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

来源:六九路网
精 品 试 卷

云南省腾冲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5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l.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一国(诸侯)一天下的政治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 ( )

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

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

2.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美(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渗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做人村闯”。他们共同强调( )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3.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 )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加强化 B.宋代理学的影响

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 4.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其共同原因是( ) 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5.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6.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特征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并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向社会大众普及。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中华民族此时更加深重的灾难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B.“一系列运动”包括有抵制外货,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其普及的结果

D.民族意识的普及与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 7.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名为“狂信派”和“希律派”。其中“狂信派”指: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狂信派”的是 ( ) A.“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不外于……刑政则 屈私以为公而

推荐下载

已。”

B.“隐忍自胜,徐图自强” C.“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机械上不如人,并 且政治、社会、道德上都不如人。” D.“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9.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 A.仍是以神为中心

B.并不对反基督教,仍信仰宗教

C.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10.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

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 ) A. 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B.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C.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11.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

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政治行为的根源是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 B.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C.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D.各国不同的政治理想体现出地界政治发展的多样性

12.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 ) 时间 经济要素的变动 公元前4世纪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18世纪末 工厂出现 19世纪末 集团公司日益增多 精 品 试 卷 20世纪中叶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A.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13.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

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 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 ( )

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 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 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

14.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

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 是 ( )

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 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 15.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 封闭式的结构。

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16.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

“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

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17.1907年荷兰议会通过《归化法》,规定自1908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其现居该地或

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针对荷兰的《归化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这一举措表明 ( )

A.传统宗法观念成为立法的重要依据 B.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 C.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 D.清政府注重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

18.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

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符合这一说法的革命是 ( ) A.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十月革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中国辛亥革命

19.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并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

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这反映了《大宪章》 ( ) 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B.保护了公民的基本人权 C.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 D.奠定了英国宪政的基础

20.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

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

推荐下载

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以上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 ( ) A.将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 B.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

C.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 D.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2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

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下列所述属于挑战范畴的是 ( ) A.原始社会先民以刀耕火种进行集体劳动 B.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C.岛屿港湾众多有利于希腊创造城邦文明 D.两极格局背景下中国建设采取苏联模式 22.《全国工业复兴法》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 动者为

40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美分。愿意接受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标志。绝大多数企业在各种压力下都加入了“蓝鹰”运动。这项措施的目的是 ( ) A.消灭竭泽而渔式的经营模式 B.终止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 C.挽救盲目竞争状态中的商业 D.保证工业合理利润和工人消费能力 23.1961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 的国家集团

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 ( ) A. 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B.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

D.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24.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 权,因此,

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认为 ( )

A. 欧盟体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 B.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C.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 D.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材料二 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

精 品 试 卷

尤辨。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粱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粱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三 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物之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不如布粟粪土!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捉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四 湖南一位知识分子看到《时务报》后说:“昨日俞恪士送到报百份,阅之令人狂喜。……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连湖广总督张之洞都写信给年仅24岁的梁启超:“甚盼卓老(对梁启超的敬称)中秋前后来鄂一游,有要事要奉商,并捐助银元五百元。”1898年瓜分狂湖日甚,保国会也在全国各地展开活动,遍及北京、上海及各省会城市,“一举而十八行省人心皆兴起矣”,北京保国会举行了多次集会,每次到会人数都有几千人,而且以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为主,他们对社会舆论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

(1)根据材料一分析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有什么人生追求?(3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2分)阐述“此等论调”与“民权

共和之说”的关系。(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改弦而更张”主要指的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指出陈独 秀主张“改

推荐下载

弦而更张”的原因。(3分)

(4)材料四表明当时中国出现了哪些社会现象?(3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 以来中国

知识分子(或士大夫)的优秀品质?(2分)

26.(1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郓州须城县杨村,民张诚者,其家自绾至诚,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内外无闲言,衣裳无常主。旦日,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几二百年,百口无一口小异,亦可尚也。

——摘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材料二 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

1919年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率是4. 88%,山东化县的离村率更高达8.7%。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20年代社会上开始反对多生子女,《妇女声》等杂志很早就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观点。之后妇女运动领导人纷纷主张“救治中国……必须改良人种”,“与其多生而不能养不能教,不如生的少,养的好”。 ——摘编自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1)概括材料一中宋代家庭的特点。(5分)

精 品 试 卷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的家庭呈现出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类型家庭的优缺点。(6分)

27.(16分)1870-1970年代,欧洲走向辉煌却又自我毁灭,继而重建并走向统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70年 格拉姆制成第一台商用直流电动机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1882年 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885年 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汽车 1893年 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1895年 俄、德、法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1905年 日俄战争;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学说 1907年 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据高中历史教材书整理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前看上去坚实不变的东西现在都成了问题,甚至化为乌有。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

——加亚尔等《欧洲史》

推荐下载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陷入一派残破,其境况更甚千“一战”之后。……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二十五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期称为“白银50年代”和“黄金60年代”。

——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1870-1914年)欧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欧洲“从前看上去坚实不变的东西”“化 为乌有”

的主要表现。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史实,从美国和苏联的角度,分析“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原因。(8分)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经济出现“白银50年代”、“黄金60年代”的原因。(4分)

精 品 试 卷

历史5答题卡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16分) (1)(3分)

(2)(4分)

(3)(5分)

(4)(5分)

推荐下载

26.(19分) (1)(5分)

(2)(8分)

(3)(6分)

27.(16分) (1)(4分)

(2)(8分)

(3)(4分)

精 品 试 卷

政治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5)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C B B D C D A B B B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C C A B D D B B D D A

二、非选择题(共3题,总分52分) 25.【答案】

(1) 瞩目现实,关注国家民族命运。

(2)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的主张。关系:为中国近代反专制 主义的政治思想,如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与专制。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的

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4) 现象:民族危机加剧;维新思想传播;社会各阶层纷纷加入救亡行列。

品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追求功名利禄到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从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6.【答案】

(1) 特点:大家庭人口多聚族而居;以农耕为主自给自足;实行家长制重视宗族

关系;分工合理互助合作;家庭和睦。

(2) 变化:①家庭规模小型化;②家庭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成员关系趋向平等;③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被打破(家庭经济来源多样化,家庭成员外出谋生增多);④家庭观念的变化(多子多福到节制生育注重教养、男尊女卑向男女平等转变)。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 (3) 大家庭(或宋代家雇):优点: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增强家族凝聚力、利于家族文化的传承、重视

推荐下载

伦理关系;缺点:家长制、男女不平等、家庭成员间依赖性强、经济不独立。小家庭(或民国家庭)。优点:男女平等、淡化等级观念、家庭成员的社会化程度较高、经济独立。缺点:易导致个人主义,

抗风险能力低。(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7.【答案】

(l) 特征: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突破性成果层出不穷;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人

类社会会进入电气时代;民主政治扩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代议制;列强掀起 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为争夺世界羁权和殖民地,列强之间的矛盾 日益尖锐,形成两大军事集团。(4分,答出4点即可)

(2) 表现:一战沉重打击了欧洲经济,欧洲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欧洲政治

发生变化,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一战使欧洲在国 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欧洲中心格局受到挑战;战后世界民 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了原有的殖民体系。(6分,答出3点即可)

原因: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 案也可酌情给分)

美国:一战提高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或“成为最入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也可);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柯立芝繁荣”的局面。(4分,答出1点即 可)

(3) 原因:欧洲各国吸取两次世界人战的教训,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马歇尔计划”对 西欧经济的复苏起了很大作用;欧共体成立,一体化进程加快,欧洲经济整体发展;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均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利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4分,答出4点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