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门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来源:六九路网
江门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

②①

,唯当死报君。

②“不求”句:典出班超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B. 【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

“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

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 【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 【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D(2)这两个字动感极强,

“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

“践”字是写将士们

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3)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解析】【分析】⑴D项错误,颔联运用对偶手法,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分戈

影,戈是一种横刃,下装长柄的兵器,日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剑文,刻在剑上的花纹。句意为:野地里,阳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天上的星星正好像刻在剑上的花纹。此联极言兵刃的锐利、精良。⑵“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奔,腾起漫天的烟尘。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

”汉月,明月。句意为:拉开弓弦,满如怀抱明月,纵马驰

“践”字是写将士们纵

“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

以“汉”修饰“月”,意在借用汉朝对外战争时成绩辉煌的荣光,表达

从军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同时“汉字”又与“胡”字相对,充满民族的自豪感。

”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

⑶甲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乙诗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以对待“生”“死”态度的对

比,直接既写出了当时士兵鲜明的价值倾向。表达尾联表达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仰,突出精神气概。故答案为:⑴D;⑵这两个字动感极强,

“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

“践”字是写将士们纵

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⑶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⑶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

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

2.古诗阅读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襄邑道中》(宋)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船夜援琴》(唐)自居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元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问无古今。

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答案】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心情;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舟过安仁》

中“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

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中》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次句也写了颜色:

“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

“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

《襄邑道

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船夜援琴》描写了一副极为宁静的氛围,不动的鸟和鱼,明月倒映如江中,现在除了被拨动的琴弦,没有任何事的打扰,将心沉下,欣赏着这份淡然宜人的景色。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心情;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湖。思是太平盛世。

(2)诗人描绘的洞庭湖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描绘这样的景象,意图是什么?【答案】(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圣明

(2)气势磅礴。寄寓自己的理想抱负,希望得到张丞相举荐。【解析】【分析】⑴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________”的意

”,两句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

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

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⑵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故答案为:⑴① 气蒸云梦泽;② 波撼岳阳城;③ 圣明。⑵气势磅礴。寄寓自己的理想抱负,希望得到张丞相举荐。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这首诗尾联中的

”这两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长精神”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修辞手法:用典。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诗人用“沉舟”和“病树”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另外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3)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

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所以运用的是: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2)诗人被贬

23年,今朝回来,感慨万千。在诗中诗人用

“慷慨”激“烂柯人”,据

“柯”

“沉舟”和“病树”自喻,表达了

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同时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3)本诗是诗人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对诗人的遭遇表达同情和惋惜,刘禹锡在和诗中虽感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但以上;坚韧不拔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修辞手法:用典。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⑵诗人用“沉舟”和“病树”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另外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⑶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用法和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学习过程中药注意书本上的注释。

⑵本题考查诗歌名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选准赏析的角度,从内容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考生要全面理解诗歌,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理想抱负、情感思想等进行分析。

“长精神”,表达乐观豁达;进取向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约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它?为什么?

【答案】(1)示例一: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二: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

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解析】【分析】(1)、对诗句的赏析关键在于要选准赏析的角度,本句可从句式、修辞、词语结构等角度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赏析。示例一: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二: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

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二: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⑵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

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对诗句要选好角度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名句的理解,考生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其常常蕴含的道理,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阐述。

6.小米选择朗诵的诗歌是艾青的《太阳的话》: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 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快起来, 快起来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她在朗诵的准备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请你帮助她解决困难。(1)诗歌第二小节运用了

________ 和________修辞,写出了太阳所给予人们的美好事

________能使人神清气爽,

________能让

,

物,这些都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其中花束和人感受到光明,温暖可以为人驱除寒冷。(2)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中的意象【答案】(1)拟人;排比;香气;亮光

“太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本诗以“太阳”为意象,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让人们享受亮光、温暖、花束、香气和露水,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信念。反映了当时诗人对于光明的期待和渴望,说明了当时社会对于改造旧制度、建立新世界的强烈欲望。

【解析】【分析】(1)诗歌第二小节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

”写出了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花束、香气、温暖、露水

太阳所给予人们的美好事物,这些都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其中神清气爽,“亮光”能让人感受到光明,温暖可以为人驱除寒冷。

“花束”和“香气”能使人

(2)在《太阳的话》中,艾青用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用紧闭着门户的木板房比喻当时人民生活的闭塞、陈旧、落后的环境,以第一人称代表太阳呼唤国人改变现状,迎接光明。诗歌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以满腔的热情唤起民众,投身到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改变现状,为中国开辟光明美好的未来前程。诗人写太阳是一种象征,一种代言,他代言的是民主政治,是能够给人民带来解放的民主政体。当年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为人民谋幸福,所以诗人用太阳来比喻它,来代言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的亲民思想。这首诗从表面看,难以理解的词句并不多,但含义深刻,不易读懂。作者借太阳,象征光明、进步,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光明的向往。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拟人、排比、香气、亮光

⑵本诗以“太阳”为意象,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让人们享受亮光、温暖、花束、香气和露水,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信念。反映了当时诗人对于光明的期待和渴望,说明了当时社会对于改造旧制度、建立新世界的强烈欲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的表现手法和意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意,仔细分析诗句。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象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认识。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

7.阅读《启明星》,回答问题。

属于你的是光明与黑暗的交替

黑夜逃遁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

群星已经隐退你依然站在那儿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一九五六年八月

(1)本诗的作者是艾青,请你再举出《艾青诗选》中的一首诗歌,写出篇名。(2)结合诗歌说说艾青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我爱这土地》《大堰河

——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

《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2)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解析】【分析】(1)根据对艾青诗歌的积累任选一首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2)启明星又称金星,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不是光源,人们叫它

\"晨星\",它

\"启明星\"。因此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结合诗歌

作者以启明星自喻,

“启明星期待着太阳上升

/被最初的晨光照

具体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到谁也不再看见你

”寄托了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启明星“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

”表现了作者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

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故答案为:⑴

《我爱这土地》《大堰河

——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

《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⑵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点评】⑴考察对诗篇的熟悉程度。答这样的题,要认真阅读名著《艾青诗选》里的每一首诗,要对每一首诗都非常熟悉,并要对诗的内容、主旨、及写法等进行分析、整理、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8.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答案】(1)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甲】诗“长江春水绿堪染”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以

“堪染”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乙】诗

“雨匀紫菊丛丛色

”意思是秋

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

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故答案为:⑴示例一:

“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示例二:

“匀”

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⑵《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赏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句意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抓住抒情的语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临江仙·探梅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剩

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注】①剩:更,再。②渠:它。③竹根:指竹林脚下。(1)请结合语境,赏析

“一枝先破玉溪春”中“破”字的妙处。

(2)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探梅”,寻访梅花。“探”字有一种前往慰问看望老友的情感融于其中。B. 诗人首句用老去不再怜惜春花,之后再推出犹爱梅,突出了梅在自己心中的分量。C.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是梅的精神写照,也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

D. 全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以及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答案】

(1)“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这里化静为动,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2)D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已经有些年迈,有心爱惜花,可心已懒散,却独喜欢那江村边围绕的梅花。一枝花点破玉溪的春天。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韵。

“破”,是点破的意思,梅花一枝斜

出,打破了春色闭锁的局面,透露了春之消息。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ABC分析正确。D.全词将人与梅层层夹写,写出梅之幽姿逸韵,及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也展示了作者的情趣和人格。并没有表现诗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以及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故答案为:⑴

“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这里化静为动,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⑵ D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

②是要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

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

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②夭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

【注】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势。

(1)请你想象“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B. 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C. 结尾两句中的“醉”,不仅写卧态,而且也包括词人在梦境中的情态。D. “了不知南北”表现出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般自然平淡超脱的情绪。【答案】(1)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2)A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分析,这句话是承接首句春路雨添花来写的,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很多花在春雨的滋润下都竞相开放,然后一阵微风吹拂,可以想象出满山春花在风中摇曳,装点着一山的春色,那种景色简直是太美了。意对即可。

(2)A由题目“梦中作”可知,这首词并不是写作者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梦中之境。理解正确。故答案为:⑴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

“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

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BCD

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

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步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有人认为,诗中

“野步”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倚杖、白人头

(2)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

“八

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怨愤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

”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

句理解人物形象。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倚杖”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

人;最后一句中“白人头”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化,认为它是个

“秋风”拟人

“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

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故答案为:⑴倚杖、白人头;

⑵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

“八月

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怨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

1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灞上秋居(唐)马戴

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

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1)首联通过描绘景物

②郊扉:郊居。③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________和________,渲染了________的氛围。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2)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解析】【分析】⑴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

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渲染⑵《灞上秋居》中的

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

\"寄卧郊扉久,何

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诗歌的尾联可谓诗人的感慨:

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故答案为:⑴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⑵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锁定诗

歌的首联,这两句诗中所描写景物是风雨、雁;渲染了一种愁苦哀伤的氛围。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画画?(2)请简要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答案】悲伤。

(2)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解析】【分析】(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

”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1)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

面描写收麦劳动。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据此概括即可。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

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

“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

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句写出农民劳作的辛苦,以及对农民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⑵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

“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

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考生要结合诗句,用流利、连贯、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是对诗歌诗人的情感的考查。考生要理解诗句的意思,针对诗句的表现手法和用语进行分析,概括出诗人在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

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重登云台山(清)陶澍

又踏金牛顶

④②

上行,海风飞舄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为访仙人长松迓

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注】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②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迓(yà):迎接。

(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

(1)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

③飞舄(xì):会飞的仙鞋。

④仙人:指三元宫山僧。

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2)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解析】【分析】(1)抓住颌联“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晴”“夜”等意象,来描绘云台山优美的景色作答即可。(2)从“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云台山美好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从逢的欣喜之情;从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故答案为:⑴

”描绘的云台山优美的景色看,表达了诗人对

”叙写了朋友重”中的“瀑”“鸡犬”和

“为访仙人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写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

,表达了作者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据此理解作答。

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

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⑵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

因此理③时

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A过山农家(唐)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B

丽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宋)苏轼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雨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C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个评论的是哪一首?

以上三首诗中,最能体现纪昀请简述你选择的理由。【答案】

“刺当时之不恤民也,妙于不尽其词

B;诗人在天竺灵感观音院游历,见到当地百姓遭受自然灾害,高高在上的统治

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虽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本诗含蓄地讽刺高高在上不顾百姓死活的当权者,并对百姓深受天灾人祸的疾苦怀有深切的同情。

【解析】【分析】《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背景: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年),正是王安石大行新法的时候。苏轼对新法取保守态度,对新法的弊端强烈不满,对官吏漠视百姓深为痛恨,对人民的生活疾苦十分关注,因而常在诗中讽世论政,希望于国”。作者在杭任职两年多,见到当地百姓一直受着水旱蝗灾的严重侵害,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有感创作此诗。这是一首纪游诗,但与一般纪游诗不同,它不是山水名胜的赞颂与刻画,而是一首反映现实、关心人民疾苦借题发挥的政治讽刺诗。最能体现纪昀当时之不恤民也,妙于不尽其词故答案为:

”这个评论。

“刺“有补1072

B;诗人在天竺灵感观音院游历,见到当地百姓遭受自然灾害,高高在上的统

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虽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本诗含蓄地讽刺高高在上不顾百姓死活的当权者,并对百姓深受天灾人祸的疾苦怀有深切的同情。

【点评】解答此题,一是要熟读并了解诗歌内容,二是要结合重点语句深入解读诗意,体会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平时多读,多积累,升化心智,能与作者

“共鸣”。

16.名著阅读。(1)看人物。

看下面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回目列举)《西游记》

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水浒》

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花和尚大闹桃花村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人物: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认识:________ (2)品艺术。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

,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

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2)《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书中有句话说:

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

“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闹”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简单的

“遮羞“这一张文

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

概述情节。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如: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不怕性格特征;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体现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雄本色。

(2)结合小贴士中的讽刺方法,选择《围城》或《格列佛游记》,结合其具体内容,分析讽刺手法的运用即可。《格列佛游记》中夸张的讽刺手法,如:在小人国,其国王只是比其他臣民高出一个指甲的高度,而他却把自己任命成宇宙界最神圣、最高的统治者。然而,小人国的臣民想要升官,采用的方式则是跳绳。也就是说跳绳的高度是和职位成正比

的。如:对于一个部长来说,并不是要求他有多少的才能,而只要身手敏捷即可。通过主人公游历小人国的经历,作者是在讽刺故答案为:⑴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

18世纪英国政府的平庸和无能。

,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

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⑵《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书中有句话说:

“这一张文凭,

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

“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遮羞布”,讽

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

【点评】⑴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⑵本题考查名著艺术手法。解答此题,要结合选文分析《格列佛游记》和《围城》的讽刺艺术。结合名著相关内容来解答。

1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甲】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②________的梅花。

(2)从【甲】【乙】两词划线字中任选其中一个,赏析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答案】(1)傲然不屈(孤芳自赏);美丽(积极、坚贞)(2)示例

1:只;一个“只”字,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

①________的梅花,【乙】词以浪漫的笔调写出了

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示例2:俏;一个“俏”字,写出了梅花在严寒中依然一枝独秀的形象,作者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解析】【分析】(1)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可以体会出梅花的孤芳自赏,从

“ 零

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2)这句话的意思是:

”可以体会从梅花的傲然不屈;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可以体会出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

“别有

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它那

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结合诗意及作者经历赏析,“只” 写出了梅

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

“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

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

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意对即可。故答案为:⑴傲然不屈(孤芳自赏);美丽(积极、坚贞)

⑵示例1:只;一个“只”字,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示例2:俏;一个“俏”字,写出了梅花在严寒中依然一枝独秀的形象,作者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

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8.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徙倚:徘徊

薄暮:傍晚

(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解析】【分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

“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

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故答案为:⑴徙倚:徘徊

薄暮:傍晚;

⑵“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

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梦中作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

,酒阑

无奈客思家。

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

③酒阑:酒尽。

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凄清;迷离

(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分析】(1)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夜晚的凄清、迷离的环境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根据注释和诗句中

“客思家”一词从诗人被贬的心情和对

家乡的思念两方面概括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或思乡之情)。故答案为:⑴凄清;迷离;

⑵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点评】⑴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⑵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0.古诗词赏析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_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2)结合全诗,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________特点。

【答案】(1)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使人眼眶欲碎。眦: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

“钟”

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

“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

“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

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

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故答案为:⑴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⑵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