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安石词中的三种人生心境
作者:彭灵静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1期
摘 要: 相对于王安石诗文研究,对王安石词作的研究历来较少,并且多集中在其艺术特色方面。本文旨在分析王安石词作的思想内容,并指出王安石词中基本表现出平和自乐、失落惆怅和矛盾挣扎的三种人生心境。 关键词: 王安石 词 心境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散文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就其诗歌来讲,王安石一生创作诗歌多达一千余首,其前期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长于议论。至晚年退隐之后,王安石诗风再经转变,精于修辞,长于炼意,开创一种“雅丽精绝,脱去流俗”①的“王荆公体”,对当代乃至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王安石的诗文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就,历来学者、评论家多着眼于诗文,对其进行各种评析研究,也取得了各种各样的成果。而与此相对的是,对于王安石词作的研究却历来较少,这种情形的出现,一是因为王安石词作的数量较少,今人唐圭璋先生所编《全宋词》共收录王安石词29首②。二是因为王安石词的艺术水平参差不齐,其艺术价值也远逊于其诗文。故造成了王安石词作研究的缺乏。
随着20世纪80年代词学研究的复兴,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对王安石词研究的专篇论文,但是仔细阅读这些论文之后,笔者发现,当代对王安石词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其艺术特色方面,如张燕在《王安石词研究评述》一文中指出“王安石的词处于一个被忽略的地位,研究非常冷清,研究主要集中在艳情词少、开豪放词先声、以禅入词、以诗为词四个方面”③。在所存的对王安石词作的思想价值的研究成果方面,虽然涂幸、涂木水在《王安石词思想内容浅析》中将王安石词按照题材内容分为五类进行论述,但也只是局限在词之本体,并未做出更深更广的生发。历代评论家也对王安石词作进行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如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王荆公长短句不多,合绳墨处,自雍容奇特。”④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词概》中指出:“王半山词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惟未能涉乐必矣,言哀已叹,故深情之士无不间然。”⑤而李清照在《词论》中说:“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⑥可惜这种种评价,也无疑都只局限于作品的艺术特色而忽视了词中所体现思想价值。而笔者认为,王安石在其所处的时代,最主要的身份是一个政治家,并且是一个曾经力图革新,“欲以岁月变化天下”⑦的政治家。在王安石的文学思想中,诗文创作也是为现实服务,应该作为干预现实生活的工具。所以其文其诗,都是有感而发,精辟犀利,绝不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而王安石词的创作也无疑受到这样一种思想的支配,虽然其中大部分词创作于王安石退隐钟山之后,其时他的思想已经由儒家的积极入世转向佛家的消极出世,但其创作中立足现实生活,表现真实思想的一贯做法仍是延续下来的。所以,王安石的词虽然极少绮丽艳语,某些词的艺术水平也有待商榷,但是却以思想为主,抒发了真实的感情。这种创作倾向,无疑会使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在其词中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活泼的人生气息。而这也是笔者不揣浅陋,拟写这篇小文的原因所在。
纵观王安石词作,笔者发现其基本体现了以下三种人生心境: 一、历经沧桑得归山林的平和自乐的心境
现存的29首荆公词,绝大部分作于王安石隐居钟山之后,此时的王安石从政治漩涡中急流勇退,凿半山而为园,终日骑驴野游,流连山林。据叶梦得《避暑诗话》载:“王荆公不耐静坐,非卧即行。晚卜居钟山谢公墩,蓄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乃归。”⑧这种深厚的山水情结,是王安石晚年许多写景抒情小诗产生的机缘所在。而其词作中,也体现了这种寄情山水、忘情自然的心情,展现了一片于自然万物之中获得享受与陶醉的闲适心境。试看其《渔家傲》词: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诗人玉屑》曾引《雪浪斋日记》赞美此词“略无尘土之思”,而黄升在《花庵词选》中也认为此词“极能道闲居之趣”⑨。为了更好地对此词进行关照,我们还可与其同时期写的《竹里》诗进行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同期的另一首《午睡》诗则写道:“檐日阴阴转,床风细细吹。翛然残午梦,何许一黄鹂?”⑩从这首词和上述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其中所蕴藏的恬静之美。千山之中所环抱的平岸小桥,萦绕着花花草草的柔蓝细水,竹里闲眠,春风自扫,这种种意象无不营造了一种潇洒出尘,悠然无思的超脱心境。作为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家,王安石的胸襟抱负与数十年的变法革新的执着,在此词中几乎得不到一点显露,只有隐隐约约的“欹眠似听朝鸡早”些微透露了词人曾经身在政坛的过往。但是本词的最后两句“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很快将这种若有若无的感怀心情轻轻抹去,只传达出一种而今贪爱那闲适的午梦,早已忘记建功立业的心情。《渔家傲》词云: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这首词与上一首词所体现的心境是相似的,都是在述说着沉醉于自然之中的愉悦之情。从词的上片来看,灯火已收,而山南山北却鲜花烂漫,词人闻听洊亭春水漫溢,于是就兴致勃勃地骑上毛驴款款出去野游。“穿云入坞寻游伴”一句,用“穿”、“入”、“寻”三个动词写出词人野游的兴致之高,游玩之恣意。下片写词人回归山寺之后休息,而这时千岩万壑都是一片浓浓的春情暖意,这与词人那种闲适自乐的心情恰恰契合,更加凸现一种陶醉自然的心情。此时,词人在春风之中怡然休憩,读者也正感受到那一片春光,突然词中出现了“悲急管”三个字,词人的春梦被戛然打断,而读者也似蓦然惊醒。这一松管意象,悲鸣而急切,似与前文意境不相合,但却恰恰是词人感情色彩的展露,传递着表面上似乎闲适恣意的游乐背后,词人那一丝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并不平静的心境。这种不平静的心境在闲适词中只稍稍有一些痕迹,而在以下题材中却得到了集中的抒发描写。
二、投身禅学难忘世事的失落惆怅的心境
在29首荆公词中,有三首咏物词。这三首咏物词,并非单纯写物,而是融入词人的感情色彩,表露了词人的主观情怀。《浣溪沙》词云: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这首词咏桃杏花,起首两句写了桃杏所居环境的幽美深静,但是充斥着一种落寞清寂之感。至最后词人一句发问“为谁零落为谁开”,难免让人想到词人隐居之后的门庭冷落和幽怨之情。这种感情,似也可从张舜民《画墁集》中《哀王荆公》七绝四首隐隐得知。其七绝四首中有如下诗句:“恸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这两句时固然是王安石逝世之后的萧条境况,其时旧党执政,人人对王安石唯恐避之不及。而隐居之时,虽不至如此,但神宗对新法的坚持已经动摇,再加上王安石词中触目可及的“闲”字,也可想见隐居之后王安石的门可罗雀的冷清生活。咏物词中,《西江月·红梅》赞美了红梅的高洁姿态,隐隐有词人自身的性格折射。《渔家傲·梦中作》描述的惆怅之情也引人遐思,清梦已断,词人又在为何亭亭伫立春宵呢?
荆公词中,禅理词占三分之一强。其中多表现了王安石退居之后希望通过佛学思想看破世事,消解心中不平之情的愿望。特别是在元丰六年(1083年)冬天,王安石生了一场大病,病愈之后,王安石愈加看破世事,心境日趋沉寂,不仅将田产割入寺院,并且将半山园舍为僧寺。这种做法,更体现了王安石投身佛禅的决心。但是投身佛禅的做法本身即表现了当下生活的不如意。虽然王安石的禅理词多遭人诟病,其作品也确实存在艺术上的问题,但是它到底是王安石的一种人生心境和思想的展露,对于我们探讨王安石一生的心态转变都有重要的价值作用。由于笔者水平所限,此禅理词可留待以后详加讨论,本文就不再叙述。 三、退隐林田心忧朝政的矛盾挣扎的心境
如果说,上述咏物词中,词人的不平心境还有所掩饰遮拦的话,那么在下面这首咏史词中,词人的矛盾挣扎的心情则得到了明显地抒发。《南乡子》词云: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词是一首集句词,同样写于词人晚年隐居金陵时期。此词可与《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互相参看,由于历代评论家已经对《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作了详细地点评,笔者在此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重复叙述。此处,《南乡子·自古帝王州》中所体现的词人心情和《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体现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作于治平四年(1067年)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时期,词中体现的是词人对现实的批判,有一种强烈的积极入世精神。而在此首《南乡子·自古帝王州》中,词人对现实的参与意识已经被逐渐销磨,充斥着一种往事如梦,欲说还休的无奈和惆怅。从此词艺术特色上看,出语仍是闲澹,而一股郁勃之情却潜行其中,吴之振在《宋诗钞·临川诗钞序》中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11}其诗如此,其词亦是如此。究其原因,总归是王安石虽隐居,虽野游,但终究是一个自幼受到儒家教育熏陶并曾经力图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几十年的变法革新历程,由于神宗的动摇、保守派的反对和变法派内部矛盾等原因一再搁浅,王安石最后终于不得不上书恳求解职。这种上书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认识到无力回天之后的被迫选择。其后,虽然王安石写下所谓“梦想平生在一丘,暮年方得此优游”{12},但其内心深处仍然时刻关注着政治风云的变化。这从其诗文中可以得到互相印证。如《杖藜》诗中所说的:“尧舜是非时入梦,固知余习未全忘。”在元丰五年(1082年),王安石已经退居江宁六个年头,他还题了如下一首《六年》的七言绝句:“六年湖海老侵寻,千里归来一寸心。西望国门搔短发,九天宫阙五云深。”这首诗,可明白无疑地阐发出王安石在隐居期间的希图出世逍遥与难忘政治国事之间的矛盾心境。
虽然王安石每日骑驴野游,与山僧唱和并写下大量的饱含禅机的诗词作品,但我们还是不能将其归同于唐代王维、白居易等一类诗人,因为正如前文反复叙述的那样,王安石一生未能做到对政治彻底忘怀,纯然遗世独立。这也可从王安石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的行为表现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证明。据李壁在《王荆公诗笺注》的《新花》诗中载,“相公(指王安石)每日只在书院中读书,时时以手抚床而叹,人莫测其意也。”{13}而到司马光拜相,新法被连连废除之后,王安石更是受到极大的刺激。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已经身患疾病,新法被废的消息更加重了其病情。直到免役法也被废除之时,王安石愕然失声道:“亦罢至此乎?此法终不可罢!安石与先帝议之二年乃行,无不曲尽。”{14}在这不久之后,王安石就与世长辞,与耗尽其心力的新法一起,结束了生命。
纵览荆公词作,不过是其诗文创作之余的偶一涉足而已,但是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其在开阔题材、转变词风、援禅理入词和词的诗化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种艺术创作上的影响,前人已经早有论述,本文只期望于从荆公词中窥视这位一代改革大家、诗文巨匠的人生心境。而从总体来讲,荆公词中所展示的心境种类主要有三。第一种是历经沧桑政变之后终于得归山林,沉醉于自然而平和自乐的心境。从其闲适词和即景抒情词中得以窥见。第二种是隐居之后,虽投身于禅学之中,仍不能忘怀世事,于词作中不时流露出人生失落和惆怅的心境。此类心境可从其咏物词中得以看出。第三种,也就是占主要地位的一种,是其虽然退身政坛但仍然心忧朝政,平静之中仍有激荡,闲澹之中仍寓悲壮的矛盾心境。这种复杂心境在其各类诗中都有所体现,最宜值得读者关注。“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荆公自己曾在《读史》诗中写下这样一句话,这也说明,想从文学作品中一窥前人的精神气度是很难的。再由于荆公词作的数量毕竟较少,所能够展示的东西是极不全面的,更限于笔者能力,管窥之见难免有所疏漏,还请各位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注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①[宋]黄庭坚.跋王荆公禅简.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三十).四部丛刊本. ②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本文所引王安石词均本此书. ③张燕.王安石词研究评述.语文学刊,2009,6. ④[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知不足斋丛书本.
⑤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编.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下册),1989:55. ⑥转引自缪钺《缪钺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92. ⑦[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心学部杂录.古今图书集成(卷第一百二十四).理学汇编. ⑨以上参见贺新辉.全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⑩[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清]吴振.宋诗钞·临川诗钞序.中华书局,1986. {12}寄吴氏女子.临川先生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宋]王安石撰.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朝鲜活字本. {14}[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卷六之二).丞相荆国王文公言行录. 参考文献:
[1]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89.
[2][宋]王安石撰.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朝鲜活字本. [3][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清]詹大和等.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1994. [5]贺新辉.全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