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种增压吸附式干燥机[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六九路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07371320 U(45)授权公告日 2018.05.18

(21)申请号 201721220789.7(22)申请日 2017.09.22

(73)专利权人 苏州艾尔科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

葑亭大道666号天翔智能产业园4幢705室(72)发明人 毛海军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宣宜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31288

代理人 刘君(51)Int.Cl.

B01D 53/26(2006.01)B01D 53/04(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增压吸附式干燥机(57)摘要

一种增压吸附式干燥机,包括:吸附塔,进气管道,出气管道,进气阀,止回阀,在两个吸附塔之间的主出气管道相连中分支管道中连接有增压装置,用以再生气进行增压,降低再生气的使用量的同时提升再生效果;其次,通过设置与PLC控制器相连的冷却装置、温度传感器等结构,使吸附塔中的进气气体温度都在设定值以下,保证吸附塔的干燥效果,延长吸附塔中吸附剂的使用寿命。

CN 207371320 UCN 207371320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增压吸附式干燥机,包括:吸附塔,所述吸附1包括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分别作用于第一、二吸附塔的与上端主出气管道连接的止回阀,位于下端进气管道上分别作用与第一、二吸附塔的进气阀,其中,上端连接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的主出气管道上设有用于在两个吸附塔之间流通的分支管道,其特征在于:分支管道上连接有增压装置,且分支管道上的增压装置两侧分别设有止回阀。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增压吸附式干燥机,其特征在于:在进气阀进气前端与主进气管道的交界处设有冷却装置。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增压吸附式干燥机,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二进气阀与冷却装置之间的进气管道上各设有一个温度传感器,其中温度传感器、第一进气阀、第二进气阀均与PLC控制装置连接,PLC控制装置接收的温度信号大于设定值后会自动关闭进气阀。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增压吸附式干燥机,其特征在于:PLC控制器连接有声音报警装置,当进气阀因进气温度过高而关闭时,PLC控制器会自动开启声音报警装置。

5.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增压吸附式干燥机,其特征在于:冷却装置5进气前端的主进气管道上设有与PLC控制器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所述PLC控制器将进气前后温度传感器的传输信号值作对比,气体温差小于设定值时,判断为冷却装置损坏或冷却功率过低并关闭进气阀。

6.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增压吸附式干燥机,其特征在于:总进气管道上的温度传感器的进气前端增设有与PLC控制器连接的第三进气阀,所述PLC控制器感知冷却装置对气体的冷却效果不理想后会主动调节第三进气阀的气体进气流量以保证气体冷却效果。

2

CN 207371320 U

说 明 书一种增压吸附式干燥机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禁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增压吸附式干燥机。

背景技术

[0002]吸附式干燥机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制药、原理是\"压力变化\"(变压吸附原理)来达到干燥效果。由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与压力成反比,其干燥后的一部分空气(称为再生气)减压膨胀至大气压,这种压力变化使膨胀空气变得更干燥,然后让它流过未接通气流的需再生的干燥剂层(即已吸收足够水汽的干燥塔),干燥的再生气吸出干燥剂里的水份,将其带出干燥器来达到脱湿的目的。两塔循环工作,无需热源,连续向用户用气系统提供干燥压缩空气。

[0003]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由于进气温度较高影响待干燥气体在吸附塔中的祛湿工序,实验证明,进气温度每提高5℃,成品气出口露点温度将升高8℃~10℃。其次,目前的吸附式干燥机大都采用再生原理,但再生气体是通过在成品干燥气体中分离一定量的气体对另一吸附塔中的吸附物质进行再生,降低了用于生产中干燥气体的使用率。[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增压吸附式干燥机,包括:吸附塔,进气管道,出气管道,进气阀,止回阀,在两个吸附塔之间的主出气管道相连中分支管道中连接有增压装置,用以再生气进行增压,降低再生气的使用量的同时提升再生效果;其次,通过设置与PLC控制器相连的冷却装置、温度传感器等结构,使吸附塔中的进气气体温度都在设定值以下,保证吸附塔的干燥效果,延长吸附塔中吸附剂的使用寿命。发明内容

[0005]一种增压吸附式干燥机,包括:吸附塔1,所述吸附塔1包括第一吸附塔11,第二吸附塔12,分别作用于第一吸附塔11,第二吸附塔12的位于上端主出气管道上的止回阀21、22,位于下端进气管道上分别作用与第一、二吸附塔11、12的进气阀31、32,其中,在上端第一吸附塔11,第二吸附塔12之间主出气管道上设有用于在两个吸附塔之间流通的分支管道,分支管道上连接有增压装置4,且分支管道上的增压装置4的两侧分别设有止回阀21、22。

[0006]所述吸附式干燥机的工作原理为第一吸附塔11,第二吸附塔12之间交替进行干燥、再生的循环工作,其中一个吸附塔干燥由进气管道通入的气体并将干燥后的气体通过送气管道输送给用户,其中由成品干燥气体中分流出一部分作为再生器进入另一需再生吸附塔中,通过在分支通道中增设增压装置,可将成品干燥气体进行增压后再传送至待再生吸附塔中,增压装置4提高了干燥效率,减少成品干燥气进入待干燥吸附塔中的流量,将吸附式干燥机的成品干燥气体的利用率提升2%左右。[0007]优选的,所述增压吸附式干燥机,进气阀31、32进气前端与主进气管道的交界处设有冷却装置5。所述冷却装置5用来降低进气温度,提高气体的干燥效果。[0008]优选的,所述增压吸附式干燥机,第一、二进气阀31、32与冷却装置5之间的进气管

3

CN 207371320 U

说 明 书

2/3页

道上各设有一个温度传感器61、62,其中温度传感器61、62、第一进气阀31、第二进气阀32均与PLC控制装置相连接。所述PLC控制装置接收到温度传感器61、62的传输信号显示气压温度高于设定值时自动关闭进气阀31、32,避免温度过高的气体进入吸附塔1中对内置的吸附剂造成损坏,延长吸附剂的使用寿命,同时,该装置完全自动化完成,无需人为参与。[0009]优选的,所述增压吸附式干燥机,PLC控制器还连接有声音报警装置,当进气阀31、32因进气温度过高而关闭时,PLC控制器会自动开启声音报警装置告知相关人员进行整修,以免耽误正常生产。[0010]优选的,所述增压吸附式干燥机,冷却装置5进气前端的主进气管道设有温度传感器63且与温度传感器61、62一起连接到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将温度传感器63与温度传感器61或62的传输信号值作对比,当冷却装置5进气前后的气体温差小于设定值时,判断为冷却装置5损坏或冷却装置5的冷却功率过小并将诊断结果告知相关人员。[0011]优选的,所述增压吸附式干燥机,在下端主进气总管道上温度传感器63的进气前端增设有第三进气阀33且进气阀33与PLC控制器连接,所述PLC控制器感知冷却装置5对气体的冷却效果不理想后会主动调节进气阀33减小气体输送流量保证气体冷却效果。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增压吸附式干燥机的结构示意图;[0014]附图中编号的对应结构如下:

[0015]

[0016]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具体实施案例1:

[0018]一种增压吸附式干燥机,包括:吸附塔1,所述吸附塔1包括第一吸附塔11,第二吸附塔12,分别作用于第一吸附塔11,第二吸附塔12的位于上端主出气管道上的止回阀21、22,位于下端进气管道上分别作用与第一、二吸附塔11、12的进气阀31、32,其中,在上端第一吸附塔11,第二吸附塔12之间主出气管道上设有用于在两个吸附塔之间流通的分支管道,分支管道上连接有增压装置4,且分支管道上的增压装置4的两侧分别设有止回阀21、22。

[0019]其中,进气阀31、32进气前端与主进气管道的交界处设有冷却装置5;第一、二进气阀31、32与冷却装置5之间的进气管道上各设有一个温度传感器61、62,其中温度传感器61、62、第一进气阀31、第二进气阀32均与PLC控制装置相连接;PLC控制器还连接有声音报警装置,当进气阀31、32因进气温度过高而关闭时,PLC控制器会自动开启声音报警装置;冷却装置5进气前端的主进气管道设有温度传感器63且与温度传感器61、62一起连接到PLC控制

4

CN 207371320 U

说 明 书

3/3页

器,所述PLC控制器将温度传感器63与温度传感器61或62的传输信号值作对比,当冷却装置5进气前后的气体温差小于设定值时,判断为冷却装置5损坏或冷却装置5的冷却功率过小并将诊断结果告知相关人员;在下端主进气总管道上温度传感器63的进气前端增设有第三进气阀33且进气阀33与PLC控制器连接,所述PLC控制器感知冷却装置5对气体的冷却效果不理想后会主动调节进气阀33减小气体输送流量保证气体冷却效果。[0020]所述增压吸附式干燥机,通过增压装置4、冷却装置5的应用,减小再生气的使用量,提高成品干燥器的使用率;同时,降低吸附塔1中的进气温度,改善气体干燥效果;其次,PLC控制器的应用更是将上述操作自动化,减少人为参与度,降低人员劳动强度。[002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5

CN 207371320 U

说 明 书 附 图

1/1页

图1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