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加味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3例临床观察
来源:六九路网
第2O卷 第am V0l_20 中莲药导般 Guid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14年3月 March.2014 No.3 止嗽散加昧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3例 临 床 观 察 冼峰 (广州市黄埔区中医医院。广东广州510110) 『摘要1 目的:观察止嗽散加味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袭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本病患者86例随 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止嗽散加味治疗;治疗2周后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1%,对照组为81.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19<0.05)。结论:止嗽散加味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袭肺证有较好临床疗效。 『关键词1止嗽散;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袭肺证;丙酸倍氯米松 冲图分类号1 R256.1『文献标识码1 B f文章编号1 1672—951X(2014)03—0095—02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 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发病早期以持续性咳嗽为主要症状, 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相一致,由于开展四诊法及辨证施护应 具有深厚的中医护理底蕴,护理人员碍于中医护理理论知识 的欠缺,普遍有畏难情绪。相对而言,中医护理操作开展较 终造成中医护理逐渐萎缩。这就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 养,提高中医护理实践能力,强化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思维 模式及“熟能生巧”意识,使中医护理逐渐成为一种工作常 态。临床应开展普及型及专科型中医护理人员培养,普及型 培养可有计划的分层次对护理人员进行中医基础知识和中 多,其中开展率排在前5位的是耳穴埋籽(87.0%)、艾灸(634%)、 穴位贴敷(60.2%)、拔火罐(57.4%)、中药灌肠(56.O%),说明 目前在省内中医院中开展较多的是中医传统项目,这可能与 中医护理操作简、便、验、廉的特点有关,体现了中医护理的 特色。 3.2阻碍中医护理临床开展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医操作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操作、理论考试嘲;在普及型培 养的基础上,走专科化发展道路,开展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 训,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的中医护理理论底蕴及娴熟的中医护 理操作技能的专科护理人才,为中医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 力保障。 参考文献 3.2.1 无医嘱是影响中医护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原因 本次 调查中,有45.38%的护理人员赞同此观点。护士要进行中医 护理操作,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进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规定护士实施中医护 理技术必须遵照医嘱131。因此,如果医生不开医嘱,这些操作 就无法实施,而实际临床医生开具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医嘱 少之又少I41,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中医护理临床开展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护理的发展。对此,护士应主动与 医生沟通,协调,使医生下达有关的医嘱,获得更多中医护理 【1】徐桂华,李佃贵.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 【2]王俊杰,汪丽娟,边雪梅.中医护理技术优势与展望[J].中医 药管理杂志。2009,17(7):589—591 『31陈晓蓉.我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J].现代护理,2002,8(5):363—364 技术实践的机会;也可建立护嘱制度,让资历深的护士根据 患者病情需要下达中医护理护嘱,既可避免跨专业医嘱带来 f41蔡丽月,曾梅玉,魏彩虹.影响我院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与发 展的因素与对策[J】,当代护士,2012,(4):186—187 的问题,又体现了各级护士的责任权利和专业价值。 3.2.2习惯西医护理是影响中医护理工作开展的次要原因 『51魏国琴.中医医院如何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优势[J],临床 合理用药。201 2,5(9A):1 68 调查结果显示,支持此观点的护理人员占42.31%。由于大都 护理人员毕业于西医院校,虽接受过中医在职教育,但实践 机会少,且中医疗效慢,使得护理人员更趋向于西医治疗,最 [6刘尚建,6]李媛媛.辨症一病一证论治体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 远程教育.2009,7(8):82—84 (收稿日期:2013—09—02编辑:马正谊) 第20卷 第3期 V01.20 NO.3 中莲药导投 Guid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14年3月 March.2014 多发生在夜间或凌晨,常为刺激性咳嗽,往往被误诊为支气 管炎_l1。笔者采用止嗽散加味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43例, 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I.1纳入标准f11符合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标准闭;(2)辨证 为风寒袭肺证 ;(3)年龄18—6O岁;(3)同意参加本研究者。 1.2排除标准(1)不符合诊断标准或辨证标准;(2)年龄<18 岁,或>60岁;(3)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4)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拒绝参加本研究者。 1_3 一般资料将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我院符合纳入标 准的本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 男22例,女2l例;年龄18—56岁,平均(23.2±4.2)岁;病程3个月 至6年,平均(2.1 ̄1.7)年。对照组男23例,女2O例;年龄18—55 岁,平均(21.9 ̄4.8)岁;病程3个月至7年,平均(2.3+1.8)年。两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 性。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每次喷药0.05-0.1 mg, 3-4v ̄aa;合并呼吸道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凋后观察疗效。 1.4.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止嗽散加味,方药组 成:桔梗10g,荆芥10g,紫菀10g,百部10g,白前10g,陈皮6g, 杏仁9 g,贝母9 g,法半夏10 g,白芥子6 g,炙甘草6 g。以上药 物水煎服,2t ̄va,1剂,d。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1.5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咳嗽频度、咳嗽程度、咽 痒、气急、咯痰、咽干症状评分:按无、轻、中、重度分别记0、1、 2、3分。 1.6疗效标准141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症状 评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症状评分减少≥ 70%,<95%;有效:II缶床症状、体征好转,症状评分减少≥3O%, <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症状评分减 少<30%。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 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z检验,等级资料比较 采用秩和检验。 2结 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两 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两组临床疗效比较,Zl-一2.299, |0.022。 3讨 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咳型哮喘、隐匿型哮喘或过敏性咳 嗽,是哮喘的一种潜在形式,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反复 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等;主要特点为不伴有喘鸣和呼 吸困难的慢性咳嗽、气道高反应性、镇咳药无效、支气管扩张 药或激素有效嘲。 咳嗽变异性哮喘在中医学中属“咳嗽”、“久咳”、“哮病”、 “风咳”等范畴,临证时可辨证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风寒袭 肺证的基本病机为外感风寒,内伏痰湿;风寒之邪外束肌表, 内袭于肺,痰湿之邪内蕴于肺,肺失宣降,肺气闭郁,气不布 津,从而导致咳嗽、喘息、胸闷、咳痰等症状。治宜散寒祛湿化 痰,宣肺止咳。止嗽散加味具有散寒祛湿、化痰止咳、疏表宣 肺之功,方中紫菀、百部止咳化痰,共为君药,均入肺经,温而 不热,润而不腻;桔梗开宣肺气,白前降气化痰,贝母止咳化 痰,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功,共为臣药;荆芥祛风解表,杏仁 止咳平喘,陈皮理气化痰,法半夏燥湿化痰,白芥子温肺豁痰 利气,均为佐使之用;炙甘草调和诸药,且甘草合桔梗具有利 咽止咳之效,亦为佐使之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菀、白前 具有止咳、祛痰、抗炎等功效 ;百部中生物碱成分具有较强 的祛咳止痰、抗菌、镇静等作用 ;桔梗具有祛痰、抗炎、免疫 调节等作用㈣;荆芥具有抗过敏、抗菌、抗氧化、促进免疫等作 用…】。 本研究中采用止嗽散加味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袭 肺证,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O.05),表明止嗽散加味 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袭肺证有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I1游柏稳,游海,杜海燕.清肝宁肺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肝 火犯肺证30例临床观察fJ】.中医药导报,2012,18(8):40--42 『2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 南(2o09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7-409 f3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1994:2—3,8—9 『4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j匕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02:60—66 f5】蒋屏,欧正武.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医药 导报,2006,12(1 1):71—73 f6】侯海燕,陈立,董俊兴.紫菀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3):161—163 【7】周13贵,涂建雄.紫菀炮制后对小鼠止咳作用的影响[J】.湖 南中医药导报,2000,6(41:56 『8】梁爱华,薛宝云.芫花叶白前的镇咳、祛痰及平喘作用[J].中 国中药杂志。1995,20(3):176—178 【9】朱建育,燕惠芬.百部生物碱的研究进展及其药理作用[J】.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1):26—33 【l0】李婷,徐文珊,李西文,等.中药桔梗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J1.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2):205—208 n 11刘学茂,罗瑞林.荆芥防风药对的临床应用举隅【J】.中医药 导报,2008,14(7):107 (收稿日期:2013—10—10编辑:蒋凯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