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被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
上下五千年,泱泱大中华。
几千年时光流转,中国风尘仆仆一路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经过长期的提炼总结,最终创造、并形成了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整体精神的外在体现。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的发展,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隔断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指导思想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传统文化是过时的、有害的(尽管他们的文化中也同样有糟粕)。但不少中国人却经常有这样的冲动和行为。在现今时代,提起中华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他们多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是“老掉牙”的东西,唯恐避让不及。很显然,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遭受到史无前例的压制和考验。
传统文化逐渐被国人废弃
一次次的工业革命推动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现如今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各种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纷纷涌入,这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影响愈来愈大。他们中不少人视传统为腐朽,以全盘西化为价值取向,致使整个民族的素质急剧下降,而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现代价值取向己经给中国带来了人文及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当今年轻人所热衷过的“洋节日”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情人节、愚人节、圣诞
节过的是不亦乐乎,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却门可罗雀,就连极其有群众基础的春节也越来越受到冷落,远不如这些洋节来的轰轰烈烈。
当然,这里并不是一味的指责洋节的不是,相反,这些洋节都是西方独特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外国有他们的庆祝活动,并且跨洋将这份喜庆传递过来,足以见这些国家的影响力。但是,中国也该“礼尚往来”,不能丢西瓜,捡芝麻,舍本逐末,一味的崇尚西方的外来的文化舶来品。这里的“洋节热”现象只是冰山一角,诸如此类的“哈韩”“哈日”现象不胜枚举。为什么自家文化不受重视,却反而疲于追崇舶来文化? 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相比之下,我们的邻国日本二战后,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的中国“唐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美国,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的同时已渐渐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招收民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需要被传承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的砍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体现。”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已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灵
魂,没有它,国人便会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纵然身躯庞大,但注定要沉睡下去。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具有独立起源的五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当历史上的众多古文明由于自然灾害、外族入侵、以及文明融合导致文明发展的断裂或消失之时,中华文明却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广土众民的文明特征,政治上的长期大一统,核心价值观的过早形成以及文明发展的先进性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就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如何被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要永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理性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端正思想认识。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
其次就是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该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的保存与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传统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的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华夏儿女肩负的责任,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的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