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佛教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摘要:当今社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佛教在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盛行,至当今时代,佛教在人们的思想中面临着现代问题,也就是如何真正体现佛教的社会价值。佛教必须是“实际的”,才可能真正驻足人间;在“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本是一家”的全球时代,佛教必须是“世界”的,才可能是全人类的。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 佛教
201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议。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必须从容面对、勇往直前,在其漩涡浪花中强健体魄,由此使自己达到一种“青山依旧在”的主动,有着“惯看秋月春风”的境界。
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传承中,在犹太教、基督宗教文化基因中亦有“彩虹文明”的遐思,就是将七色共辉的彩虹作为和谐符号,视之为争取多元和谐文化的象征。对于“全球化”的宗教问题,我们也必须积极面对和认真探讨。今天中国的宗教问题,已与“全球化”时代的宗教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的古圣早就说过,“以同求同,万物皆同;以异求异,万物皆异”。实际上在知识的领域里,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文化体系或样式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其中的相同点,也可以找到其中的
差异点。宗教文化属于人文知识体系,佛教所探讨的根本问题是人文的问题,当然也归属于人文知识体系。中国近代高僧太虚法师曾明确说过“佛教问题即人文问题”,“故佛教问题,实为全世界人文之所系,应时行化,不容缓矣!”1
二十世纪初,针对国家衰微、佛教凋敝的历史现状,太虚法师提出,以契理契机的“人家佛教”来挽救“残渣般的、即将溃灭”的佛教,以此适应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需要。太虚法师曾明确指出,“前之三流,其众寡不逮后之一流之什一;而除第一流外,余之三流,人虽高下,真伪犹有辨,其积财利、争家业,藉佛教为方便,而以资生为鹄的则一也。而第四之流,其弊恶腐败,尚有非余所忍言者。”
佛教的入世思想有一个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的思想转变过程,近代佛门领袖太虚法师上世纪30年代在重庆北碚的缙云山,首先明确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他讲过“人生佛教、真现实论、真菩萨行、菩萨学处”。这是太虚大师根据印度的佛法和中国传统的佛教,对佛法进行融贯,为当今学人明确指出了一条契机契理的修行之路。2
太虚大师有两首诗也充分说明了这个内容。第一首:“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是他基于人成即佛成的真现实论写的。第二首:“如果发愿学佛,先须立志做人,三皈四维淑世,八德十善严身。”这就把佛教的道德与儒家的道德融合在一起了。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四维就是礼义廉耻。3
西方各种无神论、唯物主义学说的传布,使国人本来就不虔诚的宗教心理更添几份轻慢、排斥。以致简单地将宗教视为迷信,当成现代化的障碍加以抨击,当然也有一些“逃禅”者,但这些人不是失意的政客,便是落伍的理论家,他们到青灯古佛前寻求晚年的精神慰藉,已很难对佛教文化有所发展了。
从根本上说,佛教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超越和升华,并不绝对地排斥社会。在大乘佛教时期,更发展起来了“生死与涅槃不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观念,从而将佛教的理想和现实人生沟通起来,使出世解脱和入世利济的结合成为可能。
也有学者指出,近代佛教的入世思想(主要指人间佛教)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在理论上,缺少大量逻辑严密、有体系且能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征的建构;在实践中缺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目标、有阶段性的全国性方案;在弘法基础上,还未形成固定、系统与全国知名的推广“人间佛教”的场所;在弘法人才上,还缺少悲心大愿与普度济世的重量级人才。 佛教界必须积极地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争取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如太虚法师关于“职业”与“志业”区分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思考“佛教参与社会伦理建设方式”以及“佛教徒自身伦理道德建设对于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影响”等问题都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佛教应该摆脱那种只管吃斋念佛,追求个人解脱的狭隘观念,要积极地参与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做各种自利利他的事业。 近代以来,佛教所面临的已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
化,而是全球化时代之现代社会的人类文化。因此,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展开,必须对现代社会之“境况”有所了解和应付。这一现代社会之“境况”,大致说来即是崇尚理性和实证的现代文化精神、追求实际和效率的社会生活方式及全球时代的整体人类文化。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并非难事。这是因为佛教的教理教法本身就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新的内在机制。佛教一方面把对现实世界与现实生命的超越当着追求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又主张对终极目标的追求离不开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并在对现实世界和人生价值的剖析和批判的过程中,凸显了佛教对人生的本质、人生的价值及生命完善的途径与境界等问题的理解与探索。正如太虚法师高瞻远瞩地指出:今后的“佛教必须是人间的,佛教必须是科学的,佛教必须是实际的,佛教必须是世界的”。佛教必须是“实际的”,才可能真正驻足人间;在“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本是一家”的全球时代,佛教必须是“世界”的,才可能是全人类的。 注释:
1《佛乘宗要论》
2《台湾人间佛教发展考察》 缪方明 载于《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3《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 惟贤 载于《中国宗教》2008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中国宗教通史》牟钟鉴,张践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2]《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 佛源,明向主编 东方出版社2003版
[3]《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楼宇烈 载于《中国宗教》2009年第5期
[4]《中国近代佛教入世途径及其现代启示》刘 聪 载于《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
[5]《“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卓新平 载于《中国宗教》2009年第4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