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审美文化与文学

来源:六九路网
支謦暑・文牝置备 文化、审美文化与文学 李莹波 (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陕西咸阳712046) 摘要:本文从“文化”与“审美文化”角度入手.分析文学的审 美文化特征。通过分析得出两点:首先.文学是人类文化活动或者 其成果之一.体现出人类文化的共性以及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独特 性;其次,文学活动中蕴涵的精神性、非功利性、伦理性、形象性、 情感性等特征彰显了文学活动不同于科学活动,实践活动等的独 特魅力和价值,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审美性。 关键词:文化:审美文化:文学 Abstract:From the“culture”and“aesthetic culture”angl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esthet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this article implies:First,literature is the hu— man cuhural activities.or one of its results,and literary activities reflect the common human culture as well as the nation,s own cu1. tural uniqueness;Second,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includes some:spiirtual,non—utilitarian,ethics,image,emotion,etc.And these features reflect the unique charm and value of literature,re— lfect the aesthetic of human culture. Key words:Culture Aesthetic culture Literature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ll(2010)11-0255—02 1“文化”与“审美文化” 何谓“文化”?据说目前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已达200多 种。现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 泰勒的观点。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 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 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 力和习惯。”【】 不难看 ,泰勒站在广义的精神观念的角度强调了 文化的形而上性却忽视了人类能力和习惯的物态成果.即“实物” 的存在,这是其缺欠。第二,本世纪5O年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 拉克洪和克罗伯在《文化:概念与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收集 了164种关于“文化”的概念和定义。通过对泰勒,帕克和伯吉斯, 威斯勒,斯莫尔,威利,亨廷顿,萨皮尔等人定义的综述和评判,克 罗伯最终认为“文化”包括语言、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婚姻制度、 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的各种物质成就.弥补了泰勒理论的缺欠。第 三,原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在其编纂的《哲学小辞典》中定 义道:“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他抓住了文化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物质生产方 式等主客观因素,实际上是强调了文化的实践性,历史性,地域 性,民族性等特征。第四,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其中 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种是将文化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硬文 化就是物质文化、物态文化。软文化就是方式文化、精神文化;另 一种是将文化分为:三层面,即外层的物文化(即人为的“第二自 然”).内层的心文化(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 操、宗教情结、民族性格等意识形态、文化心理状态),中层的物心 结合文化(理论、意蕴、制度、政治组织)。这些观点突H;了文化形 态的多样性。层次性,注意到文化与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的关 系,文化的人格性等等。据上述本文认为,文化确有广义狭义之 分。广义的文化指“自然的人化”,是与自然相对的范畴,即凡人、力 的、非自然的东西就是“文化”。它是人的感情、智慧、观念及其所 外化的一切.属于全人类。就狭义而言 文化是各民族特定的真、 善、美等精神观念及这些观念的“外化”。“外化”包括静态的物质 文化、物态文化及动态的行为方式。 关于美的本质.古今中外的美学大师们依据其哲学观,研究 角度等不同提出了诸多理论观点。中国如“里f■为美”(孔子),“充 实之谓美”(孟子),“夫美不美,因人而彰”(柳宗元),“美是主、客 观的统一”(朱光潜),“美是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李泽厚)等; 西方如“美是理念”(柏拉图),“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 “美是关系”(狄德罗),“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等,足见, 关于美的本质很雌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现在分析美学之父德国理 性主义者鲍姆嘉登的观点。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 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其中知和意有不同的学科在研究。其中 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 而情,即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却被人类知识忽略,没有专门的 学科在研究。最终,鲍姆嘉登用“Aesthetica”来命名这门新的学科. 并明确指出“Aesthrtica”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即低级感性学。综上 分析,虽然给美做 明确定义不甚现实,但有几点是可以确定的: 首先,美与真(合规律性)善(合目的性)关系密切;其次,美的对象 应该具备形象性,感染性,主观性,非功利性等感性认识的特点。 所谓审美,顾名思义,即是对审美对象的形象性,感染性,主 观性,非功利性等特点的审析。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之 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H{:“整体,当它存头脑 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m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 脑用它所专用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 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的。”_2 的确,审美是人类掌握世 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 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不过,作为向高级感性过渡并培养 理性认识的基础,审美尤其是高级审美中理性活动必然不可或 缺。据此,“审美文化”的含义,是指人类文化活动所体现的情感 性、形象性、超功利性等审美特征,表现m人类对真、善、美的独有 体悟!它是“人类在现实文化的基础上,以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 生活形式与生命形态,以超越性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亭受为特征而 进行的一切历史性文化活动成果。”(3 3众所周知,狭义的文化活动 首先包括文学活动,而审美又是文学的本质,因此.文学是审美文 化的代表之一,文学活动中蕴涵着一定的审美文化特征。 2文学的审美文化特征 首先,文学是人类文化活动或者其成果之一,体现 人类文 化的共性以及各民族fl身文化的独特性。 文学文化学认为“文学既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和文化现 文学界・255- 丈謦导・文化置蚤 象,又是独特的艺术现象和审美现象;它既植根于广泛的文化结 构之中,关联着人类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与文化人格,有普遍的 文化品格和文化属性,又依存于特定的语言形态,关联着人类的 情感、心智与形象,有突m的审美品格和审美属性。”㈨对文学艺 术的理解就离不人类文化以及不同民族特殊的文化背景。按照艾 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作为活动,是由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大 要素构成,因此,在文化背景中分析文学就可具体到在文化背景 中分析作家、作品、读者、世界这四大要素。其一,文学作品中总是 蕴涵着作家自身的价值追求和情感体验,但这些看似个人化的东 西,实际上均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其中包含着普遍的文化意识 和价值取向;其二,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体系,一种由不同 层面组合而成的结构.更是一种情感或心理的符号。“其话语活动 行为,既维系着主体的心理——精神结构,也维系着一个广阔的 社会文化背景……如果切断了文学作品的精神文化关联域,把作 品仅仅当作封闭孤立的语言系统.这便是对作品的人类学根源和 价值学内涵的忽视,必将使作品丧失人文意识而转化为文字游戏 ……”【5 而我们知道,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的文本研究正是在注重 语言,文本结构的剖析时忽视了文学的文化属性。其三,诚如韦勒 克所指出的.“艺术品的全部意义是不能仅仅以其作者和同时代 人的看法来界定的。它是一个积累过程的结果.也即历代的无数 读者对此作批评过程的结果。”[61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者是读者。 在欣赏过程中.读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相通或相 似,产生感应交流,引起一种强烈的情绪激动,这种特殊的心理现 象就是文学欣赏中的共鸣。共鸣产生的主观原因就在于不同时 期、不同国家的欣赏者具有相近的意志愿望,相似的人生经历以 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环境。其四,世界,就是文学产生的外 在环境。比如.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 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它们共 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背景是国人文 艺创作的客观因素。中国绘厕、书法艺术讲求“气韵生动”,作诗追 求虚实相生的意境美,以“中和”为艺术标准,以“天人合一”为艺 术创作的哲学根源等,皆是本民族独特文化孕育的结果。在西方, 以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为例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有:第一,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惨烈的现 状.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创伤、生存的恐惧,使人们对自身的理性存 在.及社会公理、道德法则等产生了怀疑。第二,科学技术飞速进 步.推动了工业文明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人文精 神的失落。第三,上述社会和科技的原因,以及人类潜意识黑暗王 国的发现等,使宗教信仰日渐衰弱。如黑色幽默,它是指20世纪 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黑色”的含义,指恐怖而又滑稽 的客观现实:“幽默”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 笑态度。在这特定的美学环境中,痛苦已非单独的痛苦,而是与滑 稽结合在一起;幽默已非诙谐、风趣,而只是为了缓解恐怖和绝 望。由此,他们多采用夸张、变形、扭曲、荒诞的手法,像哈哈镜似 地反照世界.在嘲讽中突现阴暗与邪恶。他们在人物塑造上是“反 英雄”式的,在小说艺术上是“反小说”叙事结构的,以示与传统、 与罪恶的现实对立。 其次。文学作品突出表现了人类文化创造的审美性。 从狭义“文化”角度看,文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以 及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生产手段、技术和具体措施中包 含的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特征,是文学审美文化内涵的突 出表现。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 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从目的看, .256.文学界 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 感的。审美文化是人类全部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而文学作品又是 人类审美文化活动的成果,突出表现了人类文化创造的审美性。 第一,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鉴赏者超越世俗的功利欲望。老子所 谓“涤除玄鉴”、庄子所谓“心斋”、“坐忘”,其最核心的思想是要人 们从自己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达到“无己”、“丧我”,进入“至 美至乐”高度自由的境界.就能实现对“道”的观照。后来被宗炳等 人借鉴。作为文艺欣赏的最基本的主观条件之一,成为审美的必 然条件。第二,文学作品借助文学形象完成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文 学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美感需要。高尔基说:“只有用合适的、优美 的外衣,装饰了你的思想的时候。人们才会倾听你的诗。”这优美 的外衣包括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作品的整体形象(不是形象化 的语言,也不是人物形象),它是一个形象体系 概括地说,是文艺 作品中描绘的具体感性的、概括的、蕴含思想感情的、富有审美意 义的社会生活图画 它是现实生活形象的创造性反映,是一种观 念性存在。在叙事作品中,主要包括人物活动、故事情节、场面环 境等;在抒情作品中,则主要包括情境、生活细节等。文学形象内 涵丰富,意义多变,更是物象性与意味性统一的结合体,使得文学 作品有“说不尽”的魅力.从而引起人们的审美性趣味。因而,它与 抽象的理性是不同的。第三,作品就作家或读者两方面而言,都是 他们情感活动的对象或者结果。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作家是有强 烈感情的人。人们常说的以情动人、以情化人(教化),主要便是说 作品的情感性。情感好比文学躯体中流动着的热血,没有这情感 的热血,也就没有文学艺术的生命。文学情感性不仅蕴涵在创作 的成品之中,而且还贯串创作的整个过程。马克思说:“激情、热情 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尽管人类从事任何意识形 态活动都避免不了情感.但是作为与认识活动的区别。文学作品 的情感指审美情感.即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比如好恶、 喜怒哀乐、肯定、否定、斥责、赞美、欢乐、痛苦等。情感性是文学与 非文学的区别.也是文学得以生存的基本原则。 总之.文学艺术作为人类认识、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以其超 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的特征彰显出与科学活动、实践活动不同 的魅力.以其审美性的特质对世界作出审美价值判断。它是人类 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突出表现了人类文化的审美性,对于锻 造人的灵魂,提高精神世界,陶冶情操有着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江浓编译:《原始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l2 月版.第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72 年,第104页。 [3]仪平策:《中古审美文化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版.第3页。 [4]畅广元主编:《文学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o年,第 98页。 [5】畅广元主编:《文学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 140页。 [6]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 明译,三联书店,1984年,第35页。 李莹波(1976一),女,陕西咸阳人,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 教师,主要从事美学、文学理论的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