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徽省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I)卷(新版)

来源:六九路网
安徽省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共12题;共48分)

1. (4分) 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王位的应是

A . 女儿

B . 大儿子

C . 二儿子

D . 三儿子

2. (4分) (2017高一上·昆明月考) 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

A . 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 . 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C . 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 . 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

第 1 页 共 14 页

3. (4分) 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发展进步之处主要是

A . 农民向封建国家承担定量田租

B .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C . 农民获得一定数量土地

D . 人头税被废除了

4. (4分) (2019高二上·定远月考) 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同属于理学的不同流派,但与其不同的是 ( )

A . 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主张“心”是万物本原

B . 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

C . 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

D . 坚持“性善论”和“仁”的思想

5. (4分) (2016高三上·吉林模拟)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

A .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 . 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第 2 页 共 14 页

C . 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 . 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6. (4分) (2019高二上·辽宁月考) 陈独秀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国民“最后之觉悟”,又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在陈独秀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 )

A . 倡导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

B . 呼吁民主革命以反抗君主专制

C . 提升国民素质以改变中国习俗

D . 宣传社会主义以推动政治变革

7. (4分) (2019高一上·湖北月考) 下图是某纪念馆的纪念墙(部分),它警示和教育后人不能忘记的是( )

A .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

B . 日本割占中国台湾岛

C .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第 3 页 共 14 页

D . 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8. (4分) (2020高二上·秦安期中) 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④市场调节为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9. (4分)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A . 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 . 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

第 4 页 共 14 页

C . 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

D . 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

10. (4分) (2020高一下·安达月考) 1860年美国轻重工业的比重为2.41,1880年为1.81,1900年为1.21。这说明19世纪晚期的美国( )

A . 轻工业获得飞速发展

B . 轻重工业发展比例逐渐失调

C . 重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轻工业

D . 为发展工业忽视了国计民生

11. (4分) (2017高一下·江苏期末)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右图是20世纪前期苏联描绘纺织女工的一张海报。该海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 . 苏联工业化建设中轻工业得到发展

B . 工业化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 5 页 共 14 页

C . 斯大林实行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

D .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12. (4分) (2019高一上·北京期中)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 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 . 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C . 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 .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分) (共5题;共62分)

13. (15.0分) (2019高二上·长春月考) 社会阶层的变动是社会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

——顾炎武《日知录》

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

第 6 页 共 14 页

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

——摘编自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

材料二: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文官化,使王朝免于内部的篡夺,但还是促进了独裁统治,因为靠出身而不是靠才学获得皇位的君主,开始成为不变的政治权威和群臣效忠的对象。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

——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

14. (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第 7 页 共 14 页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15. (15.0分) (2018高二上·汪清期中)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以不同形式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夫今日当大地忽通,万国竞长之时……各国治法、文学、技艺、制造、财富、武备之盛,迥非匈奴、突厥愚犷之风。……皇上与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矣。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骨髓。……狂中国之体制,而不能保中国之民,与稍变其制,而能保其民,孰为轻重?

第 8 页 共 14 页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8年1月)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魏源针对“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而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这一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西方社会的认识。材料二中的“稍变其制”指的是什么?

16. (12分) (2018高一上·北京期末) 仔细观察下面三幅不同时期的欧洲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 9 页 共 14 页

(1) 根据三幅地图指出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

(2) 图一反映的世界格局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后来这个格局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有哪些?

(3) 从图一到图三体现出的欧洲国际地位有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17. (1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

第 10 页 共 14 页

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

——《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

材料二:清末新政开始后,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命令各省督抚仿照江苏、湖北等省做法,选择文理明通之士出国留学。同时,自费留学生如学成获得优等文凭回国,准照官派留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和派用。当时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通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4%,进入大学者仅1%。清政府1907年发布上谕:(留学生对)国家要政任意要求,不考事理,肆口诋毁,以至无理愚民随声附和,奸徒游匪借端煽惑,大为世道人心之害。

——据《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 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留学教育的特点,并指出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变化。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赴日留学热潮出现的原因,并指出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 11 页 共 14 页

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共12题;共4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第 12 页 共 14 页

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分) (共5题;共62分)

13-1、

13-2、

14-1、

14-2、

15-1、

15-2、

16-1、

16-2、

16-3、

第 13 页 共 14 页

17-1、

17-2、

第 14 页 共 1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