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业扶贫、乡村振兴及新型农业与经济增长研究——基于农业省份面板数据

来源:六九路网
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9.01.006

农业扶贫、乡村振兴及新型农业与经济增长研究

———基于农业省份面板数据

李 刚

(哈尔滨剑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ꎬ黑龙江哈尔滨150069)

摘 要:论证农业扶贫、乡村振兴、新型农业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ꎬ可以为国家农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ꎬ是否进行政策差别化调整ꎮ研究提取了农业扶贫ꎬ新型农业ꎬ乡村振兴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ꎬ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做出研究假设ꎬ通过三类自变量题项和因变量题项设计ꎬ利用中国主要农业省份的农业数据样本进行试测ꎬ采用回归分析模型、结构方程模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假设验证ꎬ发现研究假设基本成立ꎬ需要数据支撑ꎮ依据研究结论对中国农业经济给出建设性和参考性对策ꎮ关键词:绿色发展ꎬ农业扶贫ꎬ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991(2019)01-0027-08

TheResearchonPovertyAlleviationinAgricultureꎬVitalizationofRuralAreas

andNew ̄typeAgricultureandEconomicGrowth———BasedonPanelDataofAgriculturalProvinces

LiGang

Abstract:Demonstrat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agriculturalpovertyalleviationstrategiesꎬtheNewRuralRevi ̄talizationstrategyꎬthenewagriculturaldevelopmentstrategyandthe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canprovidetheba ̄sisfortheformulationofthenationalagriculturalpolicyanddeterminewhethertocarryoutthepolicydifferentialad ̄extracted.Theresearchhypothesiswasmadefor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Throughthedesignofthreeindepend ̄thattheresearchhypothesisisbasicallyvalidandneedsdatasupport.Accordingtotheconclusionsofthestudyꎬcon ̄structiveandreferentialcountermeasuresforChina’sagriculturaleconomyareputforward.Keywords:greendevelopmentꎻprecisionpovertyalleviationꎻruralrevitalization

justment.TheevaluationindexsystemofpovertyalleviationinagricultureꎬnewagricultureandruralrevitalizationwasentanddependentvariablesꎬtheagriculturaldatasamplesofmajoragriculturalprovincesinChinaweretested.Thehypothesiswasvalidatedbyregressionanalysismodelꎬstructuralequationmodelandpaneldatamodel.Itisfound

(CollegeofBusinessAdministrationꎬHarbinCambridgeUniversityꎬHarbinHeilongjiang150069ꎬChina)

  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对于落后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ꎬ一提到农业经济就被认为是相对落后的产业ꎬ而农业也被认为是工业化时期需要支持和保护的产业ꎮ国家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政策进行农业扶贫ꎬ一提到农村和农民也认为存在较多的扶贫问题ꎬ农业的生产方式存在一定的落后因素ꎬ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ꎬ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农业扶贫政策的支持和推动ꎬ在我国存在普遍现象ꎮ在解决农业问题的过程当中ꎬ国家一般采用农业发展这种战略方式ꎬ而不是农业扶贫方式ꎬ农业扶贫必须要有农业发展这个前提ꎬ

收稿日期:2018-12-26ꎻ修回日期:2019-02-21

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一般采用新型农业发展模式ꎮ这个模式能够加快农业服务的进程、快速地提高农业经济的增长ꎮ因此ꎬ农业扶贫与新型农业发展方式是密不可分的ꎬ而且新型农业发展也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最好的路径ꎮ农业扶贫是新型农业发展最终的目的ꎬ都是使农业经济高速增长、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ꎬ要靠这个产业的支撑ꎬ靠农村人口的富裕程度体现ꎮ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标ꎬ是农业扶贫新型农业这些战略实施的最终目标和总体规划ꎮ农业战略既包括发展方式又包括

作者简介:李 刚(1984-)ꎬ男ꎬ山东省德州市人ꎬ讲师ꎬ硕士ꎬ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研究ꎮ

28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8卷 

发展方向ꎬ又是农业经济增长的热点问题ꎮ梳理农业战略的设计、运行、调整和实施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意义ꎮ

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理论ꎬ笔者将农业经济研究集中于农业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三个方面ꎬ涵盖农业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ꎮ新型农业发展体现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ꎻ农业扶贫ꎬ体现在对农业发展的政策倾斜和制度保障ꎻ乡村振兴体现在农业整体提升和发展效果ꎮ三个要素相互关联ꎬ又有侧重点ꎬ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素改善ꎬ又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果ꎮ

研究假设1:从内部角度ꎬ农业扶贫外溢之一是识别和改良农业基础资源ꎮ

(二)乡村振兴与农业经济改善

乡村振兴是新型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ꎮ“乡村振兴”战略ꎬ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ꎮ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构想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ꎬ需坚持顶层设计ꎬ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ꎻ强化制度供给ꎬ统筹推进乡村“五位一体”建设ꎻ推进农业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协同关系ꎬ从而找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最优路径ꎮ

  (一、研究假设

农业扶贫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需采取的措一)农业扶贫与农业经济发展

施ꎬ是现阶段农村扶贫的主要方式ꎮ在农村扶贫开发中实施农业扶贫战略ꎬ是在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行的扶贫模式创新ꎮ研究者从农业扶贫识别、农业扶贫管理、扶贫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农业扶贫政策创新理论ꎮ影响农业扶贫绩效的核心影响因素是扶贫过程中各类内在和外在因素ꎮ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及前期扶贫开发政策农业性不够等ꎬ是中国农村持续贫困的主要症结ꎮ农户贫困的决定因素十分复杂ꎬ不仅有人资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产、政治与社会资本和家庭特征等内在因素ꎬ更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与职业、公共政策等外在因素ꎮ农村贫困人口识别是农业扶贫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ꎮ农业扶贫在农村贫困治理中也存在诸多困境ꎬ有必要对农业扶贫政策加以改进ꎮ

国内关于农业扶贫与农业经济发展文献及研究成果ꎬ第一类研究方向ꎬ阐述了农业扶贫与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密切ꎬ以及对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农业扶贫的重要意义ꎮ第二类研究方向ꎬ集中在农业扶贫路径和措施ꎮ第三类研究方向ꎬ集中在农业扶贫的影响因素ꎮ农业扶贫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ꎬ其采用的途径和策略ꎬ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都有较多研究成果ꎬ但农业扶贫实施后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改变尚处于研究空白ꎬ合理论证可以提高农业扶贫的科学性ꎮ通过实施农业扶贫ꎬ可以改善农村和农民的贫困现状ꎬ又可以外溢识别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资源短板ꎬ加速农业生产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ꎬ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地”“钱”ꎬ关键要素紧紧依靠和为了广大农民ꎬ推动战略行稳致远ꎻ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ꎬ是对乡村衰落的世界性难题ꎮ

的及时响应ꎬ需要从脱贫攻坚、稳粮增收保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着手ꎬ并在政策执行上扬弃传统的农村发展观念ꎮ村集体经济组织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实施主体ꎬ坚持系统思维的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则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切入点ꎮ乡村振兴是相对于农村衰落而言ꎮ需要改变各种发展要素ꎬ改变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ꎬ创造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相互融通的新格局ꎬ在激发农村内部动力和积极性的同时ꎬ更加开放地吸引、吸纳农村外部的资源ꎮ只有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的生态补偿机制ꎬ才能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ꎬ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ꎮ

关于乡村振兴与农业经济改善相关研究成果ꎬ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分析、重要意义等方面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过程、路径方面ꎬ找出战略关键点ꎬ按照战略实施方案进行ꎬ分析潜在风险ꎬ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ꎬ研究文献主要是对战略意义和战略路径进行了简单研究ꎬ乡村振兴实施与农业经济改善ꎬ战略实施路径ꎬ实施效果的反馈ꎬ以及战略风险方面均为空白ꎮ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促进资源更好的分配ꎬ吸引更多的资源传向农村ꎬ

研究假设2:从外部角度ꎬ利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经济的吸引力(ꎮ

发展农业经济会影响农业环境三)新型农业与农业经济提升

ꎬ不能保证农业与环境双赢局面ꎬ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发展问题ꎮ农业增长要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又好又快ꎬ通过实现绿色生产率革命来推动农业”的发展ꎮ将传统GDP绿色化ꎬ其中包

 第1期         李 刚 农业扶贫、乡村振兴及新型农业与经济增长研究29

括农业经济ꎮ科学把握当前中国新型农业区域发展水平现状是合理制定推进新型农业快速发展政策体系的重要前提ꎮ发展新型农业逐渐成为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选择、绿色美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是开发和实施新型农业、建立新型农业管理制度ꎮ

树立农业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等新型农业方式ꎬ完善政府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生态责任ꎬ以促进农村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现代农业的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ꎮ同时ꎬ新型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规划ꎬ这为农业提供了环境支持ꎬ新型农业发展面临一定困难:普通农户对技术需求较少ꎬ企业角度技术开发和供给不足ꎮ在此基础上ꎬ提出进一步发展新型农业技术的出路:建立新型农业市场体制ꎬ实现新型农业组织创新等ꎮ绿色发展和新型农业理论提出ꎬ部分试点地区实施ꎬ到全面推广ꎬ取得了成绩ꎮ国内关于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经济提升文献及研究成果较多ꎬ对于新型农业实施后环境变化及社会效益主观评价较多ꎬ但缺少定量数据支撑ꎮ新型农业是农业经济提升的有效方式ꎬ也可以改善农业环境ꎬ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取得农业经济美誉度ꎮ

研究假设3: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将会彻底改善农业经济形象ꎮ

变量X11X12X13X14X15X1

题项农业扶贫效应农业扶贫技术农业扶贫人才农业扶贫政策农业扶贫资金农业扶贫区域

变量X21X22X23X24X25X2

测量项目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主体乡村振兴环境乡村振兴选择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关键点

  二、变量与因子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ꎬ需要对农业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三类因素和农业经济进行分析评价ꎬ获取这三类因素当前发展状况ꎬ以及变量间相互关系ꎮ根据已有文献研究成果设计这三类因素的测量题项ꎬ为了达到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ꎬ采用匿名专家意见法ꎬ对拟定的测量题项进行专家评分ꎮ釆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对农业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农业经济所涉及的测量项目进行测量ꎬ对题项是否适用于测量进行评分ꎮ

1.农业经济研究题项设计(一)变量题项设计与测量

农业扶贫ꎬ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成果ꎬ依据农

业扶贫理论ꎬ使用已有成熟评价农业扶贫量表ꎬ提取指标ꎬ建立指标体系包括:农业扶贫技术、农业扶贫人才、农业扶贫政策、农业扶贫资金、农业扶贫区域、形成题项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ꎬ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成果ꎬ使用已有成熟评价农业扶贫量表ꎬ提取指标ꎬ包括:乡村振兴主体、乡村振兴环境、乡村振兴选择、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关键点、形成题项ꎮ新型农业发展模式ꎬ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成果ꎬ使用已有成熟评价农业扶贫量表ꎬ提取指标ꎬ包括:农业GDP、农业产业构成、农业政策体系、农业资金途径、农业环境补偿、农业技术开发、形成题项ꎮ见表1ꎮ

表1 变量与题项设计表

变量X31X32X33X34X35X3

题项农业发展模式农业产业构成农业技术开发农业政策体系农业资金途径农业环境补偿

变量Y11Y12Y21Y22Y2Y1

题项农村发展水平农村区域经济状况农村集体财政收入农民收入状况农民消费水平农民财产状况

  变量归类及显、潜变量的设置ꎬ将农业经济研究集中于农业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

变量名农业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农村发展水平农民经济状况

三个方面ꎬ涵盖农业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ꎬ具体见表2ꎮ

潜变量包括的具体指标X11、X12、X13、X14、X15

X21、X22、X23、X24X31、X32、X33、X34

Y11、Y12Y21、Y22

表2 变量归类表

显性变量包括的指标X1(可定量计算指标)X2(可定量计算指标)X3(可定量计算指标)Y1(可定量计算指标)Y2(可定量计算指标)

30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8卷 

  2.变量因子分析及检验结果

据打分结果构建相关矩阵ꎬ具体评分见表3ꎬ特征根与方差贡献率见表4ꎮ

X3

Y1

Y2

中介变量-.296-.235-.136.810.820

表3 具体评分矩阵

对于题项ꎬ使用打分法进行因子分析判断ꎬ根

相关X1X2X3Y1Y2

X1

X2

1.000.426.527-.464-.356-.296

1.000-.307-.285-.235.345

.426.527.345

-.464-.307-.3911.000.778.810

-.356-.285-.2901.000.820.778

-.391-.290-.136

1.000

中介变量1.000

表4 特征根与方差贡献率

成份X1X2X3Y1Y2

初始特征值

合计3.2381.277.681.458.212.134

方差的/%53.97221.28811.3467.6343.5262.233

累积/%53.97275.26086.60794.24097.767100.000

3.2381.277

53.97221.288

53.97275.260

2.572

42.861

42.861

合计

提取平方和载入方差的/%

累积/%

合计

旋转平方和载入方差的/%

累积/%

中介

  根据特征根与方差贡献率X类因子完全可以作为自变量因子进行分析ꎬY类变量完全符合因变量要求ꎬ中介变量符合相互作用变量要求ꎮ

3.变量题项小样本性检验

为了达到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ꎬ采用匿名

法ꎬ对预先设计的题目进行李克特五点打分ꎮ因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ꎮ各个题项的因子载荷值在0.5~0.9之间ꎬ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62%ꎬ信度系数为0.797ꎮ

(二)变量回归分析过程

专家意见法ꎬ对拟定的测量题项进行专家评分ꎮ得出题目检验结果ꎬ各题项基本符合测试要求ꎬ根据各个题项ꎬ在某个农业省份的范围内ꎬ采用分层、10个自然村样本进行变量题项小样本性检验ꎬ样本统计情况如下表ꎬ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题项测试ꎮ

4.题项检验

分步抽样的方式ꎬ抽取100个贫困县中ꎬ随机抽取

根据使用调查问卷从样本处获得的分数ꎬ对各类变量进行初次回归分析测试ꎬ主要解决各个变量之间是否共线ꎬ是否存在相关性ꎬ通过测试验证是否可以使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研究ꎬ保证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ꎮ

1.显变量回归分析过程

显变量回归系数ꎬ见表6ꎮ

表6 显变量回归系数X1

X2

X3

Y1

Y2

对测量变量农业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分

变量X1X2X3Y1Y2

1.000

别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ꎮ结果显示ꎬKMO值达到了0.821、0.701、0.791ꎬ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91.46、80.26、85.16ꎬ反映农业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因子适合做回归分析ꎮ农业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的因子分析结果信度系数达到了0.869、0.812、0.834ꎬ表明农业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各类量表的信度很高ꎻ累计方差解释率为52.48%、51.08%、53.22%ꎬ各测量项目通过正交旋转后因子载荷值都高于0.5ꎬ并且所有因子载荷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ꎬ表明农业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这一量表的收敛效度较高ꎮ

因变量题项设计ꎬ农业经济绩效评价的方法比较多ꎮ笔者采用的是主观评价法ꎬ结合调查问卷

0.123∗1.000

0.212∗0.321∗1.000

  综合以上分析ꎬ各自变量回归分析均符合信度和效度的要求ꎬ题项可以作为回归分析分数ꎬ因变量题项均符合信度和效度的要求ꎬ控制变量题项符合信度和效度的要求ꎬ可以作为回归分析因变量使用ꎮ

2.潜变量回归分析过程

0.294∗0.431∗0.549∗∗1.0000.286∗0.211∗0.0080.242∗∗

1.000

潜变量回归系数ꎬ见表7ꎮ

 第1期         李 刚 农业扶贫、乡村振兴及新型农业与经济增长研究

表7 潜变量回归系数

X11X11X13X14X15X21X22X23X12

1.000X12

X131.000

X14

X15

X21

X22

X23

31

0.225∗0.255∗0.275∗0.226∗0.287∗0.286∗0.336∗

0.363∗0.359∗0.2330.426∗0.262∗0.525∗

1.000

0.266∗∗1.0000.258∗0.428

0.523∗∗0.529∗∗0.332∗∗1.0000.0080.259∗∗0.398∗∗0.293∗∗1.0000.450.430∗∗0.353∗∗0.534∗∗0.463

1.000

1.000

  综合以上分析ꎬ各自变量回归分析均符合信度和效度的要求ꎬ题项可以作为回归分析分数ꎬ因变量题项均符合信度和效度的要求ꎬ控制变量题项符合信度和效度的要求ꎮ

采用调查问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策略ꎬ为了研究准确性需要ꎬ采用分层抽样方式获得样本数据ꎬ根据地区ꎬ农户ꎬ企业成立时间ꎬ经营范围等变量ꎬ在黑龙江省范围内选择100个农村进行调查ꎬ问卷设计参考了成熟量表ꎬ并咨询专家对问题进行判1000份ꎬ每个农村发放10份问卷ꎬ其中主要发给农村负责人ꎬ即村长ꎬ村子里主要贫困户代表ꎬ新型农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ꎮ问卷回收率达到

(二)显变量研究假设检验

根据以上的分析ꎬ建立以下模型:Y=a0+85%ꎬ有效率81%ꎬ

1.模型设定

断取舍ꎬ并且进行了小样本实测ꎬ发放问卷共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

黑龙江省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ꎬ一直以来是传统农业大省ꎮ农业经济问题比较明显ꎬ新型农业已经开展ꎬ农业扶贫政策实施ꎬ乡村振兴战略也在部署和落实ꎬ与研究假设一致ꎬ是理想研究对象ꎬ数据具有代表性特征ꎬ研究结论真实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ꎬ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黑龙江省调查总队于2007~2017年在黑龙江省各区域进行的抽样调査ꎮ调查数据主要包括ꎬ农业扶贫资金拨付方面ꎬ新型农业开展以来成果数据ꎬ乡村振兴实施后农业经济数据ꎮ

部分数据不能直接从统计局方面直接获得ꎬ

年份2007

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农业经济收入Y

1111223233971.9143.3206.8369.2801.8315.6856.3015.6911.9118.6317.5

a1X1+a2X2+a3X3+a4X4+bꎬ参数说明:Y:农业X4:农业从业人员/人ꎮ

经济收入/万元ꎬX1:农业扶贫总投入/万元ꎬX2:新型农业总收入/万元ꎬX3:乡村振兴总投资/万元ꎬ

收集到的面板数据如下ꎬ见表8ꎮ

农业从业人员X4

949.4966.3978.2989.4989.2988.5992.8982.8976.0980.1984.3

表8 某省2007~2017年数据调查表

农业扶贫总投入X1新型农业总收入X2乡村振兴总投资X3

315.7320.2325.4330.1335.5338.9346.5355.2367.4370.3396.9

250.0280.0303.0324.0435.0650.0810.0120.0380.0403.0520.0

85.396.2105.9120.3134.9162.4175.3150.7195.4201.3212.2

1111

  2.参数估计

根据表中的样本数据ꎬ利用Eviews6.0估计模

型参数ꎬ最小二乘法的回归结果如下:

0.044632X3-1.914034X4

Y=32390.83+0.603624X1+0.234265X2+R2=0.87ꎬR3=0.86ꎬF=47.54ꎬDW=2.01

3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8卷 

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还可以ꎮ

可以看出ꎬ可决系数R2=0.87ꎬR3=0.86ꎬ说但是当α=0.05时ꎬX1、X2、X4系数均不能

对应的潜变量上有不为0的因子负荷ꎬ而在其他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为0ꎮ内生变量之间的路径是依据统计数据计算得出ꎮ(2)误差项与外生潜变量之间的系数计算、误差项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系数计算ꎻ当新型农业、农业扶贫、乡村振兴3类变量不相关时ꎬ可以使用该方法预测ꎮ测量方通过检验ꎬ且X4的系数为负ꎬ与经济意义不符ꎬ表明模型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ꎮ因此ꎬ模型修正ꎬ修正多重共线性影响后的模型为:

Y=0.711446XR12=0.79ꎬR3=0.78ꎬ+0.F230=97304.98ꎬXDW2在确定模型以后ꎬ进行参数估计ꎮ

=1.893从统计角度进行各类型检验.模型检验

:拟合优度、F检验、t检验(1)拟合优度ꎬ这些统计变量可以验证前文的各类假设:由数据可得:Rꎮ可决系数R23=0.99ꎬ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0.99ꎬ修正的(2)F检验:针对H1:a1=a2=0ꎬ给定显著性水

平α=0.05ꎬ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3和n-k-1=28的临界值Fα(2ꎬ28)=3.34ꎮ由表中3得到F=92.78ꎬ由于F=92.78>Fα(2ꎬ28)=

业扶贫.34ꎬ应拒绝原假设”“新型农业”“ꎬ说明回归方程显著乡村振兴”变量联合起来确ꎬ即“农实对“显著性水平(3)农业经济t检验α:”=分别对有显著影响0.05ꎬ查Hꎮ

1:taj分布表得自由度为=0(j=1ꎬ2)ꎬ给定:n-k-1=28ꎻ临界值:tα/2(n-k-1)=1.02ꎮ23由表中数据可得ꎬ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57.57、

这说明应该分别拒绝.67ꎬ其绝对值均大于H1:tαaj/2=(0(n-j=k1ꎬ2)ꎬ-1)=也就是1.02ꎬ说“(农业扶贫ꎬ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X3)”(Xꎬ解释变量1)、“新型农业”(X2”()、“Y)乡村振兴影响显著”

4分别对被解释变量.经济意义分析及模型评价

“农业经济ꎮ

由模型可知ꎬ农业扶贫对农业经济影响显著ꎬ农业扶贫规模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ꎮ因此ꎬ引导农业扶贫资金投入ꎬ增加农业扶贫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ꎮ新型农业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ꎮ现阶段ꎬ新型农业发展并不普遍ꎬ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慢ꎮ新型农业大规模开展必将带动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ꎬ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速农业经济发展(三)潜变量假设验证检验

1结构方程是一种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模型的基本假定ꎬ用

图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ꎬ也称为协方差结构分析ꎮ(1)一般假定ꎬ每一个指标只在其

程用来描述指标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ꎬ根据下表的变量设计和分类ꎬ􀆺􀆺用下属模型表示X:Xλ11=λ11X1+e112=λ12X1+e2􀆺􀆺X13=13X1X+e3λ21=λ11X2+e1􀆺􀆺X22=λ12X2+e2􀆺􀆺X23=13X2X+e3λ31=λ31X3+e1􀆺􀆺X32=λ32X3+e2􀆺􀆺X33=33X3同时结构方程用来描述外生潜变量与内生潜

+e3

变量之间的关系ꎬ根据下表的变量设计和分类ꎬ用下属模型表示:

Y11=γ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及形式

γ1YY1+D1􀆺􀆺Y12=γ2Y1+D221=3Y2+D3􀆺􀆺Y22=γ4Y2+D4

找出影响农业经济这两个内生潜变量的外生

2.潜变量ꎮ对问卷中的农业题项进行初步归类ꎬ建立验证模型ꎬ并进行相关的参数估计ꎬ将潜变量加入结构方程模型ꎮ结构路径指标相关系数见表9ꎮ拟采用的结构方程全模型的路径分析ꎬ对各路径参数进行估计ꎬ见图1ꎮ

表9 结构路径指标相关系数

XYX1

X1

Y2

X1 1 2

XX2 -0.052

 003

00Y3 0-1.230.1630.1230.1620.191Y12

 0.0.321.216146

 00.1031.214 0..16711300..1450351.1450.2070.1250.1.012254  3.显变量指标对其从属的潜变量的标准化参数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的解释

估计值(即负荷)ꎬ有效地反映了显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ꎬ也反映潜变量对显变量的解释能力ꎮ这可以由上图中各路径的参数清晰地表征出来:农业扶贫能够提升农业经济发展ꎬ对于推进的新型农业的发展有效不足ꎬ农业扶贫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振兴ꎬ乡村振兴与新型农业的关联度较低ꎬ都能有效地改善农村发展水平ꎬ以及农民的经济状况ꎮ当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的经济状况必须

 第1期         李 刚 农业扶贫、乡村振兴及新型农业与经济增长研究33

依赖农业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的共同的作用ꎮ

从协整检验结果看ꎬ农业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的这三个统计量在0.05或0.01的显著性水

X11X12 X13 -0.052 X21 X22 X23 0.519 0.679 0.634 X2 新型农业 0.404 0.712 0.768 X1 精准扶贫 (四)面板数据模型协整检验

平下不能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ꎬ表明农业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与农业经济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ꎬ反映在区域层面农业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与农业经济的长期均衡关系并不存在ꎮ

0.123 0.163 0.162 Y1农村发展水平 0.191 0.145 0.254 -0.103 X31 X32 X33 0.234 0.900 0.427 X3 乡村振兴 Y2农民经济状况 图1 结果路径图

表10 农业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与农业经济面板协整检验

单位根检验面板v统计量面板ρ统计量面板PP统计量面板ADF统计量组ρ统计量组PP统计量组ADF统计量

     

农业经济统计量-0.0722.2611.4291.3343.4652.5241.611

概率.0.3970.0301.1430.1630.0010.0160.109

农业扶贫统计量-0.13761.05620.42361.80681.29090.78501.8068

概率.0.3950.2280.3640.0780.1730.2930.078

新型农业统计量0.28641.35951.11940.68722.20001.82700.7585

概率.0.3820.1580.2130.3150.0350.0750.299

乡村振兴统计量-0.16861.40390.89830.31832.04791.29670.9094

概率.0.3930.1480.2660.3790.0490.1720.263

  四、结论与展望

注:∗与∗∗表示在0.05ꎬ0.01水平显著下ꎮ

证新型农业的发展ꎮ因此ꎬ采用新型农业作为发展方式是合适的、科学的、合理的ꎬ乡村振兴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假设也获得了验证ꎬ乡村振兴作为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ꎬ是农业经济增长全局性ꎬ长远性的布局ꎮ采用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发展转型的竞争性规划ꎬ使用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ꎬ提高农业的核心竞争力ꎮ通过以上三个影响因素系统性分析ꎬ对未来农业发展采用发展方式和控制活动进行全过程分析、判断ꎬ增加农业产业增加值ꎬ减少产业波动风险ꎬ解决三农问题ꎬ使得黑龙江农业获得更好的发展ꎮ

农业扶贫ꎬ新型农业ꎬ乡村振兴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相关性存在正相关关系ꎬ研究假设得到证实ꎬ回归分析结果比较准确ꎬ利用农业扶贫政策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ꎬ既能够解决三农问题ꎬ又能够使农业和农民收入快速增加ꎬ新型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ꎬ相互影响ꎮ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就是新型农业的发展ꎬ而新型农业的发展又能够保障农业经济增长保持较高的速度ꎬ农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资本积累又能保

34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8卷 

参考文献:

[1]张伟ꎬ黄颖ꎬ易沛ꎬ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精准扶贫效应与扶贫机制设计[J].保险研究ꎬ2017(11):18-32.

2017(9):125-131.

[2]黄承伟ꎬ邹英ꎬ刘杰.产业精准扶贫:实践困境和深化路径———兼论产业精准扶贫的印江经验[J].贵州社会科学ꎬ[3]程华东ꎬ刘堃.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建始县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4]荀关玉.云南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绩效探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ꎬ2017ꎬ38(1):193-198.[5]周双ꎬ刘鹏.我国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创新研究[J].上海金融ꎬ2017(1):17-22.[7]李金祥.创新农业科技 驱动精准扶贫[J].农业经济问题ꎬ2016ꎬ37(6):4-8.

学ꎬ2016(5):162-168.

(人文社会科学版)ꎬ2016ꎬ36(6):145-148.

[6]万兰芳ꎬ向德平.反贫困中的技术治理机制及效果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定点扶贫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8]蒋永甫ꎬ莫荣妹.干部下乡、精准扶贫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基于“第一书记产业联盟”的案例分析[J].贵州社会科[9]刘北桦ꎬ詹玲.农业产业扶贫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ꎬ2016ꎬ37(3):1-4.

改革与战略ꎬ2016ꎬ32(2):60-63.

[10]张磊ꎬ简小鹰ꎬ滕明雨ꎬ等.农业产业发展扶贫的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我国彩票公益金整村推进项目为例[J].[11]刘北桦ꎬ詹玲.当前农业扶贫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ꎬ2013ꎬ34(5):36-39.

经济ꎬ2013(2):67-71.

[12]黄承伟ꎬ覃志敏.统筹城乡发展:农业产业扶贫机制创新的契机———基于重庆市涪陵区产业扶贫实践分析[J].农村[13]王景新ꎬ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14]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ꎬ2018(1):2-10.

2018(1):138-143.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8ꎬ18(2):17-26+157-158.

[15]熊小林.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探究农业农村现代化方略———“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ꎬ[16]郭晓鸣ꎬ张克俊ꎬ虞洪ꎬ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ꎬ2018(1):11-20.[17]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ꎬ2018(1):65-73.[18]朱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ꎬ2017(12):32-36.

[19]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ꎬ2007(3):28-29.[20]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ꎬ2018ꎬ73(4):637-650.[21]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ꎬ2016(2):104-115.

[22]江维国ꎬ李立清.互联网金融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模式创新[J].财经科学ꎬ2015(8):1-12.

2015(2):3-32+95.

科学版)ꎬ2017(3):17-22+149-150.

[23]林乐芬ꎬ法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深层原因及化解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ꎬ2015(7):150-156.[25]汪发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面临的问题与化解对策[J].经济纵横ꎬ2015(2):31-35.[26]谷永芬ꎬ吴倩.我国农业产业链升级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ꎬ2011ꎬ31(8):88-93.[27]万宝瑞.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ꎬ2014ꎬ35(4):4-7.[29]关锐捷.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探[J].农业经济问题ꎬ2012ꎬ33(4):4-10.[30]李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含义、实施策略和预期变化[J].求索ꎬ2018(2):44-50.

[28]郭庆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定位及成长的制度供给[J].中国农村经济ꎬ2013(4):4-11.

[24]冯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基于皖南平镇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ꎬ

[31]刘丽伟ꎬ高中理.“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世界农业ꎬ2015(12):18-23.[32]汪发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面临的问题与化解对策[J].经济纵横ꎬ2015(2):31-35.

(12):3837-3845.

[33]潘丹ꎬ应瑞瑶.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资源科学ꎬ2013ꎬ35(7):1329-1338.[34]潘丹ꎬ应瑞瑶.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J].生态学报ꎬ2013ꎬ33[35]袁久和ꎬ祁春节.基于熵值法的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ꎬ2013ꎬ22(2):152-157.

(责任编辑:刘 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