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Nantong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02
Vol118,No.4
第18卷第4期
《西厢记》“玉人”的审美意蕴
顾海(南京经济学院人文社科部,江苏南京210000)[摘要]对于《西厢记》中《赖简》一折,许多人都作过精彩的分析。崔莺莺之所以“赖简”,把张生大骂而还,其
主要原因是张生误解了她的诗意。“待月西厢下”“,疑是玉人来”应是张生在西厢等待“玉人”崔莺莺前来与他相会。理由有三:其一,此诗不是王实甫所写,而是他引用元稹《莺莺传》中的原诗;其二,在古代诗词中“,玉人”一词专指女性;其三,在古代民间文学中贴近老百姓的作品中,女性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往往超过男性。
[关键词]
西厢记;玉人;审美意蕴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89(2002)04-0103-03
[中图分类号]I207.37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中国可说是家喻户晓的
一出戏,历来人们对它的盛誉很多,“千古神品”、“花间美人”等评价不一而足。《西厢记》故事美、人物美、情节美、语言美、音韵美……对于它的好,在这里不想一一赘述,笔者只想对第三本第二折《闹简》中的那首崔莺莺通过红娘传递给张生的诗作一简单的分析。
那诗是崔莺莺在老夫人赖婚之后,央红娘传递给张生的。诗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接到诗后,欣喜若狂,他把诗解释给红娘听:“‘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着我跳过墙来。”于是他央红娘把后花园门打开,满怀希望地去见心上人。没曾想等他跳过花墙与崔莺莺相见时,却被崔莺莺好一顿抢白“: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之,有何理说!”“先生虽有活人之恩,恩则当报。既为兄妹,何生此心?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今后再勿如此,若更为之,与足下决无干休。”使张生碰了一鼻子灰,失望而返,以致卧床不起。
对于这一折戏,许多人都作过精彩的分析。金
[收稿日期]2002-08-12
圣叹认为“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这正是文章“曲折”、曼妙之处。对于崔莺莺的出尔反儿,他评价道“然则双文之有是举也,其奈何?曰:双文,天下之至尊贵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张生不解风情“,夫更未深,人未静,我方烧香,红娘方在侧,而突如一人则已至前,则是又取我诗于红娘前,不惜磬尽而言之也。此真双文之所决不料也,此真双文之所决不肯也,此真双文之所决不能以少耐
(金圣叹评西厢记》)《也。”
另外还有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崔莺莺因红娘在场,而故意演的一出戏,是她女儿家的娇羞之态。还有人就崔莺莺的“真”与“假”作了十分精彩的分析。而笔者认为,崔莺莺之所以生气,固然有上述的种种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张生误解了诗的意思。张生自以为自己“是个猜诗谜的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我那里有差的勾当。”他一厢情愿地以为是崔莺莺约他去后花园相会,其实此诗应该理解为:让他“待月西厢下”,在西厢等着“玉人”前来相会。理由如下:
首先,这首诗并不是王实甫所写的,而是他引用
[作者简介]顾海(1968-),女,江苏盐城人,南京经济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元曲研究。
2002.4NTSFXYXB
103
了元稹《莺莺传》中的原诗。元稹的《莺莺传》在故事情节与人物的设置上虽与王实甫的《西厢记》差不了多少,但在思想内容以及结尾上,却有天壤之别。《西厢记》是以歌颂的笔墨描写了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爱情,用“才子佳人”代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愿“普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而元稹的《莺莺传》却是站在封建卫道士的立场上,对他们的私下结合作了批判,认为有伤风化,最后让张生觉悟,抛下崔莺莺进京赶考,走上所谓的“正道”。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附近)人,是唐代与白居易同时齐名的诗人,世以“元白”并称。元稹在早期,政治上与白居易一样,敢于同宦官等腐朽势力进行斗争。但在受到打击以后,他妥协了,转而与宦官相勾结,终于爬上了宰相的高位。同他的政治品质相类似,在对待爱情上,他也缺乏坚贞专一的品质。据宋人赵德鳞《侯鲭录》卷五所载的王性之《辨传奇莺莺事》说,元稹早年曾骗取了他表妹崔氏的爱情,等她失身之后,他却抛弃了她,又娶了尚书仆射韦夏卿的女儿韦丛做妻子。韦丛死后,元稹曾经写下很沉痛的、一往情深的悼亡诗,表
(遣悲怀》《示要“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末展眉”其三)。但不过两年,他就纳了妾,后来还娶了裴淑做
摘梅花。”刘克庄的《木兰花》“易挑锦妇机中字,难
得玉人心下事。”李清照的《渔家傲》“: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晏几道的《诉衷情》“:玉人团扇恩浅,一意恨西风。”《踏莎行》“玉人呵手试妆时,粉香帘幕阴阴静。”晏殊的《破阵子》“:曾与玉人临小槛,共折香英泛酒卮,长条插鬓垂。”姜夔的《鹧鸪天》“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史达祖的《喜迁莺》“旧情拘未定,犹自学当年游历。怕万一,误玉人夜寒帘隙。”吴文英的《花犯》“熏炉畔、旋移傍枕,还又见、玉人垂绀鬓。”《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辛弃疾的《露天晓角》“: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曹雪芹的《中秋对月咏怀》:“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等等,笔者这里列举的虽不能说十分全面,但已可看出,在古代诗词当中“,玉人”是特指女性的,没有一个人用它去指代男性,而元稹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不会没有这样的常识,所以他是让崔莺莺用此诗告诉张生,在西厢耐心等待。
在《西厢记》中也多次出现“玉人”一词。如第一本《惊艳》中[赚煞“]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第一本《闹斋》中[鸳鸯煞“]畅道是玉人归去得疾,好事收拾得早,道场毕诸人散了。”第四本《惊梦》中[得胜令“]痛煞煞伤别,急煎煎好梦儿应难舍;冷清清的咨嗟,娇滴滴玉人儿何处也!”特别是第四本《酬简》中[混江龙]一曲“彩云何在,月明如水近楼台。僧归禅室,鸦噪庭槐。风弄竹声只道金 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同样的“疑是玉人来”,应该是同样的理解,这里可以肯定是指崔莺莺。所以,崔莺莺在诗中的“玉人”,同样是指自己,她让张生耐心等待,在西厢下等着她与张生私会。没曾想张生误解了诗意,急猴猴地自己就撞了上来,怎不让崔莺莺感到唐突,在红娘面前只好假装一副生气的模样。
最后,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在描写爱情方面,不管是诗词、小说,还是戏曲,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往往表现得比男子大胆,她们对爱情忠贞、执着,勇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特别是在民间文学和贴近老百姓的作品当中,如《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对爱情十分忠贞,却遭到负心男子的抛弃,如果说这还不能体现以上所说的特点的话,那汉乐府中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可说是最好的佐证。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未出
续妻。《莺莺传》许多人认为就是元稹的自传,他的封建意识,决定了他对待爱情的态度,在小说《莺莺传》里,张生是一个风流书生,他被崔莺莺的美貌所打动,张生一“为之礼”,二“问其年纪”,三“以词导之”,四“缀《春词》二首以授之”,这些主动的、热烈的追求,终于打动了莺莺的心,主动写诗约他相会。而张生在一尝心愿之后,“始乱之,终弃之”,回到所谓的正途,进京取试,并为自己的薄情作种种开脱,把莺莺说成是“妖孽”“、祸水”。
可见,在元稹的意识当中,崔莺莺是一个不值得珍惜的不守妇道之女,她主动与张生约会,在张生误解之后,她又主动投怀送抱。所以这首诗应理解为让张生等在西厢围墙之下,偷偷把门打开,等着“玉人”来与他相会。
其次,在古代诗词中“,玉人”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可说是相当高的,而它都是用来指女性。如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冯延巳的《忆江南》“:玉人贪睡坠钗云,粉消香薄风天真。”《醉花间》“玉人何外去,鹊喜浑无据,双眉愁几许。”温庭筠的《杨柳枝》:“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栏桥。”贺铸的《浣溪纱》“:玉人和月
104
NTSFXYXB
2002.4
现过一首可与之媲美的描写男性对爱情如此热烈的诗歌,在其他文学形式中同样没有。女性对爱情的大胆、执着、热烈,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蔑视,远远超出文学作品中男性形象,在唐传奇中,这一特点也很突出。像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等。《李娃传》写李娃为了获得荥阳公子的爱情,曾经“整装易服而出”,使得荥阳公子“遽起,莫敢仰视”。而霍小玉则在死后化为厉鬼也要报复李益的负心。在中国古典戏曲创作中,这一传统特色更是发展到极至。
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为追求爱情,魂魄离身,陪伴在心上人左右。白朴的《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敢爱敢恨,不像裴少俊那样懦弱胆怯。孟称舜的《娇红记》、高明的《琵琶记》、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戏中的女性形象均十分光辉。特别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为一个从未谋面的男子相思而死,死又复生,正体现了作者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
(牡丹亭》《题辞)可见,女性在爱情作品中表现得也。”
要比男性更加主动、大胆,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层层枷锁都套在妇女的脖子上,她们要三从四德,要守妇道,不能任情、任性,到了明代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甚至连自家的后花园都不能去,更不用说是到家门以外的地方了。她们在结婚前只见过自己的父兄,其他男子是无缘相见的。因此,一旦有了与青年男子相见的机会,往往一见钟情,以身相许,那被压抑许久的感情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就表现得比男子更加大胆热烈。《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亦复如此。
当崔莺莺隔墙听到张生带有探试心理、颇有调
戏意味的诗时,她不仅没走,反而和了一首春意甚浓之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简直就是一首邀请函,邀请张生来填充她寂寞的兰闺。从此后,一片芳心都记挂到那里:“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老夫人赖婚后“,只落得心儿里念想,口儿里闲题,只索向梦儿里相逢”,“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怎得个人来信息通?便做道十二巫峰,他也曾赋高唐来梦中”。可见崔莺莺相思之浓烈,所以才有了那样大胆的约会之诗。在《赖简》一折中作者通过红娘的口描写到:“打扮的身子儿诈,准备着云雨会巫峡”。连红娘都十分清楚地看出了她的想法,只是因张生的误会和卤莽造成了不必要的挫折。后来,在她听说因自己的所作所为使心上人一病不起之后,再也顾不得其他,又逼红娘传诗一首:“休将闲事苦萦怀,取次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礼,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终于大胆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完成了她的心愿。并且后来在张生答应进京赶考时,她劝张生别太重功名,不管考中与否,都要回来。“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须频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出栖迟。”
总之,崔莺莺对爱情追求的大胆、热烈与执着,决定了她在爱情上的主动性,而张生虽解风情,却对诗有所误解,才导致了《赖简》中那不愉快的一幕。
[责任编辑]
钱荣贵
TheAestheticImplicationof\"Fair\"inTheRomanceofWestChamber
GUHai
(DepartmentofHumanities,NanjingEconomicCollege,Nanjing,Jiangsu,210000,China)
Abstract:Muchhasbeenstudiedontheepisode\"LaiJian\"ofTheRomanceofWestChamber.ThereasonwhyCuiYingyinglaidtheblameonZhangShengisthatScholarChangmisunderstoodhermessageinthelovepoemshewrotehim.Themessagein\"waittillthemoon’ssetting\"and\"expectthefair’scoming\"isthatthepersonwhoiswaitingshouldbeScholarChang,andthefairwhoiscomingshouldbeYingying.Therearethreereasonforthis:first,thepoemisdirectlyquotedfromYuanZhen’s\"TaleofYingying\",second,thetermof\"fair\"mostlyrefertofemaleinancientpoems,andthird,thefemale’ssenseofloyaltyandchastitytotruelove,suchasdescribedinfolktales,ismuchstrongerthanthatofmale.
Keywords:TheRomanceofWestChamber;fair,implication;
2002.4NTSFXYXB
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