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文助读1-29原文及译文

来源:六九路网


1、鹦鹉灭火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译文】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寓意】

这个故事跟愚公移山有点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谊。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所从事的任务是基于一项伟大的情操,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大家一起共襄盛举。

2、鳝救婢

第 1 页 共 21 页

2022-3-20

【原文】

高怀中,业(经营)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女仆)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夜深入睡,比(等到)醒而痛减,伤尽愈。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周围)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子河。

【译文】

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卖鳝鱼面。他每天要杀数十条鳝鱼,有一位婢女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了两三条鳝鱼,由后窗抛入河中。这样经过了大约一年的光景。 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婢女仓皇逃出,被火所灼伤。她很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睡著了。醒来以后,发现: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好了许多。有河中的污泥堆积在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 高怀中被婢女的行为所感动,於是停止行业,拆除炉灶,灶下面有一个洞,有无数活的鳝于盘卷在里面,全部放到河里。

(注)古医书记载:河底泥能涂敷被汤火灼伤的部位。

(评)徐谦说:「店里发生火灾,是毒杀鳝鱼的心,自己焚烧自己。婢女能活命,也是救鳝鱼的仁爱心,自己救活自己。」(《异谈可信录》《物犹如此》第一三四页)

3、黄香温席

【原文】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

第 2 页 共 21 页

2022-3-20

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是江夏人。当时年纪正好九岁,很懂事。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好好睡觉;至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温暖。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4、陆绩怀橘

【原文】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译文】

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官职最大时曾居太守之职,精通天文、历法,陆绩六岁那年,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叫人拿了橘子给他吃,陆绩偷偷藏了三只,临走时告辞袁术时,橘子掉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郎在这里做客却怀揣着橘子回去,是什么原因呢?”陆绩跪着回答说:“是因为橘子很甜,想拿回去给我母亲吃!”袁术说:“陆郎这么小就知道孝顺,长大后必然成大才!”袁术感到很惊奇,往后常常称道此事。

第 3 页 共 21 页

2022-3-20

5、犬救幼女

【原文】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俄大雪,母薄暮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不见女。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凌晨,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此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祯的年号)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译文】

呈贡县村民养了一只狗,母亲下午上山打柴,小女孩跟不上,一下子落后了母亲一里多。突然下起了大雪,母亲在傍晚担柴回来的时候,女儿和狗都不见了。母亲非常惊恐,来回奔走大声呼叫,始终见不到女儿。邻居协助找寻,还是无济于事。这天.晚上父母伤心极了、悲痛欲绝,认为女儿可能被水淹死了,可能掉进井里了、也可能被狼吃了。天刚刚亮,父母又请邻居帮助找,.终于见到女孩卧在一棵树下,狗依偎在旁边,居然还没有死。.这是雍正十一年十一月的事,同县的人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6、孙泰

【原文】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

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

第 4 页 共 21 页

2022-3-20

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范。

孙泰娶的妻子是他姨母的女儿。之前,姨母年纪大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姐妹俩中,姐姐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妹妹。”姨母去世后,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有人不解,问起这件事,孙泰说:“她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

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去还给卖主。

唐僖宗中和年间,孙泰计划在义兴安家,买了一座别墅,得用两百贯钱。付了一半钱后,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购房款交给房主,让他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孙泰看到一个老妇人痛哭了好几声。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就把她叫过来问话。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别墅成了别人的了,所以我才伤心。”孙泰怅然失意了很久,就哄她说:“我刚好收到中央政府的公文,已经给我另外任命了官职,不能住在这里了,这个地方先让你的儿子掌管吧。”说完,孙泰就解开船绳坐船离去,不再回来了。

第 5 页 共 21 页

2022-3-20

7、文徵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8、狂泉

【原文】

昔有一国,国中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唯国君穿井人汲,独得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胃国主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共执国主,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国主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众乃欢然。

【译文】

从前有一个国家(今天所谓城市),全国只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全国的人都饮这水,没有不疯的;唯有国家的君主打井取水,唯一可以没有疾病。全国的人既然都疯了,于是聚集在一起想办法,一起抓住国王,治疗国王的疯病,用艾叶烧熏、扎针、吃药,没有不全部用上的。国王受不了

第 6 页 共 21 页

2022-3-20

那苦,于是来到泉边,舀水喝了,喝完就疯了。(全国)君臣、大人小孩,他们的疯病都一样,大家便兴高采烈。

9智犬破案

【原文】

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一夕,有盗墙而入。犬吠,僧觉。盗劈僧首,立仆。遂越货而亡。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途径一酒肆,见五六酒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俄而犬跃如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盖犬有智也。

【译文】

距离杭州一百里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香火很旺盛。一天晚上,有个盗贼翻墙进入寺庙。狗大叫不止,僧人发现了。盗贼砍下和尚的头,和尚倒地而死。盗贼带着财物逃走了。第二天,有两个小和尚进入房间,看见了尸首,非常惊讶。于是到官府报案,他的狗也去了。路上经过一个酒馆,看见五六个酒徒在喝酒。狗停止不再前进,僧人觉得很奇怪。突然狗跳进酒馆,咬住其中的一个酒徒不放。和尚怀疑他是盗贼,绑起来送到官府。官吏审问后,果然就是他。原来狗也很聪明。

10、雏燕

【原文】

我弟爱鸟,日思得一雏。今春,有燕自南来,竟日衔泥,筑室于檐下,劳甚。未几,啾啾之声可闻,盖雏已出壳矣。一日,有雏坠于堂下,弟拾之,不胜喜,纳于笼而饲之。母闻之,曰:“是乃益

第 7 页 共 21 页

2022-3-20

鸟,食虫害,且南越冬,尔安得久饲之?”趣弟遽释之。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雏飞于巢,与其家人熙熙而乐也。

【译文】

我弟弟喜欢鸟,一心想养一只小鸟。今天春天,有燕子从南方来,每天衔泥,在我家的屋檐下筑巢,(它们工作的)非常辛苦。不久,就可以听到啾啾的声音了,因为小燕子已经破壳而出了。一天,有一只小燕子掉在屋子里,被弟弟捡到了,他非常高兴,就把小燕子放到笼子里饲养起来。母亲知道了,说:“燕子是益鸟,吃的是害虫,它们不久就要飞到南方去度过冬天,你怎么能养得久呢?”要弟弟马上把小燕子放掉。弟弟对小燕子恋恋不舍,但是看到它的神态非常悲哀,于是弟弟就把小燕子放出笼子放飞了。小燕子飞回了燕巢,和它的家人们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

11、愚人食盐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第 8 页 共 21 页

2022-3-20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12.笼中鹦鹉

【原文】

富商有段姓者(姓段的),畜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熙宁(宋神宗年号)六年,段忽系狱(关进牢房)。及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耶。”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段大感悟,即日放之。

【译文】

有一个姓段的富商,养了一个鹦鹉,十分聪明,能与客人诵诗交谈。,这个姓段的商人于是剪了他的两个翅膀上的羽毛,把他养在雕刻精美的笼子里面。.熙宁六年,姓段的这个商人突然因为出事进了监狱。他出狱以后问鹦鹉说:“我在监狱半年,处处不得自由,是何等的痛苦;你在家里有人喂养,是多么的快乐啊!”鹦鹉说:“你只在监狱里呆了半年,就已经觉得痛苦不堪了;而我在这个监狱一样的笼子里呆了好多年了,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姓段的商人听了翻然醒悟,马上就把它放了。

13.盗牛

【原文】

第 9 页 共 21 页 2022-3-20

有盗牛而被拘者,其熟人过而问曰:“汝何事?”答云:“悔气撞出来的。”问:“悔气何能自来?”曰:“适在街上信步,见地上草绳一条,以为有用,遂拾之。”问曰:”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罪何至尔?”复对曰:“绳头还有一小牛。”问者愕然。

【译文】

有一个人因偷牛而被抓,他的熟人路过就问:“因什么事被抓?”他回答说:“倒霉撞到我了!”熟人问:“晦气是怎么来的?”他说:“刚才在街上走路,看到地上有一条草绳,认为有用,就捡了起来。”熟人问:“既然这样,那么罪过为什么到了这个程度?”他又回答说:“绳那头还有一头小牛啊。”熟人不禁十分惊讶。

14.孙叔敖杀两头蛇

【原文】

孙叔敖,楚之令尹(国相)也,治国有功,楚人誉之。其幼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之: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在哪儿)?”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尔有阴德,神必佑之,毋(不要)忧。”

【译文】

孙叔敖,是楚国的国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治理国家有功劳,楚国的人民都赞扬他。他小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它并把它埋了,回家后就哭泣。母亲问他哭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会死。刚才我就看到了它,我害怕抛下母亲先死了。”

第 10 页 共 21 页

2022-3-20

母亲说:“两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你积下此阴德,神灵必定会保佑你的,不要忧虑了。”

15.水滴石穿

【原文】

张乖崖为崇阳(古县名)令,一吏自库(钱库)中出,视其鬓傍巾(头巾)下有一钱(铜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发怒的样子)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译文】

张乖崖在崇阳当地方官.有一个低级官员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他的鬓傍巾下藏有一钱,就责问他,说你身上藏着的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张乖崖就命令下属棍棒伺候.那个低级官员大为生气,说才一文钱而已,不足道也,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杀不了我.张乖崖提笔评判道:”一天一文钱,一千日就是一千钱了.用绳子不断去锯木头,木头终究要断,小水滴不断去滴石头,石头也会穿.”他就自己跑下台阶,用剑就将那个低级官员斩首了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

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释义 它的本意是水不住往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 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

第 11 页 共 21 页 2022-3-20

16.芒山盗临刑

【原文】

宋宣和(宋徽宗的年号)年间,芒山(今河南境内)有盗(小偷)临刑,母来与之诀。盗谓母曰:“愿如儿时一吮(吸)母乳,死且(将)无憾。“母怜之,与之乳(奶头)。不意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行刑者曰:“尔何毒(狠毒)耶?”盗因告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检点),遂有今日,故恨而杀之。”

【译文】

在荣宣和年间,芒山有个小偷将要服刑,母亲前来与他诀别.小偷对他母亲说:\"我想要像小时侯一样允吸母亲的乳汁,我死而无憾.\"母亲有些怜悯他,就让他允吸.不料小偷咬断了乳头,血流得满地都是,母亲死了.施刑的人说:\"你为什么这么狠毒?\"小偷告诉施刑的人说:\"我小时侯,偷了一颗菜一根柴,我母亲见了十分开心,从不检点,有了今天,所以十分怨恨就杀了她.\"

17、尔辈亦鹰犬

【原文】

昔有一少年,家甚贫,伐薪自食,夜则映月读书。邻村有富者,衣锦食肉,常以此炫(炫耀)于众。一日富者出猎,左右持弓,鹰犬随后,途与少年遇。富者曰:“尔贫如此,尚不及吾之鹰犬。”少年不应。富者复曰:“尔随我后,与鹰犬同逐狐兔,先得者赏尔!”少年曰:“吾虽家徒壁立,然志存高远,非若等鼠类可比!”左右欲殴之,少年张目斥之:“尔辈亦鹰也!”不顾而去。

【译文】

第 12 页 共 21 页

2022-3-20

从前有一位少年,家境非常贫困,白天砍伐柴火种植粮食自己养活自己,晚上就在月光下读书。邻村有户富裕人家,穿锦缎作的衣服,吃肉,常常在众人面前炫耀。有一天富人出去打猎,他的左右随从手持弓箭,飞鹰和猎犬跟随在他的前后,途中与这位少年相遇。富人说:“你如此贫困,还不如我的老鹰和猎犬。”少年不回应他。富人又说:“你跟随在我后面,和我的鹰、猎犬一同追逐狐狸和兔子,谁先追到,我就赏他!”少年说:“你这种人和你的老鹰猎犬一样!”不回头的离去了

18、王戎早慧

【原文】

王戎(晋朝人)早慧,七岁曾与诸儿游。见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压弯了枝条),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时曾和众小孩儿一起游戏,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压弯了树枝,众小孩儿争相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答道:“李树在路边生长而且结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拿一个尝,确实如此。

19、关羽刮骨疗毒

【原文】

关羽尝为流矢(乱箭)所中,箭贯(穿)其左臂。后创虽愈,然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箭头)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打开)创,刮骨去毒,此患乃可除。”羽便伸臂令医劈(剖开)之。时羽适与诸将饮酒相对,臂血淋漓,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第 13 页 共 21 页

2022-3-20

【译文】

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医生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20.白毛女

【原文】

佃户杨白劳,早失偶,育有一女,名曰喜儿,许配同村大春。地主黄世仁,为富不仁,以田赋相逼。杨号呼无路,遂自尽。喜儿顿陷虎口,为黄所污。既而黄又欲售之。喜儿无奈,遂中夜脱逃,走深山而匿,撷(采摘)果自食。为延生报仇,潜入古寺,攫(抓)供品以啖,人皆以为鬼魅。后义军(指解放军)至,为大春截获。大春熟视(仔细看),乃喜儿也。喜儿自述坎坷,二人不胜唏嘘(感慨的样子)。此正可谓:漫漫长夜见旭日,地覆天翻人间易。自此世上无苛政(残酷的政令),豺狼虎豹成灰烬。

【译文】

有个佃农名叫杨白劳,早年失偶,养育了一个女儿,名字叫做喜儿,许配给了住同一个村子里的名叫大春的青年。(村里有个)地主叫黄世仁,(此人)为富不仁,逼(杨白劳)交租,杨白劳呼喊求助无路可走,于是自杀而死。喜儿立刻陷入虎口,被黄世仁所奸污了。接着黄世仁又想把喜儿卖掉。喜儿没有办法,就在半夜里逃跑了,跑到深山然后躲藏起来,采摘野果吃。为了报仇而生存,偷偷进入古寺,抓人们供给菩萨的供品吃,人们都以为她是鬼。后来解放军到来,(喜儿)被大春抓住了。

第 14 页 共 21 页

2022-3-20

大春仔细看看,正是喜儿啊!喜儿自己说出了(她)的坎坷经历,两个人不由得感慨起来。这正是:漫漫长夜后终于看见日出了,地覆天翻(的革命)让劳动人民都当家作主人了。从此世界上没有残酷的政令,豺狼虎豹般的压迫者都被人民烧成灰烬(打倒了)。

21、欧阳询观古碑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译文】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下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22、公冶长与鹞鹰

【原文】

世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能解百禽语。一日,有鸱(即鹞鹰)来报长(公冶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

居(过了)无何(不久),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宰(县官)。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

第 15 页 共 21 页

2022-3-20

“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言以对。

【译文】

世俗传说公冶长能听懂各种鸟语。有一次,公冶长听到老鹰嘎嘎地叫:“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死獐,你来吃肉,我吃肠。公冶长跑到南山,果然找到一只獐,可是他并不想把肠子拿给老鹰吃。老鹰因此怀恨在心。

过了不久,那只老鹰又像上次一样来通报。公冶长又像上次那样跑往南山去,他远远见到几个人围着一个东西在那里议论纷纷。公冶长以为是死獐,怕被别人抢走,就老远喊着:“那是我打死的。”等他跑过来一看,竟然是一具尸体。这些人就逮捕公冶长送到官府去。县令审问案情,公冶长反复辩解,县令说:“你自己说‘是我杀死的’,有什么诈(没翻译出)!”公冶长无话可说。

23、邴原泣学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逝了,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

第 16 页 共 21 页

2022-3-20

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没有丧父,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读书。”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可以白教你,不用交钱。”于是,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背诵了《孝经》和《论语》。

24、小儿饲鹊

【原文】

庭有树,其上一巢,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后值狂风,树折巢毁,二雏坠地。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而飞。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蹬足而泣。儿曰:“早知是,吾放汝林间,且不为猫所食也。此及吾之过也。”

【译文】

院子里有棵树,树上有一个鸟巢,喜鹊在巢中喂养两个孩子,每天它自己在那里呱呱地叫着。后来遇到狂风,树枝折断了,鹊巢毁坏了,两个小鸟掉在地上了。一个小孩看见了,不禁欢喜,把小鸟抱了回去,每天早晚喂养它们,非常喜欢,等它们渐渐长大才能飞。一只猫过来袭击,叼走了小鸟,孩子立刻去追猫,未赶上,顿时停下来哭泣。小孩说:“早知道这样,我把你们放回林间,(你们)就不会被猫吃了。这是我的过错啊!”

25、刘氏善举

【原文】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

第 17 页 共 21 页

2022-3-20

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丧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几乎全部烧光),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译文】

刘某某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儿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是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她总是能够拿一升一斗的粮食周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说她太好了。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戒他,说:“对别人做好事,是人的本分,哪一个人没有急窘的事情遭遇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都被烧毁,乡邻们都主动地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念刘寡妇的情呀。到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善举的作用。

26、枭逢鸠

【原文】

枭(猫头鹰)逢鸠(斑鸠),鸠曰:“子将安之(即“之安”,去哪儿)?”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改)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第 18 页 共 21 页

2022-3-20

斑鸠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

27、鹿亦有知

【原文】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渐渐)长,甚驯,见人则呦呦呜。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十天)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译文】

博山中有个姓李的人,靠砍柴来生活。一天,他在山坳里找到一只小鹿,便带回家喂它养它。小鹿渐渐长大,它很听话,一见到人就“呦呦”的叫。李家门外都是山,鹿每天出去,到了黄昏必定会回来。转眼到了秋祭,照例要用烤鹿。县官便要求猎人要在一定期限内送上,可十几天了,猎人一无收获,就向姓李的要鹿,李氏不给。猎人坚持请求李氏把鹿给他。李氏犹豫着说:“等我考虑一下。”这天晚上鹿出门后,就再也没回来。李氏因为这件事非常后悔。

28、二鸿

第 19 页 共 21 页 2022-3-20

【原文】

有弋人(猎人)得一鸿(天鹅),其雄者随而飞抵其家,哀鸣徘徊,至暮始去。翌日(第二天)又至,弋人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锭(块状的金属)。弋人悟其意,乃曰:

“是将以赎妇也。“鸿颔之。遂释二鸿。二鸿遂双飞而去。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噫!禽兽何知,而钟情(深情)若此!悲莫悲于生别离,岂物亦然哉?

【译文】

有一个猎人捕获了一只天鹅,其中有只雄的跟着猎人飞到了他家,悲伤地鸣叫着,徘徊着,到了黄昏才走。第二天来了,猎人捉住了它,看见他伸出头颈俯仰着,吐出半块黄金。猎人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说:“这是用来赎妻子的。”雄天鹅点了点头,猎人就放了两只天鹅,两只天鹅双双飞去。猎人称了一下金子,有二两六钱多。唉,禽兽知道什么,还如此深情!最大悲伤莫过于生离死别,难道禽兽也是这样吗?

29、朝三暮四

【原文】

宋(宋国)有狙公(养猴子的老头)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理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狙公损(减)其家人粮而充(满足)狙之欲。俄而,粮匮(缺乏)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芋(橡实。猴子的食物),朝三(三颗)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喜而伏地。

【译文】

第 20 页 共 21 页

2022-3-20

宋朝有个养猴子的老头,,喜欢猴子,成群的养它们(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知 道他的意思,.老头减少家里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不久粮食不够了,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担心猴子们将不驯服与自己,先骗它们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满足吗?”群猴都很生气。于是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满足吗?\"猴子们都高兴地拜倒在地上

第 21 页 共 21 页 2022-3-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