激烈。通过“负隅顽抗”“惊恐万状”等词,写出了侵略军战败后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

通过读书让学生领会郑成功英勇顽强,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仔细研读了解这篇文章哪些段落描写的战斗场面非常精彩,课后安排一个描写场面的练习。最后启发思维让学生自由抒发对郑成功的赞扬、敬佩、感激之情。

课文讲完了,总觉得有些仓促,对于课文的内涵讲的不够透彻,在教学过程中,速度过于快,对最精彩的段落没有深入分析,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刻。在整个教学过程,总想着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效果,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讨,结果不尽如人意。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个别学生的一些创新观点予以肯定,但在课堂中却经常感觉忽视这一点。今后一定注意,在学生提出创新观点时,要及时给予肯定,从而更好驾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郑成功收复台湾教学反思

《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学生预习展示后,我提问学生:“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伟大功业是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概括吗?”学生马上找到了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民族英雄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接着引导学生了解详略得当的写法。追问:“其中哪件事是详细写的?从哪几方面详写的?”提这样的问题,其目的是以重点段落——第二大段(第二至六自然段)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由读书感悟,这样做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为攻克难点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教学时,通过找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挖掘在文字的背后文本的深刻内涵。如通过“慷慨激昂”、“决不允许”、“横行霸道”、“一定”等词语感受到郑成功的凛然正气和他的拳拳爱国之心。而通过“负隅顽抗”、“密集的炮火”、“团团围住”、“十几丈高的水柱”、“乱作一团”等重点词语,想象作战的激烈与艰难,感受郑军官兵的机智与英勇。在学习了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之后,组织学生讨论:除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使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之外,课文还有哪些内容也使你难以忘记?通过对郑成功语言、动作等的深入研究,突出任务的品格与精神,由此进一步深化对郑成功的认识,郑成功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

24 隐姓埋名三十年(教学反思参考1)

《隐姓埋名三十年》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以在祖国核武器战线上默默无闻工作的科学家为题材,介绍了著名女科学家王承书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了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祖国服务的奉献精神。“淡泊名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王承书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隐姓埋名三十年。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

我首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说:谁隐姓埋名三十年?为什么要隐姓埋名三十年?等等。学生已经课前预习了课文,所以对“谁?为什么要隐姓埋名三十年?”学生能一下子就回答上,接着让一个学生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回答,就告诉学生其实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课题“隐姓埋名三十年”中王承书具体做了什么?为突破口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再读课文,4人小组进行讨论,汇报时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几个词来板书王承书做了什么?学生根据板书再来判断哪些段落具体写了王承书隐姓埋名?指导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来谈体会,同时在书中做批注。最后,设计了一个说话写话的练习:读了王承书的这些事迹,你有什么感触?先请学生交流,然后把自己的感触写在书上。因为时间的关系,有的学生虽然写的很短,但是能体会到学生已经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情感得到了升华,体会到了她的无私奉献。

优点与缺点永远是朋友,对于这一点我十分相信。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虽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我认为最大的缺点就是对学生的发言教师捕捉信息的能力欠缺,对学生的评价不够灵活、不够丰富,也充分暴露了自己还需要多多学习多多积累。第二、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对教材的处理有些不够合理,处理有些生硬,有些草率。第三、没有把学困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发言人数有些少。

(教学反思参考2)

《隐姓埋名三十年》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以在祖国核武器战线上默默无闻工作的科学家为题材,介绍了著名女科学家王承书的感人事迹。热情地讴歌了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祖国服务的奉献精神。“淡泊名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王承书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王承书放弃名利,为建设新中国

毅然回国。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隐姓埋名三十年。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本文的关键词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热爱祖国。”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课题“隐姓埋名三十年”中王承书具体做了什么?教学过程还是比较顺利,完成了备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按照我的预设以下四点我比较满意:

一、通过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到王承书和他的同事工作的艰辛,然后教师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且自由表达,学生也能联想生活实际进行有条理的表达,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 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隐姓埋名,这就要求我们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了解,因此课前收集有关的资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对于如何了解王承书的高尚品质,教师可以抓重点语句,让学生体会、分析,比如“‘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四、用自己的话概括关于王承书的感人事迹,通过读、思、说给学生创造了写话的氛围,然后抛出具体要求让学生续写,虽然学生写的很短,但是能体会到学生已经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情感得到了升华,体会到了她的无私奉献。

在课后我主要有以下感想:学生读得太少,未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未能及时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反思参考(3)

《隐姓埋名三十年》这篇课文讲述了科学家王承书为了祖国的原子弹事业甘愿放弃名利,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文中所讲述的人和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情。

语文教学不提倡把文本评析得支离破碎,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解读“王承书”这个名字为主线,以“承”

字为切入点,通过“承”字的三种义项来串起全文的主要内容。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设置了三个问题:1.王承书承担了什么样的使命?2.王承书在承担使命的同时又将承受些什么?3.王承书又是怎样信守承诺的呢?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通篇了解王承书为祖国的原子弹事业所做出的牺牲,并在交流讨论中通过朗读指导感悟王承书淡泊名利、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以及批注,通过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读书感受,他们的思维得到碰撞激发,都能做到有话可说,独立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调整自己的讲课进度及材料,以便配合学生的自主发挥,但是二者衔接时稍显不熟练,教育机智还未充分发挥。此外,我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例如泛读、个读、齐读、接读、母子对话等等,让学生离文本更近,更容易体会文章所体现的精髓,但是由于时间把控不当,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朗读没有层次分明的明显变化,“母子对话”也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成长。

25 海上英魂(教学反思参考1)

《海上英魂》这篇课文讲述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将士顽强作战的动人事迹,表现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本文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始末为线索来叙事写人,教学中,先引导学生默读自悟。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读中自悟,解决问题。再交流点拔。学生在交流中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及教材特点进行点拔,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再议议,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

教学过程中找准着力点,直奔主题。围绕“我军官兵是怎样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的?”这个问题为着力点,特别是课文中写到,我军用的舰船和日军用的舰船展开激烈的作战时,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应当让学生抓住,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中邓世昌的顽强作战,指导学生默读,抓住各段总起句,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

知战斗的经过,体会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达到突出阅读主题与训练重点的目的。

文章的结尾,将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日军的实力强大。可当我查阅资料时,却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当时北洋海军无论是战舰配备,还是物资投入都是最好的最多的,实力与日军相差甚远,日军望尘莫及。所以,海战之前,曾派人去参观,先进的装备让日军大吃一惊,可当看到,清军在大炮上晾衣服时,他们彻底放心了。这种松垮的制度必败无疑。果然,战争一爆发,清军上下不一心,主战派,主降派,互相争斗,临阵脱逃者,腐败的制度让他们一败涂地。战争中,虽有几次机会,可以击沉吉野舰,可主降派的犹豫让他们错失良机。所以,我认为,课本上的第二条原因说日军实力强,不符合历史,我们不能因为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歪曲了历史真相!

(教学反思参考2)

《海上英魂》这篇课文,在教学之前我就读过多次,每读一次,我的心便为之哽咽良久。邓世昌英勇善战、指挥若定的睿智让我崇敬不已,他宁死不屈、慷慨殉国的爱国精神更是让我感佩万分。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想:现在的孩子生活安逸,爱国情感严重缺失,这篇课文不正是一个进行爱国教育的良好契机吗?

初读课文时,孩子们语调平淡,问他们读后有什么感想,居然绝大部分同学无动于衷 ,能说的也不过是蜻蜓点水,仅仅在于“邓世昌很勇敢,不怕死”等。我觉得,这离我的教学初衷还很远,于是,我向他们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让他们了解到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及日本侵略者的猖狂嚣张。这时,孩子们的正义感与民族热情被调动了起来,再读课文时,对邓世昌的敬佩与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便融入了朗读之中,一个个读得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情感有了,人物精神的挖掘便成为了我主攻的重点。我让孩子们找出描写邓世昌的语句,反复品读,看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这下,孩子们争相发言,“英勇善战”“视死如归”“顾全大局”等词语脱口而出。邓世昌的形象愈来愈丰满。我趁机抓住第四段质疑:当时“致远号”伤痕累累,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他们是不是只有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一条路可走,他们可以逃生吗?”孩子们一听,都迷惘了。我当下语调沉重地对他们说:“其实,他们完全可以跳水逃生,可是,他们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生的希望,选择了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条路,你们知道,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精神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爱国精神。”接着,我又向孩子们讲述了邓世昌沉水后,他的爱犬及仆从救他,

他却毅然拒绝,最终与战舰共沉亡,成全了他“士可杀不可辱”的民族气节。这时,我发现,孩子们一个个眼里噙满了泪水,那坚毅与悲愤的目光告诉我,他们的心已真正走进了文本,接纳了邓世昌,这不正是我所企盼的吗?

纵观整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情感教育是我教学的最大成功之处,原因之一在于,做为老师的我,对这篇课文的情感体验十分深刻,能够以情促教。主要原因还是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为教学所用,使课文变得丰满充实,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其次,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朗读训练,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和领会。这两点是我今后在教学中必须继续发扬的。

都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确实如此,这篇课文学完后,我掩卷长思, 觉得以下不足是我尤其要注意的:

1、因太注重于情感教学,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的作用。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情景描写引人入胜,是一篇非常好的习作范文,可我却没有引领学生了解和学习。

2、没有很好地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学习过程不紧凑,导致教学时间冗长 。

3、没有进行拓展延伸,如果在学完课文后,老师或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其他爱国人物的故事,这样会对教学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4、学习课文时,老师讲解过多,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成为反思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在反思中不断成长,真正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让自己的课堂遗憾越来越少。

《海上英魂》教学反思

辨析字词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基本功的环节。学生抓住了关键词,如何做到有效地“咬文嚼字”,让学生的思维在此得以提升和发展,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在跟踪听课的时候,我选择了《海上英魂》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甲午战争中,清军将领邓世昌顽强作战,最后以身殉国的故事。

课堂上,针对我的问题“从哪些语句体会到邓世昌英勇顽强?”学生们很快抓住了文中关键性的一句话:“战斗打响后,我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战舰,冒着密集的炮火,纵横海面,频频发炮,屡中敌舰。”我一阵窃喜: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中有人说应该抓住这句话中的“密集”一词体会。邓世昌能冒着密集的炮火与日军作战,非常勇敢。于是,我让他说一说“密集”一词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很容易地说出是“炮火猛烈”。然后好像是大功告成一样,自信满满地坐下了,留给我的是一大堆的补白。那时我清楚地意识到,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照搬”资料中的内容或者是根据固有的认识去理解,其效果是有限的,更谈不上有效教学。但是因为急于处理更多的教学任务,我匆匆忙忙地过渡到下一环节:他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邓世昌的勇敢,这名学生读得比较平淡,又叫了一名学生依旧读得很平淡。

现在想一想,要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中有效地朗读,就必须将词语与其所在的课文紧密结合,在仔细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咬文嚼字”。尽管学生知道了词语本身的意思,但是没有构建出它的准确而生动的形象,如果能等一等,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通过议论,看录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战斗的激烈,不仅能让学生真正地记住词语的意思,体会出词语的感情色彩,更会因为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记住这个词语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而后形成能力。

这堂课像一面镜子一样,让我看到了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许多不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