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

来源:六九路网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范文(精选4篇)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1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有很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四块糖》这篇故事,写一个男同学用泥块砸另一个同学,被陶校长见到了,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校长却给了他四块糖,最后知错就改的故事。

我赞同陶校长的做法,先是奖励男同学一块糖,因为他来的比较早,要是换了别的老师,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一点,而是劈头盖脸的训一顿,紧接着就写一份检讨书,这不但会使男同学觉得十分委屈,他以后也不会帮助别人;第二块糖是因为他听话,让他住手时他就住手。其他老师则认为这是应该的,老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的干什么,其实,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第三块糖是他打那个同学,因为那个同学欺负女同学,陶校长明白了事情的经过,才下决定;最后一块糖是因为他知错就改,他下次也不会这么充动了。

如果没有陶校长的四块糖,后果会怎样呢?也许那个男同学嘴服心不服,而感到气愤吧!老师应该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但是有些学生太过调皮,老师想用武力压制学生,但总是事与愿违的。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2

近期,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故事》一书,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受益匪浅。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显示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

通过读《陶行知教育故事》这本书,我真正明白了不要做井底之蛙,要认真做学问,“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陶行知不仅在教育上严格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孩子,同样严格要求。他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的学历。为了到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晓光便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回一张毕业证书。陶行知知道后严厉阻止了晓光的这张证明,并告诉他的儿子:“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他主张追求真理做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从此“追求真理的人”便成了晓光生活中的座右铭。通过这件事,陶行知先生不仅仅教育了他的儿子,更使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讲究诚实,不要弄虚作假!

陶行知显示不仅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还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光学不问只是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现如今,我们大部分的学生只懂得死啃书本,而不懂得去问老师,所以在用的时候便会发现不灵。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们。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激励着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陶行知教育故事》虽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故事也相对普通,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却是让

人不可忽视的。我想每一个认真地阅读了陶先生的教育故事后,都会像我一样被他坎坷而伟大的一生深深感动,更会被他身上的那些崇高精神所凝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

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规定指导员(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民办教育更应如此。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4

近日,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那么老师的做人显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仔细斟酌,我有两点体会:

一、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二、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

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我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