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2)赋、比、兴的艺术手段。
①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②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③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就兴与诗歌情思的关系而言,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①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②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④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十分丰富,二是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2.(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3.(1)雄辩色彩。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人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便对方心悦诚
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被纳入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两个特点在文中配合,构成了孟子的雄辩。
(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4.(1)奇幻谲诡的想象。 (2)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3)细腻逼真的描写。 (4)谐趣和讥刺横生。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5.(1)“美政”理想。 (2)深沉的爱国情感。
(3)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 (4)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6.(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使用“互见法”。 (2)人物之间相互对比映衬。
(3)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 (4)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7.(1)叙事成分相对增加。 (2)抒情真挚浓烈。
(3)在形式和语言方面,突破了《诗经》四字句格式,以五言和杂言为主。
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8.(1)《古诗十九首》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
(2)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醇厚真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
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能够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传神达意,意味隽永。无论叙述描写,全都明白如话,而细加体味,又无不含蕴丰富,表现了多层次的真挚情感。
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9.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他前期作品,在抒写志向与抱负的同时,也常常弥溴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慷慨情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即使他前期的宴游诗,也时带一种苍凉意味。
(2)曹植后期的作品则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
10.分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0.(1)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就是说他的诗既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形成了既华丽绮美、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2)曹植诗艺术的成就还表现在注重对称之美、注意语言锻炼方面。曹植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3)曹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钟嵘也说他的诗“粲溢古今,卓尔不群”。认为他兼曹操、曹丕之长,而各避其短,“魏诗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当推此君。”(成书《多岁堂古诗存》卷三)
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1.(1)阮籍的《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因为阮籍是用
深刻的哲理思索观照人生,他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更深人,因而也就更沉痛。他不是个人命运的“忧生之嗟”,而是理性思索后对普遍人生悲剧的阐发,所以显得忧愤深广。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阮籍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思,所以也显得意蕴深沉。
(2)另外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这是因为,阮籍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他除了在生活上饮酒狂放之外,在精神上寻求解脱的方式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由于玄学老庄的影响,他就在理想中向往一个自由翱翔的无何有之乡,一个心境澄明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这种玄远朗澈的境界,这种富于神话色彩的瑰丽想象。再加上清丽流畅的语言,便读者获得一种清逸玄远的感受。
阮籍的《咏怀》诗,熔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刨造了抒情诗的新形式。
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12.(1)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左思家世儒家,他的立身之道主要是儒家的人世思想,他的诗中充满了坚定的自信与慷慨的抱负。
(2)左思的诗歌充满一种悲愤不平之气。出身寒素之家的左思,他的诗歌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迸发于诗中。
(3)既然建功无门,左思在另一部分诗中表现了遗世归隐的超脱思想。即使这样内容的诗,左思也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雄健。
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诗品》卷上、卷中),就是指他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
1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3.(1)鲍照的乐府诗具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惯用的比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
己的澎湃情怀。其抒情特色是外露、强烈、流畅而节奏急速。常常是一种感情突然爆发,发则滔滔不绝。
(2)鲍照的诗语言亦自有特色。他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憾人心的效果,所以被称为“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3)鲍照对于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鲍照《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前此的杂言是以四言或五言为主,七言为辅。曹丕的《燕歌行》每句用韵,且一韵到底,不利创作。鲍照加以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便诗歌音节
节奏铿锵顿挫,更便于表达奔放恣肆的感情应。鲍照的大胆革新积极创作,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诗的创作。
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14.(1)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是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
(2)形成陶诗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于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由于他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情绪平和,没有激烈的,情绪变化,没有巨大的情感起伏,远离了在政治上建立事功的强烈追求或怀才不遇的无限悲慨,而于田园生活日月之中自得其乐。
陶诗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是诗歌大师语言功力炉火纯青的极致化境。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四)。
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5.(1)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李白诗歌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的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力,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2)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着生发的狂放精神。李白诗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与庄子的散文特色相类似。
(3)李白诗的意象和语言风格: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由此可以看出,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16.分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不同。
16.由于生活知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区别的。
(1)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相比较而言,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的”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2)孟浩然遇景入咏时,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意。比王维帜做更能给人以洗尽铅华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省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
(3)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恃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不似王维的工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