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名人故事文字版【10篇】

来源:六九路网
【 导语】古今中外,有很多名⼈,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下⾯是分享的中国名⼈故事⽂字版【10篇】。欢迎阅读参考!

1.中国名⼈故事⽂字版  范仲淹

  范仲淹的母亲谢⽒,⾝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上。谢⽒以孟母⾃励,悉⼼教⼦;范仲淹以颜回⾃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都对范仲淹⼀⼀讲过。  范仲淹⼼⾥明⽩:要想⼲⼀番⼤事业,就得⾃律严刻,⾃觉吃苦,⾃强不息。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的家境已经⽐较窘迫,仲淹⼼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来担⼼⼉⼦吃不饱累坏⾝体,⼆来怕给寺院的师 ⽗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且带的数量,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道⽤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个⼼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过了时⾠。好⼼的厨僧或⼩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添了⿇烦。

  为了读书⽅便,他⾃⼰备了⼩锅⼩灶,⾃炊起来。范仲淹按⾃⼰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添好⽔,在⼩灶⾥点燃⾃⼰拾的⽊柴,煮⽶粥。⼀边读书,⼀边续柴煮粥。⼀锅⽶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夜,他便和⾐睡去。第⼆天清早起来,锅⾥的⽶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整个。他拿出⼩⼑,在凝固的粥块上⾯,划上⼀个⼗字,完整的⼀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两餐,这便是“划粥”。⽤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然⽣长着野⾲菜、野葱、野蒜、野⼭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种可⾷的野菜。⽩天去⼭洞读书时,顺便拔⼏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根野⾲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点盐拌和拌和,⼀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清淡,省时、省⼒、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律的⽣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成语。2.中国名⼈故事⽂字版  刘恒

  汉⽂帝刘恒,汉朝第5位皇帝,汉⾼祖刘邦四⼦,为薄太后所⽣,⾼后⼋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有⼀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为母亲煎药汤,并且⽇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会⼉。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总先尝⼀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景之治”。3.中国名⼈故事⽂字版  苏武

  西汉时,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派汉朝叛使、被单于封为丁灵王的卫律前来诱降。卫律说:\"苏先⽣,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受到单于⼤恩,封我为丁灵王,拥有数万奴⾪,马匹、牲畜漫⼭遍野。你今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样富贵,若⽩⽩地流⾎牺牲,⼜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怒斥道:\"卫律,你⾝为汉民,不顾恩义,叛国投敌,你虽然能得逞于⼀时,最终却逃脱不了天地良⼼的审判。\"

  卫律见苏武不屈服,只得向单于报告。单于见苏武很有⽓节,⼗分钦佩,更想招降他。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个⼤地窖⾥,不给饮⾷,苏武只得嚼雪⽌渴,⽤毡⽑充饥。后来单于⼜将苏武移到北海荒⽆⼈烟的地⽅,逼迫他牧⽺。北海在今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带。苏武到了北海,匈奴停⽌了对他的⾷物供应,他只得觅野⿏掘草根充饥。在这荒漠上,除了丛⽣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风雪,终年见不到⼀个⼈影。苏武抱着代表汉廷的旄节牧⽺,⽆论坐卧⾏⾛都拿着汉节。岁⽉⼀天天流逝,节杆上缀的三重旄⽜尾都落尽了。

  ⼗九年过去了,苏武历尽艰⾟,终于回到⾃⼰的祖国。他出使还是壮年,及⾄归国,头发胡须全⽩了。岁⽉改变了他的容

颜,却改变不了他忠于祖国的⾚⼦之⼼。

4.中国名⼈故事⽂字版  司马光

  司马光从⼩就和哥哥弟弟们⼀起学习,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为此他没少受先⽣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的谆谆教诲下,他决⼼改掉贪睡的坏⽑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肚⼦⽔,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园⽊头作了⼀个警枕,早上⼀翻⾝,头滑落在床板上,⾃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司马光努⼒改掉“记忆差”这个坏⽑病,每当先⽣讲完课,其他⼈勉强背下来,就扔下书本去玩了;⽽司马光则关上门窗,聚精会神的⾼声朗读,读了⼀遍⼜⼀遍,直到⾃⼰背的滚⽠烂熟。⾃⼰检查⼀遍,合上书背得⼀字不错,并且很流利,才肯合上书本,休息⼀⼩会。

  司马光从⼩到⽼这⼀⽣,⼀直坚持学习,做官之后,并没有放弃学习,⽽是更加刻苦地学习。终于成为了⼀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豪。5.中国名⼈故事⽂字版  扁鹊

  我国医学源远流长,历曾涌现出许多名医。扁鹊便是其中的⼀位。扁鹊年轻时跟随师傅学医,⾮常⽤功。他学成后医术⾼超,到各地治病救⼈,被⼈们称为“神医”。

  有⼀次,扁鹊到齐国见到齐桓侯,通过观察,扁鹊知道齐桓侯⽣病了,就对他说:“您⽣病了,如今病在⽪肤⾥,如果耽误了,病情将会加重。”

  齐桓侯不相信扁鹊的话,说:“我没病。你们医⽣贪功好利,总想靠医治没病的⼈来显⽰⾃⼰的医术。”

  过了五天,扁鹊⼜见到齐桓侯,他真诚地说:“您的病已到了⾎脉,不治疗会加重。”齐桓侯不⾼兴地说:“我没病。”⼜过了五天,扁鹊对齐桓侯说:“您的病已经深⼊到肠胃了,再不治疗后果会很严重。”齐桓侯仍觉得扁鹊在骗他,没有理会。  五天后,扁鹊再见到齐桓侯,他转⾝就跑开了。齐桓侯感到很疑惑,就派⾝边的⼈去问扁鹊。  扁鹊说:“以前齐桓侯的病我能治好。可现在病已经到了⾻髓,我治不好,只能赶紧跑开了。”

  不久,齐桓侯果然⽣病了。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没⼀个医⽣能治好。临终前,他后悔地说:“要是听扁鹊的话该多好啊!”  扁鹊还根据⾃⼰的经验,总结出诊断疾病的四种⽅法:望⽓⾊、闻⽓味、问病情、把脉,为祖国医学作出了重⼤贡献。6.中国名⼈故事⽂字版  郑和

  明朝时候,有个有名的航海家,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他们历尽千⾟万苦,战胜过数想不到的困难,先后访问了三⼗多个国家,最远到过⾮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传播了我国古⽼的⽂化和⽣产技术,促进了中国和亚⾮各国⽂化、经济的交流,这些远航是世界航海的创举。这个航海家就是郑和。

  郑和是云南昆阳⼈。⼩的时候,他的祖⽗和⽗亲曾经乘着⼤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每逢他们归来,⼩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的⼼灵⾥扎下了根。他多么盼望⾃⼰也能驾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驾驶不了⼤船,他就经常做些⼩船玩。

  ⼩郑和找来纸,叠了许多⼩船。他把⼩船放在⽔⾯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他⽬送着顺⽔飘荡的⼩船,⼼中有了远航的愿望。郑和暗暗下定决⼼:长⼤以后,⼀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和⽗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去。

  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只要⼀有空⼉,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法牢牢地记在⼼⾥。

  这⼀天,郑和捡了⼀些碎⽊条和⼩⽊⽚,在屋后的空地上,⾃⼰悄悄地造起⼩⽊船来啦!

  郑和⼀⼼⼀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没⽤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多只⼩⽊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欢喜劲⼉就甭提了!⼀天,他把⼩⽊船都运到湖边,⽤绳⼦⼀只⼀只地连起来,郑重地放到⽔⾥,系在

⼤船后⾯。看着⾃⼰造的⼩⽊船排成了队,郑和⾼兴地⼜蹦⼜跳,嘴⾥喊着:“我的船下⽔啦!我的船下⽔啦!”

  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都跑过来,⼀看:“嗬,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个个都⾼兴得拍起⼿来。

  郑和⼀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你们愿意做我的⽔⼿,跟我去远航吗?”  孩⼦们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愿意!”

  郑和让伙伴们上了⼤船,他⾃⼰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声说:“现在起航!”

  孩⼦们⼀齐划起船来,三⼗多只⼩⽊船跟在⼤船后⾯,像⼀条长龙似的在⽔⾯上游动。郑和挺着⼩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  这⼀年,郑和才10岁。

7.中国名⼈故事⽂字版  李世民

  唐太宗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明君。他⼼胸宽⼴,能够虚⼼接受⼤⾂的劝谏。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被传为美谈。

  贞观年间,国家富裕了,边境也安宁了,天下太平,李世民对⾃⼰的功业有些陶醉,想效法古代圣君,去泰⼭封禅。封禅是⼀件⼤事,必定劳民伤财,⼤⾂魏征认为太宗好⼤喜功,便极⼒反对。李世民问魏征:“朕要你凭良⼼说,朕对天下功劳⼤不⼤?”

  魏征点头回答道:“⼤!”

  太宗有点得意地问:“那么,你为何反对朕去泰⼭?”

  魏征说:“陛下治乱世,安天下,刚刚才开始,百姓还没得到⾜够的好处。天下是安定了,但还未曾令⼈满意,如今仓廪还空虚,丰收的粮⾷仅够消耗罢了。由于这些原因,现在还不是封禅的时候。”

  太宗听完魏征的话,认为有道理,就取消了封禅泰⼭的计划。还有⼀次,李世民得到⼀只鹞鹰,⾮常喜欢,爱不释⼿。他正玩得⾼兴,远远地看见魏征来了,赶紧把鹰藏在了怀⾥。

  魏征和他谈论国事,很长时间才告退。等他⾛后,李世民拿出鹞鹰,发现它已闷死了。这件趣事反映了李世民对贤⾂的尊重态度。

  后来,魏征去世,李世民悲痛地说:“⼀个⼈⽤铜做镜⼦,可以照见⾐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历史做镜⼦,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做镜⼦,可以发现⾃⼰做得对不对。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镜⼦啊!”8.中国名⼈故事⽂字版  吕蒙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将,他曾多次⽴下⼤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将军了,肩上担⼦很重,⼀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次,他读到孙膑⽤“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头钻进书堆⾥,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有长进。孙权⼤为⾼兴,就让吕蒙担任了⼤都督,统领全国兵马。9.中国名⼈故事⽂字版  李⽩

  唐朝着名⼤诗⼈李⽩⼩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天,李⽩⼜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如果整天在屋⾥读书多没意思?”

  ⾛着⾛着,在⼀个破茅屋门⼝,坐着⼀个满头⽩发的⽼婆婆,正在磨⼀根棍⼦般粗的铁杵。李⽩⾛过去,“⽼婆婆,您在

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个绣花针。”⽼婆婆抬起头,对李⽩笑了笑,接着⼜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问:“是缝⾐服⽤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婆婆反问李⽩:“滴⽔可以穿⽯,愚公可以移⼭,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别⼈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婆婆的⼀番话,令李⽩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10.中国名⼈故事⽂字版  欧阳修

  北宋⽂学家欧阳修曾受⼀位挚友之托,写了⼀篇题为《昼锦堂记》的⽂章。欧阳修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把⽂章写好后,便命⼀差官骑马给友⼈送去。

  可是到了晚上,欧阳修突然想起了什么,马上命令⼀个仆⼈道:“你赶快骑快马去追那送⽂章的差官,让他把⽂章带回来!”

  “⽼爷,那差官已到百⾥之外了,现在⼜是晚上,哪能追得上呀!”那仆⼈说道。  “⽆论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章已经送到,也得设法取回来!”

  看见主⼈态度如此坚决,仆⼈就急忙骑上马,⾛捷径,抄⼩道,拼命追赶,最后总算追上差官,把⽂章带了回来。  欧阳修为何⼀定要把⽂章追回呢?原来是为了添上两个“⽽”字。

  《昼锦堂记》开头有这样两句:“仕宦⽽⾄将相,富贵⽽归故乡。”原稿中没有这两个“⽽”字,欧阳修将⽂章追回,就是为了把它添上去。

  为了添两个字,竟如此劳神费⼒,是⼩题⼤作吗?不是。虽然不添这两个字,⽂章开头也并⽆语病,但添上后,⽂章的语⽓便与原⽂⼤有区别,即由直⽽曲,由急⽽缓,表现出欧阳修⽂章曲折舒缓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严谨的创作态度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学家尚能如此,我们更要从⼩养成认真修改作⽂的好习惯,努⼒达到“语不惊⼈死不休”的佳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